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肿(脾气亏虚)-水肿(脾肾阳虚)

 学中医书馆 2013-12-26
水肿(脾气亏虚)

李某,男,36岁,工人。初诊日期:1978年2月20日。面浮肢肿,反复发作,肿势虽不甚剧,但历时已三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小便自利,食欲不振。脉来细弱,舌淡、苔白。脾气大虚,累及于肾,似有“阳损及阴、阴不敛阳”之兆,拟以大补中气,扶土制水,佐以养阴血、利小便。方药:黄芪12 g,西党参12 g,云茯苓12 g,怀山药25 g,粉甘草3 g,当归身10 g,枸杞子12 g,粉葛根10 g,赤小豆25 g,桑白皮10 g。连Jl~Y_方24付,水肿消失,精神食欲好转,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减轻,近因搬迁劳累,上症复作,并伴口苦,尿少,脉弦数,舌苔白厚,此为劳复致病,权衡缓急,先治其标,拟清热利尿。方药:粉葛根15 g,赤小豆15 g,云茯苓10 g,福泽泻10 g,厚杜仲10 g,淡黄芩10 g,生栀子10 g,滑石粉12 g,粉甘草3 g。服方8付,诸症改善,脉转细弱,舌淡苔白,标已去,脉复原,继用首诊方20付。1978年10月8 13随访,患者自诉,药后多次小便化验检查均为正常,因恐其复发,自将首诊处方每月服10付,坚持至今,并已恢复正常工作,嘱其停药,以观后效。 (《言庚孚医疗经验集)1980,93)

【按语】本案水肿,病机为脾气亏虚。本例3年前患“急性肾炎”,久服中西药物,未能消肿,且全身情况逐月变坏,根据脉证,脾气大衰,脾病及肾,土不制水,治疗以脾为主,所以重用黄芪、党参、茯苓、怀山药大补脾土之气,佐以当归、枸杞以养阴补血,赤小豆、桑白皮以利水祛邪,葛根以通关。劳复之后,见口苦脉弦数,苔白厚等变证,权宜治标,改用清热利水之剂。标除后,再以首方为治,观其全过程,始终抓住脾土不放,以冀正复邪除,正合《丹溪心法》水肿篇所叙:“大法宜大补中宫为主,看所挟加减”之论叙。


水肿(脾肾阳虚)

黄某,男,27岁,教师。初诊13期:1970年3月15 13。患者本于1965年患急性肾炎,尚未根除,浮肿反复发作,但尚能坚持教学工作,又于去年11月,参加乒乓球比赛,劳累过甚,病势大发,百余天来,面目下肢浮肿,终日不消,头晕心悸,胸闷气短,腰部酸胀,纳差怕冷,神疲乏力,大便时稀,小便量少,日趋加重,脉象沉细,舌苔白滑,面色苍白,证属脾阳不运,肾阳衰弱,水饮凌心,泛溢肌肤,法当温阳利水。方药:云茯苓12 g,川桂枝6 g,生白术12 g,炙甘草6 g,熟附片10 g,淡于姜3 g,葶苈子10 g,大红枣5枚。上方服至2付,小便量骤增,浮肿大减,头晕心悸。胸闷气短,明显好转。服至4付,浮肿全消,食纳增加,精神振作,脉细,舌淡苔滑。上方去葶苈子继服。一年后追访,诉服上方14付后,病情基本稳定,恐其再有复发,续服16付,多次作小便化验均正常,症状消失,病已治愈。 (《言庚孚医疗经验集》1980,94)

【按语】本案水肿,病机为脾肾阳虚。此例因劳累后病情加重,他院诊断为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诸病源候论》:“水病者,由肾脾俱虚故也。肾虚不能温通水气,脾虚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溢,渗液皮肤,流遍四肢,所以遍身肿也。”《医宗必读》:“水虽制于脾,实则统于肾,肾本水脏,元阳寓焉,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则阴不从阳,而精化为水,故水肿之证,多属火衰。”据前人之验,本例之水肿,辨为脾肾阳虚,确属精当,方用真武汤去白芍以温振肾阳,合苓桂术甘汤健脾渗湿,温化水饮,并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泻肺利水,药症参和,疗效满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