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战争:春秋时代——春秋时代形成的原因(一)

 菊香书屋666 2013-12-26

1、概述
   从公元前770年,即西周灭亡、平王东迁以后,称为东周时代。东周自平王起至赧王,共25王,历时515年。而自赧王降秦后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又历经35年,总共550年,即:从公元前770至公元前221年。这一时代是一个长期战乱的时代,依以往史家的惯例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平王元年到威烈王23年,王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之年,是为春秋时代,即: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03年,共368年。后期从威烈王23年至秦始皇26年,秦统一中国之年,是为战国时代,即:从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共182年。春秋与战国两个时代,前后连贯,并无截然的区分。我也是依照史家惯例,并无特殊的意义。

 

    春秋时代的定名,取自孔子所修鲁史“春秋”之名,不过这里所称的春秋时代,比鲁史春秋,在时间上略为向前与向后延伸。这是因为鲁史的春秋起于周平王49年(公元前722年),至于周敬王39年(公元前481年),前后共242年,其时间前与西周的灭亡,后与战国的开始,并不连贯。为了贯通这一时期,特别将鲁史的春秋时间,向前与向后略为延伸,借以补足空隙。

 

    春秋与战国两个时代,是一个长期战乱的时代。这种长期战乱的形成,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西周灭亡,周室中枢王纲失坠,不再有控制地方诸侯的力量了。所以各地诸侯成为一种无政府状态,自相兼并残杀,形成政治上的混乱。
    二、随着铁器的发明与人口的增长,原始的井田经济制度,无法维系人民的生活,成为了社会争夺动乱的导因,形成经济上的混乱。
    三、由于中原政治、经济的混乱,残杀无度,导致四周外族——戎狄与荆蛮——有窥觑中原之心而乘机入侵,所以战乱愈扩大,战祸愈益延长。

    以下就分别简述一下。

 

2、周代井田经济制度已经趋于崩溃
   周代从武王伐纣(公元前1122年)、成王定鼎中原(公元前1108年),进为中原共主,到公元前771年,即:犬戎颠覆西周时止,周朝统治中原已达340多年。在周室统治初期,周公用封建、宗法与井田三种制度形成一套治术,即:王室分封各地诸侯以控制地方;诸侯再就其境内分封采邑于大夫;大夫更将其采邑分封于各级武士;最低级的武士各得田一百亩,以为粮饷养活之需,武士则役使庶民以耕稼,这就是井田制度的大略,已经在前面的《西周的建国制度》里详细论述了。正如《国语·晋语》中所说的“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这就是说,庶民以劳力耕稼而将其所产供给武士;武士以什一供给大夫;大夫再以什一贡于诸侯。所谓周人以徹者,就是指这种什一供上的制度。当然,天子在分封诸侯之外,还控制着大批王畿的农田。诸侯与大夫也拥有大批都邑及采邑之田。当时各级贵族、武士,各自拥有固定的土地与固定的耕稼庶民,这就形成了一种地方佃农型的庄园经济。贵族、武士是庄园的地主,而庶民就是庄园的佃农。这在周代初年土地广大,人口稀少之时,自然不至于发生争夺并吞的事情。周代经过300多年的长期统治,虽然在这300多年中,仍然有不断的战争的发生。比如周宣王用兵西北及向南伐荆楚、徐夷、淮夷等,这些也在前面的《宣王中兴与西周的灭亡》中详细介绍了。但在这一长期安定中,人口生齿日繁,而土地的开辟,却不能配合人口的增长;初期王室诸侯大夫,因为拥有王畿、都邑、采邑等大量的土地,还可以分配其庶孽;迨至此种分配既穷,就产生了无土可以分配的贵族。又依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只有嫡长才有承袭权,而小宗庶孽,五世后就要沦为平民。这种沦为平民的贵族,既无土可以耕稼,而其自身又根本没有耕稼的能力,而且又无法插入固定的庄园组织中从事耕稼。而至于从事庄园耕稼的庶民,也因为生齿日繁,无法在固定的庄园中以耕稼求得生活,所以社会上普通产生了游荡失业之人。《诗经·七月》中所说的:“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就是这种失业贫民生活的写照。因为社会上贫富悬殊,富者生活奢靡,腐化坠落;而贫者则游荡贫困,辗转沟壑。这就是西周末年到春秋时代普遍发生的现象,实际上就是周代井田经济制度已经走上了崩溃之路。

 

3、铁器的发明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殷商及西周时代,青铜器已经制作良好,普遍采用。但中国北部铜矿不富,铜产量很少,只能制作国家的重器、宗庙祭器及少量的战具。现存的商、周时代的鼎,以及铜矛铜戈铜斧等,就是这类物品,而其中却没有农耕用具,由此就可以推断出当时因为铜产量很少,耕农用具还是使用石器。石器只能浅耕,土地的生产力很微少,因之人民的主要生活,还是要靠牧畜和狩猎。牧畜和狩猎的生活,需要经常迁徒住地,而当时土地的生产力既然不高,人民也就不太重要土地,所以常过着游动的生活。由殷人与周初古公亶父的频繁迁徒就可印证。周人是善长农业的民族,史称后稷播时百谷;自周武王克殷,入主中原,又以武装移民方式分封其宗亲功臣于中原各地,一时中原各地农业大为兴盛。但因为耕具还是使用石器,人民还只能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诗经》里对于牛羊、狩猎的记载很多,就可想见当时人民的生活状况了。

 

    中国是从何时开始有铁器的,这点史籍上并无明确的记载。殷商与西周的遗物中,并无铁器的痕迹。但到春秋时期,则有了很多关于使用铁器的事情。《管子·小匡》篇里有:“美金以铸戈剑矛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斤、斧、夷锯,试诸土木”之说,而《国语·齐语》中也有同样的记载。这里所谓的美金就是铜,恶金就是铁。想是铁易生锈,所以命名为恶。《管子·海王》篇里还有铁官的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箴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管子·轻重乙》篇所记载的铁制器尤其复杂:“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一車必有一斤一鋸,一釭一鑽,一鑿一銶一軻,然後成為車。一女必有一刀一錐,一箴一鉥,然後成為女”。由此可见管子时代,铁器种类已经是如此繁多了。《墨子·备城门》与《墨子·备穴》篇,也有很多叙述铁在战争中的用途。比如:“门植关必环锢,以金若铁鍱之。门关再重,鍱之以铁……籍车必有铁纂……防穴以铁锁悬穴口;穴为铁鈇,金与扶林,长四尺;为铁钩钜长四尺”,《荀子·议兵》篇也说:“楚人宛钜铁釶,惨如蜂虿”。《史记》记载范睢对秦昭襄王说:“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利则士勇……”。《吴越春秋》上记载道:“干将,吴人;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莫邪断发剪爪投于炉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由以上种种记载,足可见从春秋中期以后,铁的用途大兴。而练铁之术也已经大有进步了。

 

    所以春秋时期,可以说是铜铁递嬗的时代。在石器与铜器并用时代的社会,人民是半农半牧,土地是公有分配的井田制;人民生齿不繁,中原广阔的土地足以养活人民,这就是周初封建社会的情形。春秋时期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农业由浅耕进入了深耕,农产也因此大为富裕,人民已经开始定居,于是生齿日繁,原有封建的土地已经不足以养活人口;于是社会上就产生了游荡失业之人。人民贫富之分,也渐相悬殊。土地的生产力既增,其价值也就自高,因此就发生了兼并土地之事,争地之战层出不穷。这就是铁器文明所引起的社会趋势,促使铜器时代所形成的旧式社会趋向崩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