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自不错乱。虽不能十救十全,亦不致误人性命。但病有万端,亦非数十条可尽,学者即在这点元气上探求盈虚出入消息,虽千万病情,亦不能出其范围。予更一言奉告,夫人身三百六十骨节,节节皆有神,节节皆有鬼,神者,阳之灵,气之主也。此言节节,皆正气布护。鬼者,阴之灵,血之主也。此言节节,皆真阴布护。故前贤云。鬼神塞满宇宙。宇宙指天地,指人身也。无论何节出现鬼象,即阴邪也。即以神治之。神,阳也,火也,气也。以阳治阴,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南泻北之意,即补火治水义。用药即桂、附、姜、砂,一承是也。无论何节现出邪神为殃,言邪神者,明非即正气之盛,指邪气之盛,邪气即邪火也。乾坤以正气充塞,正气不能害人,气始能害人,故曰邪神。又可以鬼伏之。鬼,阴也,血也,水也。邪神,邪火也。鬼伏神,即以水治火,滋阴降火。用药即三黄石膏、大小承气一派是也。今人动云滋阴降火,皆是为邪火伤阴立说,并未有真正阴虚。即谓阴虚,皆阳虚也。何则?阴阳本是一气,不可分也。故《经》云:气旺则血旺。气衰则血衰,气升则血升,气降则血降,气在则血在,气亡则血亡。明得此理,便知天一生水之旨归,甘温、辛温回阳之妙谛。学者不必他处猜想,即于鬼神一语,领会通身阴阳,用药从阴从阳法度,认得邪正关键,识得诸家错误,便可超人[1]上乘,臻于神化。 辩 脉 切 要 浮脉主风、洪脉主火、实脉主热、数脉主热、紧脉主寒、滑脉主痰、沉脉属阴、迟脉属寒、细脉不足、微脉不足、虚脉不足、弱脉不足。 以上脉象,诸书言:浮主风也,洪与实、数、紧、滑主火、主热、主寒、主痰也。予谓浮脉未可遽为风。洪、大、实、数、紧、滑未可遽慨为火、为热、为寒、为痰也。沉、迟、细、微与虚、弱,亦未 人原本作"入",据文义改。 -99 - 可遽概为阴、为寒、为不足、为虚损也。要知外感脉浮,而病现头疼身痛,发热恶风、自汗、鼻筑流清,始可以言风也。若内伤已久,元气将脱之候,脉象亦浮,犹得以风言之乎。洪、大、实、数之脉,而病现发热恶热,烦躁,口渴饮冷,谵语,口臭气粗,二便闭塞之类,始可以言火、言热也。若内伤已久,元气将脱之候,脉象有极洪、极长、极实、极数、极劲之类,又尚得以时行火热证言之乎?紧寒、滑痰之脉,而病现身疼,发热畏寒,与吐痰不体之类,始可言寒邪痰湿也。若内伤已久,元气将脱之候,脉象亦有极紧、极滑之形,又尚得以寒痰目之乎?沉、迟、细、微、虚、弱之脉,而病现面白唇青,少气懒言,困倦嗜卧之类,乃可以言不足,言虚寒,言阴阳两伤。若外邪深入,协火而动,闭其清道,热伏于中,阳气不达于四末,四肢冰冷,惟口气蒸手,小便短赤而痛,此为阳极似阴,又尚得以气血虚损言之乎?总之,脉无定体,认证为要,阴阳内外,辩察宜清。虽二十八脉之详分,亦不过资顾问已耳。学者苟能识得此中变化,便不为脉所囿矣。 切 脉 金 针 夫脉者,气与血浑而为一者也。其要在寸口,百脉皆会于此。其妙在散于周身,随邪之浅深、脏腑之盛衰,人性之刚柔、身体之长短、肌肉之肥瘦、老幼男女之不同,变化万端。其纲在浮、沉、迟、数,其妙在有神、无神。即有力、无力也。有神无神者,即盈缩机关,内外秘决。他如浮、洪、长、大、数、实,皆为盈,为有余之候。果病情相符,则为脉与病合,当从有余立法施治。如脉虽具以上等象,而病现不足已极,则为脉不合病,当舍脉从病,急宜扶其不足,培其本源。切 -100 - 勿惑于浮风、洪火之说。若按浮风、洪火治去,则为害非浅。沉迟、细、微虚、弱皆为缩,为不足。果病情相符,则为脉与病合,当照不足立法施治。如脉虽具以上等象,而病现有余以极,又当舍脉从病。切勿惑于沉、迟、细、微为虚损。若按虚损治去,则为祸不浅。予恒曰:一盈一缩,即阴阳旨归,万病绳墨。切脉知此,但易认证,庶不为脉所囿矣。 相 舌 切 要 舌上白苔 病人虽舌现白苔,并未见头疼身痛,发热恶寒,恶热等情,切不可认为表证,认为瘟证。当于脉息,声音、起居动静,有神无神处探求病情,自有着落。切切不可猛浪。如果有表证足征,始可照解表法施治。 舌上黄苔 病人虽舌现黄苔,无论干黄色、润黄色、老黄色、黑黄色,并未见口渴饮冷,烦躁,恶热,便闭等情,切不可便谓大旺热极,当于阳虚,真气不上升处理会,病情上理会,治法即在其中。如果见便闭,口臭气粗,身轻恶热,必烦饮冷,精神有余等情,便当攻下,不可迟延。 舌上黑苔 病人虽舌现黑苔,无论干黑色、青黑色、润黑色、虽现阴象,切不可即作阴证施治。如其人烦躁,口渴饮冷,恶热 - 101 - 身轻,气粗口臭,二便闭结,即当攻下,不可迟延。如其人安静懒言,困倦,不渴不食,二便自利,即当回阳,不可迟延。 舌上红黑色 舌上润白苔 舌根独黄色 舌上白黄色 舌上黄芒刺 舌尖独青色 舌上黑黄色 舌上黑芒刺 舌根独黑色 舌上青黄色 舌上白芒刺 舌尖惨红色 舌上粉白苔 舌上青红色 舌心独黄色 舌上干白苔 舌上淡黄色 舌边独白色 舌裂而开瓣 舌如猪腰色 舌之分辩,实属繁冗,亦难尽举。姑无论其舌之青、黄、赤、白、黑、干润、燥裂、芒刺满口、红白相间、黄黑相兼,统以阴阳两字尽之矣。是阴证则有阴象足征,是阳证则有阳证可凭。识得此旨,则不专以舌论矣。诸书纷纷论舌,言某舌当某药,某舌当某方,皆是刻舟求剑之流,不可为法。学者务于平日,先将阴阳病情,真真假假,熟悉胸中,自然一见便知,亦是认证要着。 万病一气说 病有万端,发于一元。一元者,二气浑为一气者也。一气盈缩,病即生焉。有余即火,不足即寒。他如脉来洪大,气之盈也,脉来数实,脉来浮滑,气之盈也。间亦不足。脉来洪大数实浮滑,乃邪实火盛,此为有余。久病暴脱,亦有此脉象,不可不知。脉来迟细,气之缩也,脉来短小,脉来虚弱,气之缩也。间亦有余。脉来迟细短小虚弱,皆为不足。若温病热极脉伏,亦有此脉,不可不知。脉来劈石,脉来鱼尾,脉来雀啄,脉来釜沸,脉来掉尾,脉来散乱,气之绝也。 推之面色如珠,气盈之验。亦有缩者。素乎面赤,不作病看。新病面赤恶热,则为邪实火旺。久病无神,虚极之人而面赤,则为阳竭于上,脱绝 - 102 - 之候,色如鸡冠者吉,色如瘀血者死。面青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素平面青有神,不作病看。有病而始面青,则为肝病。有神主肝旺、无神主肝虚。色如翠羽者吉,色如枯草者凶。面白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素乎面白,不作病看。有病而始见面白者,方以病论。白而有神,肺气尝旺。白而无神,肺虚之征。自如猪膏者吉,色如枯骨者危。面黄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素乎面黄,不作病看。有病而始面黄,方以病论。黄而有神,胃积之盛。黄而无神,气弱之征。黄而鲜明者吉,黄如尘埃色者凶。面黑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素乎面黑,不作病看。有病而始面黑,方以病论。黑而有神,肾气尚旺。黑而无神,肾气衰弱。黑如鸟羽者吉,色如炭煤者危。此论五色之盛衰,其中尚有生克。额属心,而黑气可畏。鼻属土,而青色堪惊。骸下黄而水病,腮左白而肝伤,腮右赤兮火灼,唇上黑兮水泱。气色之变化多端,明暗之机关可据。 至若审音察理,五音细详。五音指宫、商、角、微、羽,以应人身五脏也。声如洪钟,指邪火之旺极。素来音洪,不作病看。有病而始见声洪,则为邪实火旺,法宜泻火为主。语柔而细,属正气之大伤。素来声细,不作病看,有病而始见声低息短,则为不足。忽笑忽歌,心脾之邪热已现。笑主心旺,歌主脾旺。或狂或叫,阳明之气实方张。狂叫乃胃热极。瞑目而言语重重,曰神曰鬼。瞑目而妄言鬼神,是正气虚极,神不守舍也。张目而呼骂叨叨,最烈最横。肝火与心胃邪旺,其势其不可扑灭。 曰饮食,曰起居也,须考证。食健力健,言气之盈,食少力少,本气之缩。饮冷饮滚兮,阴阳之形踪已判。好动好卧兮,虚实之病机毕陈。 至于身体,更宜详辩。肌肉丰隆,定见胃气之旺。形瘦如柴,已知正气之微。皮肤干润,判乎吉凶。毛发脱落,知其正败。 - 103 - 要知风气为殃,春温之名已播。火气作崇,暑热之号已工。湿气时行,霍乱之病偏多。燥气行秋,疟痢之病不少。又乃冬布严寒,伤寒名著。一年节令,病气之变化无穷,六气循环,各令之机关可据。六气,即是六经,六经仍是一经。五行分为五气,五气仍是一气。揭太阳以言气之始,论厥阴以言气之终,昼夜循环,周而复始。病也者,病此气也。周身骨节、经络。皆是后天有形之质。全赖一气贯注。虽各处发病,形势不同,总在一气之中,神为气之宰,气伤则神不安,故曰病。气也者,周身躯壳之大用也。身中无气则无神,故曰死。用药以治病,实以治气也。气之旺者宜平。正气不易旺,惟邪气易旺,须当细分。气之衰者宜助,衰有邪衰、正衰之虽,当知。气之升者宜降,泻其亢盛。气之陷者宜举,气之滞者宜行,气之郁者宜解,气之脱者宜固,气之散者宜敛。知其气之平,知其气之变,用药不失宜,匡救不失道,医之事毕矣。 胎 元 图 -104 - 胎 元 图 说 今以一大圈,喻人一身之真气,中有一小圈,喻人身受胎之始基。始基之谓,胎元之消息也,称为祖气,号曰先天。先天,即父母精血中一点真气。[眉批]阳精阴血。各具真气,故曰真气寓于凡精凡血之中。二气浑为一气,一气中含五气,五气,即青黄赤白黑,秉天也。五气即金木水火土,秉地也。在人即心肝脾肺肾。《经》云:二五之精妙合二凝是也。五气发生万物。阴阳配合,迭相运用,化生五脏六腑,百脉经络,天地所有,人身皆具。然未生以前,五行在乾坤之中。既生以后,乾坤即在五行之内。五气生万物,一物一太极,一物一阴阳。阳之用从昼,阴之用从夜,此坎离之功用所由分,而万物之功用所由出,由一而万理攸分,由万而一元合聚。故曰:一粒粟藏大千世界,即此之谓也。孟子云:万物皆备于我,皆是由明善复初,以知得个中这一点机关,这一点胎元消息也。其中这一点真消息,逐日运行,无刻休息。子时发动,由下而中而上,阳根于阴,故由下而发土。由上而中而下,阴根于阳,故由上而趋下,此阴阳互为其根,一元之消息也。循环不已。然由下而中而上,三阳已分,下中上为三部,阳主上升,一气分为三部,即太阳、阳明、少阳也。由上而中而下,三阴已定,上中下为三部。阴主下降,阳从背面,阴从腹面。三阴即太阴、少阴、厥阴是也。合之二三如六,故曰六步而成位。六爻之义于此分,六气六经之所由判,亦无非这一点胎元,流行充周之所化育也。 仲景知得六步之精义,移步换形,移步更名,变化万端,不出范围。予初业斯道,即闻诸师云,万病不出六经,不出阴阳。终不了了。冥心之余,忽得此胎元消息,始识师言之不谬,仲景之骨髓如见矣。 - 105 - 用 药 须 知 外感风寒忌收纳也 凡一切外邪初入,切不可攻下,攻下则引邪入里,变证百出。切不可妄用温固收纳,收纳为关门捉贼,延祸匪轻。切不可妄用滋阴,滋阴则留恋阴邪,病根难除。只宜按定六经提纲病情施治,庶不误人。 内伤虚损忌发散也 凡内伤之人,多半咳嗽,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闭塞清道而成,只宜辛甘化阳之品,荡去阴邪,清升浊降,咳嗽自己。昧者不识,称为陈寒入脱,纯用一派搜寒宣散之品,每每酿成脱证。不知病既内伤,正虚无疑,而更用此宣散,则一线之正气,又为大伤,岂能久延时刻,而不脱绝者乎。 凡内伤之人,多半胸满不食,痰多。由中宫气衰,转输失职,阴邪痰水堵塞胸中,只宜温中醒脾助正,胸满、痰水自去也。昧者不察,多用一派推荡破滞之品,每每酿成腹胀不治之病,不可不知。 凡内伤之人,多有身热而却不疼,虽然内热,而口不渴。如此等病情,近似外感,近似火症,只宜回阳收纳。收纳则阳不外越,而身热自己。阳回则镇纳阴邪,而阴潮不作。诸书称内热由阴虚,不知阳衰而阴鬼立出,即昼夜亦可知也。昧者不识,一见发热,称为外感,便以发散投之必危;一见内热,称为阴虚,滋阴降火必殆。 - 106 - 阳虚吐备忌滋阴也 凡吐血之人,由正气已衰,中宫不运,阴邪僭居阳位,久久积聚,阳无力以施运行之权,阳无力以申乾刚之令,一触即发,血所以出也。只宜甘温扶阳,以申其正气,正气日申,阴血自降,一定之理。昧者不察,一见吐血,便以滋阴止血之品,希图速效,究意酿成死证。含糊有年,真憾事也。 阴虚吐血忌温补也 凡阴虚吐血之人,多半精神有余,火伏于中,逼血妄行。吐后人不困倦,此乃有余之候,百中仅见一二。只宜清凉,平其有余。若照阳虚吐血治之必殆,不可不知。 阳虚一切病证忌滋阴也 凡阳虚之人,多属气衰血盛,无论发何疾病,多缘阴邪为殃,切不可再滋其阴。若更滋其阴,则阴愈盛而阳愈消,每每酿出真阳外越之候,不知不知。 阴虚一切病证忌温补也 凡阴虚之人,多属气盛血衰,无论何部发病,多缘火邪为殃,切不可再扶其阳。若扶其阳,则阳愈旺而阴愈消,每每酿出亢龙有悔之候,不可不知。 病有宜汗者 太阳病,发热身疼,自汗,恶风者,当发汗。太阳病外症未解,脉浮弱者,当微发汗。太阳病表症未罢,发汗未过,脉浮数者,仍可发汗。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 - 107 - 解也,可发汗。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太阴病汗后不解,仍发热,脉浮者,当复汗之。伤寒发汗本无体,随邪之浅深,本气之盛衰,有大发汗,复发汗,微发汗,更有和解,亦得汗而解,温经亦得汗而解,回阳亦得汗而解,不可不知。 病有不宜汗者 仲景云:阳盛阴虚,下之则愈,汗之则死。发热身疼,脉浮紧者,当发汗。假令尺脉迟弱者,不可发汗,以营弱血少故也。咽燥喉痹者,不可发汗,津液现已伤也。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下元虚也。下利,虽有表证,不可发汗,发汗则水湿必散于周身,而成浮肿胀满。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津液内亡,客热更增。衄血亡血家,不可发汗,以其血液虚也。疮家不可发汗,发汗则痉。表虚热盛故生疮,汗之则表愈虚而热愈炽,热则伤血,热则生风,故变为痉。少阴病,脉沉细数。沉为在里,不可发汗。大便素难便者,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以其血液既少,而复夺之,表虚里实,故谵语。汗家不可重发汗,发汗则心神恍惚,盖以汗为血液也,心液大耗,神无所主,故见恍惚。虚人发热,无身疼者,不可发汗,发汗则阳亡。盖以发热乃阳越于外,收之唯恐不及,今误汗之,阳必亡。血气欲绝,手足厥冷,引衣踡卧,不可发汗,发汗则殆。厥证脉紧,不可发汗,汗则声绝咽嘶舌萎。要知阳厥宜下,即热深厥深是也。阴厥宜回阳,即四逆汤法之也。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宜和解,不宜发汗,发汗则变证百出。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1]强痛,或眩冒,时加结胸,心下痞硬者, 项 原本作"顶",据文义改。 - 108 - 不可发汗。风温证不可发汗,汗之则热盛,汗则血伤也。湿温证不可发汗,汗之卫阳虚,津液竭,热必盛也。 虚烦证不可发汗,汗之则心血虚,而烦愈盛也。午后热,不可发汗,汗之则阳亡。久病阳虚阴虚,一切诸证,不可擅发汗。 病有宜吐者 病如桂枝证,头不疼,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和息者,此为有寒。一云内有久痰,宜吐之。病人胸中菀菀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涏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微滑。此宜吐之,吐之则利止。少阳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下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者,宜吐之。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病手足逆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病在胸中,当吐之。凡病在膈上,脉大胸满多痰者,食在胃口,脉滑者,俱宜吐之。 病有不宜吐者 脉虚、脉微者,不可吐。太阳病干呕,呕逆者,不可吐。吐之则伤胃。 四肢厥逆者,不可吐。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宜吐,当温之。凡中下二部之病,切不可吐,吐则为逆。 病有宜下者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 下利,脉迟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 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宜下之。 寸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知有宿食也,宜下之。下 - 109 - 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了,当下之。不利,见谵语者,有屎燥也,宜下之。 下利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病不尽故也,当下之。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晴不合,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阳明病,发热汗出多者,急下之。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此邪未深入,便作口燥,肾水将干,宜急下之,以救欲绝之水也。少阴证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此少阴邪热入胃府也,土胜则水干,宜急下以救肾水。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中必痛,口中燥者,急下之。青为肝色,肝邪乘肾,故下利。阳邪上攻,故口燥,此亦少阴传阳明腑证也。厥阴证,舌卷囊缩,宜急下之。此证有寒极而缩者,宜温。此由阳明之热,陷入厥阴,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为热所功,弗荣而急引舌睾丸,故舌卷囊缩,此为热极,故宜急下以存阴也。 须知胃为五脏之大源,凡胃受热,处处皆可传及。总之,土燥则水易亏,故阳明与厥阴皆有急下法。法虽不同,其入腑之理则一也。 病有不宜下者 仲景云:阳盛阳虚,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下之则引邪入里也。 脉浮大者,不可下。浮大为在表也。 恶寒者,不可下。邪尚在表也。 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下。邪在上焦也。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胃中虚冷故也。 阳明病应发汗,反下之,则为大逆。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宜麻黄汤。寒散肺清,胃邪亦自散也。 脉细数者,不可下。细数为血虚 - 110 - 有热,下之热邪入里,恐亡阴。 恶水者,不可下,下之则内冷,不嗜食,完谷出。 头痛目黄者,不可下,邪在上也。阳微者,不可下,下之痞硬,阴盛而阳不宣也。 寒厥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腹胀可按而减者,不可下,里虚而邪未实也。咽中秘塞者,不可下,邪未上也。 阳明病,面赤,心下虽微满,不可下,邪未实也。 腹中上下左右有动气者,不可下。结胸证,脉浮大者,不可下,邪在表也。脏结无阳证,舌上苔滑,安静不渴者,不可下。 大便硬,小便数者,不可下,乃脾约丸证也。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不可下,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宜蜜煎导之。 凡病之当汗与不当汗,当吐与不当吐,当下与不当下,浅深各有定据,不得砐行妄为。务宜详察病情,诊视脉象有神无神,声音微厉,饮热饮冷,喜按畏按,各处搜求,自然有下手处也。 服 药 须 知 大凡阳虚阴盛之人,满身纯阴,虽现一切证形,如气喘气短,痰多咳嗽,不食嗜卧,面白唇青、午后、夜间发热,咽痛,腹痛泄泻,无故目赤,牙疼,腰痛膝冷,足软手弱,声低息微,脉时大时劲,或浮或空,或沉或细,种种不一。皆宜扶阳,驱逐阴邪,阳旺阴消,邪尽正复,方可了扶阳之品。但初服辛温,有胸中烦燥者,有昏死一二时者,有鼻血出者,有满口起泡者,有喉干痛、目赤者。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上窍而出也。以不思冷水吃为准,即吃一二口冷水,皆无妨。服辛浊温四五剂,或七八剂,忽咳嗽痰多,日夜不辍。此是肺胃之阴邪,从上出也,切不可清润。服辛温 - 111 - 十余剂后,忽然周身面目浮肿,或发现斑点,痛痒异常,或汗出,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七窍而出也,以饮食渐加为准。服辛温十余剂,或二十余剂,或腹痛泄泻。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下窍而出也。但人必困倦数日,饮食懒餐,三五日自己。其中尚有辛温回阳,而击身反见大痛大热者,阴陷于内,得阳运而外解也,半日即愈。 凡服此等热药,总要服至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然后与以一剂滋阴,此乃全身阴邪化去,真阳已复,即与以一剂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之阳,阳得阴敛,而阳有所依,自然互根相济,而体健身轻矣。虽然邪之情形,万变莫测。以上所论,不过略陈大意耳,学者须知。 - 112 - 卷四 失血破疑说 今人一见失血诸证,莫不称为火旺也。称为火旺,治之莫不用寒凉以泻火。举世宗之而不疑,群医信之而不察。所以一得失血证,群皆畏死,由其一经失血,死者甚多,不知非死于病,实死于泻火之凉药耳。然则,凉药其可废乎?非即谓凉药之可废,但失血之人,正气实者少也,正气一衰,阴邪上逆,十居八九,邪火所致十仅一二。不可不慎。 予有见于今之失血家,群皆喜服清凉而恶辛温,每每致死,岂不痛惜。予故为当服辛温者,决其从违焉。不观天之日月,犹人身之气血乎。昼则日行于上,而月伏于下,夜则月行于上,而日伏于下,人身气血同然。失血之人,血行于上,而气伏不升可知。欲求血之伏于下,是必待气之升于上,气升于上,血犹有不伏者乎。知得此中消息,则辛温扶阳之药,实为治血之药也。 又可怪者,人人身中本此气血二物,气为阳,法天,火也;血为阴,法地,水也。故曰人非水火不生活。水火二字,指先天先地真气,非凡世之水火也。愚夫愚妇,固说不知,而读书明理这之士,亦岂不晓。明知血之为水,水既旺极而上逆,何得更以滋水之品助之。此其中亦有故,故者何?惑于血色之红也,不知血从火里化生出来,经火锻炼,故有色赤之象。岂得以色红,而即谓之火,即宜服凉药乎?此处便是错误关头。毒流有年,牢不可破,予不惮烦,又从而言之,愿与后之来 - 113 - 者作一臂力焉。幸甚。 附:七绝一首 吐血都传止血方,生军六味作主张。甘寒一派称良法,并未逢人用附姜。姜、附,阳也。血,阴也。以阳治阴,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血水如潮本阳亏,阳衰阴盛敢僭为。阴盛,即君弱臣强,夫弱妻强的章本。人若识得升降意,阳主升,阴主降,乃是定理。今阴升而阳不升,更以阴药助之,阴愈升而阳愈降,不死何待。宜若宜辛二法持。宜苦者,十仅一二,宜辛者十居八九。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辩解 前贤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八味是也。此方此语相传已久,市医莫不奉为准绳,未有几个窥透破绽,予不能无疑也。疑者何?疑方药之不与命名相符[1]。既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必是在扶助坎中一点真气上说,真气一衰,群阴四起,故曰阴翳。真气一旺 阴邪即灭,故曰益火。方中桂、附二物,力能扶坎中真阳,用此便合圣经。何得又用熟地、枣皮之滋阴,阴邪即盛,就不该用此。丹皮之泻火,益火而反泻火,实属不通。山药、伏苓、泽泻之甘淡养阴则利水乎?推其意也,以为桂、附之辛热属火,降少升多,不能直趋于下,故借此熟地、枣皮,沉重收敛之品,而使其趋下。又以丹皮之苦寒助之,更经苓、泽利水,使阴邪由下而出,[眉批]孰知五味下喉,其气味立刻周遍,呼吸立刻上下交通,何待此。似为有理,独不思仲景治少阴病,四肢厥逆,腹痛囊缩。爪黑唇青,大汗淋漓,满身全是阴翳,何不重用此熟地、枣皮、丹皮、苓、泽之品,而独重用姜、附、草三味起死回生,其功迅速。由此观之,仲 符 原本作"孚",据文义改。 - 114 - 景之白通、四逆,实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者也。若此方而云,益火消阴,断乎不可。予非固为好辨,此是淆乱圣经之言。毒流已久,祸延已深,不得不急为剪除也。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辨解 前贤云: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六味丸是也。此方此说,相传有年,举世宗之而不疑,群医用之而不辨,予不能无说也。窃思此方,必是为邪火伤阴立说,并不是言坎中阳旺立说。今人动云阴虚火旺。阴虚便说是肾水虚,通身血水皆属肾,言肾虚亦可。火旺便说是肾火旺,通身之气,皆本肾中一点真火生来,即云肾火旺亦可。但有邪正,不可混淆。统以六味丸治之,其蒙蔽有年矣。予特辨而明之。阴者,水也。阳者,火也。水火互为其根,合而为一,不可分为二也。水从火里生来,故曰天一生水,先天真气,号曰真火、真气,即真金所化。阳旺一分,指真气,阴即旺一分;指真阴。阳衰一分,阴即衰一分。试问阴虚火旺何来?[眉批]阴阳,一气耳。岂有阳虚而阴不虚,阴虚而阳不虚者乎?知古疑团,一语道破,仲景一生全在邪正上论偏盛,今人在一气上论偏盛,相隔天渊,源头错乱。今得此说,方知前人之错误不少。所谓制阳光者,明是教人泻邪火也。邪火始能伤阴,真火实能生阴,此邪正关键,用药攸分区处,岂堪混淆莫辨。要知邪火窃发,无论在于何处,皆能伤血,即以三黄、白虎、承气,与此六味丸,按定轻重治之,皆是的对妙法。今人不明阴阳一气,不明邪正机关,专以此方滋肾中之元阴,泻肾中之元阳,实属不通。 申明阴盛扶阳阳盛扶阴的确宗旨 万古一阴阳耳。阴盛者,扶阳为急,阳盛者,扶阴为先。 - 115 - 此二语实治病金针。救生宝筏,惜乎人之不得其要耳。今人动以水火二字喻天平,水火不可偏盛,偏盛则为病。予谓不然。人自乾坤立命以来,二气合为一气,充塞周身,上下四旁,毫无偏奇。火盛则水盛,此火指真火,水指真阴。言火盛、水盛者,即五六月之寸水可知。火衰则水衰,即十冬月雨水可知。此正气自然之道,不作病论,亦无待于扶。所谓偏盛者何?偏于阴者宜扶阳,是言阴邪之盛,不是言肾中之真阴偏盛也。偏于阳者,宜扶阴,是言邪火之盛,不是言肾中之真阳偏盛也。前贤立阳八味、六味丸,以言治元阴元阳之方。此说一倡,俱言真阴真阳之果有偏盛也。此语害世非浅。今人又不读圣经,无怪乎六味,八味之盛行,而承气、四逆之莫讲也。 邪 正 论 凡天地之道,有阴即有阳,有盈即有虚,有真即有伪,有邪即有正。试问邪正之道若何?邪也者,阴阳中不正之气也。[眉批]不正之气,四时皆有,六经分为六气。不正之气流行于中,故曰六客。不正之气,伤于物则物病,伤于则人病。治之调之,皆有其道。欲得其道,必明其正。正也者,阴阳太和之气也。[眉批]太和者,真阴真阳浑然一气,氤氲化育之消息也。太和之气,弥纶六合,万物皆荣。人身太和充溢,百体安舒。太和之气有亏,鬼魅丛生,灾异叠见,诸疾蜂起矣。 天地之大,生化消长,不能全其太和,人生逐利逐名,亦不能全其固有。正日衰,则邪日盛。欲复其正,必治其邪。邪有阴邪、客邪在脏,或在里之谓也。阳邪之名,言客邪在表、在腑之谓也。[眉批]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乃是六经的本气,六气中不正之气,方是客气。邪正原有分别,无奈今人含含糊糊而不察也。正有外伤、言六节之客邪,由外入 - 116 - 内也。内伤之别。言七情之客邪,由内而出外也。正自外伤,邪自外入。卫外之正气衰,外来之客邪作。正自内伤,邪自内出。或劳精损心阳,饮食伤脾阳,房劳损肾阳,皆是内伤根柢。从阴从阳,邪之变化无方。邪由外入,或从风化,从燥化。从热化,从湿化,从寒化,随邪变迁,原无定向。内伤不然,或损于脾,或损于胃,或损于肝,或损于心,或损于肾,病情有定向,用药有攸分。曰脏,曰腑,邪之居处各异。邪居气分,表分,呼为阳邪。阳,火也。阳旺极,则凡血伤,凡血伤,则真阴真气,亦与之俱伤,皆能令人死。仲景立白虎、承气,早已为阳邪备法也。邪居血分,里分,呼为阴邪。阴水也,阴旺极,则凡气伤。凡气伤,则真阳真阴,亦与之俱伤,皆能令人死。仲景立白通、四逆,早已为阴邪备法矣。今人以偏盛归于元阴元阳,是不知邪正之有区分。虽医书万种,其立正立言,是祛邪扶正。知祛邪扶正,则知偏盛属客邪之盛衰,非元阴元阳之自能偏盛也。仲景垂方,本祛邪以辅正,六经画界,诚调燮之旨归。有余言气分之邪旺。不足言血分之阴邪旺,而正衰也。阳旺是正衰,阳不足,亦是正衰。都是邪踪。阳明偏盛,俱非正体。真阴真阳,原无偏盛之理。元阴元阳,今人之偏盛在兹。世人知水火之有偏盛,而不知是客邪伤正之为偏盛也。同盛同衰,一元之旨归不谬。二气浑为一气,不可分为二道看,故同盛同衰,一定不易。 论天道,则日月有盈虚。论人身,则秉赋有强弱。究意循环盛衰之理,不作病看。举世籍为口实,真乃工功力未深。兹特反复推详,愿后之来者,相参砥砺,恐未道根株处,尚祈再加润色。 客问参芪归地辨论 客有疑而问曰:予观先生之方,鲜用参、芪、归、地。夫参、芪、归、地,补气补血之药也,先生何用之罕欤?曰:大哉!问也。予以参、芪、归、地为补药。予谓仲景一百一 - 117 - 十三方,皆补药也,岂仅参、芪、归、地已哉,何子之不察耶?曰:先生欺予哉。予亦尝观《本草》矣,知麻黄、桂枝,主发散也;泽泻、猪苓,主利水也;柴胡、黄芩,主和解也;甘草、干姜,主温中也;附子、吴萸,主回阳也;黄连、阿胶,主养阴也。各方各品,各有功用。先生皆谓之补药,母乃欺人太甚耶?曰:子以予为欺子也,予实非欺子也。请少坐,予实告子。夫人身受生以来,本父母真气,浑合化育,成象成形,五官百骸具备,全赖这一团真气育周。真气无伤,外邪不入,内邪不作,何待于药,可待于补。况这团真气,也非草木灵根所能补得出来。医圣仲景,立言立法,揭出三阳三阴,是明真气育周运行之道。如邪伤太阳,则以及阳之方治之,太阳邪去,则太阳之气复。邪伤阳明、少阳及三阴,即从阳明、少阳、三阴之方治之,邪立法,则正立复。正复神安,其病立去,即是平人。予故曰,一百一十三方,皆补药也,以此而推,予欺子乎,予未欺子乎。曰:诚如先生所言,则参、芪、归地,可以无用也。曰:亦何可废哉。如白虎汤则人参可用矣,建中汤则黄芪可用矣,四逆散则当归可用矣,炙甘草汤则地黄可用矣。仲景亦何常弃而不用。独可怪者。众人谓人参补气。夫气,阳也,火也。何仲景不用参于四逆汤内以回阳,而却用参于白虎汤内以泻火。岂有阳明邪火正盛,人参又是补火,兹胡不更助其火,而反泻其乎?究其由来,皆是惑于李时珍之《本草》有能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此话一出,参即盛行,[眉批]细查李时珍云,人参能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这一句话不为无理,当是为亢龙有悔,真阴将尽之际说法 与仲景用人参白虎汤之意混合。今人不识此语,而于阳虚阴盛之人,一概用之,以冀回阳,百治百死。景岳不明此语,而曰阳虚倍人参,阴虚倍熟地。后世宗之,咸为定论,究意贻害千古,诸公察之,切不可为之惑,况《神农本草经》皆云人驮补五脏,是 - 118 - 五脏属阴,人参补阴,其非补阳也,明甚。一切调和之药,皆不究也。如无人参,以高丽参代之,高丽参来路远,而价又且贵。虚劳之人,有参在家,便有几分足恃,谁知竟不可恃也。全不思仲景为医林之孔子,所立之方,所垂之法,所用之药,专意在祛邪以辅正,不闻邪去之后,另有补药。此皆后人之不明,姑惜巳身之太过,日月积累,酿出别证,以致死亡,尚不觉悟,良可衰也。 今与诸公约,病无论乎男女老幼,药无论乎平常奇异,价贵价廉,只求先生认得阴阳,用得恰当,则尽善矣,何必多求。 分脾肾为先后二天解 圣经云: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眉批]圣人以大道示人,欲人知明善复初,故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先者何?人身立命之祖气也。祖气,即父母真气浑而为一者也。性命由此立。后者何?人身血肉躯壳也。凡世上一切有形之质。皆属后天,不独人身,故道家称为奥皮囊。今人以肾为先天,脾为后天,此二语举世宗之,传为定论。予窃谓不然。夫人自乾坤颠倒化育以来,先天即乾坤,乾破为离,坤孕为坎,故曰颠倒乾坤化作身,即此。先天纯粹之精,升于人身,浑然一气,是言父精母血中之真气,合而为一,即太极真体,先天祖气根源。今人不知此中消息,妄以两肾形似太极,即以肾为先天,此是混淆圣经之言,理应急正。但先天真气,化生真水,灌溉周身,肾配水脏,虽说有理,究竟不是腰中两肾之谓。[眉批]肾配水皆是喻言。流行六合,六合,即周身上下四旁也,即三阳三阴旨归也。一气充周。无方不在。故曰水无一脏不润,火无一脏不烧。水何常独在两肾。况两肾有形有质,皆先天所生。如何他是先天。知其要者,便知得此身无处非先天。亦无处非后天,先与后又浑然一太极也。包罗三界,三界,即天、地、水,上元、下元是也。人身分为三焦,上焦、中焦、下 - 119 - 焦是也。发育万物,万物皆一所所生。根于呼吸,呼则为辟,阳之用以,吸则为阖,阴之用也。故《易》曰:阖户为之坤,辟户为之乾。混元破体,水火即在此区分。世人欲复先天一元之真气,即在此处下手可也,毋他求。号曰宥密。这一点真窍,乃真气立极之所,万物发育之处,古圣每每秘而不宜,故称之曰宥密。又曰元门,又曰天根月窟,又曰黄庭黄中,更喻无数名目,人能知此,接命延年。先天也,先天一气,造成五官百骸。后天也,先天一气,即寓于中,先天为体,先有这一团真气,而后始有人身。后天为用。先天无为、无臭、无声,后天有为、有形、有质,不易定理。先天立命自二五凝聚,人之性命已立。后天成形,形合乎命,命合乎形,神宰乎中,性命乃成。合之则生,真气与躯壳合一也。散之则亡。真气亡于躯壳之外也。脾呼后天,今人所云,今人不知周身躯壳,皆属后天,而独曰脾为后。推斯意也,以为人之奉生而不死者,以其赖有饮食也。饮食下喉一刻,即入胃脾,人七日不食则死,故以脾胃为后天。试问:饮食入脾,是自己能化汁以养生,还是要真气运动,不要真气运动?真气运动,还是只养脾胃,还是能养周身?知运动所养在周身,可知后天非仅在脾胃也。予故曰:先天立命,后天成形,形命合一,先后称名。[眉批]先天先地,二物浑为一气,无多无少,不倚不偏,故曰中。立极在中,《易》曰:黄中通理。又曰:美在其中。《书》曰:允执厥中。以脾为中,借喻也。即以八卦方位论之,坤艮为茂己土,一在西南角,一在东北角。而又曰:中五寄坤,特虚位耳。谁知错误,不足为凭。天之功用,全在于地。地生万物,故曰土为万物之母。人身躯壳,包藏百脉、脏腑、经络、骨节,不易乎地,故曰脾为后天。中脾届,予以为皮字之皮,非脾字之脾也。惟此皮乃能包藏万象,统束气血。若脾字之脾,乃仅一脏也,何能包藏万有。或曰是脾也,古人配之中央。取其运化精微而灌溉四旁,不得谓脾字全非。予曰:人之运动,全在先天一团真气鼓动耳。饮食虽入于脾胃,非真气鼓动,不能腐热水谷。真气鼓动,则一切饮食,立刻消溶,脏腑一身,立刻俱受其泽,又何尝是脾之功乎。观于朝食暮吐之病,是赖脾乎,是赖气乎。古人无非借物寓理,借角蓍名,今人不识一气浑合躯壳之道,先后互赖之理,认脾为宗,其谬已甚。学者切不可执定脾肾,以论先后,当于无形并有质上以求理,以言先后可也。相传有年,奉为准绳。予今剖晰,质之高明。是是非非,尚祈指陈。 - 120 - 六 客 辨 解 今人动云六淫之气所伤。六淫之气,即风、寒、暑、湿、燥、火是也。予谓六气,乃是六经之本气,每气各司六十日,以成一岁。何得称之曰客?所谓客者,是指六气节中不正之气也。不正之气在风令中,则曰风客;在寒令中,则曰寒客;在暑令中,则曰暑客;在湿令中,则曰湿客;在燥令中,则曰燥客;在火令中,则曰火客;非指六气即是六客也。 邪正之间,今人每多混淆。予所以辨而明之。更为之进一解曰:如邪伤太阳,则曰寒客;寒邪传至阳明,则曰燥客;燥客传至少阳,则曰暑客;暑客传至太阴,则曰湿客;湿客传至少阴,则曰火客;火客传至厥阴,则曰风客。此六客。乃是论邪从太阳入内,气机流行之谓,非节令之谓。流行与节令,皆宜明辨,亦无容辨,只消按定仲景六经提纲病情,便知客之所处。论节令也可,论气机流行也可。总之一令之中,主病亦有一定,不可不知。 胎前忌服药品解 近来有妊之妇,多有忌服药品。如半夏、大黄、巴豆、丑牛、槟榔、大戟、芫花、甘遂、麝香、三棱、莪术、附子、经花、三七之类,称为堕胎之品。凡有始者,切不可服。今人死死记著,毫不敢易。予以为皆可服也,不必忌虑,总在看病之若何。如病果当服,半夏、大黄、附子一切药品,皆是安胎。病不当服,即参、茸、胶、桂亦能堕胎。奈世人之 - 121 - 不讲理何,予故为有胎者劝。凡妇人有妊三四月,即当慎言语,节饮食,戒房劳,皆是保生之道。设或有病外感,须按定六经提纲,不必问乎药品。内伤认定阳虚阴虚,亦不必问乎药品。饮食气滞,仍带推荡,亦不必问乎药品。总之,邪去则正复,即是安胎。何今人之不察病情,而只计忌服药品,此皆医方捷径,一家之私言,未明变化神而明之之道也。学者切切不可为药所惑,而酿成死亡之候。病家更要明白,医家亦不可大意。还有一等妊妇,专意堕胎,竟不能堕,从可识也。[眉批]难道不云觅些三七,麝香,一切破血之药乎。 食 气 篇 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赖有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故曰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又曰:人非此火不生。此火一存,凡后天一切食物,下喉一刻,立刻煅炼。食物之真气,皆禀诸先天、先地之真气,与人身之真气,本同一气也,借食物之真气,以辅人身之真气,故人得食则生,不得食则死。所以饮食健旺之人,肌肉丰隆,精神倍加,由其盗得天地生物之真气独厚也。今人只知饮酒、食肉以养生,谁知还是天地之真气,日日在灌溉,呼吸不住在充周也。 人不能保全身内之真气,则疾病丛生。疾病者何?邪为之也。邪气之来,无论内邪外邪,皆是阻隔天地之真气,不与人身之真气相合,身即不安,故曰病。必待邪去,而天地之真气与人身之真气,仍旧贯通合一,始言无病。故曰圣出而立法垂方,祛邪为急。明人身脏腑之由来,五行分布,阴阳充周,天人一气之道,借草木之真气以胜邪。邪居在上, - 122 - 上字又作表字看。则以能制在上邪之品以攻之,邪去自然正复。推之在中,在下,在内,在外,在脏,在脏,在经,在络,药品皆有定主,内含生化之机,调燮之妙。总在学者留心讨理,明阴阳消长之变化,达顺逆吉凶之趋向。便知得天地即我身,我身即万物之身。万物、我身、天地,原本一气也。服食与服药,皆保生之要也。 一气分为六气图 气寒阳太 气燥明阳 气暑阳少 气湿阴太 气火阴少 气风阴厥 - 123 - 一气分为六气图说 今以一圈分为六层,是将一元真气分为六气。六气,即六经也。气机自下而上,自内而外,真气充满周身,布护一定不易。外邪入内,先季外之第一层。第一层乃太阳寒水气化出路,故畏风恶寒,法宜宣散。治之不当,邪不即去,渐至第二层。二层乃阳明所主,阳明主燥,外邪至此,化为燥邪,故恶热,法宜清凉,不可妄用温燥。治之不当,邪不即去,渐至第三层。三层乃少阳所主,居半表半里之间,法宜和解。治之不当,邪不即去,渐至第四层。四层乃太阴所主,太阴主湿,邪与湿合,化成湿邪,湿多成泻,故吐泻病居多,法宜温中。治这不当,邪不即去,渐至第五层。五层乃少阴所主。少阴有两法,一邪从少阴心火为病,则火症居多,法宜清润。一邪从少阴肾水为病,则阴寒为重,法宜温经散寒。治之不当,邪不即云,渐至第六层。六层乃厥阴所主。厥阴有两法,一邪从风化为病,风为阳邪,故曰热深厥深,下攻而便脓血,上攻而为喉痹,法宜养阴清热。一从阴化为病,多见爪甲青黑,腹痛,法宜回阳。 仲景分配六经,标出六经,提纲病情,为认邪之法。又立出六经主方,为治邪之法。其间随邪变化,亦难尽举。学者细读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便得步步规矩之道。兹再将六经主方,圆通活泼之妙,略言一二。庶学者不执于方,明理为要,则得矣。 - 124 - 太阳用药图 风为阳邪,善动,从毛窍而入。风动于中,血液不藏,毛窍疏而不实,故见自汗出,恶风。 桂枝汤圆通应用法 按桂枝汤一方,乃调和阴阳,彻上彻下,能内能外之方,非仅治仲景原文所论病条而已。想仲景立法之日,当是邪在太阳卫分时说法,就未言及别证皆可以用得。今人不明圣意,死守陈法,不敢变通,由其不识阴阳之妙,变化之机也,予亦粗知医,常于临症时多用此方,应手辄效。因思仲景之方,原不仅治伤风证,凡属太阳经地面之病,皆可用得。兹特将经验病形略举一二于左,以便参究。 一治胸腹痛背亦彻痛者。盖太阳之气,由下而上至胸腹,寒邪逆于太阳,则气机不畅,故胸腹痛而背亦彻痛。太阳行 - 125 - 身之背,因腹中之气不畅,而背亦受之,故桂枝汤治之而愈, 一治通身寒冷。寒为太阳之本气,今见通体恶寒,是邪犯太阳之本气也。桂枝汤能扶太阳之气,故治之而愈。 一治小儿角弓反张,手足抽掣。太阳行身之背,因风中于背,太阳之经气不舒,经气卒闭,故见角弓反张。桂枝汤力能宣太阳之风邪,故治之而愈。 一治脑后生疮。脑后者,太阳经脉之所贯注者也。风寒之邪逆于脑后,抑郁而成疮。桂枝汤宣散太阳之邪,故治之而愈。 一治周身皮肤作痒,时而恶风。周身毛窍乃太阳寒水气化出路,风寒之邪外干而不得入,逆于皮肤,抑郁生热,故周身作痒。桂枝汤能宣太阳抑郁之气,故治之而愈。 一治足跟痛,痛彻腰股。足跟与腰背,皆太阳经循行之道,因寒客[1]之,邪闭之,故见以上病形。桂枝汤力能输太阳之气,故治之而愈。 一治小儿两腮肿,发热恶风。夫两腮近耳下,乃少阳阳明地面,似不可与桂枝汤,今竟以此方治之而愈者,因其发热恶风,知太阳之邪逆于此也。 一治小儿发热痘出。盖痘本胎毒,欲出于外,必得太阳真气鼓动,方能引痘外出。桂枝汤扶助太阳之气,气伸而毒尽越于外,不遗于内,故此方又能治痘也。 一治妇人妊娠恶阻。妇人初妊,经气卒然不舒,营卫之气不畅,故见恶阻。桂枝汤能宣营卫,协和阴阳,故治之而愈。 一治发热恶风、下痢,日数十次。风邪犯于太阳,则表气不通,表气不通,则里气不顺,邪陷于下,故见下痢。桂 客 原本作"容",据文义改。 - 126 - 枝汤宣风外出,表气顺则太阳之气升而不陷,故痢可愈。 按此方,伤寒门尚有数症可用,至于加减变通,实多奇异,仲景已言之矣。学者细读仲景《伤寒》书,明其理而通其变,则得活泼之妙,内外兼备之道也。 太阳经腑用药图 寒为阴邪,从毛窍而入,寒主静而不动,毛窍密而不疏,故见无汗恶寒。 邪不传经而传腑,故见口渴,小便不利。五苓散功专利水,水道利则太阳气舒,邪亦从此而解。 桂麻二方,是祛邪从上出者也。五苓散是祛邪从下出者。惟此三方,可称太阳首尾专主之方也。 麻黄汤五苓散圆通就用法 一治痘初出而忽隐,壮热,无汗者。盖痘之初出,全借 - 127 - 太阳一点真气鼓动,运毒外出,今壮热而痘忽隐,是因其感受外寒,闭束气机,抑郁生热。麻黄汤能开腠理,祛寒外出,邪云则正安,痘自外出,而人自平安。若壮热太热,烦躁饮冷者,又可于方内加石膏。 一治肩背沉重,觉内冷者。盖肩背之沉重,寒之滞也。寒滞于内,故觉内冷。麻黄汤轻清属阳,力能祛寒外出,肩背正属太阳所主,故治之而愈。 一治两脚弯发起红块痛甚。脚弯地面,乃太阳经循行之道,今为寒邪闭束,阻其气机,遏郁而起红块痛甚。麻黄汤力能散太阳之寒,故治之而愈。 一治大便泻水,而小便全无者。此病夏月居多,由暑邪拂郁,扰乱正气,以致阑[1]门失职,津液不行于膀胱,而直趋大肠。五苓散力能化膀胱之气,故治之而愈。 一治头晕咳嗽,呕吐腹胀,小便短。病形虽现头晕、咳嗽、呕吐,总缘膀胱气化不运,水湿之气不得下降,气机必返于上,上干清道,故现以上病形。五苓散功专利水,水气下降,气机自顺,故病自愈。 一治霍乱吐泻,思饮冷水者。此病上吐下泻,理应着重太阴,其所以用五苓者,盖以吐泻之病,无小便也。又见渴而思水,正是太阳腑症提纲,故五苓为要药。其所以致吐泻者,皆由太阳气化失运。中宫失职,此刻先治太阳,然后理中,庶为正治,亦经权之道也。 二方伤寒门尚有数症当用,至于加减变通,仲景言之甚详,兹不赘。 阑 原本作"闻",据文义改。 - 128 - 阳明经证用药图 盖太阳主开,阳明主阖。今阳明为太阳之邪所逼,不从本经之阖,而从太阳之开,开于下,故下利也。 葛根汤圆通应用法 一治周身发热,发现斑点,呕吐。夫周身肌肉皆属阳明,阳明主发热,不恶寒,今为外邪抑郁,壅于阳明,故发热而现斑、呕吐者,皆邪毒上壅外出之故。葛根汤力能祛邪外出,随其邪之所向而祛之,故愈。 一治两眼皮红肿痛甚。眼皮上下皆阳明所主,今为风热所闭,抑郁而为红肿痛甚。葛根汤力能解阳明风热,故治之而愈。 一治两乳红肿发热。两乳地面,乃阳明所主。今外感之 - 129 - 邪,伏于两乳间,故见红肿痛甚。葛根汤专祛阳明之邪,治之故愈。 一治小儿痘初现点。夫痘毒自内出外,既在现点,此刻毒邪尽在肌肉之间,肌肉属阳明,葛根汤力能宣通肌肉之邪,不使痘毒遗留于内,发透为佳。然后另行养浆之法。若已发透,即不可用此。 此方功用颇多,加减法亦多,仲景《伤寒》书言之甚详,兹不复赘。 阳明经用药图 此方本列于太阳篇中,而又曰治阳明腑症者,盖以太阳之邪,服桂枝汤大发汗,表邪既解,而阳明之血液已伤。阳明乃气多血多之腑。今血液骤伤,阳明之内热立作。若不急用白虎以清热,人参以养血液,邪火益盛,即有不要扑灭之势,故白虎又是阳阴之腑方也。 - 130 - 白虎汤圆通应用法 一治上消证。夫上消者,渴而多饮也。由邪火在胃,血液大伤。血为阴,阴伤而引水以救者,阴与阴相亲也。白虎汤力能灭火以有阴,故治之而愈。 一治心下一寸间发生疮疾,红肿痛甚。按心下一寸,乃胃之上口也。因邪热结于胃之上口间,故发生疮疾。白虎汤专清胃热,故治之而愈。 一治牙龈红肿痛甚,饮冷。夫牙龈乃阳明所主,今胃火聚于上,故见红肿痛甚,又见饮冷,知其邪火伤阴。白虎汤力能清胃热,故治之而愈。 一治两乳红肿痛甚。两乳乃阳明脉过之所,今见红肿痛甚,是胃中之邪热壅滞所致也。白虎汤专清胃热,热邪去而肿自消,故治之而愈。 一治谵语遗尿,口不仁而面垢,三阳并病。谵语者,邪热入于阳明之府也;遗尿者,邪热合于太阳之府也;口不仁而面垢者,邪热合于少阳之腑也。白虎汤力能清热,一热清而三病立解,故治之而愈。 此方功用颇多,加减变通亦多,《伤寒》书言之甚详,其中尚有背寒一证,亦用之。学者当辩而明之。 阳明里症用药图 凡用此方,必须审察的确,总要知道胃家实三字提纲。何谓胃家实?如大小便不通是也;大便硬,腹满是也;狂妄奔走,叫骂不避亲疏是也;潮热谵语是也。种种不一,务宜 - 131 - 斟酌,不可猛浪。 大承气汤圆通就用法 一治咳嗽,声如洪钟。夫咳嗽之病,似不可以与此方。其所以必用此方者,诚以咳嗽声洪,乃邪火旺极之征,火刑于肺。若不亟用此方,以扑灭其火,肺有立坏之势,故不得不用之也。 一治食入即吐。夫食入而出,亦非可下之候,其所以可下者,疬以吐则为逆,非寒即火。今食入而出,是胃中之火逆行于上,其食故不得下降也。但寒与火虽辩明,方可用此。 一治头晕,人昏乱无主,三五日一发,夫头晕之症,原非应下之候。其所以应下者,盖以阴血虚极,不能制其亢龙,龙奔于上,则浊火乱其神明,故昏昏无主。大承气汤力能制其亢龙,故治之而愈。 此方吴又可《温疫论》条中,可用此方有三十余症,《伤 - 132 - 寒》阳明本篇可用六七症,少阴篇急下可用有三症,兹不备举。学者务宜熟读仲景《伤寒》书,但得圆通应用变化之道,切不可死守原文,当以明理为要。 少阳经用药图 此方虽名为少阳方,究意总是太阳经所感受的这一占点邪气种子,不能从胸出去,逆于胸胁之间,阻其少阳升降之机,故少阳之经症作。其方治少阳,实是治太阳也。 小柴胡汤圆通应用法 一治两胁胀痛。夫两胁乃少阳所主,今见胀痛,是少阳之气抑郁不舒也。柴胡汤力能舒少阳之气,故治之而愈。 一治头响两侧胀。夫头之两侧,乃少阳所主。今见胀而响,是少阳之火浮于上也。柴胡汤力能治少阳之经,倍黄芩 - 133 - 力能清少阳之火,故治之而愈。 一治两耳红肿痛甚。夫两耳前后。俱属少阳所主。今见红肿痛甚,是风热之邪,聚于少阳也。柴胡汤力能治少阳之风热,故治之而愈。 一治疟疾。夫疟之为病,多缘外邪伏于少阳,不能从转输而出,少阳居半表半里,邪欲从阳明而出则热,欲从太阴而入则寒。诸书云疟不离少阳,皆是明少阳之经气不舒,转枢失职,邪故伏而不去。小柴胡汤力能伸少阳之气,少阳之气伸,转枢复运,邪自从此而出,病自愈而人自安也。 一治吐酸不食。夫不食而吐之症,属于太阴,理宜温中健脾,今见不食吐酸,明是木气不舒,上克脾土,土畏木克,故不食。酸属木,乃是禀少阳热气所化,土木相凌,故见以上症形。小柴胡力能舒少阳之气,少阳之气舒,即不克制脾土,两经之气平,而病自不作矣。 一治妇女热入血室谵语。夫肝乃藏血之所,肝与胆相为表里,胆移热于肝,热入血室,故见谵语。柴胡汤力能治肝胆邪热,故治之而愈。 按此方功用颇多,加减变化亦无穷,《伤寒》书言之甚详,兹不赘。 太阴经用药图 太阴篇内有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皆是太阳误治,邪陷于太阴而设,不得谓为太阴主方。学者须知。 - 134 - 理中汤圆通应用法 一治吐血。夫吐血之症,多由中州答失运,阴血遂不归经,瘀滞闭塞清道,以致清阳不升,阳血僭上,便成血逆。理中汤才能调中州之气,中州健运,血自归经,其病自己。 一治四肢浮肿。夫四肢属土,土虚则元气发泄,不能潜藏,故见四肢浮肿。理中汤力能温暖脾胃,脾胃有权,元气不致漫散,故治之而愈。 一治心下嘈杂吐水。夫心下一寸,乃胃之上口。胃主纳,而脾主运。脾气衰而不运,津液上逆于胃口,以致心气不宁,故嘈杂吐水,即是明验。理中汤力能温暖中宫,脾土健运,水气下行,嘈杂、吐水自己。 一治咳嗽吐清水。夫咳唾之病,属于肺经,理应从肺于治。今独用理中者,原由中州失运,水聚于上,肺气欲下降而不能,故咳唾清水。理中汤力能健脾,脾土健而水湿下趋, - 135 - 肺气降而咳唾自己。 一治唾水不休。夫唾水之病,多属胃冷。理中汤能温暖中宫,土暖而水湿自消 病立愈。 一治呃逆不休。夫呃逆之病,原有寒热之分。果属胃寒而呃逆不休。理中汤能温中,中寒云而呃逆自己。 一治手足微冷少神。夫四肢逆冷之症,原有四逆之法。此乃微冷、少神。明系中州气衰,不能充周四肢。理中汤大能温暖中宫。中州气旺,肢冷自愈。 按此方功用最多,加减变通更多,姑举数知,以便学者参悟。 少阴经用药图 按少阴乃水火交会之地,元气之根,人身立命之主也。病至此际,是元气衰极,剥至于根。仲景立四逆,究竟是专为救这点元气说法。主方却又云:治三阴厥逆,可知这一点元 - 136 - 气,彻上彻下。包罗天地。此方不独专为少阴立法,而上中下三部之法俱备。知得此理,便知得姜附之功也。今人不知立极之要,不知姜附之功,故不敢用也。非不敢用也,不明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圆通应用法 一治忿嚏不已。夫嚏之为病,多缘少阴受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力能祛少阴之寒,故治之而愈。盖肾络通于鼻,嚏属肾,故知病在少阴也。 一治腰痛难于转侧。夫腰痛之症,原有数端。今见转侧难者,明是肾藏不温,阴寒滞于内也。麻黄附子细辛汤力能温经散寒,故治之而愈。 一治周身皮肤浮肿,内冷自重。夫周身浮肿,内冷身重者,盖以先天之阳衰于内,寒湿之邪,即生于内,故见身重内冷。寒湿太盛,则真气不藏,散于周身,无阳以运化,故又见浮肿。麻辛附子汤力能温肾扶阳,祛阴逐寒,故治之而愈。 一治头脑冷。夫脑为元神之府,清阳聚会之处,如何得冷。其所以致冷者,由命门火衰,真气不能上充。四逆汤力能扶先天真阳,真阳旺而气自上充,故治之而愈。 一治气喘痰鸣。夫气喘之症,举世皆谓肺寒。不知先天这一点真气衰,即不能镇纳浊阴之气,阴气上腾,渐干清道,故见痰喘。四逆汤力能温下焦之阳,故治之而愈。 一治耳肿皮色如常。夫耳肿之症,每多肝胆风火。今见皮色如常,明是阴气逆于上也。四逆汤力能扶阳祛阴,治之故愈。 - 137- 一治舌黑唇焦,不渴,少神。夫舌黑唇焦之症,多困阳明胃火而作。果系阳明胃火,必现烦躁,口渴饮冷,二便闭塞等情。此则舌黑唇焦,其人并不口渴,却又少神,明是真阳衰极,不能薰腾津液于上。当知阳气缩一分,肌肉即枯一分。此舌黑唇焦所由来也。四逆汤力能回先天之阳,阳气一回,津液复升,焦枯立润,故治之而愈。 一治喉痛畏寒脚冷。按喉痛一症,原非一端。此则畏寒脚冷,明是少阴受寒,逼出真火浮于喉间,故喉痛而脚冷。四逆汤力能温少阴之气,逐在里之寒,故治之而愈。 一治喉痛,身大热,面赤目瞑,舌冷。夫喉痛,面赤身热,似是阳症,又见目瞑舌冷,却是阴盛隔阳于外之征。四逆汤力能祛逐阴寒,迎阳归舍,故治之而愈。 一治吐血困倦。夫吐血一症,总缘地气上腾,升降失职。人身气为阳,主升。血为阴,主降。今当升者不升,不当升者而反升,明明阴血太盛,上干清道。古人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教人补火以治水也。又云: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教人补水以治火也。四逆汤力能补火,故治之而愈。 一治齿缝流血。夫齿乃骨之余,本属肾,肾为水脏,先天之真阳寄焉,以统乎骨分中之血液。真阳不足,不能统摄血液,故见血出。四逆汤力能补肾中之阳,治之故愈。 一治朝食暮吐,完谷不化。夫饮食入胃,固以胃主。然运化之机,全在先天命门这一点真火,始能运化。真火一衰,即不能腐熟谷水,而成完谷不化,朝食暮吐者。暮为阴盛之候,阴气上僭,心肺之阳不能镇纳,故听其吐出也。四逆汤力能补命门下火,故治之而愈。 一治足心夜发热如焚,不渴,尿多。夫足心发热如焚,人皆谓阴之虚也。夫阴虚由于火旺。火旺之人,尿必短赤, - 138 - 口必饮冷,理势然也。今则不渴而尿多,明是下焦无阳,不能统束肾气,以致阴火沸腾,故见足心发热如焚也。四逆汤力能补火,火旺即能统束群阴,故治之而愈。此病予亲身患过,并治好多人,此法即是丙夺丁光之义也。知得丙夺丁光,便知得阳衰不能镇阴的旨归也。 一治面赤发热,汗出抽掣。夫面赤发热,汗出抽掣,近似中风,其实不是,务必仔细斟酌。如其人本体有阴象足征,即不可当作风热,须知面赤[1]发热者,阳越于外也。汗出抽掣者,阳亡于外,不能支持四维也。四逆汤力能回阳,阳回则诸症自己。 一治大便下血,气短少神。夫大便下血,固有虚实之分。此则气短少神,必是下焦之阳不足,不能统摄血液。四逆汤力能扶下焦之阳,阳旺则开阖有节,故治之而愈。 一治头摇,面白少神,夫头摇之症,人目之为风。而予于此症,察其人面白少神,如其为清阳不升,元气虚极,不能镇定也。四逆汤力能扶阳,真阳一旺,即能镇定上下四旁,故治之而愈。 一治背冷目瞑。夫背为阳中之阳,不宜寒冷。今又背冷而目瞑,明是先天真阳衰极,阴寒内生,阴盛则阳微,故目瞑而背冷也。四逆汤力能扶先天真阳,故治之而愈。 一治舌腰硬而青。夫舌肿一症,似乎心火旺极,不知舌仲而青,此乃阴寒太盛,逼出真火,欲从舌尖而出,故见肿硬青滑。四逆汤力能补火,祛逐阴寒,故治之而愈。 一治唇肿而赤,不渴。夫唇肿之症,近似胃火,胃火之肿,口必不大渴。今见病人唇肿而口并不渴,可知阴火出于脾间。四逆汤功专补阳,阳旺则阴火自消,故治之而愈。 赤原本作"亦",据文义改。 - 139 - 一治鼻涕如注面白少神。夫鼻涕一症,原有外感、内伤之别。此则面白无神,明是真阳衰于上,不能统摄在上之律液。四逆汤力能扶坎中真阳,阳旺自能统纳,故治之而愈。 一治尿多。夫尿之多,由于下焦之火弱,不能收束故也。惟四逆汤力能补下焦之火,故治之而愈。 一治周身发起包块,皮色如常,夫周身发起包块,疑似风热阳邪,此则皮色如常,却是阴邪僭居阳位。四逆汤力能扶阳,阳旺则阴邪自伏,故治之而愈。 一治周身忽现红片如云,不热不渴。夫周身发现红云,人孰不谓风火郁热于皮肤。夫风火郁热之症,未有不发热而即作者,亦未有口不渴,而即谓之火者,此处便是认症机关。予每于此症,认作阳衰,阴居阳位,以四逆汤治之而愈。 一治发热谵语,无神不渴。夫发热谵语,世人皆谓热伏于心,神无所主也。不知阳症热伏于心,精神不衰,口渴冷饮,小便亦必短赤。此则无神不渴,明是真阳衰极。[眉批]在无神二字上定案。发热者,阳越于外也。谵语者,阴邪乘于心,神无所主也。不渴、无神,非邪火也。四逆汤力能回阳,阳回则神安,故治之而愈。 一治两目白晴青色。夫白轮属肺,金也。今见纯青[1],日无白色,是金气衰而肝木乘之也。妻乘于夫,是乾则不振,纯阴无阳之候。[眉批]坎中一点真金即真阳也,人活的即此。多在死例。四逆汤力扶坎中之金,金气一旺,目睛自然转变,故治之而愈。 一治两目赤雾缕缕,微胀不痛。夫目窠,乃五脏精华所聚之地,原着不得一毫客气。今见赤雾缕缕,疑是阳火为殃,不知阳邪痛甚、胀甚,此则微胀不痛,明是阳衰于上,不能 青原本作"责",据文义改。 - 140 - 镇纳下焦浊阴之气,地气上腾,故见此等目疾。四逆汤力能扶阳祛寒,阳光一照,阴火自灭,故治之而愈。 按此方功用颇多。得其要者,一方可治数百种病。因病加减,其功用更为无穷。予每用此方,救好多人。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不知予非专用姜、附者也,只因病当服此。难道予不会写几个参、地、归、芍,芩、连、栀、柏之方乎,只因世风日下,不究病之阴阳,专究方药之平稳。不知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多死焉。火猛烈,民望而畏之,鲜死焉。总之,水能生人,亦能死人;火能生人,亦能死人。予非爱姜、附,恶归、地,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耳。学者苟能洞达阴阳之理,自然头头是道,又奚疑姜、附之不可用哉。 厥阴经用药图 - 141 - 按厥阴为阴经,阴极则生阳,故多寒热错杂。又肝主宗筋玉茎,人性多思淫,心火一动,玉茎必举,发泄不遂,多生邪热,亦多见寒热错杂。此受病之源。人多不察。仲景立乌梅丸,寒热并投,大有灼见,并非专为虫立法。凡厥阴一切症候,莫不备具。舒驰远先生谓此方不是,未免执一。 乌梅丸圆通应用法 一治巅顶痛。夫厥阴之脉会于巅顶,今见巅顶痛者,是厥阴之邪侵于上也。乌梅丸专主厥阴,故治之而愈。 一治睾丸肿痛。夫睾丸,俗称为外肾。世人多以肾目之。不知此乃木之余气所生。故贤配之三卦,震,木也。二阴一阳,二睾丸为偶,玉茎一为奇,奇居腹面,丸居背面,所配确乎不爽,而世人盖未之细求其理也。予每于此处病,多以乌梅丸治之而愈。 一治腹痛饮冷。夫腹痛,爪甲青,明是厥阴阴寒之气,阻其真阳运行之机,邪正相攻,故见腹痛。即云寒邪,何得饮冷,必是阴极阳生,见此寒热错杂。乌梅丸寒热并用,故治之而愈。 按此方功用最多,颇难尽举,姑列一二条,以备参究。其中之精义,修园先生言之甚详,学者可熟读而深思之,便得立法立方之意,而于厥阴一切症候,莫不应手辄效也。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古今中医经典txt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