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四节气篇

 逸心茶舍 2013-12-17

2013年12月22日13时30分,冬至,农历十一月二十八.

夏至一阴生,是以天时渐短;

冬至一阳生,是以日晷初长
冬至一阳生

     冬至,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按照《易经》的解释,冬至为“雷在地中”“复卦”。卦象中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象征阳气的初生,即所谓“冬至一阳生”。冬至是极阴之点,阴极生阳,所以有“冬至一阳生”之说。夏至是极阳之点,阳极生阴,所以有“夏至一阴生”之说。冬至是白昼最短的一天,也是白昼渐长的开始。此后白昼渐长,黑夜渐短,阳生阴消,暑来寒往,至春分而昼夜平、阴阳等、寒暑均。如此再进,至于夏至,白昼极长黑夜极短,阳气极盛阴气极衰,於是物极必反,一切皆与此前相反而行;经秋分,返冬至,是为一年

     冬至并非一年最冷的一天,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进九”之后,一个月左右到“三九”,才是一年里最冷的时间(即翌年1月8日—1月18日)。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的说法。冬至过后,我国各地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自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天。民间流传着一首生动形象的《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的历史沿革】

     早在周朝,“冬至日”便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之盛典,先民们把“冬至”视为一年之岁首,在《周礼》中定下了“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的祭祀仪式----冬至为年。

    汉代,冬至被列为令节。文学家祭邕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四民月令》云:冬至“进酒肴,及渴贺君师耆老,如正旦。”----冬至大如年

    唐宋时代,“冬至”与“岁首”并重,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农、备办饮食,享祀先祖......一如年节。”特别是祠部还放假七天以庆----冬至大如年

     明清时代,冬至皆袭古俗,有"肥冬瘦年"之说,冬至日祭祠堂之风大盛。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有"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的记载,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也有"长至......为国大典......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馄饨)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冬至大如年

     鉴于历史沿革和民众"冬至大如年"的心理影响,辛亥革命后为顺应民心,曾一度将冬至日定为"冬节"。

【冬至养生】 

    在传统的养生保健理念中,至为独特的是“天人合一”,认为人生活与生存于天地间,不能不受天地自然规律的制约。因此,欲求健康长寿,就必须遵循大自然预示的征兆,调适自己与之相适应;否则,反其道而行之,势必遭受大自然的惩罚。天地大自然最基本的规律,是一年四季,寒暑易节,阴阳转换,周而复始。其中,关隘之一在于“冬至”,因为,冬至一阳生。冬至这个关隘过得好,来年的健康就有了基础;否则,后患无穷。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冬至一阳生“呢?什么是“阳”呢?众所周知,传统理念极端讲究阴阳,以阴阳代表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热为阳,寒为阴;火为阳,水为阴……而阴阳中又有阴阳,如“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阳不生,独阴不长”等等,以之说明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生理上,体外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心、肝、脾、肺、肾五脏为阳,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六腑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等等,它们既对立又统一,确保身体健康。倘若阴阳对立统一关系失了调,即阴阳失去平衡,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如“阳胜则阴病,阴盛则阳病”,如果“阴阳离绝”,就会造成疾病的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医学的任务就在于诊治,采用种种措施,恢复阴阳平衡,重现健康.阴阳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消长”。“阳”生于“冬至”,而后随日子而长,“消”于翌年“夏至”。

    冬至,也是一年的子时,这一天对修炼的人来说太重要了,利用好此时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提倡冬至这天要静坐养生。如果把这个原则扩充到一年的365天,可以说每天都包含一个小小的“冬至”。按照古人的计时方法,每天都有一个阴消阳长及阳衰阴盛的过程,而夜半子时就是一天中阴盛极而阳至衰发生转化的时刻:在这个时刻无论是休息还是静坐养生,都会收到不一般的好效果。冬至过后,虽然大自然的滋养会使阳气一天天壮大,但也千万别忘了,冬至的到来也意味着进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所谓数九寒天。要在心中守着那团阳气,存着对未来的期待,在越来越短的黑夜中心态安详。  

    此时节,在生活起居上,公众要注意防止“上火”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在饮食上,可适当多吃些苦味食物,如芹菜、莴笋、生菜、苦菊等,这些食物中含有维生素、生物碱、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提神醒脑、清热润肠等多种医疗和保健功能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冬至谚语】

冬至大如年.

过了冬,一天长一葱.

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冬至馄饨夏至面.

冬至不离十一月.

冬节夜最长,难得到天光

冬节丸,一食就过年

冬至无雨一冬晴

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

冬在头,卖被去买牛;冬在尾,卖牛去买被

冬节乌,年夜苏。晴暖);冬节红,年夜耽(淋湿阴雨)。

冬至出日头,过年冻死牛

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

冬至节令天。稼接桃李奈

冬至稻无刈,一夜脱一箩.

不到冬至不寒,不至夏至不热

犁田冬至内,一犁比一金。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

冬至萝卜夏至姜,适时进食无病痛

冬至地干燥,钟响人咳嗽

            冬至 古诗词欣赏

                小 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邯郸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辛酉冬至

  (宋)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冬至感怀

   (宋)梅尧臣


  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冬至

 (宋)朱淑真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满江红·冬至

  (宋)范成大


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
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
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
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
昼永,使眠熟。
门外事,何时足。
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
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
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水调歌头·冬至

(宋)汪宗臣


候应黄钟动,吹出白葭灰。
五云重压头上,潜蛰地中雷。
莫道希声妙寂,嶰竹雄鸣合凤,九寸律初裁。
欲识天心处,请问学颜回。
冷中温,穷时达,信然哉。
彩云山外如画,送上笔尖来。
一气先通关窍,万物旋生头角,谁合又谁开。
官路春光早,箫落数枝梅。

 

 江城子·龙阳观冬至作

 (元)尹志平


六阴消尽一阳生。暗藏萌。雪花轻。

九九严凝,河海结层冰。

二气周流无所住,阳数足,化龙升。

归根复命性灵明。过天庭。入无形。

返复天机,升降月华清。

夺得乾坤真造化,功行满,赴蓬瀛。

二十四节气篇

    二十四节气查询

春季
? 立春 ? 雨水 ? 惊蛰 ? 春分 ? 清明 ? 谷雨
夏季
? 立夏 ? 小满 ? 芒种 ? 夏至 ? 小暑 ? 大暑
秋季
? 立秋 ? 处暑 ? 白露 ? 秋分 ? 寒露 ? 霜降
冬季
? 立冬 ? 小雪 ? 大雪 ? 冬至 ? 小寒 ? 大寒

二十四节气表

节气 太阳黄经度数 所在公历日期所在阴历日期* 所分三个气候
 
立春      315°           2月3——5日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雨水      330°           2月18——20日     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惊蛰      345°           3月5——7日      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春分      0°             3月20——21日    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清明     15°            4月4——6日      桐始华、鼠化为鴽、虹始见
谷雨     30°            4月19——21日     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立夏     45°            5月5——7日       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小满     60°            5月20——22日     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芒种     75°            6月5——7日       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夏至     90°            6月21——22日     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小暑     105°           7月6——8日           温风至、蟋蟀居辟、鹰乃学习
大暑     120°           7月22——24日     腐草化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立秋     135°           8月7——9日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处暑     150°           8月22——24日     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白露     165°           9月7——9日       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秋分     180°           9月22——24日     雷始收声、蛰虫培户、水始涸
寒露     195°           10月8——9日     鸿雁来宾、雀攻大水为蛤、菊有黄花
霜降     210°           10月23——24日    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立冬     225°           11月7——8日      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     240°           11月22——23日     虹藏不见、天气上腾、闭塞而成冬
大雪     255°           12月6——8日      鴠鸟不鸣、虎始交、荔挺生
冬至     270°           12月21——23日 (苗历新年)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小寒     285°           1月5——7日       雁北向、鹊始巢、雉始雊
大寒     300°           1月20——21日     鸡始乳、鸷鸟厉疾、水泽腹坚
 
*注:关于24节气的准确日期,请参照该年苗族历法的每月一、十六日,如冬至为苗历新年,2008年冬至为12月21日,但2009年冬至却为12月22日,因为2009年12月21日为苗历十月三十日(苗历除夕),22日才是苗历新年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夏至一阴生

“二至”就是冬至、夏至,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冬至起阳能从地心向上走,阳气开始了,为地雷复卦。夏至那一天起,阴气慢慢从地心往上走,阴气来了,为天风姤卦。所以冬至是阳生,夏至是阴生 

讲科学的道理,一年分阴阳,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我讲个现有的科学大家就了解了。我们这个楼层铺有地热,这是最新的科技,地下的暖气上来。冬天天气很冷,地球的表面冷,这个时候热能向里面收缩,所以冬天的井水或者太湖里头的水,下面是暖的。夏天呢?这个水是凉的。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是地球的物理。我们的身体,冬天吃火锅,什么都不怕,消化力很强;夏天就不行了,胃是寒的。所以这就是天地阴阳的道理。阴阳两个字是代号,它是古人把科学东西的浓缩;不要因为自己不通,看到阴阳就头昏了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一年三百六十天,分十二个月,一个月三十天。再重复一次,五天叫一候,三候叫一气,所以一年七十二候,二十四个节气,都有变化。中国的这些科学与医学都是相通的,像季节变化等等,通了以后才知道其中有个原理的 

一年来讲,冬至一阳生开始,白天慢慢长起来了。到了夏至一阴生,夏至也叫做长至,白天开始短起来了,这个道理要配合天文。有些科学家随便骂,什么天人合一,他也没有搞清楚;不管他是什么大学者、博士,反正你学识不到不要乱开口,免得人家笑你。所以说,阴阳四时对人影响非常重大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违反这个原则就生病了,整个地球人类,身体也是一样。顺着这个四时的变化,则不会生病。拿生理医理来讲,“是谓得道”。这个“道”是什么意思?就是守住那个原则、那个法则。道者路也,这是人生的大道,一条路。顺随这个法则生活,你就得道了

所以“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这是中国道的文化,这里讲“道”就是一个大原则,生命的一个大的法则。圣人就依这个法则来活着,笨人只在心上记住,像一个玉佩一样挂着而已  

四月阳能的放射到了极点,到了五月,于是有一个节气夏至来了,所谓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开始回收了,以现代的地球物理来说,地球又开始吸收太阳的放射能进来了,就像人类的呼吸一样,要吸气了 

中国老祖宗说过,地球、太阳、月亮,都是“物也”——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人类把它害了。我们中国在汉代就发现了煤矿,可是不准挖,《易经》的道理,地球是挖不得的。现在自然科学进步,挖煤,挖油,挖各种矿,到处挖,好像一个苹果,被小孩偷偷用小匙挖来吃了,天天挖下去,表面上看来是完整的,实际上只存了一个壳壳,里面空了,开始烂了,于是虫就生得越多。和地球上的人类一样,越来越多,所以无论用什么方法节制人口,也没有办法,这是中国道家的看法 

中国人素来认为地球是一个活动生命,也这样来赞美它。美国人近十二年打洞到地心去探勘,中国人几千年前就知道地下是通的。道家的《五岳真形》这部书,大家过去都看不懂,看起来古古怪怪,东一个洞,西一个洞,都是洞连起来,都是地下洞。道家说陕西的黄陵后面有一个封了的洞,据说这个洞可以通到南京。许多洞都是通的,而地球的呼吸在西北,在新疆。清朝有一本书指出的,该书的作者曾经实地看过,在塔里木有一个洞,每年清明一定的时间,如人叹气一样,发出声音,并由洞里吹出风来,无论人畜,如果遇上这股气,连影子都找不到,被化掉了。这股气吹出去,经西伯利亚等地,经过二十四小时又回来了,就像人吸气一样,吸进去,然后又安然无事了。在沙漠地带,人随水草而居,水是会搬动的,水搬移起来很怪,一个湖水,会像一方豆腐一样,在地上滚动,而所经过的途中,地上还会遗留一些鱼虾之类的水中生物。这些都是一位青海籍的蒙古族朋友告诉我,是他亲身所经历看见的。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人类的知识到底有限,有些事不能不信。我们古代说的“大块噫气”,所谓大块就是“大块假我以文章”的“大块”,即是地球的意思,大块噫气,即地球叹气。所以我们中国道家的观念,始终认为地球是一个活的生命,它本身会呼吸,而人类之于地球,等于跳蚤之于人类,人类看见自己身上的跳蚤就抓了,地球对于我们人类,亦很讨厌,在它身上爬来爬去,还弄些十轮大卡车滚来滚去,好像人类生了疥疮一样,除也除不掉,很难受。

所以用《易经》的道理来看地球,乃至这个宇宙、天体和我们人类的生命,是一个整体,而且生命的法则是一样,所以五月是夏至一阴生。一阴生的现象,从人类社会中也可以看见。现在都市中由于冷暖气的影响,较不显著;试到乡下去观察,就可看到土墙房屋的墙壁,在夏至以后便发霉了,表示潮湿来了,阴气来了。人的身体保养要注意,如果多吹电扇,加上吃冰淇淋,没有不生病的,那时生病的人特别多,就是一阴生的关系

 

南怀瑾大师在《易经杂说》中的话:“我们中国的这个历是夏禹的历法,又叫夏历,又叫阴历,因以太阴——月亮为标准,每月十五,月亮从东方出来,一定是圆的,用这个标准,可以知道各地潮水的起伏升降,推测出农作的时间等等。

我们中国人过年,还是喜欢过阴历年,而正月是寅月,十二地支,以“子”开始,而夏历的子月是十一月,十一月的节气有冬至、大雪。一个月有两个节气,其中一个是节,一个是气;大雪是节,冬至是气,这个时候是复卦。所谓复卦,我国古人即知道,地球的外面,是太阳,月亮,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围绕,月亮本身不会发光,是借太阳的光反射而亮的,而且知道月亮半圆时,另一半是在黑影中,并不等到近世用仪器或太空人爬上去才知道的,而且知道各星球都有放射能量的功能,而地球一方面在吸收其他星球放射的功能,同时它本身也在放射其能,和其他星球的功能相互影响;这些理论在古书上都有记载,可知我国古人对宇宙的科学,非常了解。地球吸收太阳和宇宙的功能原是这样的:夏至一阴生以后,开始渐渐吸收宇宙的功能,一直到冬至吸到地心,在古代是说阳气下降到地心,到了冬至才开始渐渐外放。古人并说阳气从地球放射到高空的时候,可到达九万六千多丈,这不能说我们的古人不科学。几千年前,他们就知道地球的放射功能,到太空的其他星球,有一个界限,也就是现代所称的游离电子层那个界限。地球到了冬天把阳能——现在可称作太阳的放射能吸到地心去。我们从井水的情形就可以知道,夏天的井水是凉的,冬天的井水是温的,就是因为地下有阳气。

所以我们中国人吃东西,也是依照宇宙的法则来的,冬天可以吃冰淇淋,吃大凉的东西也没有关系,因为胃的阳能内敛,夏天外面热得很,而阳能向外放射,里面是空的、是寒的,所以不吃冷的,因此中国人以前空腹不吃水果,饭后也不吃水果,一冷一热,慢慢易出毛病,现在却学西方了,饭后吃水果,反认为科学。”


 二十四节气养生篇

二十四节气篇
二十四节气之大寒养生篇
二十四节气篇
二十四节气之小雪养生篇
二十四节气篇
二十四节气之立冬养生篇
二十四节气篇
二十四节气之霜降养生篇
二十四节气篇
二十四节气之寒露养生篇
二十四节气篇
二十四节气之秋分养生篇
二十四节气篇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养生篇
二十四节气篇
二十四节气之处暑养生篇
二十四节气篇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养生篇
二十四节气篇
二十四节气之大暑养生篇
二十四节气篇
二十四节气之小暑养生篇
二十四节气篇
二十四节气之夏至养生篇
二十四节气篇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养生篇
二十四节气篇
二十四节气之小满养生篇
二十四节气篇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养生篇
二十四节气篇
二十四节气之谷雨养生篇
二十四节气篇
二十四节气之清明养生篇
二十四节气篇
二十四节气之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