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文人书法之八十五??清初贰臣书法

 白罂粟 2014-01-06

清初贰臣书法

 

十七世纪初,大明王朝腐朽堕落,气数已尽,人心向背追逐光明,国家民族革鼎的洪流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历来政治倾向虽说是各为其主,但个人服从国家时代命运,绝非少数人所能左右的。史间对于连续服务两朝之所谓贰臣说多有微词,实在有违为史的初衷。明末清初那个政治大动荡、社会大转型的当口,文人书法史上最诡异的一章也被掀了起来,这就是贰臣书法的沉郁悲怆、墨客风骨的难以评说。王铎与黄道周、倪元璐们从相同的大背景下走出的不同轨迹,就把那些沉淀在书法史中的个人品性与艺术水准、所作所为与道德评价搅了个扑朔迷离,难以定论。书法历来讲究书如其人,书为心画,是很个人化的东西,与社会政治不该有太大的联系。看王铎的草书,只见那“气格沉郁,精气内敛,刚烈桀骜,几欲变态”的书风,绝对一个凛凛然大丈夫气概,是史家无法抹杀的。王铎与黄道周、倪元璐等人在此前的明代阶段已作陈述,本文就生活时间或艺术成就大多处于清朝阶段的贰臣书家如钱谦益、吴伟业、戴明说、周亮工、曹溶、龚鼎孳等人予以绍介。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江苏常熟人,明末清初散文家、诗人。明末文坛领袖,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瞿式耜、顾炎武、郑成功都曾是他的学生。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授编修,参加过东林党的活动,为东林党巨擘。崇祯元年(1628年),任礼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遭温体仁、周延儒排挤,被革职。崇祯十四年(1641年)59岁,迎娶23岁的名妓柳如是(1618年-1664年),致非议四起,婚礼中的船被扔进了许多瓦石。在西湖畔筑 “绛云楼”,夫妻俩安居其中。绛云楼,以藏书丰富著称,后毁于大火。后任南明朱由崧弘光朝廷礼部尚书,当兵临城下时,柳如是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被钱谦益拉住。最后钱谦益率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开城向多铎迎降。仕清后以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任《明史》馆副总裁。被人嘲笑为“两朝领袖”,顺治三年(1646年),托病回乡。顺治四年(1647年),因黄毓祺反清案被捕入狱,顺治五年(1648年),柳如是四处奔走,救出了钱谦益。钱对此感慨万千:“恸哭临江无孝子,从行赴难有贤妻”。康熙三年(1664年),钱谦益病故,享年八十二岁。34天后,柳如是自缢身亡。所遗书籍,尽数赠给族孙钱曾,钱曾死后,其书尽归泰兴季振宜。

钱谦益学问渊博,泛览子、史、文籍与佛藏。论文论诗,反对明代复古派的模拟、竟陵派的狭窄,不满公安派的肤浅。他一面倡“情真”、“情至”以反对模拟,一面倡学问以反对空疏。他的文章,常把铺陈学问与抒发思想性情糅合起来,纵横曲折,奔放恣肆,合“学人之文”与“文人之文”为一体,规模宏大,振作了明末清初的文风。钱谦益的诗初学盛唐,后广泛学习唐宋各名家,转益多师,不拘一格。他才学兼资,藻思洋溢。明亡以后的诗篇,寄寓沧桑身世之感,哀感顽艳与激楚苍凉合而为一,尤有特色。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苦海集》等,又有《列朝诗集》、《杜诗笺注》等。

钱谦益出身于书香门庭,自幼除勤奋临摹各种碑帖,勤读古书来充实内涵外,又受家庭熏陶,选择了儒家传统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途径。钱谦益着力于晋人书法,由近而古,众碑兼习,博采众长,取资广博,特别是楷书一变秀长聚敛为方正疏朗之姿,似由钟繇脱胜而出,点画钩挑都不露锋,书法属于温婉典雅的一类。他书法的成功与他博学多能、旁通博究、诗书相辅相成,把自己的广泛修养融汇于书法艺术之中是分不开的,钱谦益的书法对后世的影响虽不足和他的诗文相提并论,但他对书法传统的推崇和实践中的成功与不足,足资后人借鉴。他的墨迹十分罕见,仅零星见于历代名家书画题跋。

钱谦益《左手楷书条幅》,为洒金黄蜡笺本,纵106厘米,横30厘米,内容:“忠孝作良图”,款:“寿安左书”,钤白文印:“钱谦益印”、宋文印:“宗伯之章”。作为明清之际的诗坛领袖,仕途不顺,又遭时人诘责,胸中郁闷,其心情可想而知,只能与爱妾柳如氏在“绛云楼”感受“红袖添香”美人恩,以诗书自作解脱。此条幅即为其晚年的书作,咏史况己,情感悲愤,伤心自怜,倾吐成书,自然更见真情,通观此条幅,淡淡忧愁,情志萧然,字里行间,充分表现出既淳古典雅、纵横跌宕,又萧散自然,悲愤难诉的面貌,真正形成了“晚岁则跌宕”的风格。

历代文人书法之八十五 <wbr> <wbr>清初贰臣书法
                             清  钱谦益  与仲雪等唱和诗(局部)

《与仲雪等唱和诗》卷,纸本小楷,纵22.3,横210厘米。常熟博物馆藏。此卷为崇祯元年(1628)四月寒食节钱谦益与好友徐于王、魏仲雪、邵僧弥、张叔维、仲范等人唱和诗墨迹,由钱谦益手书。因钱谦益殁后在乾隆年间被列入“贰臣”,其书籍及墨迹皆遭禁毁,故此卷为研究其书法艺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其小楷笔精墨妙,神完气足,潇洒飘逸。出笔入锋稳健秀美,结体宽疏典雅精细,运笔提按转折不假修饰,没有一丝一毫的尘俗气,洋溢着古色古香的醉人气息,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享受。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苏昆山,祖父始迁江苏太仓,汉族,江苏太仓人。伟业七岁开始读家塾,十四岁能属文。天启四年(1624年),张溥创立复社,吴伟业即成入室弟子,名重复社。崇祯四年(1631年),吴伟业参加会试,遭到乌程党人的诬陷,被指控徇私舞弊,幸亏崇祯帝调阅会元试卷,亲自在吴伟业的试卷上批上“正大博雅,足式诡靡”,才得以高中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同年,吴伟业奉旨归娶先室程氏,荣极一时。崇祯十年(1637年),吴伟业迁东宫讲读官,与温体仁党斗争剧烈。崇祯十一年(1638年),崇祯帝临场视学,观看皇子就学情况,亲问《尚书》大义,讲毕,获赐“龙团月片,甘瓜脆李”。十二年(1639年),再迁南京国子监司业。十三年(1640年),升中允谕德(太子官属)。十六年(1643年),升庶子。这段时期,吴伟业仕途之上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而这一切与崇祯帝对他的殊遇是密切相关的,他从内心感激崇祯帝。顺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出于对明王朝的依恋,特别是对崇祯帝的感恩心理,吴伟业在其编撰的《绥寇纪略》中,极力诋毁、攻击李自成、张献忠起义。顺治二年(1645年),南京福王政府召拜吴伟业为少詹事,居官仅两月,因与马士英、阮大铖等权臣不合,谢官归里。对清朝政权,吴伟业开始采取的是消极的不合作的态度,在明亡以后长达十年的时间内,一直屏居乡里,保持名节。顺治十年(1653年),“诏举遗佚,荐郯交上”,有司再三敦逼,吴伟业控辞再四,二亲流涕相求,不得已乃应诏入都,授秘书院侍讲,寻升国子监祭酒。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伟业借口身体有病,辞官请假归里。对这段历史,吴伟业内心深感耻辱,晚年以仕清为“误尽平生”之憾事。康熙十年(1671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代大诗人吴伟业病逝,葬于苏州元墓山之北。墓前碑曰:“诗人吴梅村之墓”。

吴梅村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吴伟业的诗歌创作以明亡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诗作,才华艳发,吐纳风流;后一阶段的诗作,风格一变,苍凉萧瑟,晚年学庾信,风骨愈上。他的诗歌收集在《梅村诗集》中。除诗歌创作外,吴伟业还是清初重要的戏剧家,代表作品有《秣陵春》、《通天台》、《临春阁》等。吴伟业书法学米芾,但比米芾收敛,平和流畅,“姿态静逸,极有韵致”,是地道的文人字。传世墨迹有《五言律诗轴》、《行书五律扇面》、《行书七律诗轴》等。

历代文人书法之八十五 <wbr> <wbr>清初贰臣书法
                                        清  吴伟业  五言诗行书扇面

《行书五言诗》,泥金扇面行书。此作终究是表达一种逸兴,字的笔画轻重、粗细起伏不大,但技法熟练,笔画流畅,姿态摇曳,并无生硬感。从布局上来说,此作也极具疏密相间、虚实相生之妙,扇面书法作品要在章法上根据扇面的形制,注意空间分布,错落有致,因此更显难度。而此扇尺幅虽小,境界不小;字形虽小,而气韵精妙。在有限的空间中将内容与形制、整体与局部、正文与落款、题跋与钤印的独特美感充分的展现出来,通过笔墨抒发情感,营造了一种无限深邃的艺术语境。作为大诗人的吴伟业,在这幅作品中表现出“性静情逸”的独特风貌,这是深厚修为的自然流露。

 

戴明说(1609~1686),字道默,号岩荦,道号定园,晚年自号铁帚,行一。河北沧州人,天启丁卯(1627)科举人,崇祯甲戌(1634)科进士。授户部陕西司主事督通州西仓,先后提吏科给事中,礼科右给事中、左给事中,兵科都给中,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正卿,户部右侍郎、左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河南南汝参政,广西布政使,刑部右侍郎、左侍郎,户部尚书,提督四译馆少卿,通政司右通政,太仆寺卿。诰授资政大夫。顺治十七年辞去官职。顺治乙未(1655)仲冬,奉旨写画,蒙赐冠裘各一,银章一颗,上镌“米芾画禅,烟峦如觌,明说克传,图章用锡”。赐御笔《老仙图》。康熙二十五年(1686)丙寅七月十二日戌时卒,寿七十八岁。葬城东茔(今沧州市新华区小赵庄乡戴家坟村)。

戴明说工书、画,尤精山水、墨竹。作为画家,戴明说擅长山水,他的墨竹,学的是元代吴镇的构图和用笔,作品构图简洁明晰,竹叶往往向背纷披,疏密有致;用墨浓淡适宜,笔笔中锋,遒劲雅致;皴染的墨石,配上行云流水的行书款识,珠联璧合,清雅宜人。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王铎评为“博大奇奥,不亚于古人”。著有《定园诗集》、《定园文集》、《篆书正》、《礼记提纲广注》、《历朝诗选》、《唐诗类苑选》、《六朝诗集》、《邹鹿合编》、《定园未刻草》、《香云庵诗集》、《茅庐诗草》、《偶见录》行世。传世墨迹有《行书五言诗轴》等。

历代文人书法之八十五 <wbr> <wbr>清初贰臣书法
    清  戴明说  行书五言诗轴

《行书五言诗轴》,绫本,纵一八二、横四七厘米。河北省博物馆藏。戴明说是善书者,在这件作品中可一目了然,通幅作品写的干练,沉稳中不乏机警,虚实关系掌握的很好,不愧为书画高手。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又有陶庵、减斋、缄斋、适园、栎园等别号,学者称栎园先生、栎下先生。江西省金溪县合市乡人,原籍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后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周亮工出身书香门第,父周文炜,国子监监生,曾任浙江诸暨县主簿。周亮工年少随父出游,广交朋友。明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次年(1641)进入仕途,为山东潍县令,守城有功,“举天下廉卓,行取入京师。”崇祯十七年(1644),迁浙江道监察御史。李自成破京师,投缳自杀,为家人所救。顺治二年(1645)“豫亲王多铎兵下江南,亮工诣军门降。”以御史职为清军招抚两淮,后改任两淮盐运使。顺治三年(1646)至十一年(1654),先后擢升淮扬海防兵备道参政、福建按察使兼摄兵备督学海防三职、福建右布政使、代理建南道、代理延建道、代理漳巡道、福建左布政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户部总督钱法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屡建奇功。顺治十二年(1655)七月,福建总督佟代上章弹劾周亮工在镇压南社、西社、兰社一案时“滥杀无辜”,并贪污4万余两银子。奏上,周亮工被解职回闽候审。对质时,所谓“贪污”皆属子虚,而福建吏民为周亮工诉冤者,“日以百千计”。顺治十三年(1656)秋,郑成功大军奇袭福州,“城中疲卒不盈千,军储无十日饷”。巡抚宜永贵急从狱中请出周亮工,命防守城防要冲射乌楼。结果,郑军退屯闽安,福州之围遂解。由于周亮工戴罪立功,且所参罪状皆无实据,在宜永贵默许下,主审人田缉馨等6人拟为之翻案。然而,继任巡抚刘汉祚以为田缉馨等有受贿嫌疑,维持原议,报刑部复审。顺治十七年(1660),周亮工被定罪,原定“立斩籍没”,后减等改徙宁古塔,未行,后遇赦获释。康熙元年(1662)十月至六年(1667年),以佥事起用补山东青州海防道,先后调江南江安粮道,代理安徽布政使;不久,篆江宁粮署。康熙八年(1669)漕运总督帅颜保劾亮工纵役侵扣诸款,得旨革职逮问论绞。康熙九年(1670)复遇赦得释,晚年有焚书之举。康熙十一年(1672)六月二十三日卒于南京。《清史列传》列入贰臣传。

周亮工博学多才,诗文、金石、书画皆有很深造诣。工诗文,明末清初文学家、篆刻家、收藏家。周亮工与明末清初的许多篆刻家交往甚密,嗜印成癖,曾云:“生平嗜此,不啻南宫爱石。”其为篆刻家立传,保存了大量的印学资料。在《赖古堂书画跋》一书中,收有二十九则,对研究明清书画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关于印章美学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尺牍新钞》中,提出了“印章之妙,原不一趣”的观点:“仆常合诸家所论而折衷之,谓斯制之妙,原不一趣。有其全,偏者亦粹;守其正,奇者也醇。故尝略近今而裁伪体,惟以秦汉为师,非以秦汉为金科玉律也,师其变动不拘已耳。”周亮工书法用笔瘦硬遒劲,结体不斤斤于匀称工整,而出以枯淡拙朴之姿,具有一种古雅奇崛的趣味。著有《印人传》、《赖古堂文集》、《读画录》、《赖古堂藏印》、《赖古堂印谱》等。传世墨迹有《行书诗轴》、《七言绝句诗轴》、《五言诗轴》等传世。

历代文人书法之八十五 <wbr> <wbr>清初贰臣书法
    清  周亮工  行书七律诗轴

《行书七律诗轴》,纸本行书,纵202.8厘米,横50.6厘米。轴录自作七律一首,款署“癸卯冬初过逸庵老世翁四本堂赋正栎下世弟周亮工稿”。此轴书法风格独特,虽为行书而实近于楷,笔法怪异,多用侧锋,不似通常笔法所能形成。结字大小、欹侧,率意无矩,而总体观之,仍不失传统之法,颇具个性。

 

曹溶(1613-1685),字秋岳,一字洁躬,亦作鉴躬,号倦圃、鉏菜翁,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明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官御史。尝劾辅臣谢升,又熊开元参周延儒遭廷杖,溶疏白其冤。清顺治元年(1644)清兵入北京后仕清,初授原官,起用河南道御史,任顺天学政督学顺天,为清王朝献策,疏陈定官制,定屯田、盐法、钱法规制,禁兵丁将马践食田禾,巡缉土贼,平粜以裕仓储,设兵循徼等事,使无劫掠。其疏陈皆被采纳实施。又就有关科举、荐举隐逸、访旌殉节者等问题向朝廷献策。三年二月充会试监考官,三月迁太仆寺少卿。不久,因在学政任上所举贡生中有明代受世袭职和中武举者一事被发现,降两级调用。接着又因选拔贡生超额被革职回籍。十一年官复原职,迁左通政。次年三月擢左副都御史,旋擢户部右侍郎,左迁广东右布政使。十三年以举动轻浮,降一级改任山西阳和道。遭丧归里。服除,补山西按察副使,备兵大同。康熙三年(1664)裁缺归里。十三年三藩之乱发生后,阁臣以边才荐,随征福建。丁忧不复出。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词,大学士李霨、杜玄德、冯溥合疏荐曹溶,未试,以疾辞。十九年,学士徐元文荐曹溶佐修《明史》,亦不赴。筑倦圃于城南,有二十景之胜,置酒唱和无虚日。康熙二十四年(1685)卒。

历代文人书法之八十五 <wbr> <wbr>清初贰臣书法
                                 清  曹溶  跋赵孟頫闲居赋

曹溶长于经济,未竟其用,乃独肆力于文章。家富藏书,工诗、词,其诗源本杜甫苍老之气,一洗妩柔之调,与合肥龚鼎孳齐名,世称龚曹。填词规摹两宋,无明人之弊,浙西词风为之一变,盖浙西词派之先河也。著有《静惕堂诗词集》,另撰有《崇祯五十宰相传》、《古林金石表》、《刘豫事迹》、《明人小传》、《倦圃莳植记》、《粤游草》、《续献征录》等书。曹溶精鉴别,富书画收藏,亦能书,尤擅行楷。又精于小简,有《静惕堂尺牍》,时称江东独步。清初顾贞观云:“曹倦圃,领袖一时。”其《跋赵孟頫闲居赋》,行书,纵3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综观其书,感觉其法从唐矩偏潇洒,势取欧苏逊风骚,形神兼顾,难能可贵。

 

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号芝麓。安徽合肥人。他少年早慧,十二三岁时即能做八股文,亦擅长诗赋古文。明崇祯七年进士,任湖北蕲水县令。后因镇压张献忠起义有功,崇祯十二年升兵科给事中。前后弹劾周延儒、陈演、王应熊、陈新甲、吕大器等权臣。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攻陷北京,龚鼎孳投井自杀,被人救起后辅李自成,任直指使,巡视北城。受吏科给事中,迁太常寺少卿。清顺治元年(1644年),睿亲王多尔衮进京,龚鼎孳迎降,授吏科给事中,迁太常寺少卿,刑部右侍郎、左都史使等。顺治三年,曾受弹劾,但因皇帝赏识仍任原职。顺治十一年,因法司章奏过激,涉及满汉关系,被降职调用,下至南苑蕃育署管菜园。后又被贬去广州。康熙元年(1662年)官复侍郎。后历任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会试下正考官等职。康熙十二年九月十二日(1673年10月12日)病卒。龚鼎孳在明亡后,可以用“闯来则降闯,满来则降满”形容。气节沦丧,至于极点。风流放荡,不拘男女。在其父去世奔丧之时尤放浪形骸,夜夜狂欢。死后百年,被满清划为贰臣之列。

龚鼎孳洽闻博学,诗文并工,在文人中声望很高,时人把他与江南的钱谦益、吴伟业并称为“江左三大家”。诗与吴伟业齐名。诗风多受杜甫影响,作诗情感深厚,于婉丽中亦多寓兴亡之感,吴梅村说“其侧怛真挚,见之篇什者,百世下读之应为感动”。但其作品反映现实深度不够,多为吟风弄月的宴饮应酬之作。著有《定山堂集》47卷,其中《诗集》43卷,《诗余》4卷。初刻于康熙四十二年(1673)。雍正时禁毁钱谦益文字,因书前有钱序,加之龚氏诗文内有碍语,全部板片入缴藩库,世传很少。光绪九年(1883),龚氏十四世孙龚考绪重为辑集付梓。并善山水。诗画皆得父孚肃之传,画山水,笔墨苍郁沉厚;尝书送魏环极诗卷,间作山水苍郁沈厚。有一方闲印署:“临川二十七世孙”。犹能工书,虽属明末帖学一路,因其才情横阔,性格豪放,故能克服靡弱缺陷,下笔潇洒流畅,笔力坚实圆劲,结字雍容端整,其书呈现精淳儒雅风貌。传世墨迹有《行书五律诗轴》、《文翁老先生荣寿行书立轴》等。历代文人书法之八十五 <wbr> <wbr>清初贰臣书法
                                         清  龚鼎孳  七律行书扇面

《七律行书扇面》,水墨泥金纸本,纵16厘米,横51厘米。内容“邺下论诗岭峤春,芳洲容与得闲身。披帷琴帙阴偏惜,求友河山远更真。二晋韵留瓶拂老,一林天合啸歌人。壮怀倚徙横江日,暂卧东山折角巾。”钤印“鼎孳(朱文)”、“孝升氏(朱文)”款识“秋老饮无傲斋中,似穗先老先生社长正之。鼎孳丁酉三水舟中。”龚鼎孳书法以二王帖学为宗,受董赵书风影响,但因才华横溢,故能不堕“恶俗”之名,书风劲健,潇洒出风尘,显露出过人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