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名方荟萃5

 学中医书馆 2013-12-20

四君子汤

【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异名】白术汤(《圣济总录》卷八十)。
  【分类】 补益剂-补气
  【组成】 人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功用】 益气健脾。
  【主治】 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者。)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论】方中人参甘温,益气补中为君;白术健脾燥湿,合人参以益气健脾为臣;茯苓渗湿健脾为佐;炙甘草甘缓和中为使。四味皆为平和之品,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故名四君子汤。
  【禁忌】 斟酌。
  【方解】 本方证由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健运乏力,则饮食减少;湿浊内生,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无所禀受,故四肢乏力;气血生化不足,血不足不荣于面,而见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见气短、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皆为气虚之象。正如《医方考》所说:“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治宜补益脾胃之气,以复其运化受纳之功。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本方与理中丸比较,两方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补益中气,仅一药之别,而功能相异。四君子汤配茯苓,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证;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温中祛寒为主,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化裁】 若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兼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附方】 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保元汤
  【附注】 本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后世众多补脾益气方剂多从此方衍化而来。临床应用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文献】 方论 江昂《医方集解·补养之剂》:“此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为君。白术苦温,燥脾补气为臣。茯苓甘淡,渗湿泻热为佐。甘草甘平,和中益土为使也。气足脾运,饮食倍进,则余脏受荫,而色泽身强矣。再加陈皮以理气散逆,半夏以燥湿除痰,名曰六君,以其皆中和之品,故曰君子也。”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3:“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大宜服之。”

庆泩堂 发表于 2008-9-23 21:18

左归饮

【出处】
  《景岳全书》

【组成】
  熟地(9-30克) 山药(6克) 枸杞子(6克) 炙甘草(3克) 茯苓(4.5克) 山茱萸(3-6克,畏酸者少用之)
【功用】
  补益肾阴。
【主治】
  真阴不足证。腰酸遗泄,盗汗,口燥咽干,口渴欲饮,舌尖红,脉细数。
【用法】
  以水二盅,煎至七分,食远服。
【加减】
  如肺热而烦者,加麦冬6克;血滞者,加丹皮6克;心热而躁者,加玄参6克;脾热易饥者,加芍药6克;肾热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6克;血热妄动者,加生地6~9克;阴虚不宁者,加女贞子6克;上实下虚者,加牛膝6克以导之;血虚而燥滞者,加当归6克。
【禁忌】
  斟酌。
【方解】
  左归饮与左归丸均为纯补之剂,同治肾阴不足之证。然左归饮皆以纯甘壮水之品滋阴填精,补力较缓,故用饮以取其急治,适宜于肾阴不足较轻之证;左归丸则在滋阴之中又配以血肉有情之味及助阳之品,补力较峻,常用于肾阴亏损较重者,意在以丸剂缓图之。

庆泩堂 发表于 2008-9-23 21:20

右归饮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熟地6~9克或加至30~60克 山药6克(炒) 山茱萸3克 枸杞6克 甘草3~6克(炙) 杜仲6克(姜制) 肉桂3~6克 制附子3~9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250毫升,空腹时温服。
  【功用】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不足,阳衰阴胜,腰膝瘦痛,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咳喘,泄泻,脉弱;以及产妇虚火不归元而发热者。
  【加减】如气虚血脱,或厥,或昏,或汗,或晕,或虚狂,或短气者,必大加人参、白术;如火衰不能生土,为呕哕吞酸者,加炮干姜;如阳衰中寒,泄泻腹痛,加入参、肉豆蔻;如小腹多痛者,加吴茱萸;如淋带不止,加破故纸;如血少血滞,腰膝软痛者,加当归。
  

庆泩堂 发表于 2008-9-23 21:22

三仁汤

处方来源::清·《温病条辨》
【组成】
  杏仁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
  白蔻仁二钱 竹叶二钱 厚朴二钱
  生薏仁六钱 半夏五钱
  功 效: 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主 治: 湿温初起,头痛恶寒,面色淡黄,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胸闷不饥等症。用于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孟肾炎,急性卡他性中耳炎,妊娠呕吐,伤寒百日咳等症。
  用法用量:以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服一碗,日三服。
  【方解】
  君:杏仁—苦辛,宣利上焦肺气,气化则
  湿化。
  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调中。
  生薏仁—甘淡,渗利下焦湿热,健脾。
  *三仁合用,能宣上、畅中、渗下而具清利湿热,宣畅三焦气机之功。
  臣:半夏、厚朴—辛开苦降,化湿行气,散满消痞。
  佐:滑石、竹叶、通草—甘寒淡渗,利湿清热。
  *配伍要点:
  药用辛开苦降淡渗以宣上、畅中、渗下,
  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调畅三焦气机。
  用药禁忌: 杏仁用量不宜过大,常用量为15g,过量后易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
  临床应用:
  1.急性黄疸性肝炎:用本方去半夏、厚朴、滑石,加丹参10g,茵陈、虎杖各15g,重症时剂量加倍,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本病72例。结果:痊愈64例,显效7例,无效1例。
  2.胆囊炎:以本方为主方,畏寒口苦者加柴胡、黄芩;胁痛者加延胡索、郁金;腹胀呕吐者加藿香、佩兰;黄疸者加茵陈;厌油腻者加山楂、麦芽、神曲;大便难者加枳实。水煎服。治疗本病38例,其中急性胆囊炎18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20例;合并胆管结石7例,合并胆道蛔虫5例。中医辨证属于湿热中阻,三焦不利者。结果:痊愈15例,好转23例。
  3.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用本方为主(杏仁、竹叶、半夏各10g,白蔻仁、厚朴、通革各6g,滑石、薏苡仁各20g),伴鼻塞者,加麻黄、菖蒲;中耳腔积液较多者,加泽泻、车前子、葶苈子。水煎服。治疗本病110例,其中发病年龄最小5岁,最大67岁,以青壮年为多;病程最短3日,最长不超过3个月。结果:痊愈66例,显效17例,有效19例,无效8例。本组病例服药最少4剂,最多21剂。
  4. 急性高山反应:用本方为主(杏仁10g,飞滑石20g,白蔻仁6g,白通草6g,生苡仁20g,淡竹叶6g,厚朴6g,半夏10g),脉儒数者加北沙参;先感冒而后进入高原者加柴胡、防风各10g;通宵不寐、心动悸不安着加五味子6g,丹参10g,夜交藤20g;衄血严重者去半夏,加白茅根、旱莲草;咳甚者加葶苈子、川贝母;胸闷甚者加瓜蒌。水煎服。治疗50例乘飞机急速进入拉萨而致急性高山反应患者,其中男性31人,女性19人;年龄最大57岁,最小4岁,其中20-50岁42人,占全部病例的84%。
  疗效标准:痊愈:患者服药2剂后(48小时内)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者;显效:服药2剂后(48小时内)主要症状大部分消失,服药4剂后(96小时内)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者;有效:服药4剂后,自觉症状减轻,但主要症状仍存在者;无效:服药4剂后,主要症状未得到缓解或加重者。结果:痊愈39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者3例,痊愈率为78%;总有效率为94%。
  药理作用: 主要有抗菌,解热,止咳,止吐,利尿等作用。
  1.抗菌:厚朴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百日咳杆菌、枯草杆菌均有抗菌作用。
  2.解热:薏苡仁可使酵母混悬液引起致热的大鼠体温降低。
  3.止咳:杏仁、半夏有止咳作用。
  4. 止吐:半夏具有止吐作用。
  5. 利尿:竹叶有利尿作用。
  三仁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用法】杏仁15克 飞滑石18克 白通草6克 白蔻仁6克 竹叶6克 厚朴6克 生薏仁18克 半夏15克
  【用法】上药用甘澜水2升,煮取750毫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利湿,宜畅湿浊。
  【主治】湿温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谈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

庆泩堂 发表于 2008-10-7 19:05

杏苏散

杏苏散
  【出典】 温病条辨
  【组成】 杏仁、桔梗、黄芩、贝母、紫苏、枳壳、甘草、陈皮、前胡、桑白皮、麦门冬、生姜
  【功能】 发散风寒,宣肺化痰。
  【主治】 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清涕、咳嗽痰涌。
  【临床应用】
  1.适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引起之咳嗽、鼻塞;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之咳嗽,属凉燥痰湿者,对秋燥伤风咳嗽有着效。
  2.本方是袪痰止咳的方剂,治疗风寒咳嗽、恶寒微热或无热者。能袪痰镇咳,兼有平喘的功能。临证以咳嗽痰稀、吐之不爽、鼻干嗌塞、无汗恶寒为依据
  【现代药理】
  1.袪痰镇咳作用:〈杏仁〉抑制呼吸中枢而能f咳平喘。〈苏叶〉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亦有平喘作用。〈半夏〉镇咳作用明显。〈甘草〉亦有止咳效能。〈桔梗、前胡〉袪痰作用显著而持久。〈陈皮、甘草〉袪痰效力亦较显著。
  2.发汗解热作用:〈苏叶〉有解热作用。〈生姜〉可促进发汗,合而使本方发汗解热作用增强。
  3.促进消化机能:〈苏叶、生姜〉均可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食欲。〈苏叶〉尚能增强胃肠蠕动;〈生姜〉还可抑制肠内异常发酵和排除肠道积气。〈枳壳〉亦能使胃肠蠕动节律增加和收缩力增强,合而使本方增进消化机能之作用亦较明显。
  【加减】
  1.风寒感冒:加〈防风、荆芥、羌活〉。
  2.风寒喘嗽:合定喘汤
  3.痰饮咳嗽:合二陈汤
  4.咳痰喘嗽:加〈紫苏子、葶苈子〉。
  5.热甚:加〈柴胡、黄芩〉。
  6.头痛甚:加〈藁本、葛根、羌活〉。
  7.呕吐:加〈霍香、竹茹、神曲〉。
  【用法】 饭后温服。
  杏苏散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组成】苏叶 半夏 茯苓 前胡 苦桔梗 枳壳 甘草 生姜 大枣(去核) 橘皮 杏仁
  【功用】轻宣凉燥,化痰止咳。
  【主治】外感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塞,苔白脉弦。
  【加减】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微透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热甚,加黄芩,泄泻腹满者不用。

庆泩堂 发表于 2008-10-7 19:14

一柴胡饮
一为水数,从寒散也。
凡感四时不正之气,或为发热,或为寒热,或因劳因怒,或妇人热入血室,或产後经後因冒风寒,以致寒热如疟等证,但外有邪而内兼火者,须从凉散,宜此主之。
柴胡,二,三钱。
黄芩,一钱半。
芍药,二钱。
生地,一钱半。
陈皮,一钱半。
甘草,八分水一锺半,煎七,八分。
温服。
如内热甚者,加连翘一,二钱随宜。
如外邪甚者,加防风一钱佐之。
如邪结在胸而痞满者,去生地,加枳实一,二钱。
如热在阳明而兼渴者,加天花粉或葛根一,二钱。
热甚者,加知母,石膏亦可。


二柴胡饮
二为火数,从温散也。
凡遇四时外感,或其人元气充实,脏气素平无火,或时逢寒胜之令,本无内热等证者,皆不宜妄用凉药,以致寒滞不散,则为害非浅,宜此主之。
陈皮,一钱半。
半夏,二钱。
细辛,一,二钱。
厚朴,一钱半。
生姜,三,五,七片。
柴胡,一钱半或二,三钱。
甘草,八分。
水一锺半,煎七,八分。
温服。
如邪盛者,可加羌活,白芷,防风,紫苏之属,择而用之。
如头痛不止者,加川芎一,二钱。
如多湿者,加苍术。
如阴寒气胜,必加麻黄一,二钱,或兼桂枝,不必疑也。



三柴胡饮
三为木数,从肝经血分也。
凡人素禀阴分不足,或肝经血少,而偶感风寒者,或感邪不深,可兼补而散者,或病後产後感冒,有不得不从解散,而血气虚弱不能外达者,宜此主之。
柴胡,二,三钱。
芍药,一钱半。
炙甘草,一钱。
陈皮,一钱。
生姜,三,五片。
当归,二钱。溏泄者,易以熟地。
水一锺半,煎七,八分。
温服。
如微寒 呕者,加半夏一,二钱。



四柴胡饮
四为金数,从气分也。凡人元气不足,或忍饥劳倦,而外感风寒,或六脉紧数微细,正不胜邪等证,必须培助元气,兼之解散,庶可保全,宜此主之。若但知散邪,不顾根本,未有不元气先败者,察之,慎之!
柴胡,一,二,三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三,五,七片。
当归,二,三钱。泻者少用。
人叁,二,三钱或五,七钱酌而用之。
水二锺,煎七,八分。
温服。
如胸膈滞闷者,加陈皮一钱。



五柴胡饮
五为土数,从脾胃也。脾土为五脏之本,凡中气不足而外邪有不散者,非此不可。
此与四柴胡饮相表 ,但四柴胡饮止调气分,此则兼培血气以逐寒邪,尤切於时用者也,神效不可尽述。凡伤寒疟疾痘疮,皆所宜用。
柴胡,一,二,三钱。
当归,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
白术,二,三钱。
芍药,钱半,炒用。
炙甘草,一钱。
陈皮,酌用,或不必用。
水一锺半,煎七分。
食远热服。
寒胜无火者,减芍药,加生姜三,五,七片,或炮乾姜一,二钱,或再加桂枝一,二钱则更妙。
脾滞者,减白术。
气虚者,加人叁随宜。
腰痛者,加杜仲。
头痛者,加川芎。劳
倦伤脾阳虚者,加升麻一钱。



正柴胡饮
凡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 疟初起等证,凡血气平和,宜从平散者,此方主之。
柴胡,一,二,三钱。
防风,一钱半。
陈皮,一钱半。
芍药,二钱。
甘草,一钱。
生姜,三,五片。
水一锺半,煎七,八分。
热服。
如头痛者,加川芎一钱。
如热而兼渴者,加葛根一,二钱。
如呕恶者,加半夏一钱五分。
如湿胜者,加苍术一钱。
如胸腹有微滞者,加厚朴一钱。
如寒气胜而邪不易解者,加麻黄一,二,三钱,去浮沫服之,或苏叶亦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