分享

感怀柳宗元

 wps0321 2013-12-17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这首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我是在上初中二年级时背诵的,至今不忘。

好的诗文,千秋万代传诵。诗活着,诗人也活着。柳宗元就是这种自然活着的诗人之一。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芮城、运城一带)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是中唐时期文坛上一颗熠熠发光的星宿。他26岁考上博学鸿词科并进入仕途,极其憎恶当时的朝廷昏庸、藩镇割据、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憎恶当时的文坛六朝骈体文盛行,充满浮华虚妄之气。考查历史,唐朝中叶似乎还找不出另一个文人如柳宗元那样,具有强烈的变革意识和坚定的变革意志。

柳宗元,爱恨分明,毫不掩饰,却胸怀坦荡。他与韩愈政见相左,针锋相对,但仍能与韩愈成为至交,结伴而行,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大声疾呼要作“辅时及物”、“褒贬讽谕”之文。这场从文体、文风到文学语言全方位的文学改革,不仅在中唐引领一代风骚,而且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使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学上成为终生挚友,柳宗元死后,柳州百姓立庙祭祀,韩愈亲撰《柳州罗池庙碑》以纪念。

以柳宗元的才华和勤奋,依唐代世风,他完全可以做一个李白式的骚人狂客,“天子呼来不下船,自云臣是酒中仙。”但他却致力于割除弊政,投入了永贞革新运动,打击宦官弄权和藩镇割据,维护朝政,惩治贪暴,选任贤能,减免赋税,成为王叔文改革阵营的一员骁将。也正是这场政治变革,使柳宗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33岁便驶入了人生的冰河期,一个满怀抱负、倾心为国的热血男儿从此饱经磨难。

永贞二十一年(805)正月,唐德宗李适驾崩,太子李诵中风失语,宦官集团以此为借口企图另有所立,两派展开激烈辩论,永贞革新派力挽狂澜,称诏行事,拥李诵登基称帝,旋即提拔革新官员,大力推行新政,柳宗元也从监察御史里行升任礼部员外郎,大有荣任宰相之势。不想,李诵重病缠身,皇储选择决定了改革的成败。长子李纯反对革新,宫内阉人全力支持,王叔文等反对遭到失败,派革新派人物做太子侍读企图施加影响亦未奏效,反而加深了李纯对革新的恶感。李诵在位仅半年,李纯便发动宫廷政变夺取了皇位,是为宪宗,登基第三天便对改革派进行清算,8名革新派骨干人物包括柳宗元均被贬往边远州郡当司马,柳宗元致力的永贞革新夭折。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先被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又加贬永州司马10年(今湖南永州市零陵区),结庐而居,“行则若带纆索,处则若关桎梏。”虽然离索孤寂,柳宗元却没有沉沦,他深入了解民众疾苦,尽力为民解忧,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竭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但是,柳宗元没有想到,厄难并没有到此而止。元和十年(815),李纯下诏命柳宗元入京,柳满怀期待赶到长安,得到的却是发配到更加偏远的柳州。柳宗元虽饱经磨难,却不改志向,他在柳州兴利除弊,修整州容,发展生产,兴办学校,释放奴婢,使偏远之地的百姓休养生息。元和十四年(819)十一月因病而殁,在这里走完了短暂的一生,终年只有46岁。

1000多年后,我曾赴永州、柳州寻觅河东先生的踪迹,纪念先生的祠堂庙宇犹在,柳州的柳宗元衣冠墓保存完好,经常有人来这里寄托缅怀之情。永州、柳州的百姓说起柳宗元如数家珍,充满尊敬与怀念。他的散文创作取得极高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哲学、政治论文有很强的思想性、逻辑性,观点鲜明,笔锋锐利;他创作的寓言,对现实的讽刺入木三分,含意深刻;他的传记文,刻画人物,状写气氛,具有纯熟的技巧和高度的艺术性;他的山水记更是脍炙人口。历史上,他与韩愈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这是历史的评价。历史是公正的。

感怀柳宗元,我们能够从他的诗文中获取教益,能够从他的人格中认识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