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

 tnj660630 2013-12-19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被称三绝

郑板桥的书画闻名于世,但并非所有人都熟知,最为脍炙人口的是著名的匾额难得糊涂许多人不知道郑板桥的其他作品,却知道难得糊涂的匾额

关于难得糊涂的来历 ,传说是有一年,郑板桥到莱洲云峰山观摩郑公碑,夜晚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人称自称为糊涂老人,谈吐高雅,举止不凡,两人交谈得十分融洽。 
    老人的家中有一块特大的砚台,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为世间极品。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的背面,他依糊涂为引,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同时还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这砚台有方桌一般大小,郑板桥写过之后,还留有很大的一块空地,于是请老人题写跋语,老人没加任何推辞,提笔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郑板桥知道是遇到了一位情操高洁的雅士,顿感自身的浅薄,敬仰之心犹然而生,见砚台中还有空隙,便提笔补写道: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后世的人们将难得糊涂四字,以横联的形式挂家中,作为处世的警言

郑板桥写的难得糊涂”,是什么意思?人们有各种理解,诸说不一:

有人说,难得糊涂的意思,是指做人要圆通,不要太尖锐而处处树敌。

有人说,难得糊涂,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意思,糊涂是说表面的,心里比谁都清楚,是一种生活和生存之道

 有人说, 难得糊涂是看透但不说透,至察但不至究,对一些小事情小细节装装糊涂,给别人好受,让自己省心。

 有人认为,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这四字是说自己一直很清醒、正派,很难有糊涂的时候,所以说一时糊涂是很难得的;是说自己不忍看社会的现实,但苦于自己势单力薄,无力改变社会现实,而又不愿意同流合污、想自己糊涂些的无奈心情?

 有人认为,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自我解嘲,是面对喧嚣人生,炎凉世态,从内心发出的愤激之词。他想,争名夺利,争胜好强,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还是糊涂一些好,万事都作糊涂观,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也就安宁了。于是,写下难得糊涂

 有人认为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意思就是说,遇事不要太斤斤计较,不要钻牛角尖,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白了,就是:睁一眼,闭一眼。

     其实,郑板桥是个极为清醒的人,从不糊涂。鲁迅说,他只不过“叉手叉脚”地“表现了一点名士的牢骚气”而已(鲁迅《淮风月谈·难得糊涂》)。他之所以兴叹“难得糊涂”,只不过是句牢骚话。 
 
    公元1754年秋,郑板桥由山东范县调任潍县知县,上任之日正遇百年未见的旱灾,而钦差姚耀宗却不闻不问,反而向他求字画。郑板桥就以鬼画讽刺,钦差姚耀宗怒而撕画。郑板桥见百姓惨像,非常忧郁。他的妻子劝说:既然皇上不问,钦差不理,你就装作糊涂嘛!郑板桥怒言:装糊涂,我装不来。你可知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难得糊涂。由此可见,郑板桥并不糊涂。

郑板桥为官后,正是做不到糊涂圆融,常常得罪上峰,因此在他书写难得糊涂一年后便辞官归隐。这也说明郑板桥很清醒,并不糊涂。

 郑板桥辞官后,以出售字画为生。他将自己字画的收费标准,刻在一块碑石上,内容如下: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帐。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也。乾隆己卯,拙公和尚属书谢客。不仅明码标价,而且只收白银,不能以礼物、食物交换,更不能赊欠。这是多么精明,清楚的说明,郑板桥明白得很,一点不糊涂。

糊涂有两种:一种是真糊涂;一种是假糊涂,是装糊涂。

有人是真糊涂。个人崇拜,盲目紧跟 ; 是非不分,爱憎不明;不动脑子,轻信谣言;喜听花言巧语,将骗子当好人……。这些都是糊涂的表现。

装糊涂的表现人所共知,不必多言。有时,也许装糊涂比真糊涂的危害更大。如果领导干部都装糊涂,怎能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怎能反腐败?

    共产党人、领导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应是糊涂人,更不应装糊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