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市的保护建筑之二:徐汇篇

 xuminglibrary 2013-12-26
9.巴金住宅

武康路113号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寓所。1923年建,假3层,混合结构,是欧洲独立式花园别墅。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有200平方米的花园绿地。建筑正面朝南,立面为细卵石贴面,装饰简洁,上为跌檐式山墙,开拱券式木窗,窗檐下有十个小孔,使室内空气对流。屋面为歇山顶盖平瓦。南立面底层有敞廊,北面入口置带券心石的半圆形拱券。寓所底层有厨房、餐厅、卫生间和大客厅,楼上是卧室和书房,靠南的一侧有宽敞的室内走廊。20世纪50年代初曾为苏联驻上海总领事馆商务代表处。1999613日公布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巴金,190411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225月,年仅19岁的巴金与三哥李尧林一起到上海,从此他与上海结下不解之缘,以至后来的写作、成家均在上海,上海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他在上海住过的地方有康悌路(今建国西路)的康益里,还有马浪路(今马当路)、宝山路、环龙路(今南昌路)、拉都路(今襄阳南路)以及霞飞路(今淮海中路)霞飞坊59号和武康路113号。19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考虑提高专家学者的生活、工作条件,请上海市委拨出一部分房屋给有关单位,这幢房子就交给作家协会让巴金考虑。巴金夫人萧珊先看了一下,觉得室内光线不足,房子虽大却不实用,还有每月145元的房租太贵。巴金亲自到这里一看,屋前有一个较大的草坪,还有几棵大树,便感到很满意。从1955年入住至今,巴金一直自己支付这里高昂的房租,不要国家的任何补助与津贴,甚至不拿国家的“薪水”,他的生活全部依靠个人的写作收入。

  巴老的寓所,底层有厨房、餐厅、卫生间和大客厅,在客厅里巴老经常接待四方客人和记者采访。东侧墙下安放和排列着高大的书柜,南向一侧窗下,有一张简易的小书桌,上面放着一本汉语词典、一架放大镜和一大叠样稿。谁能想到这位文学大师,就是在这样简易的书桌上,以一双颤抖的手,仍然艰难而不懈地继续付出他的智慧和才华,给予人们以温暖和光明。在客厅的另一角有一架静卧的钢琴,那是夫人萧珊为女儿小林购置的,琴旁有一尊不大的黑色大理石巴金头部塑像,洁白的底座上镌刻着这样的字句:“愿化作泥土——巴金。”楼上是卧室和书房,靠南的一侧有宽敞的室内走廊,冬天巴老可在温暖的阳光下,阅读、写作或与老友谈心倾诉。

  巴金一生写书、爱书、读书,客厅内有书,过道走廊也有书,甚至卧室里仍堆放着书。巴老通晓多国文字,收藏着不少英、法、俄、日等国文字的书籍,整个寓所是书的海洋。花园里还有两棵高高的广玉兰树,海内外的作家常常用这两棵高大的玉兰树来比喻巴老的人格和他的创作。在巴老成都老家的院落里也植有玉兰树,因此,这些树木也寄托了他对故乡的思念。

  这幢寓所里交织着巴老半生的悲欢,在这里有他的希望、幸福,也有他的忧愁、痛苦、愤怒和他的呐喊。在这里写成的《随想录》五卷,被誉为“讲真话的书”,是最真实、可靠的记录和见证。

  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28年初,在法国巴黎完成了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年底回到上海,进入了他一生的创作高峰期。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以及1946年完成的《寒夜》等。其间他还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创办《文学用刊》、《烽火》等杂志,并从事翻译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巴金出席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并继续活跃在文坛。朝鲜战争开始后,他两度赴前线采访,著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集。截至1994年共写作并出版120部著作,翻译62部外国作品,出版54部研究专著。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主席。1985年根据巴金的倡议,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20051017日巴金在上海去逝,享年101岁。

  巴金的创作与思考始终与祖国、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他那江海一般丰富的著作和译文,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了瑰丽的光彩,展示了一代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探求真理的不懈努力。
      1.巴金故居正面
 
     2.故居背面
 
         3.背面入口细部
 
        4.故居屋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