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交癌”新病名

 昵称12248460 2014-01-02
不致命的“社交癌”
——专家谈尿失禁防治

    通讯员  王洁

    46岁的刘先生是公司的技术骨干,可是近期却饱受“尿裤子”困扰,提举重物、大笑或咳嗽时,尿液会不由自主溢出,运动时更加厉害,害得他不敢应酬、不敢运动,甚至连上班都提心吊胆。

    经常迫不及待地要上洗手间,白天频繁往返洗手间,每晚夜起上洗手间2次甚至更多……这种“不致命的社交型癌症”已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社交的疾病。

    40岁以上十分之一被困扰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发起的一项全国大规模膀胱过度活动症(简称OAB)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总体患病率达11.3%。也就是说,每10人中就有1人被OAB困扰。然而,85%的患者却未曾就医。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指的是,膀胱的肌肉受到各种刺激而出现频繁地不自主收缩,从而导致尿急、尿频、夜尿和急迫性尿失禁等症状产生。OAB患者白天排尿次数过于频繁,每天排尿次数超过8次,夜里需要起床去洗手间2次或更多次。此外,急迫性尿失禁也是症状之一,即出现尿急后发生不能控制地漏尿。

    OAB患者多见于老年人、绝经妇女、怀孕和生育的妇女、正在服用某些药物(如利尿剂、镇静剂、抗抑郁药物和止痛剂)、患有良性前列腺增生、尿路感染、神经系统疾病、曾经做过盆腔手术、接受盆腔放疗、患有膀胱癌、超重以及需整天站立工作的人群等。

    长期频繁漏尿会使皮肤滋生细菌,从而引起皮疹、皮肤皲裂、皮肤感染和尿路感染。严重时可能引起泌尿系统炎症、结石,甚至会影响肾脏功能。此外,夜尿较多会严重影响睡眠,甚至导致失眠,并且形成恶性循环。

    行为训练缓解“难言之隐”

    “OAB已成为困扰很多患者的‘难言之隐’。”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张向阳教授介绍,40岁以上的女性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其中20%需要就医。

    “首先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采取积极的治疗方式而不是一味回避。”张向阳提醒OAB患者,要提高认识,减轻心理负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时就医。然而大多数情况下OAB患者的病因不甚清楚,结合行为训练和长期药物治疗更为有效。

    据张向阳介绍,患者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膀胱训练和盆底肌肉训练等进行行为训练减轻症状。改变生活方式主要是调整饮食减少尿量,每天喝6到8杯水或饮料,避免一次性摄入大量的水,避免刺激膀胱,戒掉酒、茶、咖啡和巧克力等含有咖啡因的食物和饮料。

    膀胱训练主要有3种方式。尿急时不要立即冲入卫生间,而是先憋些时间、等待排尿的感觉减弱。尽量定时排尿,从每小时排尿1次逐渐增加排尿的时间间隔,直至能够憋尿3-4小时。通过转移注意力抑制排尿冲动,如缓慢地做5到10次深呼吸,可干扰大脑传递的尿急错误信息。

    盆底肌肉训练可帮助患者更长时间憋尿。采取坐位、站位和躺下3种姿势,分别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3秒,并重复10次一组,每天至少重复2次这种练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