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的传播及其影响

 金成111 2013-12-24

1) 战乱中的音乐交流

  公元384 年, 前秦吕光攻入龟兹, 获得一支完整的龟兹乐队, 共有二十个乐工, 所用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觱篥、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 腰鼓、羯鼓、鸡娄鼓、铜钹、贝等十五种.并带回音乐作品多部.如歌曲《善善摩尼》、解曲《婆伽儿》、舞曲《小天》、《疏勒盐》.后世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称龟兹音乐"特善诸国", 代表了西域地区音乐的最高水准.龟兹乐传入中原与汉魏旧乐相融合, 产生了新乐种《西凉乐》.

  2) 通商、通婚带來的音乐交流

  自汉通西域, 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未有间断.丝路的畅通促进了中外音乐的交流.北魏时, 不少外域人在通商过程中长居中国, "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其中包括不少擅长音乐歌舞表演的外族人.《隋书·音乐志》记北齐后主高纬"唯赏胡戎乐, 耽爱无已, ......故曹妙达、安未弱、安马驹之徒, 至有封王开府者, 遂服簪缨而为伶人之事."其中曹妙达作为曹婆罗门之后, 世代以弹琵琶著称, 其人於北齐至隋任宫廷乐官.

  公元568 年, 北周武帝宇文邕聘突厥女阿史那氏为皇后, 同时带入康国、龟兹音乐, 這类音乐交流比起民间的传播更为集中, 规模大、水准也颇高.随同进入中原的龟兹音乐家苏祗婆带來西域琵琶以及"五曰""七调"琵琶调式理论, 对后世隋唐乐律有重要影响.

  3) 佛教传入对音乐的影响

  佛教約於公元一世纪中期开始传入, 至南北朝已相当盛行.在音乐方面, 僧人为宣扬教义, 在寺院以歌舞伎乐表演方式结合讲唱经文以吸引听者.北魏《洛阳伽蓝记》描写洛阳景元寺中"常设女乐, 歌声绕舞袖徐转, 丝管廖亮, 谐妙如神, 以是尼寺, 丈夫不得入.得往观者, 以为至天堂."佛教徒在唱经中, 由於"梵音重复, 汉语单奇, 若用梵音以咏汉语, 则声繁而倡促; 若用汉曲以咏梵文, 则韵语而辞长" (《高僧传》) .因此, 有些中国僧人为适应汉民族习惯以吸引听众, 开始采用汉族民间曲调來唱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