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战争:春秋时代——齐桓公的霸业(四)

 菊香书屋666 2013-12-26

4、齐桓公霸业的展开
   (1)图霸方略
   管仲执掌齐国国政,初期全力从事于政治改革与经济建设。最初5年间,齐桓公想从事对外战争,管仲深知改革尚未完成,其力尚有未逮,但他又不愿强谏而想让桓公对此自觉。果然齐桓公用兵伐宋、伐鲁,两次都无成就,于是桓公从此听从管仲之言,努力于内政方面的整饬。齐桓公6年,即:周釐王2年,公元前680年,管仲治齐已经5年有余,其一切政令都已经付之实施,齐国日臻富强。当时的中原形势:周室衰微,诸侯内乱,戎狄南侵,荆楚北渐,这些事在前面各篇中都已经详细述明了。管仲既然已经将齐国兴强,就起而开始了以齐国领导诸侯作捍卫中原的壮举。

 

    当时戎狄荆楚侵扰中原,或直入于心脏地带,或伺隙于边疆地区,形势非常危急。管仲知道捍卫中原,不是齐国单独所能胜任的,必须联合诸侯群策群力共同捍御,始克有济。所以他设想的图霸方略,按其行事有以下各点:

 

    捍卫中原就必须先团结中原诸侯,所以必须崇尚信义,拯灾恤怜,以收拾各国的人心。管仲对桓公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所以管仲终身以团结诸侯抗御戎狄为务。

 

    抗御戎狄与荆楚,不能同时并举,必须分轻重缓急。当时戎狄已经侵入中原心脏地区,而其凶悍杀掠是中原人民的大患。但他们又无政治组织与土地野心,所以事急而祸小。至于荆楚,则其历代君主都有问鼎中原的野心,而且其兵力庞大,常用政治手腕结好邻近的陈、蔡、许、郑各小国,所以其事缓而祸大。因此采取先挫戎狄而缓荆楚,待戎狄既服再从事于御楚的政策。

 

    驱除戎狄,必须从事于军事的直接攻击;而御楚则须借助于外交、经济与军事配合的斗争。

 

    管仲的图霸方略,自然很适应当时的实际情况,所以桓公依照进行,步骤整然,最终赖其力以成就其霸业。

 

    (2)图霸措施
    齐桓公依照管仲所制定的方略,先谋求团结中原诸侯,其各项措施如下:


    <1>崇尚信义:先前鲁庄公想与齐桓公作不带剑的和平会盟,齐桓公答应了。及会,鲁庄公及其大夫曹刿(名沫)都带剑。曹刿拔剑要威胁齐桓公归还被侵的鲁地,改以汶河作为两国国境。齐桓公被迫不得已而答应了。到了会盟结束后桓公想反悔,管仲认为不可失信于诸侯。于是诸侯由此都尊崇齐桓公为信义之君。

 

    <2>抗御戎狄,救危扶倾:当时北方胡狄侵入中原心脏地带是中原的大患。桓公23年,北伐山戎以救燕。桓公25年,西伐狄而救邢存卫,详细情况在下文叙述。

 

    <3>免关税以通货物:“通齐国渔盐于东莱”,不徽关税以便之。

 

    <4>厚往薄来,以悦诸侯:与列国诸侯聘问,轻其币而重其礼。“令齐以豹皮往,小侯以鹿皮报。齐以马往,小侯以犬报”。

 

    <5>厚币贺诸侯臣民之为善者:“诸侯之君有行事善者,以重讪贺之。从列士(甲士)以下有善者,衣裳贺之。凡诸侯之臣有谏其君而善者,以玺问之,以信其言”。

 

    <6>遣使节以结好邻国:派遣隰朋出使齐国东方之国,宾须无出使齐国西方之国,公子开方出使于卫,季友出使于鲁,蒙孙博出使于楚,商容出使于宋,晏尚出使于燕,审友出使于晋。由此各国都与齐通好。

 

    <7>派遣游士以采控各国情势而且招纳贤士:派遣“游士多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粮财币,使周游四方以号召收求天下之贤士。并载艺品玩好,鬻之诸侯,以观其上下之所贵好,择其沉乱者而先征之”。这些游士多人实际上就是齐国的大商队而兼游说者。这是因为大体上商人都兼事外资、间谍双重的使命。

 

    <8>归邻国之侵地以从事亲善:“归鲁之侵地常潜。归卫之侵地吉台、原始、柒里。归燕之侵地柴夫、吠狗”。并且指导各邻国,防灾通渠及择地筑城,以坚固其边境,于是四邻都与齐国亲善。

 

    以上各种措施实行以后,中原诸侯都崇信齐桓公,怀德畏威。而齐桓公由此获得了实际上的领导中原的权力。

 

    (3)霸业的展开
   齐桓公既然具有领导中原诸侯的实力,于是就有了一连串的会盟与征伐。史称桓公九合诸侯,实际上并不止九次而已。在周室衰歇以后,中原得以免于陷入崩溃的,全是出于齐桓公创导的霸业之力!下面将其会盟征伐等事实兹列如下:

 

    <1>团结中原诸侯的会盟
    ①北杏之会:北杏之会是齐桓公争取宋国之举。齐桓公4年,即:周庄王25年,公元前682年,宋南宫万弑宋闵公捷,而立子游。随即宋国的宗室联合萧、曹两国之军,驱逐南宫万而立御说,是为宋桓公。第二年(周僖王元年)春,齐桓公与宋、陈、蔡、邾五国之君会于北杏(今山东省东阿县北),借以定宋公之位。这就是齐桓公会盟诸侯的开始。

 

    ②鄄之会:鄄之会是齐桓公服宋并争取郑、卫之举。齐桓公6年,即:周釐王2年,公元前680年,齐桓公以宋背弃北杏之盟为由,请命于周。以天子之命,召陈、曹两国,会师伐宋。夏,周王所派遣的单伯也来会师,宋遂请服。到该年冬,齐与宋、卫、郑、单五国,会盟于鄄(今山东省濮县东),是为服宋之会。第二年春,齐桓公再与宋、陈、卫、郑五国会盟于鄄。史称鄄之会是齐桓公霸业的开始,这是因为宋、郑、卫三个齐国主要的邻国都已经服于齐了。

 

    ③幽之会:幽之会是齐桓公为了争取郑,同时一起争取鲁国之举。齐桓公8年,即:周釐王4年,公元前678年冬,齐桓公因与楚争取郑国,就与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九国诸侯会盟于幽(今河南省考城)。这是因为楚文王已经于2年前灭亡息国(今河南省息县)入侵蔡国(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北侵中原之势日急。而郑国这时态度游移,而且暗自通好于楚。齐桓公就于当年夏,派兵与宋、卫之师伐郑。到郑已平服,楚又于当年秋季伐郑,所以齐桓公举行幽之会盟以争取郑国。

 

    ④第二次幽之会:第二次幽之会,也是齐桓公为了争取郑国之举。第一次幽之会后,中原一时呈现平静的状态。齐桓公14年,即:周惠王5年,公元前672年,楚文王死,他的儿子楚成王继位。楚成王侵陵中原的野心,比他的父亲还要猛进。而陈与郑都害怕楚国之威,暗自与楚通好。齐桓公19年,即:周惠王10年,公元前667年,齐桓公与鲁、宋、陈、郑之君再会于幽,以坚其盟。

 

    <2>伐山戎之战:齐桓公23年,即:周惠王14年,公元前663年,山戎(东胡的一族)侵入燕国,燕告急于齐。齐桓公遂兴师伐山戎,攻破孤竹国(今河北省庐龙县至热河省朝朝阳县一带)而还。燕庄公送桓公入于齐境,桓公说:“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无礼于燕”,于是就割燕君所至之地与燕,并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还像成康之时一样纳贡于周室。诸侯听到都尊崇齐桓公之贤。

 

    <3>伐狄之战:齐桓公25年,即:周惠王16年,公元前661年,狄人侵掠邢国(今河北省邢台县西南),邢军溃败。第二年,狄人侵入卫国,杀死卫懿公,灭亡卫国。齐桓公率领宋、曹之军伐狄,大败狄人于后故(地名,无考),修筑夷仪城(今山东省聊城西)以移居邢国;修筑楚丘城(今河南省滑县东)以保存卫国,并派兵助其守备。

 

    <4>与楚斗争的会盟:齐桓公既然北破戎狄,北方局势大定,得以解决后顾之忧,于是就转而作对楚的斗争。

    ①柽之会:柽之会是齐与楚夺取郑国之举。正当齐桓公率领宋、曹之军北伐戎狄之际,楚成王乘中原空虚,侵伐郑国。齐桓公27年,即:周惠王18年,公元前659年,桓公与鲁、宋、郑、曹、邾诸国之君会于柽(今山东省聊城西),谋求救郑,并以之坚定郑国的内向。

 

    ②贯之会:贯之会是齐与楚争取江国(今河南省息县西南)与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西)之举。齐桓公28年,即:周惠王19年,公元前658年,齐桓公为了争取江、黄二国,与宋、江、黄之君会盟于贯(今山东省曹县南)。

 

    ③阳谷之会:阳谷之会是齐桓公准备大举伐楚之会。齐桓公虽然做了以上一连串的会盟,但楚成王侵陵中原的野心仍未稍减。当齐桓公28年贯之会后,楚成王于当年冬兴兵伐郑,俘虏郑大夫聃伯而归。齐桓公鉴于与楚必然见于兵戎,于次年再次与宋、江、黄之君会盟于阳谷(今山东省阳谷县),借以坚定江、黄二国的内向之心。

 

    <5>兴兵伐楚盟于召陵:楚国入侵中原的野心,已经在前面各篇中述明,齐桓公与管仲处心积虑20多年,一切的政治、外交、经济与军事的经营,都是以捍卫中原对抗楚国入侵为中心的。现在各项准备略已完成,就于齐桓公30年,即:周惠王21年,公元前656年春,兴兵伐楚。

 

    起先,齐桓公娶妻于蔡,为蔡姬。蔡姬与桓公乘舟于囿,荡舟戏弄桓公,桓公大怒,逐蔡姬归蔡。蔡穆侯原本已经投降于楚,于是献蔡姬于楚成王。齐桓公就于30年会鲁、宋、陈、卫、郑、曹、许八国之师伐蔡,蔡军溃败。齐桓公就乘机率诸侯联军,超过蔡境而伐楚,到达楚国的边邑陉地(今河南省郾城县陉亭)。

 

    楚成王听到诸侯联军侵入楚境,也发兵北进,并派遣使者责问诸侯侵楚之意。《左传》对此在以下一段记载: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王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今山东省无棣县)。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渗酒去淳),寡人是徽;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使者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今河南省郾城县东35里)。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屈完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从以上齐桓公与屈完对答之词来看,句句针锋相对。当时齐、楚两国势均力敌,楚国惧怕诸侯联军军容的严整,不敢轻启战端;而齐桓公也因楚国疆土广大,劳师远征,难以深入取胜,于是与楚会盟于召陵。

 

    楚国自与齐桓公在召陵会盟后,不敢再北进中原,一时中原又呈现出一片安定之象。

 

    <6>安定周室的会盟
    ①首止之会:齐桓公首止之会,在于安定周室。周惠王22年,齐桓公31年,公元前655年,周惠王因爱惠后之故,想废掉太子郑而立惠后所生的王子带。齐桓公于当年秋八月,与宋、鲁、陈、卫、郑、许、曹等七国诸侯会盟于首止(今河南省睢县首乡),以定周太子之位。周惠王厌恶齐桓公干涉其内政,就命令郑文公逃归不加盟。齐桓公因此于次年夏,会和宋、鲁、陈、卫、曹六国之军伐郑,围新城(今河南省密县),声讨其逃盟之罪。但当诸侯之军围攻新城之际,楚也乘机出兵伐许(今河南省许昌县),借以救郑。诸侯因围攻新城不克,就移兵救许而还。

 

    ②甯母之会:前次诸侯伐郑,楚伐许以救之。齐桓公因郑党同楚国,所以于周惠王24年春单独伐郑。到达郑国的时候,郑国就已经投降了,齐桓公于当年秋七月,与宋、鲁、陈、郑之君会盟于甯母(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十二里)。

 

    ③洮之会:洮之会,齐桓公意在安定襄王。周惠王24年冬,惠王死,太子郑(襄王)惧怕他的弟弟王子带夺位,就密不发丧而告难于齐。次年春正月,齐桓公与宋、鲁、卫、许、陈、曹、郑之君会盟于洮(今山东省濮县西南),以定襄王之位。

 

    ④葵丘之会:齐桓公既定周襄王之位,就于周襄王元年,即:公元前651年夏,与周太宰孔、宋、郑、卫、许、曹等诸侯会盟于葵丘(今河南省考城县北东明县境)。葵丘之会,是齐桓公霸业达到鼎盛的时期。齐桓公到此北服戎狄,南威楚国,今又定襄王之位,功业之盛已臻登峰造极,所以开始用盟誓约束诸侯。他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周太宰孔说其“将乱”。齐桓公这时或因功业鼎盛,不免有骄矜之色,所以太宰孔会说其将乱。

 

    <7>平晋国之乱:齐桓公葵丘会盟之年,秋九月晋献公死,晋国大乱。晋献公是晋武公的儿子,生子三人,长世子申生,次子重耳与夷吾。献公讨伐骊戎(今陕西骊山附近),得到了骊姬。骊姬生奚齐,其妹生卓子。献公宠爱骊姬,想废掉申生而立奚齐。申生自杀,重耳逃亡到狄,夷吾逃亡到梁。献公死,大夫荀息立奚齐为晋君,大夫里克杀死奚齐,并杀死卓子。齐桓公就派隰朋为使会和秦穆公纳夷吾于晋,立为惠公。

 

    <8>救王室于戎难:周襄王2年,即:公元前650年,齐桓公36年,山戎与狄又蠢蠢欲动,狄灭亡温国。齐桓公为此再次兴兵伐戎。次年夏,王子带召扬拒伊洛之戎(都是戎名,居伊水、洛水之间,在今河南省洛阳县西南及庐氏县山地间),同侵王京,攻入王城(今河南省洛阳),焚毁东门。秦穆公与晋惠公兴兵伐戎,齐桓公派管仲与之会师并戍守周室;襄王以上卿之礼招待管仲,管仲推辞不受,只受下卿之礼。周襄王5年,公元前647年,齐桓公39年,齐桓公与宋、鲁、陈、卫、郑、许、曹八国诸侯会于咸(今山东省濮阳县东南咸城),谋划王室戎难及讨伐威胁杞国(今河南省杞县)的淮夷。

 

    <9>再次与楚斗争的会盟:楚自与齐召陵之盟,及伐许无功之后,楚成王就放弃北进中原侵取郑国的野心,而是改变方向,进攻淮泗流域的夷族诸小国。这是由于淮泗流域土地肥沃,得之也可以进取中原。所以齐、楚的争取焦点,就由中原地区移向了淮泗地区。

 

    ①牡丘之会:齐桓公牡丘之会,在于阻遏楚国向淮泗方面的发展。齐桓公41年,即:周襄王7年,公元前645年,楚成王兴兵攻伐徐国(今安徽省宿县符离集)。徐国原本与齐通好,桓公就与宋、鲁、陈、卫、郑、许、曹八国之君会盟于牡丘(今山东省荏平县东),兴兵救徐。诸侯联军进抵匡(今河南省封丘县东北长垣县),踌躇不进。到当年秋七月,桓公分遣齐、曹之师进攻厉国(楚国的属国,今湖北省随县北厉乡),借以威胁攻徐的楚军,使之撤退。当年冬,齐攻厉不克,就回师救徐而还。

 

    ②淮之会:齐桓公于牡丘之会后,次年又举淮(今河南省柘城县附近)之会,与会者有齐、鲁、宋、陈、卫、郑、许、邢、曹等九国之君。当年筑曾城(今河南省柘城县),用以抵御淮夷,实际上就是为了阻遏楚国势力的东渐。齐桓公43年,即:周襄王9年,公元前643年春,齐、徐之师伐英氏(今湖北省英山县);夏,与会的鲁军攻灭项国(今河南省项城县)。正在谋划在楚国向东北进展之路上构筑一道阻遏防线时,管仲与齐桓公于当年秋冬相继谢世,使得这项谋划全功未竟。其后嗣不肖,演变成自相攻杀的局面,霸业遂告衰歇,真有功亏一篑的遗憾啊!

 

    综合齐桓公37年的霸业,始终以正义领导诸侯,起中原之衰颓,攘戎狄荆蛮之侵陵,使周室不至于灭亡的,全在于桓公、管仲捍卫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