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习练者谈太极拳(2)

 灵藏阁 2014-01-01
今天,读到“杨力揭秘《易经》养生智慧”一书序的一段话:以中医学为代表的、以《易经》象数原理为基础的东方象数科学和西方的实验科学,都是探索事物规律的科学。区别在于,西方的实验科学是用分析的、局部的和实验的方法去观察事物的物质结构和规律,它的对象是实物结构,是在静态的和分割状态下的低维时空的实体物质,是主客二元二分的,高度强调的是实体对象。所以,西方伽利略开创的实验科学是要在显微镜下能重复观察到实物的科学。而《易经》的象数科学却是在观象、全息、预感预测等状态下的探索,其对象是动态的、整体的、活的,而且是随机的,甚至是多维、高维状态下的物质结构,是主客一元一体的。所以,东方象数科学,不一定,也不需要在显微镜下找到答案,就像经络,就像“气”,就不必苛求在显微镜下找到它的物质结构。源远流长的中华养生学(包括中医学、气功、太极拳等),就是一种以《易经》象数原理为基础的“天人合一”的养生学,就是一种动态的、整体的、充满了活性的养生学,而且是具有悟性的养生学。因此,东方养生学强调,高境界的养生必须要结合修炼和内观,才能达到高维时空状态下养生层次。

悲哀的是,目前的所谓科学,完全不符合《易经》的像数规律,因为高境界的修炼和内观,别人看不见。中医的经络、中药的疗效非得做“小白鼠”实验,显微镜下找得到物质,才算是什么课题;太极拳的各路比赛,强调的是动作要领,实际可以说是“太极操”的比试,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难怪一位太极大师对目前的太极现状表露出“一喜一忧”,喜的是太极拳普及了,公园、表演,遍地开花;但忧的是,现在教拳、练拳的只重套路,功法懂的很少,更谈不上普及了,真正的拳艺难以传承,只能通过耳提面命、口传身授传承给极少数人;而像比较能够显示拳艺的推手之类项目,往往还很少有比赛,即便有,也只是以攻击对方、打败对方为目的,“太极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具有高度修养的竞技运动;是以柔克刚,出手时不让对方受伤,还必须保护对方”这些才是竞技的精髓。有点象只懂“3减2”的小学生在操纵局势,知道代数“2减3”的中学生却变得无数适从了。
真正的名家也不是没有,这些名家又是什么样的呢?他们往往为人亲切随和,平易风趣,胸襟宽阔,博采众家之长,不拘于门派,没有名家的所谓“架子”和脾气,没有旧时代武术界的“门户”之见;仔细认真,一丝不苟,教学生动作要领,经常会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做比喻,使许多复杂动作成为可以摹拟的日常熟悉动作,易懂好记,经久不忘。如太极的“松”,如何理解?一招一式,出手时始终想象着面前有敌人,又必须什么也没有;如果地上放一条蹬子,因为硬,才会去挡;若做到“空”,对方过来,无阻挡物,势必自动捽倒。以腰带动肩、肘、腕、指,如同树枝,必须让根部发动才有力,只动枝头,可想而知其力量非常地弱,不堪一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