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好“三门功课”,做好“三份答卷”

 指间飞歌 2013-12-20

修好“三门功课”,做好“三份答卷”

2013.12.18 19:10
来源: 求是理论网     作者: 向大兴
字号:【

  选人用人育人,是努力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有效途经, 对于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减少选人用人上的失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在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的看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差距,在选人用人育人方面还存在一些弊端。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的干部队伍正处于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期,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我们应修好“三门功课”,做好“三份答卷”,促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修好“选人”功课,做好“怎样识人、选什么人、如何选人”这份答卷。

  突出“三注重”,解决“怎样识人”的问题。一要注重全面识人。要坚持“五湖四海”,不论干部的地域和行业界限,不论年龄资历,不论亲疏程度,都纳入“识”的视野,坚决破除选人范围的局限,避免出现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要按照“赛场选马”的思路,引入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让有能之人在赛场上脱颖而出。二要注重科学识人。了解一个人难,准确、深入了解一个人更难。因此,组工干部必须掌握好知人艺术。三国诸葛亮识人有“七观之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这在目前仍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组工干部在察人、识人中必须做到“六个少看六个多看”:即少看资历多看潜力,少看现象多看本质,少看小节多看大节,少看文凭多看水平,少看“唱功”多看“做功”,少看关系多看政绩,坚持从政绩看人,凭德才用人。三要注重公正识人。要以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在选人中坚持德才兼备标准,做到“公正”;坚持以事业心为重,出以“公心”;坚持群众路线,注重“公认”;坚持提高透明度,推行“公开”。从而,真正使“千里马”及时得以发现和利用。

  立足“三个气”,解决“选什么人”的问题。一是选拔“正气型”干部。“存正气,才能立正念、行正道”。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所谓的“存正气”是指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昂扬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领导干部只有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真正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成为忠诚的践行者;才会真正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在各种诱惑面前不为所动,坚如磐石。二是选拔“才气型”干部。“有才气,说话才有底气、工作才有灵气”。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所谓的“有才气”主要体现在较高的决策水平和较实的工作业绩上。因此,在选用干部过程中,既要综合考虑领导干部的才能表现,又要客观分析领导干部取得的工作成绩,既要看到当前的成绩,更要看到长远的成绩。三是选拔“地气型”干部。“接地气,说话才更实在,群众才更拥护”。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所谓的“接地气”是指能够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多下基层调研,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服务。领导干部只有“接地气”才能感受到群众的疾苦,才能了解民心所向,只有踏踏实实为人民群众分忧解难,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爱戴,才能和人民群众结下深厚的友谊。因此,在选拔使用干部过程中,应该把是否能够深入群众,是否具有“泥土气息”,是否会说“群众语言”,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把真正做群众工作,热爱群众,作风扎实,形象较好的干部选拔使用上来。

  念好“三字经”,解决“如何选人”的问题。一是不拘一格,渠道要“宽”。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有效破除了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框框束缚,扩大了选人视野,拓展了用人范围,为德才兼备、能力突出、群众支持的优秀干部、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干部群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实践证明,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不仅选拔了一批领导干部,更重要的是发现了一大批、考察了一大批、储备了一大批优秀干部,为实现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目标奠定了基础。二是综合分析,选拔要“优”。“唯考取人、唯分取人”,这是竞争性选拔需要防止和避免的倾向。在对人选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择优时,注意把学历与能力、考试成绩与工作实绩、演讲水平与工作水平、知识要求与岗位需求结合起来,不搞“唯考取人、唯分取人”,确保干部队伍活力涌现,干部素质显著提升。三是公开选拔,监督要“严”。让选人用人在阳光下运行,这是竞争性选拔的要义。竞争上岗为人才竞争提供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论的是真才实学,看的是工作能力,可以有效避免“暗箱操作”、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不正之风。在竞争选拔中,注重公开选拔职位、标准条件、程序方法、选拔结果,强化纪检机关、组织部门和干部群众全过程严格监督,真正体现出选人用人全程公开,提升公信度。

  修好“用人”功课,做好“怎么用、何时用、用在哪”这份答卷。

  坚持“用其所长”,解决“怎么用”的问题。“用人之短长变短,用人之长长更长。”用非所长往往会导致“人才”变“蠢材”,从而造成人才的巨大浪费。要求各级组织部门做到人尽其才,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时下,有的领导干部在用人上还存在“求全责备”的思想,以苛刻的眼光来审视干部,对才能突出,但有些个性的干部,认为其“不成熟”而搁置使用;对年轻的优秀干部,认为其缺乏历练,经验不足,而不敢放手使用;对犯有过失的干部,尽管其有才能,却一棍子打死,不再使用。这种用人观念,与事业取人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要坚决破除“任人唯全”的束缚,树立“看人看主流、看本质、看潜力”的观念,对干部看大功而不计小过,重大节而不求完美。用历史的观点看干部,看其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用实践的观点看干部,看其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政绩;用辩证的观点看干部,看其的长处和短处。要搞清楚干部的“短”是工作阅历浅、经验不足的问题,还是道德品质差、政治上靠不住、经济上不干净的问题;搞清楚干部的“长”是德才兼备、作风正派,还是投机取巧,吃喝玩乐。什么“长”该用,什么“短”该补,真正看清楚把握准。如果不能合理地使用人才,就会使人才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对人才价值的误判。我们在用人时要充分了解每个干部的专业特长、工作经历、兴趣爱好,坚持因事用人、因岗择人、因能授职。充分运用不同干部的个体优势并综合干部的不同特点,重视优势互补和整体功能的发挥,让干部在最佳位置上发挥才能,才能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坚持“用当其时”,解决“何时用”的问题。“春种一粒粟”方能“秋收万颗子”。农夫种庄稼要把握时机,领导使用干部更是如此。一个真心惜才、用心爱才的领导干部,都会在人才最富激情、最有干劲、最具创造力的时候,量才而用。错过了年轻干部使用的黄金年龄,既是干部资源的耽搁和浪费,也是对党和国家事业、对干部本人的不负责。敢于用“成长期”的干部,善于用“成熟期”的干部,重用“老人”也提拔“新人”,是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障。如果凡事都讲论资排辈,大量人才就会在“等、耗、熬”中被湮没或浪费,把年轻的排老,把朝气排成暮气,把有为的排得无能,到时真正想发挥其才能,恐怕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到头来贻害的只能是个人的前途和单位的事业。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培养人才当做最大政绩,对发展潜力大、看得准的年轻干部,发挥其专业、年龄、精力等优势,让其在重点工作中、重要岗位上展现才华、施展抱负,避免“冯唐易老”,保证各类干部都能在“峰值阶段”释放出最大能量,真正做到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

  坚持“用在其位”,解决“用在哪”的问题。“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只有把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才能发挥人才最大的价值和效益。人才放错了位置,也可能变成庸才。位子不“合身”,小则屈才,大则误事。好干部并不一定都是“全才”,经济工作抓得“有板有眼”,党建工作可能“无法入手”;文字工作可能“下笔如有神”,群众工作很可能“处处碰壁”。把好干部用好,关键在“善任”,就是要给合适的“岗位”,因事用人、因能授职,用其所长、顺其所愿,做到组织意愿、群众意愿和干部意愿的“三方意愿对接”,让“位子”成为激发能力水平的“催化剂”。“为官择人者治,为人择官者乱”。用人合其位,最重要的做到以位择人,真正要做到“才不分大小,以适任者为能,人不拘尊卑,以有德者为贤”。发现并任用每个人的长处,全方面了解、多层次考察,防止人岗不相适的现象出现。把好干部用好,还要把他们放到优秀的团队。按照要素统筹的思路和重长远、重结构、重功效的要求,在综合研判基础上,以好干部与团队的各自需求为导向,把最好的干部用到最急需他的团队,努力做到优势互补、相融互促,发挥“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力量。

  修好“育人”功课,做好“学识不足、能力不足、经验不足”这份答卷。

  注重自身修养,解决“学识不足”的问题。才是处事之本,德是做人之根。我们选拔干部的原则历来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一名年轻干部要端正学习态度,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加强政治素养,注重品德修养,避免产生不必学、不愿学、没空学的思想,要抱着终身学习的观念,以孜孜不倦的精神来学习。向书本学,书本是最直接、最方便的老师;向领导同志学,学习他们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向周围的同志学,组工干部只有不断学人之长,补已之短,才能使自己不断丰富和充实起来,从而更好地承担起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向实践学,学习过硬的实践本领。实践出真知,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所学的知识,也只有用于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使学习有真正意义。组织部门也要创造条件积极引导,鼓励年轻干部自觉加强自我修养。同时又要综合运用组织培养所具有的任务的强制性、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针对性以及条件的优越性,把握培养的主动权,促进自我培养向组织培养的方向发展,促使年轻干部的综合素质及工作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达到对年轻干部“育苗”的预期效果。

  注重组织培养,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实现领导班子更替有序、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年轻干部要顺利成长,离不开组织的“给力”。通过组织培养,不断提高后备年轻干部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推行领导干部公开招考、差额选拔、竞争上岗以及事业单位领导人实行聘任制等方式,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促使后备干部努力寻求各种途径加强自己的“硬件”,让一部分后备干部在岗位竞争中脱颖而出,让所有后备年轻干部在竞争中不断提高,促进年轻干部快速成长。实行动态管理。干部要坚持一年一考察、一年一推荐、一年一调整,适时将群众不认可,德才表现一般的干部淘汰出后备干部队伍,将干群认可、德才兼备的后备干部推荐上重要领导岗位。严格制定后备干部自学计划与任务,做好“规定动作”,搞好“自选动作”。建立后备干部候人才信息库,利用干部考察、班子回访等机会,掌握后备干部的思想工作状态,了解其成长过程,把各方面条件成熟的干部及时放到更重要、更需要的岗位和提拔到领导岗位中去。

  注重基层磨练,解决“经验不足”的问题。“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古往今来各种优秀人才尤其是领导人才,大多是从社会基层开始,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练和考验才成长起来的。通过把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年轻领导干部选派到重点项目一线、改制一线、信访维稳和招商引资一线等急难险重岗位锻炼、经受考验,能快速提高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本领。利用关键岗位的全局性、重要性、特殊性,努力提高年轻干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本领,使他们自觉把个人的工作与民生福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十二五”宏伟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勇于在“急、难、险、重”的环境中磨练,不断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宏观决策能力、统揽全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五大能力,使其真正成为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栋梁之材。

  (作者单位:重庆市梁平县委组织部)

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