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忆父亲

 忘忧无草 2013-12-21
 (一)

  父亲故去已经十五年了。
  说起来有些愧疚,在父亲去世后的这么多年里,我只是在最初的几年,回老家路过他的坟前时,驻足看一看那冰冷的坟墓。每逢农历十月一日前后,我们几个会到他的坟上,烧些纸钱,聊表悼念。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亲自到他的坟头的次数少了。如今,身在郑州,回老家的机会少了,到父亲坟前的次数也就更少。
  前几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位年逾六旬的老者,个头高大,身板笔直。略一交谈,得知他老家与我的老家相距不过几里路程。他一听说我们村子的名字,就说那我们应该算是老乡了。于是,他问起我的父母。我告诉他,我的父亲不在已经十多年了,母亲尚在。接着,我不经意地说,我父亲在世时非常喜欢下棋。他一听就好奇地问起父亲的名字,我说出来后,他说,是不是个子很高,背稍微有点前探?我说是的是的。他说,哎呀,我知道的,他当年喜欢下棋,到了入迷的程度,到我们那里买东西,总是跟某某下棋,某某在供销社上班。有一次,从早上一直下到人家下午关门。我也喜欢下棋,但是下得不太好。哎呀,你父亲可是个好人哪!我一下子觉得心头一热!
  和这位姓张的老人告别后,我的脑子里满是父亲的音容笑貌,眼前总晃动着父亲的身影。我好久都没有这么强烈地思念父亲了。我要坐下来好好地想一想父亲。
  其实用不着仔细地回忆、搜寻,因为父亲的影子就在我的眼前。春秋季节,父亲经常是一身劳动布做的衣服,最初是蓝色,然后是浅蓝,然后到几乎是百色。再后来衣服的领口、袖口、裤脚、膝盖、肘部、臀部先后磨破,母亲就一处一处地用当初做衣服剩的碎料给一一补好。这样补丁处的深蓝和其他地方的浅蓝的强烈反差就使得衣服对比鲜明,看起来就很可笑。但母亲说,有烂布,没烂衣。笑露不笑旧。现在想来,那很象现在时髦的牛仔服。
  最熟悉的是父亲在农闲季节下棋的事情。
  父亲的棋艺是远近闻名的。方圆十里八乡,提起父亲的名字,他们可能不知道,但一说石王村那个高个子棋迷,很少有人不知道。夏季来临,中午艳阳高照,农人们要歇凉;下雨无法干活,妇女们就在凑到一起做针线,农人们就在一起摆龙门阵。这时,酷爱下棋的父亲就会和一些前来挑战的棋友来到我们家门前的大桐树下,一张旧牛皮纸做的棋盘早已是没边没沿,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只是“楚河汉界”四个字还清清楚楚,就那么随地一铺,就那么随手摸一块石头或半截砖头,甚至就那么两边一蹲,几个破背心大裤头或者干脆光着膀子的老头汉子就围成一圈,于是就轰轰烈烈雷鸣电闪地杀将起来。他们两人对局,数人围观,各自又都有自己的偏袒的一方。有的默默观战,有的大声支招。他们争,他们吵;争得面红耳赤,杀得不可开交。赢了,于是满足,于是得意,于是沾沾自喜,于是朗声大笑;输了,于是生气于是窝火,于是火冒三丈,于是沮丧懊恼。那情形总让我想起战场上的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我清楚地记得有好多次,我们已经吃过饭了,可下棋的父亲还在或兴高采烈或满脸红涨或声嘶力竭地和对手杀得难分难解。我们几个轮流被母亲派去叫父亲吃饭,可是我们的小脑袋很难挤进那严实的围墙,好不容易挤进去了,我们的声音又总被淹没在那喝彩遗憾将军的声音里,于是我们就象一只小猫或一只小狗一样依在父亲身边,等待着父亲的注意力转移过来。但是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我们一个个地被父亲或是哄回来,或是吼回来。最后实在没办法,母亲就让我们把热过的饭给父亲端到下棋的地方,父亲就那样热了热着吃,凉就凉吃,送汤就喝汤,送馍就吃馍。至于吃的是什么,咸淡生熟他压根儿就没有感觉。吃完了碗一推,接着下。为这事,母亲不知道生过多少气,可到头来还是一点儿辙没有。天气转凉,这个战场就转移到我家的院子里,然后是我们家堂屋的火盆旁边。于是我们家就经常充满没有火药的硝烟味道。
  父亲当年是生产队会计,每逢夏季缴公粮的时候,都是父亲带着队里的乡亲们去公社缴公粮,然后父亲从公社领出粮款,然后再按缴粮数量一一发给乡亲们。我曾记得,我上小学四年级的那年夏天,我们生产队照样是父亲要带领乡亲们去缴公粮。那天,母亲老早就催促父亲早点吃饭,早点休息,别耽搁了第二天的事情。但是晚上一吃过晚饭,父亲却没了踪影。母亲知道,父亲又下棋去了。但是母亲想,父亲肯定会很快回来的。因为他第二天还有重要的事情。但是,一直到第二天天亮父亲也没有回来,这下母亲可慌了,耽搁了全队的乡亲缴公粮可不是小事!可是心急如焚的母亲把村上几个父亲经常去的棋友家找遍,还是没找到父亲。母亲的心一直悬着。到了下午,父亲回来了。母亲问他,昨晚干吗了,他说下棋了。下到什么时候?下到天明啊!然后呢?然后去公社啊,今天不是缴公粮吗,少了我怎么能行啊!你可别给人家算错帐。嗨,放心吧,一宗都不会错!父亲说着,得意地朝我们笑着,那精气神根本没有通宵熬夜的疲倦。原来,父亲头天晚上直接就去了公社,找到一个棋友,痛快淋漓地直杀了个通宵。后来,我们每次提到父亲,母亲总会说起父亲下棋连轴转的往事。母亲这时候也会露出夸奖的神情。当年的父亲身体非常好,精力充沛,强壮如山。
  留在我脑海中的父亲的印象一直是健康的,强壮的。但是,山一样的父亲却在刚刚六十岁的那一年猝然病逝。每每想到父亲,我就会想到生命是如此的脆弱,我们应该珍爱生命,善待亲人,善待自己。时光如梭,仿佛只是转瞬之间,十五年已经过去,当年一样强健的母亲如今也病魔缠身,我能做什么呢?我要尽我的最大努力,为病弱的母亲治好病,让她开心,让她幸福,让她安享晚年。
  上次离家的时候,母亲正在输液,现在母亲感觉怎么样呢?她的头晕应该轻一些了吧?我该回家看看母亲了!回家和母亲聊一聊父亲!

(二)

  从我记事起,我家姊妹多,而且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家境一直都不好。虽然生活艰难,但是面对生活的困窘,父亲很少在我们面前表现出忧愁和悲观。他常说,车到山前自有路。他还说,古人说知足常乐。他还说过,前头后头都有人走。天塌下来还有高个子顶着等等。这些名言和不是名言的名言对我们几个的性格有很大影响。生活艰难之中的母亲会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对我们嚷嚷,甚至动手。但是印象中脾气暴躁的父亲从来没有打过我们,尤其是我和两个妹妹。在我们面前他是一个很和善的人。我到现在还清楚记得他把已经上小学三年级的抹眼泪的妹妹架到脖子上哄她的情景。我们做错事的时候,或是他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也只是对我们吼几声罢了。所以父亲留在我心中的印象更多的是乐观、慈爱、和善。
  我小的时候,我们村庄地势高,经常闹旱灾,村民没法种菜,而生产队种的菜又少得可怜。所以我们村子的人过冬没有菜吃,又没钱买,连罗卜白菜这样最便宜的菜也不舍得买着吃。我们村南低洼处的村落因为地低水多,非常适合种菜。秋季出白菜的时候,父亲就拉个板车,到南边附近的村子去捡人家扔掉的白菜叶子。村子距离近,好多人都认识他这个下棋高手,农村人也都非常厚道,父亲拉着车从他们的菜地边过,他们就会热情地招呼父亲去他们的地里,常常把整棵的白菜往父亲的车子上扔。我们管这叫拾白菜。父亲空车子乐呵呵地去,拉一大车子萝卜白菜叶子乐呵呵地回。回来后他会乐呵呵地对我们说,看看,今年一冬天的菜都有了!言语之中透露出的是满足和自得。之后,母亲把那些菜叶子洗净,然后腌在一个大缸里,我们整个冬季真的就不缺菜吃了!就这样,苦日子在乐观的父亲和母亲的调理下也不那么苦了。
  贫穷年代里,过年的感觉是最好的,过年的印象也是最强烈的。尤其是父亲在过年关时包的大馅饺子,更是我们几个永生都不会忘记的。除夕之夜,母亲和父亲就会开始准备第二天吃的饺子。通常是母亲和面,父亲剁肉,盘馅,母亲擀皮,父亲包。父亲包饺子包得很快,圆圆的饺子皮放在他的手指上,放上馅,两个拇指和两个食指就那么一折一挤,一个饺子就包好了。整个过程就那么三步,填,折,挤,又快又好。母亲一个人擀皮,几乎供不上。而且父亲包的饺子由于那么轻轻的一挤,馅很集中,油也不旁溢,就特别好吃。所以,有了父亲这个包饺子能手,春节的饺子我们几乎是不插手的。大年初一早上,我们几个都早早地被母亲叫醒吃饺子,母亲说,初一早上起得早,一年之间事事好。我们早早地起来,除夕夜包的饺子已经被母亲煮好,我们一个个地端起来,看着那诱人的白面饺子,大大的个儿,薄薄的皮儿,圆圆的馅儿;咬开后,香气四溢;看那肉馅,暗红的颜色,圆圆的一团,好象全是肉;吃进嘴里,软软的,筋筋的,香味自不必说。经常吃不到饺子的我们不舍得吃这么可爱的肉馅,总是先把皮吃完,把那好看的馅留在碗里,然后慢慢地一个一个地夹起,前后左右地欣赏,再一个一个地放进嘴里,细嚼慢咽。还会把那一个个圆圆的馅端到妹妹或弟弟面前,认真地比较,得意地炫耀。每逢这个时候,父亲总是在旁边满足而慈爱地看着我们。
  我们长大了,工作了,说起那时候吃饺子的事,母亲总会这么说:对孩子们你爹从来不小气的。他经常说,一年就这么一个春节,怎么着也得让孩子们吃饱!现在我们几个在一起谈论过去时,都会说起父亲在过年时包的饺子。都会感叹,那时候的饺子怎么那么好吃。现在我们的生活富足了,但是再也找不到那时候吃饺子的感觉了。我知道,只是因为那些饺子包进了父亲母亲浓浓的爱!
  说起小时候挨打的事情,母亲说,孩子多,我又笨,好多事情总是忙不过来。急了就要打的,也舍不得真打,狠打。你爹虽然脾气不好,可在对待孩子的事情上,总是说,那么小的孩子,我那蒲扇一样的巴掌,孩子们怎么能受得了呢?我们听到这里,总会潸然泪下,更加怀念慈爱的父亲。
  父亲,要是你能生活到现在,我情愿你天天用粗暴的声音吼我,用那蒲扇般的巴掌打我!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我会把对您的怀念化作对母亲的体贴照顾,让母亲孤独的心不再孤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