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气道的劲力解

 感通天下 2014-01-03
合气道,号称“日本太极”,以其以静制动,以巧破拙而著称。
  太极拳讲“劲、力”,合气道也讲“劲、力”,两者是否相同呢?

   陈炎林著之《太极拳真传》中曾对劲做如下论述:“劲”与“力”在学拳法之前不需要做区分,但在学拳法时就必须知道两者的差异。然而许多人往往修习数年却仍不知两者的差异,是令人相当遗憾。

   力由于骨,陷于肩背,而不能发;劲由于肌能发,且可达于四肢。
  
   力有形 劲无形

   力方 劲圆

   力涩 劲畅

   力迟 劲速

   力散 劲聚

   力浮 劲沉
 
   力钝 劲锐

   此力与劲不同。

  如此,中国拳法认为存在着力与劲两种力量,按其性质进行比较让初学者得以了解。然而与合气道之“气力”,一般仅表示出现象而未言明其本质。

  在此,将“力与另一种力”的关系整理如下:

  合气道 力:气之力

  太极拳 力:劲

  由此看法“气力”即是“劲”的可能性很大。下面先阐明“劲”的内容。

  李德印著《四十八式太极拳》有如下叙述:

   “劲”与“力”原本意义相同,在太极拳的世界中,“劲”指意识地拥有目的,随伴技法的力;“力”则指未随伴技法之普通力而言。

  太极拳认为普通之“力”之外,尚存在着与之有别“劲的力”,而定义是“随伴技法的力”。

   随伴技法的力,换言之,即“技随伴着力”;然而此处的技,指的是高度纯熟的技法。

  体术、舞蹈、劳力、手工艺等也是一样,初学者笨拙地使一下停一下,用力太死故效率不好,容易疲倦;但随着技巧的纯熟,了解肩膀松开,不需过于使力的要领,结果提高效率,不易疲倦。

  普通称此状态为不使力之要领(诀窍)。然而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其实并非未使力,而是体知劲力的使用窍门。起初,任何人均使用力量练习被指导的技法,熟练之后便能发挥劲力练习招式。能够掌握劲力的方法,招式便能够被理想地使用,威力便可加大,即熟练之高度招式随伴着劲力。因此可定义为“劲力是随伴着招式的力”。

  劲力是随伴技法的力

  技法随伴的力(此为熟练之技法)

  接下来根据前书叙述太极拳的“劲力”之性质。

  太极拳的劲力被形容为如被棉花包住的针一般,由外观看似虚柔,然内坚实,充满“内劲”。
  
  经常用到的“掤力”柔中带刚,如充满空气的气球,看似柔慢却极具力道,往外张出时,充满着朝四方扩散的弹力。

  太极拳如纺纱一般地使力(劲力)做招式。亦即劲力以柔慢连绵不绝为原则。

  注:合气道的前辈亦常提及,合气招式应如纺纱一般柔慢,以连绵不绝的招式一口气击发。  

  劲力的性质

  我们将劲力定义为“随伴技法的力”“技法随伴的力”,以下拳技法(体技)之举例来讨论。

  任何一种体技高手使来必透劲力;初学者(笨拙)则多用拙力。大多数的人练习体技时惯用拙力,因此以寻常之体技实例是无法解明劲力。所以选用的例子多少有些受限,然而仍以一般常识可理解的例子为主。

  第1例 相扑的互靠
  
  “互靠”是将自己的身体贴黏在对方,摇晃身体前进。即有效地利用自身的体重之技巧。

  方法——手伸入对方的腋下,有无拉住兜档布皆可,以自己的腰部抵向对方,让对方的身体浮高(摇动),并且予以晃动。逐渐放低自己的腰部,而低于对方腰继续推动。当然伸进腋下的手如抱住对方的身体一般,让对方身体浮高。(引自秀之山胜一著的《相扑》)。

  因此互靠法使用到摇晃的要诀。若仅视之为要诀便很单纯,然而考虑到摇晃时肌肉的作用就比较复杂。此时弯曲背部后突然伸直发出力量,即以踏紧的脚为起点,透过伸入腋下的手,将背肌的伸张力用之于对方的身体。伸入腋下的手仅抱住对方的身体并未用力,手仅是背肌伸张力的传达路线而已。在中国拳法将此传达之力命名为劲力,视与手臂直接力不同的力量使用法。

  然而日本只认为“使对方的身体浮高(摇晃)”“连续地摇晃身体,并在每一次的摇晃过程中放低腰部以增进推力的技法动作之要诀而已”,尚未到达认识身法,即认识自己的身体肌肉之运用法的领域。

  第2例 据资深的水泥匠表示,初学者使用手臂涂墙,因此很快地感到疲倦,更不用说大型抹子了;可是高手使用大型抹子轻轻松松的涂墙,一点也不觉得累。其诀窍在于不使臂力而是使用腰力。

  使用腰的动作(技),表示手臂放松伸直作动作。如果手臂身体的前面坚硬(屈肌收缩)则很难做到此动作,因此可以了解腰的扭动动作,透过背部与手臂的伸肌传达。其实此动作不仅腰部的扭动为原动力;背肌的伸张力也是主要原动力,而以手臂的伸肌作为传达路,集中于指尖。所以手臂比较不疲倦。

  这样的传达力即是劲力。

  第3例 举重之抓举

  为了了解合气道使气不使力的诀窍,对于极费力的举重是否有所帮助?现引用健身杂志说明如下:我完全是门外汉,抓举技法可以举高很重的重量。抓举分为立举和可举高更重重量的蹲举两种。蹲举,是拉高举重器,以蹲的要领、腰部放低,依靠伸展的两手臂撑住重量。保持身体平衡,不要曲肘,也不要下压,直接站起来。抓举是将举重器拉高,迅速潜入举重器下方,再迅速站起来。举相当重的举重器时,不要用手拉高举重器,而充分应用强劲的脚力举高较佳。想举高举重器时自己要有沉入地板的感觉反而能举高举重器。一旦举重器离开地板,速度切忌放慢当杆子将越过膝盖时,因为抓杆会在直线上上升,因此要加快速度,迅速地弯曲膝盖(曲膝)。在此位置上无法巧妙地运用全身的弹力(由于如此才称为抓举)所以再度地弯曲膝盖而“曲膝”,利用背部的杠杆原理之力量。弯曲时同时伸展腰部或背部而完成拉的力量。

  到此为止,抓举的动作主要依靠背肌、腹肌、脚部肌肉进行。其实这些部位才是真正发出力量的地方。

  其次,转换为第2拉引动作,在此时拉杆的动作持续上升,为完成第2拉引的强烈拉引(最佳的姿势为抓法,这种拉引的感觉不太强)时,重心移向脚尖,至此仍未使用手臂。

  在拉引至最高的位置之时,迅速地将自己的身体潜入拉杆下方,进入拉杆下时,双脚必须紧贴地面,否则无法发出最大的力气。优秀的举重选手往往能利用地板作为基台获得力量。

  依此说明,欲将举重器举高头顶,须①并未使用臂力,②最佳的姿势强力拉引时,手臂并未特别出力。则将举重器高举是依靠背肌、腹肌、脚肌之力量,手臂仅为力量的传达路径罢了。因为强力之拉引依靠着屈肌进行,会感受到强烈的拉力感,但仅将手臂视为力量的通道,其通道为伸肌,因此不会感觉到拉力感。

  如此,将背肌、腹肌、脚的肌肉力量传到指尖,可举高仅靠臂力是做不到的重量。中国拳法将这种传达力视为与直接之臂力不同的劲力。

  第4例 单杠 摆动运动

  下半身摆动的力为原动力,摆动时利用背肌的伸张力通过被伸直的手臂伸肌,传到指尖而摆动身体。

  第5例 单杠 向上翻踢

  以腿部的踢力为原动力。利用背肌进行踢脚动作很重要。此力以手臂的伸肌为通道,传达至指尖,成为抬高身体的力量(集中力)。

  第6例 猫的特技

  猫的下半身左右摆动,前肢向前移动。身体左右摆动力通这躯干部,传到手臂。如此未依靠手臂的力量,而以身体的摆动为原动力,其传达的便是劲力。

  第7例 上海杂技团的绝技 头顶跳梯

  ①不用手脚而以头顶登上阶梯的技法。

  ②表演者首先缩脚。

  ③接着脚往前踢,利用全身的伸张力,登上阶梯。

   ④以此方式踢脚而伸展的力理通过背肌,传达头顶,由头顶对准阶梯发出集中力。此被传达的力称为劲力。此劲力即为集中力。

  第8例 例如抬重行李箱到高处。此时提着行李箱前后摆动,趁着到前方时顺势提到上方,这种动作在平日常用。

  一般认为这个动作顺着力势,利用其反弹,当然很容易抬高。进一步地观察可知,往上摆动时伸展背部,手臂放松伸直下才抬高行李。如此,背肌成为力量之源,才是劲力。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无意识之中也常使用到劲力。

  这些体技好像各具诀窍彼此之间无任何关系一样。

  其实这些体技之间存在着共通点,亦即随伴技法的力,是所有一切体技的共同特征。

  如同健身杂志之记载“到此一阶段的抓举动作,主要依靠腹肌、脚的肌肉所进行。这些部位是真正发生力量的地方。”说明一般,并非直接使用手臂的力量,其力量的原动力是脚伸肌的伸张力、背肌的伸张力,手臂只不过是力量的传达路径罢了。即劲力并非手臂肌肉的直接力量,而是发生于脚部、躯体部之原动力,通过手臂传达指尖的力量。

  将体技站在“力的运用”之角度上予以概括,则劲力亦即合气的呼吸(合气之力)。

  注:劲力不仅传达指尖而已,例如头顶跳梯之例,力量传达到头顶。与此相同,在体之合气是可以对身体的任何一部分传达力才行。

  劲力的功能及其认识的意义

  我们再回到何谓“力的集中”问题上。力的集中与力感瞬间的最大不同,我们已经叙述过。接下来讨论随伴技法之力的劲力。到底劲力与力的集吸什么关系呢?

  招式如实例所言,其主要是针对某部位集中力量,因此,“力的集中”使用的便是劲力。然而如前节所述,劲力也是传达力或者间接力。因此,所谓“力的集中”表示发生于腿部、躯体部的原体力传达而集中于一点上。

  这种传达力只对手臂的肌肉之直接力发挥强大的力量,因为以强大腰背部与腿部伸肌作为原动力,透过手臂使两者的综合力(无力之感)集中于一点。此力可以藉由技术予以增幅、加速、微妙之特性。
 
  力的集中=劲力的运用=传达力的运用

  有关劲的概念之技术在日本武术也存在着,因此有些人主张不需借用中国的用语而以日本武术的用语来说明。但这些技术普通地存在是理所当然的。无论拳击、高尔夫球或者其他体技、舞蹈等,熟练者大多使用劲力。然而利用这些劲力与是否了解这些技术是两回事。

  为了有效地使用技法,我们被传授某些诀窍(秘诀),苦心练习之后发现,只不过是个别技法的诀窍而已。

  可是中国的武术家却发现一切共通存在,亦即力的运用法、肌肉的使用法一切均相同。则对于某种技法动作的秘诀角度之外,该技法力的运用角度也存在。依据这种角度来,几乎一切的体技(熟练程度)并非依赖手臂,而以手臂伸肌为传达路径,传达由躯干所发生的原动力。

  像这样认知纯熟体技之“力的运用”并予以普遍化的是中国拳法的劲力。站在劲力的角度再一次地讨论技法,技法才能更完美,也才能完美地进行指导、学习、传承。

  遗憾地是,日本武术的高人当然会使用劲力,但却无法以传授的角度令人明白。由于如此,日本武术并未存在表现其“力”的适当用语。涉川流柔术的气企图表达其力,但也因未能达到传授之认识境界,因而只能表现感觉的“气”。

  以此方式改变观点来看气力,与劲力相较并无不可思议处,反而是日常普遍的存在。了解之后才能知道原来是如此简单,只因一直未能改变思考角度,以至于未能发现。

   日本直至武田物角的大东流合气柔术才发现此“共通之力”,即合气的呼吸(合气之力)。而这也是大东流合气柔术在日本武术史上的重要意义。

  接着检证“气力”,指尖的集中力表示腿部、腰背部的伸张力透过手臂传在到指尖。本能上手臂自然会出力,这点前面已详述过。由于如此,放松手臂屈肌的力才能使用伸肌,但这需要有意识地训练,有时需要“气流”的概念才能实现。如此才以“气或者心”为重点而命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