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炳凡内伤杂病论治经验提要

 李灏 2013-12-26
 
 
 
刘炳凡内伤杂病论治经验提要——

调气血燮阴阳归宗脾胃论

先师刘炳凡先生,当代中医大家,为我国首批研究生导师,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帖的专家,首批五百名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被中医名宿邓铁涛誉为“中医泰斗”,创“治病必须治人,治人首重调理脾胃”之论,为医林所重。

笔者1973年初涉医林以来,即书信问道于先师,蒙先师不弃,悉心指教,增我学识。1985年春,先师接任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湖南分校校长一职,命我为干事,半年后转任常务副教务长,此期间,并与先师签订师徒合同,有幸得以师而事之,随师临证抄方,执经问难,耳提面命,获益尤多。1990年初,先生推荐我去汩罗中医职业中专学校任教,临行,请益刘老疑难杂病论治心法,礼毕,先师授以诀曰:“调气血,燮阴阳,归根结蒂在脾胃。”此后刻意用之,颇觉受用,大道无私,当不宜秘,特公而布之,愿与诸有缘者共享之,先师有灵,当不罪我,是以将随师学习、临证,及平时研摩所及,整理为文,名之曰《刘炳凡内科学术经验提要——调气血燮阴阳归宗脾胃论》,贡献医林,不当之处,责全在我,阐释无方,非关先师心法口诀也。若能蒙诸先进贤达,匡我不殆,则辛甚。
 
一:调气血
气是生命的源泉,既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又是生命活动的保障,有气则有生命的活动,无气则生命的活动停止。血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营养物质,又是气的载体、气的守藏,皮肉筋骨四肢百骸皆赖气血温之煦之濡之养之。秦越人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难经·二难》)①,是将气血在人体中的作用的高度概括,《素问·调经论》“人之所有者,血之与气耳”②,说明气血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的绝对地位。

《素问·举痛论》:“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③此言气之病因病机者也,当熟玩之。

金元·朱丹溪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丹溪心法》)④此言气病之多也,又不可不知。

明代医家虞抟说:“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 医学真传·气血》)⑤ 这说明气之与血,相须为用,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皆以充以和以行以通为贵,充盈和调流通则健,亏虚不和或滞涩不利则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脏,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⑥。此刘老“调气血”这一根本性治疗原则之所由出也。

这里所谓调气血,调其亏虚而令其不亏,调其不和而令其和,调其郁滞而令其疏通,调其过寒过热而令其平也。

大略言之,则气病者,调其气,其中:气虚者,则补其气;气郁者,则解其郁;气滞者,则疏通其气;气陷则升之;气逆则降之;气热者清之,气寒者温之;气脱者固之。血病者,调其血,虚则补之,淤则化之,凝蓄则攻通之,热凝则凉散之,寒凝则温散之。气血两病者,则气血同调之,其中:气血两虚者,则气血双补之;气血两热者,则气血两清之,气血并寒者,则气血并温之,气滞血淤者,则行其滞而化其淤,气虚血淤者,则补其气而化其淤,血虚气滞者,则补其血而行其气,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又当临证观其脉证,随证治之,此言其大概也。

其中气虚者,补其气,四君子汤主之。其心气虚者,补其心气,生脉饮主之;肺气虚者,补其肺气,玉屏风散合补肺汤主之;脾气虚者,补其脾气,丹芪异功散主之(先师刘炳凡经验方);肾气虚者,补其肾气,肾气丸主之。

气陷者,升其陷,补中益气汤主之。

气郁者,解其郁,越鞠丸主之。

气滞者,行其滞,肝气滞者,疏其肝气,四逆散主之,柴胡疏肝散亦主之;肝气滞而脾土虚者,疏其肝而健其脾,逍遥散主之;脾胃虚而气滞者,补其虚而行其滞,香砂六君子汤主之;肠胃气滞者,行其肠胃滞气,五磨饮子主之。

气逆者,降其气,肺气逆者,降其肺气,华盖散主之,定喘汤亦主之;胃气逆者,降其胃气,旋覆代赫汤主之,丁香柿蒂汤亦主之。

气散欲脱者,固其气,独参汤主之,参附汤主之,四逆汤类亦主之。

气寒者,当温其气,其中温心阳之气,则有桂甘龙牡汤、参附汤;温中阳之气,则有黄芪建中汤、理中丸;温肾阳之气,则有肾气丸、十补丸等。

气热者,当清其气,其中又有轻清清气之栀子豉汤、辛寒清气之白虎汤、苦寒清气之黄连解毒汤之不同,又肝经气热者,清肝经气热,龙胆泻肝汤主之,心经气热者,清心经气热,导赤散主之,肺经气热者,清肺经气热,泻白散主之,脾经气热者,清脾经气热,泻黄散主之,胃经气热者,清胃经气热,清胃散主之,此皆阳分之气热也,又有阴分之气热,则又当清阴分之气热,秦艽鳖甲汤主之,青蒿鳖甲汤亦主之。

血虚者,补其血,四物汤主之,其中肝血虚者,当补其肝血,补肝汤主之。营血热者,凉其营血,清营汤主之。血热血淤者,凉其血而化其淤,犀角地黄汤主之。血寒者,温其血,温经汤主之。血寒血淤者,温散其寒而活其血,少腹逐淤汤主之。阳脱血凝者,回其阳而活其血,回阳急救汤主之。血淤者,活其血,桃红四物汤主之。血蓄者,下其血,桃核承气汤主之。

气血两虚者,双补其气血,八珍汤主之。气滞血淤者,行气活血,血府逐淤汤主之,隔下逐淤汤亦主之。气虚血淤者,补其气而化其淤,补阳还五汤主之。气寒血淤者,温其气而化其淤,四逆汤合桃红四物汤主之,气热血淤者,温清饮加桃红主之,肝血虚而气滞者,补其肝血而行其滞气,一贯煎主之。

 
二:燮阴阳
阴阳,如果从发生学或生成论的角度来考察,从生命的起源开始考察的话,则阴阳可以说是生命在形成过程中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物事。盖天地万物之发生,古哲认为始自无极,然后由“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⑦

先师早年,学遵景岳,对景岳宗师之《大宝论》、《真阴论》尤为心折,临证治病习用熟地,滋阴用熟地,温阳亦用熟地,一如左归饮右归饮、左归丸右归丸以熟地为君,时人称之为刘熟地,以称誉其善燮阴阳而疗疾之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⑧治病必求于本,本于什么呢?张志聪说:“本者,本于阴阳也。人之脏腑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乎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之二气;至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其本。”⑨治病为什么要本于阴阳呢?盖“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偏颇,其疾乃生,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以“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为疗疾之总则,此刘老“大病燮阴阳”之所由出也。

这里所说的“大病燮阴阳”,广而言之,则滋阴、助阳同用,益气、活血并施,温补、清泄结合,升清、降浊同方,如是等等,不一而足。专而言之,则专就元阴元阳或谓肾阴与肾阳上作文章。

而其燮阴燮阳的总原则,则仍以张景岳宗师《类经图翼·附翼·大宝论》之“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具体言之,则阳虚者,补其阳,右归饮、右归丸主之,十补丸亦主之。

阳虚阴盛者,温其阳而逐散其阴寒,四逆汤主之,桂附理中汤亦主之。

阴虚者,补其阴,左归饮、左归丸主之,六味地黄丸亦主之。

阴虚火旺者,滋其阴而降其火,知柏地黄汤主之,大补阴丸亦主之。

阴阳两虚者,《金匮》肾气主之,河间地黄饮子亦主之。

 

三:宗脾胃
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从生命发生的层面来看:未有天地之先,只是清清静静,无形无象亦无迹的虚无之体。当此虚无显现寂静无为之静象时,被称之为“无极”;显现为有为的动象时,就称之为“太极”。

太极自蕴两股既相反又相成的力量,这两股力量氤氲推荡,而自然生出一种具有无限生机的“中和之气”,《中庸》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说的这种中和之气。天地由此气成,万物由此气生,生命由此气生,人亦此气生。此种形成天地,生物生人的气,我们称之为“元气”。

此元气亦自蕴两股相反相成的力量,此两股相反相成的力量,《周易》称之为“乾元”、“坤元”。此乾元、坤元,又各自蕴含两股相反相成的力量,且此两股力量之任意一股又各自蕴有两股……,如是重重无尽,上推下推无有穷尽。《黄帝内经》谓此两股力量为 “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此两股力量合而为一时,即是上述所谓“太极”,当其出现“轻清”、“重浊”, “上浮”、“下凝”等不同运行轨迹和特性时,就是所谓 “两仪”,所谓 “阴阳”。若从生成论的角度看,此阴阳可谓是从“无极”、“太极”中化“生”出来的,即所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是也。

此蕴含着阴阳氤氲推荡的元气,其流行之情态或曰状态共有五种不同,此五种不同流行之情状的元气,就是我们称之为“五行”的事物。因其流行的情状不同,故其表现的特征亦不相同。具有外向运行特征而性偏温和的元气,为木;具有上向运行特征而性偏温暖的元气,为火;具有平向运行特征而性偏中和的元气,为土;具有内向运行的特征而性偏寒凉的元气为金;具有下向运行特征而性偏湿润的元气,为水。

这五种不同的流行情状和性质的元气,每种之中又都蕴含着乾元、坤元两种既相反又相成的不同特性。《河图》所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是也。此五行之分阴分阳,皆以天以地为分分之依据也。一、三、五、七、九,奇数也,皆本乎天,乾元之特性(“德”)也,故称之为阳,二、四、六、八、十,偶数也,皆本乎地,坤元之特性(“德”)也,故称之为阴。所以木分阳木阴木,火分阳火阴火等等。

这五种不同流行的性质和特征,究其实只是一团混和着乾元坤元的中和之元气而已。正由于他们只是一气,而又具有五种不同的流行性质和特征,且这五种不同流行的性质和特征之间又具有互相增上、互相牵制的作用,此种作用就是气化。此气化流行,即是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的源泉,人亦由此而生。只不过人禀五行之全而为万物之灵,金石草木,动植含灵各禀五行之偏而已。所以中医千言万语,不过一语,也就是借金石草木、动植含灵所禀的阴阳五行之偏而调人体阴阳五行之偏,使之归于平而已。

五行之气的这种互相增上、互相牵制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克乘侮,简称生克。反应五行生克系统最为全面、最为系统的是《河图》与《洛书》。《河图》已述如上,而“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十居中”则为后世总结的《洛书》。从《河图》、《洛书》看,我们会发现,那居中的“五”、“十”土,具有调节或曰中和其它四行的作用,为出入升降的枢机,能使木不至向外发散太过,金不至于向内收敛太过,火不至于向上升腾太过,水不至于向下沉降太过。土居四季之末,亦调节中和四时气候之必然体现也。这种居中的中和调节作用,能使金木不相克,水火不相害,而更好地发挥其气化的功能,其重要意义,决非我们凭想象所能全部理解。

脾胃位居中焦,属五行之“土”行,主纳化饮食,吸收营养,化生气血,升降清浊,前人以其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性而称之为“后天之本”。这是不言自明的常识,人所共知。但脾胃的重要性,远非仅限于此。脾胃在五行中属“土”行,具中和之性,居中央以运四旁,有中和调节心(火)肝(木)肺(金)肾(水),使心(火)肝(木)肺(金)肾(水)更好地发挥其气化作用,更好地维护人体生命的健康。诚如张景岳宗师所言“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景岳全书》)。所以刘老治疗疑难杂症,虽着重调气血、燮阴阳,但归根结底,还是以脾胃为宗主。
 

 
刘老治疗疑难杂症之调理脾胃法,共有二十八种之多。

具体而言:

1:表虚易感者,调和营卫,以充裕卫气,《金匮》黄芪建中汤主之;

2:肝胆气郁,胃气上逆者,和其胃而疏其肝,变通六君子汤(沙参山药易参术)加蒲黄灵脂延胡白芍甘松砂仁主之;

3:胆邪犯胃,痛呕胆汁者,和其胃而降其胆,四逆散加郁金鸡内金隔山消沙参丹参太子参女贞子蒲黄灵脂主之;

4:心脾受损、脏阴不足,喜悲伤欲哭者,养其胃而宁其心,甘麦大枣汤加生地百合丹参龙齿龟甲主之;

5:五劳七伤,津伤气结,瘀血阻滞而噎而膈者,养其胃而开其结,三参首乌汤(刘老自创方:太子参沙参丹参何首乌)加法夏陈皮壁虎急性子蜈蚣瓦楞子草决明肉苁蓉杵头糠白蜜主之,恶性肿瘤者再加水蛭海藻菝葜之类;

6:湿热郁蒸,而清窍不灵、发热不退者,清宣其湿热温化其秽浊,三仁汤主之,甘露消毒丹亦主之;

7:中气不及,升降失常而为癃为闭者,内提脾胃之气,外启皮腠之机,用升宣启闭汤(刘老经验方:藿香苏叶荆芥黄芪桔梗陈皮葱白——方名为笔者所命)主之;

8:阴阳交阻,气机逆乱,肠痹而关格者,调其中气而疏导之,启其皮毛而通其地府,调中疏导方(刘老验方:苏叶荆芥防风藿香白蔻法夏陈皮厚朴炙甘草蒲公英砂仁肉苁蓉草决明——方名为笔者所命)主之;

9:五劳七伤,脾阴受损,咯血、吐血久久不愈者,养其脾而宁其肺,补其管而涩其络,鱼鳔胶丸(刘老经验方:生地淮山白及田三七鱼鳔胶绵丝猪血浸染煅炭存性炼蜜为丸)主之;

10:内伤脾胃而发热久不退者,甘温以除其热,其中少气懒言、倦怠特甚者补中益气汤主之,唇睑舌淡心悸者归脾汤主之,反复感冒发热汗出者,玉屏风散主之;

11:气阴两虚而消而渴者,健其脾而益其气,养其阴以升其清,七味白术散加黄芪淮山花粉鸡内金北山楂麦芽主之;

12:脾失健,肾失纳,肺失宣降,而咳而喘而哮者,健脾、温肾、润肺,复其气之健运升降,健脾止咳汤(刘老经验方:明党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法夏杏仁冬花远志淮山杜仲补骨脂)主之;

13:脾虚气弱湿聚为肿为胀者,健其脾而利其湿,六君子汤合黄芪防已汤主之;

14:脾虚气弱湿聚为饮引动肝风上犯清空而为眩晕呕吐者,健其脾而痰饮自化,平其肝而风自平而眩晕呕吐自止,六君子汤加天麻钩子白芍桑叶黄芪主之;

15:脾虚痰浊上犯清空而眩晕呕吐者,健脾以化痰湿之源,夏术天麻汤主之;

16:脾虚心损,瘀阻脑内颅咽管瘤,头痛心痛,烦躁神乱者,健其脾而行其水,养其心而安其神,化其瘀而通其络,苓桂术甘汤加党参土茯苓淮山远志枣仁琥珀建菖丹参白芍蒲黄灵脂主之;

17:累表而寒不解累清而眼尚红之因素体脾虚之眼结膜暗红成片翼状努肉侵及角膜沙涩难开者,属寒湿砂眼,健其脾而充其抗病之元,散其风寒祛其湿浊而拔其所因,明党六君子汤白术改苍术、茯苓改土茯苓,加藿香苏叶荆芥防风蝉蜕晚蚕砂夜明砂等主之;

18:脾虚气陷,双目难睁而为睑废者,补其脾而升其陷,归芪异功散加苍术土茯苓升麻桔梗晚蚕砂水蛭肉桂主之;

19:中气不足,不能贯行百络而风中络脉之口眼蜗斜麻痹不仁者,益其中气而气行邪散,通其络脉而痹阻麻解,黄芪四君子汤加归芍二至小三五七散(《千金方》附片枣皮淮山)全蝎蜈蚣主之;

20:中气不足,寒从内生,四肢冷痹之雷诺氏病,温其中而阳自通,畅其流而络自活,归芪建中汤加鹿角霜附子白术桑枝鸡血藤水蛭地鳖虫主之;

21:肾虚气厥而喑痱者,补其肾而纳气归原,养其脾而司其运化主其四肢也,地黄饮子加减主之;

22:脊柱骨损伤而瘫痪者,健其脾而资其化源,补其督脉而营其筋骨,黄芪四君子汤加三五七散丹参当归白芍鹿筋续断杜仲狗脊鸡内金麦芽主之;

23:脾肾两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三焦气化失常而肾功能不全者,健脾温肾,益气养阴,疏通三焦,黄芪六君子汤加桔梗白芍附片二至茅根八月札杜仲五加皮鸡内金砂仁主之;

24:中宫虚寒,吐泻肢冷,甚则目陷声嘶者,温其中宫,回其弱阳,附子理中汤主之,若积冷带下,肢冷便溏,腰腹坠胀而为今日之所谓慢盆者,开冰解冻,回阳以通阳,亦用附子理中汤;

25:脾虚气弱不能统血,血随虚火游行于外,发为虚斑者,温之则浮焰自熄,养之则虚火自除,健其脾而统其血,归脾汤加减主之;

26:劳倦伤脾,健运之力不行,生化之源不足,而嗜卧疲乏、脘腹坠胀之内脏下垂,疝气脱肛,子宫脱出,久泻久痢,久崩久漏者,健其而补其气,升其阳以举其陷,补中益气汤主之;

27:元气郁而下陷,津液少而滞涩,郁结而为石者,补气升清而陷举气畅,养阴利尿则浊降结除,以益气养阴化石汤(刘老验方:黄芪桔梗条参沙参玄参花粉金钱草鸡内金海金砂六一散火硝桃胶——方名为笔者所命)主之;

28:忧思伤脾,郁虑伤肝,肝脾两伤,气结为块,溃久不愈者,补其气而托其毒,行其气而解其郁,补气托毒汤(刘老经验方:黄芪甘草金银花土茯苓郁金白芷土贝母陈皮半夏紫荆皮赤芍丹皮丝爪络麦芽——方名为笔者所命)主之。
 

 
四:医案选评

病案1:扁桃体瘤(扁桃体未分化细胞癌)

病者向某某,男,45岁,岳阳人。1976年冬因进干燥食物至扁桃体红肿疼痛,虽经治疗缓解,但此后反复发作,经常咽喉疼痛干燥,口干口苦,常服清热解毒之药,而暂时缓解症状。

1978年3月在湖医附一院(湘雅医院)检查:“扁桃体未分化细胞癌”要求住院手术并化疗,但患者拒绝手术要求服中药治疗。

就诊时,咽喉干燥,疼痛,自觉喉中痰阻,扁桃体红肿,大便稍干,小便正常,舌暗红无苔,脉弦带驶。

《内经》云:“诸寒之而热者,取之于阴”,本证乃肾阴亏损引起的咽喉疼痛,故用苦寒泻热而热不退。
   
治当滋养其肾水以固其根本,佐以活血祛瘀而解其结毒。
   
方用:太子参15克、沙参10克、生地12克、淮山12克、牡丹皮10克、山萸10克、泽泻10克、紫草6克、天葵子10克、皂刺炭3克、牛膝10克、蒲黄10克、浙贝母10克。

 
二诊:坚持服上方20剂,每日一剂,扁桃体红肿已消,咽喉干燥明显好转,吞咽无碍,但有时仍感觉双下肢冷,纳食不香,舌淡苔白,脉弦细,易方六味地黄汤加附片3克、砂仁3克、皂刺炭3克、蛇蜕3克(焙)、麦芽10克、鸡金5克,以柔剂养阳,和中助化。
   
 
三诊:服药14剂,下肢已温,咽喉异物感消失,纳食增进,口不干,二便如常,仍以六味地黄汤加附片3克、西砂3克、木蝴蝶3克、蛇蜕(焙)3克、炙草5克,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日夜服三次,饭前服,此炉中覆灰火不灭之法也。
 
患者间断服上丸药,四年后随访,病愈未发。

评析:“扁桃体未分化性细胞癌”,大病也,刘老据其病史与症征,断为阴虚喉痹。系肾虚火浮之证,其虚乃阴阳两虚之候,先用甘寒养肺肾之阴,阴精虽得稍复,但阳精未能温养,是以下肢仍时有冷感,继以六味地黄汤重用淮山佐附片少量,牛膝、炙草,引上浮之火下行,则阳精得养而上越之龙火得潜,此炉中覆灰火不熄之法。蛇蜕、皂刺炭祛腐解毒,治其局部病灶,治整体则用“上病下取”之法,从阴阳入手,进行整体调节,俗云:“滋其苗者必溉其根”是也,从整体以改善局部,是以投剂辄中。

 
病案2:鼻咽癌(鼻咽鳞状上皮癌)
   
病者吴某某,女,38岁,本所职工。
   
患者易感冒,鼻窍不通,耳内常有阻塞感。经省人民医院检查为鼻咽鳞状上皮癌,患者1975年3月,去广州肿瘤医院放疗,总量5900伦琴。放疗时因白细胞降低,局部及全身反应明显,头痛,耳聋,咽喉及芽龈溃烂,口张不开,口渴引饮,被迫停止放疗,回所服中药。
诊其舌红苔黄,口臭,张口上下齿缝只能开一分宽,进食困难,脉弦数。
诊为放疗伤其气阴。 
   
治以养阴清热解毒。
药用:太子参15克、沙参12克、玄参10克、尾参12克、生地12克、麦冬10克、花粉10克、紫草12克、天葵子15克、女贞子15克、蝉衣5克、姜虫5克等出入加减,
另:以晒衣小木夹,将其尾端插入齿缝,利用其弹力分开上下门齿。由于咀嚼肌痉挛,阻力很大,乃取米醋注入两腮之内,再以木夹展。

一星期后,即可进食糖粒,又一星期则能张口进食矣。坚持服至三个月,症状消失,能自动张口进食,去广州肿瘤医院复查,溃疡愈合未见新生物,不需要再放疗,建议仍服中草药。
   
患者坚持上方加减,配合和胃健脾药,又服一年零一个月,疗效巩固(每三个月在省人民医院复查未见特殊复发现象),现已13年,仍健在。
   
评析:本例据其症征,放疗伤其气阴,故以补气养阴之法,益气以生津,养阴以治本,从气血从阴阳的角度以调整其整体,从整体以改善局部,且结合局部米醋注谢咀嚼肌痉挛,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是中医治疗疑难杂症的重要手段,和胃健脾,增进饮食,千里来龙在此结穴之法,是又关键中的关键,一病而三法俱备,并非巧合,实乃典型中之典型。
 
 
病案3:偏头痛(右额颞冠部裂缝新生物)

病者潘某某,男,45岁。患者因劳累郁怒过久而至头痛视糊。经湖南医学院附属二医院X光检查为:“右额颞冠部裂缝新生物”。1976年8月来我院就诊。

症见头痛剧烈,浅表静脉怒张,眼球突出,视物模糊,头昏失眠,血压偏高,口干,便结。察其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弦带数。
 
诊为肝阳上亢,络阻血瘀之症。
 
治以平肝潜阳,清润通络。
 
以三甲复脉汤加减,药用:生地15克、白芍15克、丹参20克、女贞子15克、旱莲10克、龟版20克、鳖甲15克、生牡蛎15克、磁石12克、朱砂1克、骨碎补10克、牛膝10克、旋复花1 0克、红花5克,服16剂,症状明显改善,头痛头昏缓解,视物较前明晰,但大便燥结,原方加生首乌、草决明。服20剂而大便通畅,头痛仃止,视力接近正常,冠状部裂缝渐缩小,睡眠、食欲俱佳,舌质淡红而润,脉弦小,因夜尿多,原方去磁石、朱砂、旋复花、红花,生地易熟地,加山药15克、山萸10克。

前后服药46剂,头痛缓解后未复发。夜尿减少,冠状部裂缝仍较明显。再加鹿角霜10克、核桃肉15克,继服30剂,3月后复查,头部裂缝愈合,新生物消失,返回工作岗位。至今疗效巩固。

评析:“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治以上病下取,从阴引阳之法,仍是从阴阳以调整整体而改善局部之法,可见燮理阴阳是刘老处理大病重病的常用之法,足堪重视。
 
 
病案4:病者张某,男,36岁。患慢性肾炎,治未彻底,经常反复发作,近因几次重感冒,病情加剧,浮肿、尿少,诊断为“尿毒症”,二氧化碳结合率26容积%、尿素氮86mg %,尿蛋白(+++),血压160/120毫米汞柱。见神志尚清,语言低微,呼吸急促,面浮肿、色(白光)白,口呼氨气,自诉恶心,食则吐,口干不欲饮,头晕心悸,大便溏薄,日3次,小便极少,日夜300~400毫升,舌质胖淡,苔白腻而滑,脉弦缓。

诊为脾肾两亏,气血皆虚,脾气不升,浊阴不降,三焦气化失职之证。

治以健脾助肾、益气养阴、化湿利水、疏畅三焦。
方拟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北黄芪、桔梗、法半夏、陈皮、白芍、白茅根、腊瓜,杜仲、五加皮、女贞子、旱莲草、鸡内金、砂仁。
二诊:服20剂,恶心止,大便成形,一日3次,纳食增进,浮肿消退,小便增多,血压降至130/90毫米汞柱,二氧化碳结合率39容积%,尿素氮48mg%,尿蛋白(+),但感觉全身怕冷,以腰膝为甚,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而弱。仍以上方去茅根、女贞子、旱莲、腊瓜,加苡米、附片、淮山药、澄茄以健脾助化兼顾损及之肾阳。
三诊:30剂后,病已明显向愈,浮肿全消,化验指标均正常,用六君子汤加减以善其后。随访五年无反复。
评析:患者病情危重,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症皆见,阴阳两虚而以气阴两虚为主,尚有湿浊内停、升降失常、气化不利。面对如此繁难复杂之证,刘老稳如泰山,从阴阳入手,先调其主损之气阴,再顾及已损之肾阳,然而关键在脾胃。脾胃不能纳化,徒调阴阳无益也。具体方药中,则六君加鸡内金、砂仁、山药、澄茄健脾胃以助纳化;杜仲、五加皮、附片、女贞子、旱莲草补益其肾之阴阳;妙在桔梗配黄芪以“提其中气,气升则水自降,盖气承载其水也”。
病案5:病者左某,女,34岁。患双下肢及胸部有散在的出血瘀点,牙龈出血,月经量多,经期延长,血色素9克%,血小板6.4万/立方毫米,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诊见面色苍白,双下肢有陈旧性出血斑点,如芝麻、绿豆大,并混合有新出血点,伴头晕、心悸、口干、食纳尚可、大便干结、腰酸痛、夜尿多,舌质淡红而干,无苔,脉弦细带数。
诊为肾虚阴损、血热妄行。
治滋肾养阴、凉血清热。
药用:制首乌、生地、茯苓、炒丹皮、女贞子、赤芍、旱莲草、阿胶、骨碎补、蒲黄炭、牛角片(另熬一小时兑服)、青盐(泡水嗽口)。
复诊:服30剂,紫癜逐渐消失,口鼻牙龈未再出血,月经量已减少,血色素10克%,血小板11万/立方毫米,舌质淡红苔润薄,脉弦细。血热之标证已除,脾肾亏虚之本已露,原方去生地、丹皮、赤芍、牛角凉血之品,加党参、白术、当归、熟地、大枣、桂圆肉。服30剂后,诸症消失,血色素12克%,血小板16万/立方毫米。
   
评析:患者既有肾虚阴损、脾气亏虚之本证,又有血热妄行之标证。刘老治分两步,第一步滋肾养阴、清热凉血,养阴以配阳,阴足阳守则阴得其平而阳得其密,凉血以靖气则气静血宁。待阴亏血热改善后,再以滋补脾肾,先后二天并重,充分体现了刘老调气血燮阴阳归宗脾胃的学术思想。
   
综合分析刘老上述诸案,不难看出,刘老调气血燮阴阳无不是健立在以脾胃为关键为重点为法要的学术基础之上。如理气慎用刚燥,恐伤胃阴;养阴又慎用滋腻,恐伤脾气;且临证处方时,常配伍麦芽、鸡内金、生北山楂、澄茄、砂仁等以健脾助化,顾护胃气,亦寓资助后天,以培养先天之意,实从土生万物,土居中州而交通金木水火,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机,亦即从脾胃属土,位居中州以溉四脏,能生化气血,为后天生命之根本入手也。
   
本文从调气血燮阴阳归宗脾胃入手,对刘炳凡老中医的内科学术思想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很不全面,很不系统,粗疏错误之处在所难勉,敬希十方贤达,有以教我,则不胜感激之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