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氏太极拳如何入门

 清源涵斋 2013-12-30

在国家推行的陈杨武吴孙五派太极拳中,目前孙氏太极拳的传习者最少,其传习的人数甚至远少于五派之外的李(瑞东)派太极拳和赵堡太极拳,但孙氏太极拳仍能立于国家推行的五派之一,是因为孙氏太极拳在学术上的卓绝和在理法上的独树一帜。

在孙氏太极拳创立之初,当年社会上对孙禄堂先生太极拳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相对而言,武艺精英者们对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认识更早,也更准确,如中华武士会秘书杨明漪先生在1923年出版的《近今北方健者传》中记载:“太极八卦形意三家之互合,始自涵斋,涵斋于三家均造其极”,涵斋即孙禄堂先生,说明当时的武艺精英者们认为孙禄堂先生于太极、八卦、形意三家的功夫皆臻登峰造极之境。但由于孙禄堂先生于形意、八卦两门成名甚早,名气、影响又极大,所以一般社会人士开始只以为孙禄堂先生仅是形意、八卦的第一人,如1925年《申报》称:“形意、八卦之著者,首推孙禄堂”。然而到1932年当杨澄甫、杨少侯、郝月如、吴鉴泉、陈发科等纷纷在国术界露面数年后,在浙江国术馆1932年出版的《国术史》中唯对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给予了“近世孙氏太极拳颇负时誉”的评价,而对其它各派太极拳皆无评价。乃至1934年《京报》明确记载孙禄堂先生是“我国太极拳唯一名手”。由此可知此时社会上不仅公认孙禄堂先生是形意、八卦两门的第一高手,也是太极拳的第一高手。所以说孙氏太极拳后来居上,这是以史实和史料记载为依据的。

孙氏太极拳,式极简而意极精,内涵极深,非各派所能及。当今习此艺者,能得一鳞半爪,已属难能可贵。三十年来,我游历各地,接触者何止百千,能全面继承者已无。比如,孙氏太极拳中蕴涵了踢打摔拿、腾挪闪赚各艺至精之要,谁人能全面示范之?仅就摔拿二艺,能得其皮毛者已寥寥无几。孙剑云老师告诉我:孙氏太极拳蕴涵的摔法,是孙禄堂先生对保定快摔技法做了凝练和提升,总结出十八个要诀,融入拳式中。孙氏太极拳拿法,则是孙禄堂先生对摘筋、卸骨、点穴诸艺进行提升后与踢打摔三艺凝炼一体,浑融于拳式中。为此,当年孙禄堂先生每日给学生们逐式逐项地喂手、体认、讲解,以使之得其一二。文革前,南京的金一明先生曾著有《孙氏太极拳与擒拿》一书,可惜该书目前已失。数年前,我去上海,经顾振宇先生相邀与史汉才先生见面,见面时,史先生欲将其写成的《孙式太极拳攻防方法》一书交我帮助他出版,我考虑史先生自有门徒,有所顾虑,当时答应先帮助联系一下,未拿走该书书稿。据史先生讲,该书中包括一些拿法之用。遗憾的是,不久史先生就去世了,而该书至今也未见出版。这只是举个例子。据说史先生因身体的原因,也只是擅长拿法。我辈中在孙氏太极拳上颇有造诣者,据说是牟八爷,其孙氏太极拳的造诣远在同辈中的孙雨人、李天骥等名家之上,牟八爷的孙氏太极拳学于孙存周、孙振岱两前辈,其心得为:松软绵柔、缠拿吞化、虚灵冷弹、沉雄机变。孙剑云老师对他也有好评:一片虚灵中有柔、巧、精、刚之致。牟八爷人称牟一指,用一个手指头一搭对方就能控制人并发放自如。这样的功夫确是我所不及的。

当今练习孙氏太极拳者,能够把架子盘出孙氏太极拳的特点已属不易,只可惜,就是这样的人都难得一见。

孙氏太极拳的立论基础与其他各家太极拳不同,孙氏太极拳的立论基础是孙禄堂先生写的“太极拳名称”一文,该文定义了孙氏太极拳,也就是什么是太极拳,即其本体是中和真一之气的伸缩变化,其作用之理是圜研相合之理,其运用之机窍是动静交变之机。这是只有拳学造诣达到绝顶才能由身知中得出的前所未有的精辟之论。这是对整个太极拳系统的凝练与提升。因此在这个拳学的根本处,孙氏太极拳就已经超越于其他各派,首次揭示出太极拳的本质及其最高境界,同时极深刻地概括出宏观太极拳的理念。按此定义,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皆属太极拳。因此,孙氏太极拳是迄今为止太极拳发展的最高成就。所以当一些朋友劝我写一本系统解析孙氏太极拳技术的著作时,我都谢绝了,因为目前我还没有这个本事,顶多写点拾遗,已属勉强。

孙氏太极拳自虚无而始,由虚无而终,无始无终,皆在虚无中用工夫。虚无一气,贯穿始终,非以意引,非以心御,皆由虚无之中自然而来,所谓从其规矩,顺其自然。由无极式、太极式、揽扎衣到第一个开合手为第一节,也是最基础的一节体会之。将这一节反复练习,渐修静悟,养气复性,则得入门之道。

   一式   无极式 

两脚成90度,足跟相接,身体直立,不偏不倚头正项直,两手自然下垂贴在两腿旁,身体各处放松,此时身体重心放在两脚跟相接处,如平地立竿,意存虚无,心静如镜。

第二式    太极式

重心移至左脚,右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向左旋转45度(向正前方),身体随右足一并向左旋转45度。完成旋转后重心随即换至右脚跟处。此式最需要注意者是要身随足转,而不可身带足转。所谓身随步转,此乃孙氏太极拳身步关系原则大要。

第三式    懒扎衣

动作1,通过命门(后腰窝)微微后撑与两手食指尖上领之意相对应,两手臂螺旋伸展,沿着左脚尖的方向向斜前上方徐徐抬起,两臂两手间的距离与肩宽略等,两臂要伸展,两肩要向外松开,周身四对八窍相呼应,全身成一浑圆球劲之意,手指尖始终指向前方,两臂抬到与肩平齐,微停。由此可领会身体中正与四肢打开之关系道理。所谓“一动无不动”此语并不确切,未言及根本处,因为乱动也合此语。“一动无不动”的根本处是于动中体会不动之枢,此枢为何?意轴耳,即运动中无形之中轴。孙氏拳之无极、太极、三体及各拳式皆有启发此理之效。

此为开。有吸气之意。出劲。

动作2,重心仍在右脚,身体仍保持直立,两腿缓缓下蹲,重心遂换至左足根处,下蹲时,身体正直,不可有前俯后仰左右歪斜之态,要如天线收缩,先将重心落向左足跟,亦即尾闾尖之意指向左足足跟,蹲至自锁状态时,身体重心将两手从原路拉回,在曲臂过程中渐将重心换至右足内踝处,两臂回收时,两手大鱼际有下翻之意,但不显露其形,右足暗含向前蹬劲,左膝暗含向前顶劲,两肩外开之意与两手相抱之劲相呼应,两手收到小腹处,食指尖朝前,掌心相对,轻轻贴在腹部两侧。

此为合,有缓缓呼气之意。走捋劲。

动作3,两手缓缓提至两肋,两手微微向上翻转,空胸阔背,手背及小臂暗含着挤劲,上至口侧出而未出。

此为开,缓缓有吸气之意。走挤劲。

动作4,左脚向脚尖方向轻缓迈出,脚跟先着地,随着右脚向前蹬而逐次落满全脚掌,在右脚开始蹬的同时两手随着身体前移缓缓自口侧伸出,手随身动,前半段延续挤劲,后半段转为按劲,身体重心通过命门后撑,有藏于身后之意一旦左脚踩实,落上重心,即将右脚跟上(右脚跟步时脚尖要尽力向上钩起而不要下垂,抽住跨根,暗含踢击之意),右脚脚尖虚点在地放于左脚后,距离约10厘米左右,两脚间的夹角仍是45度。

此为合,有缓缓呼气之意。走按劲。

以上四个动作乃成一圈,这是最基本的一个立圈,捋挤按之意尽含其中,以后拳中各式不过是空间各种形式的圈而已,甚至此圈只是意而无形。体用中,需体悟各种圈的运用条件,无论何种圈形,其形态为螺旋伸展,其道理是圜研相合,不仅太极拳如此,形意拳中所谓划劲亦在其中,急用则是一抖,缓用则是一划,并隐藏着无穷的变化,并能与点穴、擒拿诸法合为一体。

动作5,接上式,此时身体不要停顿,身体重心随即换至右足,右脚脚跟着地。两手食指尖的空间位置与重心未改变时要尽量相同,于是在周身不失球劲的状态下,使两臂充分伸展。

动作6,不停,此时重心在右脚上,左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向右旋转90度,身体并两手随左脚一起转动,左脚尖与与右脚尖相对。

此为开,缓缓有吸气之意。出劲,跟以采、捩之劲。

动作7,此时身体转动不停,重心移到左脚脚跟上,同时右脚脚尖欠起,右足跟着地为轴,继续向右转45度,在两脚转换的同时,两手手腕(从手掌直立状态)同时做顺时针拧转,到右手心向上左手心向下,随着身体的旋转,两手均向右划弧,但轨迹不同,左手是顺着右小臂向后抹去,最后到自己胸前立掌停住;而右手在左手后抹时向前向右外侧挂去,有两手打开之意,然后向自己胸前缩回,两手缩回与右足跟暗起蹬劲相呼应,立掌停住。切记两手不可做同样的运动,比如以左手指点在右手腕上两手一起划弧运动,如此,则如被铐住一般,既不便于应用且与动作名称不符。

此为合,有缓缓呼气之意。走捋劲,跟以肘、靠之劲。

动作8,两手外翻,提至口处,左足暗起蹬劲,右脚向前迈而未迈。

此为开,缓缓有吸气之意。走挤劲,同时跟以肘劲。

动作9。右脚向前迈出后,脚跟先落地,然后全脚掌着地,重心落在右脚处,左脚跟进,脚尖虚点地,落在右脚后10厘米处,两脚夹角仍为45度(以后凡没有特殊说明的,进步与跟步都是如此规矩)。在左脚开始蹬的同时,右手随着身体前移缓缓推出,左手拇指与食指轻轻扶在右小臂侧,虎口撑开,左臂成半弧状,暗含横撑之劲。两手随身体前伸时,要手随身动,身体重心通过命门后撑,有藏于身后之意(以后相同,不在重复)

此为合,有缓缓呼气之意。走按劲。同时跟以靠劲。

第四式    开手

动作1。重心回到左脚处,右脚尖点地,右膝顶起,右胯胯根抽住劲,右脚暗含弹踢之意。同时右手空间位置不变,左手横开至左肩处,后背两肩胛骨充分张开,前胸如空洞。

动作2,接上式,动作不停,身体向左转90度,右腿收回,右脚尖点地,重心在左脚上,同时右臂曲臂,右手掌与左手掌竖直,两手手掌平行相对,两手位置与两肩同宽,两手虎口张开,拇指指向自己,其它四指指天,两小臂及手掌呈拧劲。

此为开,缓缓有吸气之意。一式含有掤捋挤按采捩肘靠八种劲别。

第五式    合手

将重心换至右脚,同时两手向胸前方合抱,如抱球状,两手里合时,两肩有继续外开之意。此时两手小手指下的掌跟外侧有向前外推之意,并与命门后撑相呼应。两手手掌的掌心要始终平行相对,两手里合,合至与脸同宽,形成自锁,此时左脚尖点地。

此为合,有缓缓呼气之意。一式含有掤捋挤按采捩肘靠八种劲别。

故开合手一式的劲意非常丰富。

在开手与合手的整个过程中,小臂与身体中线的夹角为45度,在这个开合过程中,两肘尖始终在一个水平面上运动。同时两手指尖的高度不要超过两肩。

开合是一个圈,开是半个,合是半个,开是起,起为吞,合是落,落为吐,开合成为一圈,开合过程肩胯始终向外松开,同时肩胯里根始终向内抽缩,是为常态。不惟开合手二式,以后拳中各式起落皆要符合开合手二式的规矩。

以上五式练习时要一气贯穿,纯以神行,式停意不停,意断神接,一气如行云流水,不能有任何间断。神空意静,呼吸自然。以后各式练法与此类同。此外练习每一动作时,都要用心体会自脚底而生的旋劲,将此旋劲贯通周身直至手指。此劲虽微,但对于运用却是非常重要。

体动静之机、判有无之理、知顺逆之道,得太极之义。由微渐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