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养行气六步功(转)

 灿灿骄阳 2014-01-01

  

静养行气,以通周天,是练静功的基本要求,也是气功锻炼向高深境界发展的首要关键。古今练功家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许多功种功法。作者在整理研究古今各家有关静功功法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练功实践经验,提出静养行气六步功法。按此法学练,可疏通全身经络气血,加速内气循任、督及十二经脉通畅运行,培养人体之精、气、神,又可避免练功出偏差。实践证明,不少严重慢性病患者按此法锻炼不久,即可出现气通大、小周天,并随之食欲增进,睡眠安宁,从而逐渐治愈多年顽疾,恢复健康。
    本功法分为六个步骤依次进行。全套功法是有机联系的统一的整体,每一步都互相衔接、一环扣一环。因此,练功时必须循序渐进。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自我锻炼,要求做到意、气、形内三合。即意息相随,以意引气,疏通全身经络,最后进入适怡虚无、“与天地同体”之境界。这是本功法之特点与要求。现将六步功法分述如下。
1、端正姿势、全身放松
    练功开始,首先要求心情舒畅,大脑安静,以一念代万念,排除杂念,思想集中。按练静坐和站桩的姿势要求,做到头正身直,虚灵顶劲,舒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落膀,脊柱成轴,两腋松开,舌抵上腭,面带笑容,两眼垂帘,鼻尖对脐等。接着进行全身放松,即先用于轻轻拍打头部、胸部、腰腹及手臂、大腿,使之放松,或可用震颤手脚之法引导全身放松;继则意息相随,以意引导全身逐步逐段地放松,从头至脚,由表及里,使全身皮肤、肌肉、神经、血管、脏腑等都放松。同时,意想那一部位放松时,呼吸亦随之配合,呼吸自然,吸气时想静,呼气时想松。通过这样的放松训练,使内气得以运行,可感到周身轻松舒适,从而逐步产生得气感。于此同时,由于心里只想着全身放松这一念头而代替了其他千万念头,故还可使杂念逐渐排除,使大脑逐渐入静,从而有利于练功入门,又可避免出偏差。实践证明,不少练功出偏差者,其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不懂得或没做到全身放松,以致当内气自丹田发动后,出现气机乱窜或憋气、胸闷等。所以我们认为练六步功的第一步,必须要求做到端正姿势,既有劲又有松,按全身放松,首先是大脑、五宫放松。这是本功法必须学会的第一步。这步功法,对神经衰弱、高血压、震颤性麻痹、中风后遗症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2、三线贯气、降浊升清
    在学会全身放松的基础上,接下来是进行三线放松结合贯气法的训练,以行气和降气。即把身上浊气自上而下降,并排出体外。所谓浊气,即病气或病理信息。通过练功,把身上浊气往下降,这样,清阳之气才能得以上升,即所谓“降浊升清”。其法是以意念配合呼吸(自然呼吸),呼气时,意想全身浊气(病理信息)分三线白头部往下贯:第一线是由头部降至胸、腹部,沿足三阴经往下至脚心涌泉穴出去;第二线是由头部降至两肩手臂、双手指,沿于三阴经、三阳经出去;第三线是由头部至背部,沿足三阳经至腰、髋、双腿、双脚跟、双脚趾出去。一般人每一线可各做3~5次,体虚、血压偏低及妇女经期者,做2~3次即可。通过本功法训练,可使全身进一步放松,浊气得以下降。练功后可感周身轻松,头脑清爽。对于头昏脑胀、血压高者练此功法,有降血压、清晰头目之功效。所以本功法具有防病、治病的作用,又是防止练功出偏差(气往上冲)的一种行气法,通过训练,可贯通经络之气,为行气通经创造有利条件。
3、丹田呼吸、调息调气
    这步功法是使真气在丹田(指腹部丹田)部位开始聚集、充实与发动的要领,也是练内丹功的功法之一。历代气功家都很重视练丹田之气,只有丹田之气充实旺盛,并调动起来,才能循经络系统通畅运行。否则,就谈不上行气通大、小周天。故本功法亦为气功锻炼的基本功。其法是:
    首先要求把自然呼吸变为深、慢、细、匀的腹式呼吸,并由顺腹式呼吸逐步进入逆腹式呼吸。然后结合内视丹田,吸气时意想气吸至丹田,呼气时意想气呼至丹田,从而逐渐形成气聚丹田
    接着是意气相随,吸气时意想气由命门吸至腹部丹田,呼气时意想气由腹部丹田呼至命门,在各进行12~18次后,反过来用逆腹式呼吸法,吸气时意想气由丹田吸至命门,呼气意想气由命门呼至丹田。这样,使丹田与命门之气逐渐衔接沟通,真气逐渐在丹田部位聚集,并与命门联接,逐步形成丹田及丹田与命门之间一起一伏的呼吸运动,从而使腹部丹田部位逐渐产生胀、热或有一气团的得气感,进而把腹部丹田之气逐渐旺盛、充实与调动起来,为气通大、小周天打基础。
4、真气运转、炼精化气
    在腹部丹田呼吸的基础上,接着训练这一功法。这是进一步使真气在腹部丹田聚集、充实与发动之要领,也是气通小周天乃至大周天的要领,又是炼精化气的基本功。在练此功法时,要求做到逆腹式呼吸,并做到意息相随。其法是:
    (1)吸气时意想气由会阴穴吸上至腹部丹田、神阙,呼气时意想气由神阙呼至腹部丹田、会阴穴,如此一呼一吸,一上一下,使会阴、下丹田、神阙联成一气,使腹部丹田之气开始转动。
    (2)呼吸时意想腹部丹田之气在腹部丹田周围运转,可由左至右,由下而上,由小圈到大圈逆时针地左右运转,然后再反过来,由大圈到小圈顺时针地左右运转,使腹部丹田之气逐步转动起来。
    (3)吸气时,意想气由会阴穴吸入,同时给合提肛收缩,使气上行至两肾命门,再到腹部丹田略停一下再呼气,呼气时,意想把气呼至会阴穴。如此,随着气机运转,使会阴、命门、腹部丹田三者联成一环,意气相随地运转。这神真气运转法,称为炼精化气法。通过本功法锻炼,不仅可使腹部丹田之气进一步调动起来,为气循任、督脉运转打下良好基础,而且对于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以上三种真气运转法,一般各进行8~12次以后,就会逐渐感到丹田、命门、会阴等部位有发热或跳动感,甚至还可以感到有一股热气流在运转,如此再通过锻炼,进而即可气通小周天,出现内气循任、督脉运转循环之感。
5、升降开阔、炼气化神
    本功是在上一步真气运转法的基础上,使内气进一步调动,达到升、降、开、闺,从而使气通大、小周天,进而达到“与天地同体”之境界,是六步功法之高峰阶段。练至本阶段不仅内气旺盛,循经络系统运行通畅,而且呼吸进一步缓慢,大脑进一步入静。功练得好的,则意、气、形三者融合一体,进入恬怡虚无境界,亦即所谓炼气化神。其法是:
    (1)以意引气,中宫直透    吸气时意想气由会阴穴吸入,上至丹田、膻中、廉泉、百会,然后稍停闭一下再呼气。呼气时,意想气由百会穴呼至廉泉、膻中、下丹田以至会阴穴。如此随气机上下升降,中宫直透,从而进一步为气通小周天打好基础。不少人练功至此,即可气通小周天(如图106)。
    (2)升清降浊,周天运转    吸气时意想自身清阳之气由脚后跟吸上,循足三阳经上行至背部至头顶百会穴,稍闭气一下再呼气,呼气时意想自身浊阴之气,由头顶百会穴循任脉和手、足三阴经下行至手心劳宫穴和脚心涌泉穴,另一练法是循经络运行方向升降,即吸气时,意想清阳之气由脚心涌泉穴吸入,沿足三阴经上至会阴、下丹田,然后稍闭一下气再呼气。呼气时,意想气由下丹田呼至膻中。再分至双手沿三阴经至双手指,采稍闭一下气再吸气。吸气时,意想气由双手指三阳经,吸入上行至头部印堂穴,百会穴,稍闭一下气,再呼气。呼气时意想气由百会穴呼至背部沿三阳经下至双腿,双脚跟,脚趾,然后停闭一下再吸气。如此一吸一呼,一升一降的气机运转,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通过一定锻炼,即可出现真气自动通大周天。自觉感到气循自身十二经脉运转循环。此功法有升清降浊、调和阴阳和作用,对清阳之气不升,浊阴之气不降所形成的头昏脑胀等有一定的疗效。另外,由于本功法还可疏通全身经络气血,温养全身脏腑、肌肉、筋骨,皮毛,通利全身关节,故对于某些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的疾病,也都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丹田开阖,与天地同体    练功至此阶段时,大脑高度入静,周身之气更加通畅运行。此时可以意引气,即吸气时可存想内气自丹田部位如电波样慢慢扩大,输布全身,并扩散体外,乃至放大如整个宇宙之大,然后停闭一下再呼气。呼气时则又存想自身周围之气如电波般一圈一圈的逐步缩小至全身及至丹田,结成一小球状。如此一呼一吸,逐步形成丹田部位一开一阖的运动。在进行数次之后,可采用呼气时存想内气放大松开,吸气时存想内气缩小关阖的相反的训练法。通过这种丹田开阖的训练,使周身之气,由表及里,由里及表,通畅运行,并可感到与天地之气融合相接,以吸取天地之精气,呼出体内之浊气,即所谓进入“与天地同体”、“天人相应”的境界。而练功到此时,呼吸进一步缓慢,大脑进一步入静,杂念完全消失,可感到自身络脉通畅,营卫调和,周身温暖或轻飘飘感,头脑异常清晰,即所谓炼气化神。功练得好的,可内视感觉自身真气循经络运行,或出现“觉明”,或可外视感觉自身气化之“神光罩辉”。这样练下去就会逐惭使自己功夫向高深阶段发展。
6、养气存神、炼神还虚
    这步功法的内容是如何养功和收功。通过前五步功法的锻炼,把自身内气调动起来,并循全身经络通畅运行后,接下来就要善于涵养和回收自身元气、元神,使之能很好地回归贮存于丹田而不致耗散,即所谓“复命归根”。反之,如果不重视本步功法的锻炼,元气、元神不能很好归根于丹田,势必会影响前五步功法的练功效果。有些人练功后反而感到疲劳,甚至练功多年而身体不显得健壮,其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不懂得“炼养相兼”之意义与不善于养功收功。所以进行本步功法的训练,不仅可巩固与提高前五步功法的练功效果,而且还有利于精、气、神的培养,使真气更加旺盛,精神更加充沛。这步功法的要求在于静养,使之进入,恬怡虚无的境界,即所谓“炼神还虚”。具体做法:
    (1)在练完第五步功法以后,让呼吸恢复到自然状态,并逐步缓慢下来,意念逐步淡薄下来。此时可意想自身周围乃至宇宙之气,随自己呼吸如电波样一圈圈缩小,慢慢回归于丹田,在丹田处又逐渐缩小,最后以至于感至自身和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此时大脑高度入静,进入虚空境界。在练本功法时,双手以太极手印叠放在下丹田部位,掌心朝里,右手在左手之上(女子相反)。也可合掌于膻中,然后再放在下丹田部位(如图 107)。
    (2)在练上述功法数分钟后,神意进一步宁静,只有一个练功的意念轻轻地想着丹田,让元气、元神养育于丹田,呼吸亦逐渐更加缓慢。气功练得好的,可进入胎息阶段,即只有“鼻息微微,若存若无”的内呼吸。此时大脑处于一无所念的气功状态,并可感到“只见光弧,不见我身”,即进入古人所说的“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的高深阶段。练功到此,可感觉到周身异常温暖舒适,精、气、神异常充沛,心情异常愉快。
    (3)养功10~15分钟后即可收功。收功时,可先耸肩晃头,摆动身体,舒展手足,用双手做一手势,将两手向上至耳后举过头(手心朝里),然后双手向下向里环抱腹部丹田,意想自身周围之气,随着手势收回归丹田。呼里随之配合,即把自身周围之气呼、吸至腹部丹田。这样进行3~5次,然后做浴面、揉眼、摩头、擦耳、叩齿、搅海等动作多次,还可按摩腰部36次,即可起身结束练功。
    六步功法的练功附间,一般1小时左右,超过1小时亦可。可根据各人不同情况顺其自然的进行锻炼。总之,只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形成规律性,则不难在短时间内获得静养行气通经之成效,使气通大、小周天,进而使自己功夫提高一步,做到以意行气,发挥人体自我调节生理机能,以达到防病治病对健康长寿之目的。
[附]怎样练好静养行气六步功
    (1)行气通经六步功(下简称六步功)的特点和要领是,静养以行气通经,以意导引、意气相随,通过端正姿势、全身放松、三线贯气、降浊升清、调息调气、丹田呼吸以及真气运转、升降开阖,从而使内气发动,通大、小周天,最后养气存神,复命归根,达到治病强身目的。初学者要学好六步功,练出真功夫,当然需要一段过程。首先必须好好领会六步功法的精神内容,然后才能依次学练。盲目随便练,不仅练不成功,反而会出偏差。因为六步功是有机联系的统一的整体,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每一步功法都有其意义,因此,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
    (2)初学者该如何学练六步功?根据不少学习者经验,可先学第一步、第二步以及第六步。学会了再学第三步。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六步功法一齐练,不仅易于学练,而且不会血偏差。例如,有的初学者一开始就练第三步功法——丹田呼吸,结果出现胸闷不舒;也有的练别的静功法,一开始就意守丹田,也同样出现胸闷、憋气,甚至感到气往上冲,以致出现头昏脑胀等偏差。其原因除“形不正”与用意太过之外,没先学好六步功的第一步、第二步功法也是一个方面。后来他们学会了端正姿势、全身放松与三线贯气、降浊升清这两步功法后,上述偏差即纠正、消失。另方面这三步功法也是培育与调动人的内气的基木功,通过锻炼,使自身寒气、浊气(即病理信息)得以排出体外。这是学好六步功,练出真功夫的起码条件。有的学习者练功后感到自身寒气往外释放,以为是漏气出偏差。其实这不是漏气而是好现象。因为如不把自身寒气、浊气排除出去,不但不可能达到治病强身,而且不可能练出真功夫来。
    (3)在学会第一、第二、第六步功法以后,便可继续学练第三、第四步功法,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步功法一起练,然后再进一步学练第五步功法,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步功法一起练。这样分段地学练,就较易练好六步功了。因为第三步与第四步功法是积蓄与调动自身内气的基本功法,练得好不仅易于得气,而且可较快出现气通任、督脉小周天。而第五步升、降、开、阖则是较深一层的功法,必须在学会第三、第四步功法以后,才能易于学练。这步功法练得好,真正做到“与天地同体”,还可达到“体息法”,使自己的主要穴位能随意呼吸,与接收天地、树木之正气,使自己的功夫向高深阶段发展。这样,步步深入,就较易于学会练好六步功。
    (4)有的学习者问:练第一步功法时,不易做到放松,练第二步功法三线贯气时,气呼不到脚底,寒气不易贯出去怎么办?第二步功法当然不是几天就能掌握的,它需要一段时间的锻炼,但只要按六步功所述要求,意气相随地认真进行锻炼,是不难做到的。不少初学者的练功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诚然,要学会第二步,还得学会第三步功法丹田呼吸,只要自然呼吸练成深、慢、细、匀的腹式呼吸,让呼吸量增大,这样就不难达到三线贯气的要求了。至于腹式呼吸,尤其逆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凹进去,呼气时腹部松凸出来),这当然要经过一段时间锻炼才能做到,但也是不难做到的。
    (5)关于六步功的姿势问题,这是有必要讲究的。练六步功,一般来说,坐式、站式、卧式都可以(如早上宜站式,中午、晚上宜坐式或躺式),可根据各人身体健康情况而定,体虚及肝病患者一般宜卧式与坐式,待体力恢复后再用站桩式。站桩式一般得气较快,便于气聚丹田,对强身治病较易见效。在练第一、第二步功法时,宜以铜钟式站桩,即双手垂直于髋部,两手劳宫穴相对,以便于放松与行气、贯气;练第三、第四步功法时宜抱腹式站桩,即双手心朝里斜对于腹部丹田外面,手指相对;练第五步功法时,宜环抱式,双手掌比抱腹式略抬高,环炮子胸腹部之间;练第六步功法时,则双手以太极手印叠放于腹部丹田,以便于养功。收功时则将双手徐徐抬起,手心向内,经前胸过双肩,再绕过耳后至头顶,向下经颜面回到腰部丹田。至于坐式以平坐式为宜,卧式以平卧式为宜;练至第六步功法时,双手亦叠放于腹部丹田。这些姿势都是根据每步功法的特点、要求而规定的,尤其是第一步功法中做到端正姿势、全身放松、头正身直、鼻尖对脐,以及虚灵顶颈、脊柱成轴(头脑松静,处于虚空状态,而脊柱则要求有劲而不懈)等等,必须严格做到准确。否则“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神散乱”,也难练好六步功的。
    (6)有的学习者问:练六步功,每步功法需多少时间?意念导引需多少次数?之所以不作具体规定,是由于六步功的目的要求,不仅是通过以意导引行气通经,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静养以进入适怡虚无的境界,达到高度入静的气功状态。所以,意气相随、自我导引只是手段,养气存神,炼神还虑,炼虚还道才是目的。就是说,每次练功到第六步功法时,要求能达到高度入静的气功状态,方能有所成效,练至真功夫。而每次练功只要能做到这一点,持之以恒,坚持下去,便有可能“得道”练成功了。因此,在练六步功的过程中,我们只要求用意但又不要过于用意,意宜淡不宜浓,最后处于似意非意、若有若无之中。而对练每步功法的时间与次数,不作硬性规定,不求千篇一律,可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顺其自然地自行规定,以避免执着与用意大过而耗气伤神。
    (7)如何做到排除杂念、高度入静,达到适怡虚无的境界?这是不少气功初学者和气功爱好者所关注的问题。古代练功家对此总结了许多经验,如数息法、听息法、随息法、止观法、默念法、观想法等等,对排除杂念、帮功入静有一定作用。但是我们认为,只要按六步功功法认真学练,就是一种较好的入静诱导法。如上所述,通过以意导引,端正姿势,全身放松,调息行气,降浊升清,使神意得以安宁,又通过丹田呼吸,真气运转,升降开阖,调动自身内气,循经运行,以通大、小周天,最后养气存神,与天地同体,复命归根,进入空无境界,这就是以一念代万念的诱导入静法。在练功过程中,还有的学习者出现得气感,如酸、麻、热、凉、重、胀、痛、肌肉跳动以及出现幻觉等,以为是出偏差,因而影响入静,甚至不敢再继续练下去。其实这并非偏差而是好现象,只要采取置之不理态度,继续练下去,进一步就会气通大、小周天了。诚然,按六步功法学练,要真正做到高度入静,也确非易事,我们认为最根本却还是要加强思想意识的修养,练功家必须重视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乐观精神,去掉私心杂念,才能排除各种不良信息的干扰,达到高度入静,进入适怡虚无的境界。所以练功还需炼德,这也是历代练功家所提倡的。
    (8)在练静坐或站桩的过程中,有的功练得好,会出现不出自主的肢体自发动功作,如有的是身体左右前后摇晃,有的是手臂挥舞,身体转动,有的是打出一套自发的拳术,有的则手舞足蹈,甚至跳出一套柔软、优美的舞蹈动作。这些都是“静极生动”的表现,是内气发动,导引肢体的自发运动,也是调动了自身真气,循经运行,进行自我调节的表现,是一种好现象而并非出偏差。出现这种情况,不应害怕,而应顺其自然地继续练下去。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其自发动布频率会逐步减慢,其动作会变得更加有节奏,更加轻松、柔软、优美。它将有助于行气通经、强身治病,并使自己较快地练成功。
    (9)有的学习者还问:练六步功可否同时练其他动功如太极拳等?我们认为,六步功只是静功的一种,而不是唯一的功法。同时我们一直强调气功锻炼应当动静结合,才能较快获效。所以在练六步功的同时,结合练太极拳等功功,是再好不过而应当提倡的。这样,不仅有利于内气的聚集与调动,而且更有利于行气通经,练太极拳也不只是练形,而是练人的精、气、神。如能按所提倡的动中求静,形、气、意内三合,做到“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搅海,尽性立命”,就与六步功异曲同工,融合一体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