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生障碍性贫血

 学中医书馆 2013-12-26
再生障碍性贫血

倪某,女,20岁,学生。病史:1967年初,渐感面黄乏力,饮食减少,贫血现象明显。5月份第一次住外地某医学院附属医院至9月份出院。入院时血红蛋白为7 g/L,即输血300 ml,血红蛋白上升为10 g/L,一星期后又复下降,又输血200 ml;同时用西药抗感染、维生素B。叶酸等,及中药补养气血之剂,仍无好转。血红蛋白下降至40 g/L左右,血小板为30×10。/L左右。住院期问,经过骨髓穿刺检查,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同年6月份(在住院期间)特来上海要求中医治疗。初诊:1967年6月14日。面无华色,形瘦神疲,纳食甚少,月经色淡量少,经期延长。舌质淡,脉细弱。由于疲劳过度,内伤肝脾,肝不藏血,脾不统血,水谷不化精微,气血来源缺乏,兼有阳虚恶寒之象。治以健脾养肝,调补气血,兼温。肾阳之法。方药:党参12 g,白术9 g,黄芪12 g,炙甘草6 g,当归9 g,白芍12 g,仙鹤草30 g,鹿角片12 g,巴戟天9 g,红枣5枚。此方带回,每日1剂。回去后,并用西药强的松每日60 mg,一般西药治疗照旧。经过2个月的治疗(没有输血),血象明显上升,血红蛋白为80 g/L左右,血小板80×10’/L~100×10’/I.;到九月份,血象基本稳定,停用西药。出院后,中药照前,每日1剂。以上是从1967年5月至9月第一阶段的经过情况。1968年2月,因患急性阑尾炎,检查血小板50×10’/L,血红蛋白又下降,故未动手术,采取保守疗法。3月份曾因脑贫血而昏倒1次(约半小时),再入院治疗,即用强的松每天60 mg,男性激素丙酸睾丸酮每天50 mg,同时继续服用中药(前方)。2个月后,血象又上升,血红蛋白120 g/L,血小板10万多。至6月份出院,逐步减少西药,中药照旧,改为2天服1剂,一直到1969年3月,西药完全停用,单用中药。因原方内巴戟天未能配到,特来改方,方药:党参12 g,炒白术9 g,炙黄芪12 g,炙甘草6 g,当归12 g,白芍9 g,仙鹤草30 g,红枣10枚,加制狗脊9 g,川续断9 g,制首乌9 g,仙灵脾12 g,阿胶9 g,鹿角胶5 g(烊冲),除鹿角片、巴戟天。此方问日服
l剂,至1969年冬令,用10倍量煎成膏剂,每日冲服。以上是1968年6月至1969年稳定阶段的情况。从1969年以来,自觉精神较好,体力渐复,血象一直稳定,一般家务已能胜任。因此,从1970年以后,中药开始继续服用。在1972年春、夏二季基本没有用药,从秋至冬有时服中药或膏剂。血象保持在血红蛋白10~1l g/L之问,血小板l 0()×10。/L左右,白细胞、网织血细胞等均属正常范围。(《黄文东医案》1977,36)

【按语】本案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本例所出现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面白无华,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月经淋沥不尽,形成贫血现象。祖国医学认为血液来源于水谷的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上奉于心,化而为血,注之于脉,营养全身。如血虚气衰,不能上荣于面,周流于内外,故面无华色,全身乏力。肝主藏血,脾主统血,肝脾藏统失职,可见衄血、便血、皮下出血、妇人崩漏等。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衄血包括鼻血、齿血、皮下出血等);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后血包括大小便出血、月经过多等)。本病由于肝脾内伤,藏统失职,故治法以养肝健脾,补气摄血为主。进而对肾阳肾阴俱衰,从根本上采用补阳生阴之法,取阳生阴长之意。主方如归脾汤、人参养荣汤之类,以及温补肾阳之剂。根据黄医师经验,认为如用附子、肉桂等温燥之品,对阴血亏耗而有出血倾向者,反有动血耗血之弊。故用鹿角胶、仙灵脾、巴戟天等温柔之品,助阳而不伤阴,取得一定的效果。如果阴血大亏,可再加枸杞子、龟版胶之类。《景岳全书》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确是从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对气血俱虚,阴阳并伤,久治无效的病例,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并善于灵活运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