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7-.2通脉散(高咏江)

 学中医书馆 2014-01-09

17.2通脉散(高咏江)

 [组成] 沉香30克 檀香30克 制乳香30克 田三七 30克 [功效] 活血化瘀,通脉定痛。 [主治] 通治各种症型冠心病心绞痛。 [用法] 将通脉散四药各等分研细末,过箩备用,每服3~ 6克,汤水冲吞。 [方解] 方中制乳香、三七活血通脉,沉香、檀香芳香定痛,全方合奏通脉定痛之功,乃治冠心病心绞痛之良方。 [加减] 通脉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为急治其标之剂。须根据辨证施治。因人制宜的原则配合汤药吞服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高老师将本病辨证分为七种症候类型。(1)气虚型:每因劳累而诱发。临床多伴有面色少华,头昏,心悸,气短,乏力,纳差,舌边有齿印,脉微弱或结代等心脾气虚证,方用归脾汤加减;(2)气滞型:每因情志不遂而发作。临床表现为心痛连胁,胸闷叹息,脉弦或沉弦等肝郁气滞证,方用逍遥散加减;(3)血虚型:本类病人心绞痛,每于夜间或休时发作,临床多伴有面色无华,头昏眼花,心悸失眠,手臂麻木,舌淡,脉细弱或结代等营血亏虚证。治疗选用自拟验方“补血六君汤”黄芪30克,当归10克,丹参10 克,熟地10克,阿胶(烊化)lO克、枸杞10克;(4)血瘀型:临床可见心前区或胸骨后剧痛,甚则如针刺样,痛点每次发作固定不移,伴心烦,胸闷,唇甲青紫,舌紫黯、舌下静脉瘀紫,脉沉弦或涩等血瘀络阻证,方用血府逐瘀汤;(5)寒凝型:每因感寒而诱发。临床多见心痛彻胸连背,手足厥冷,舌青紫苔白,脉沉紧或涩等寒凝脉阻症,方用重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二仙汤;(6)痰阻型:临床除见心下冷痛、胸闷心悸外,还伴有纳差、恶心呕吐、苔厚腻等痰浊中阻证,每用自拟验方“温脾豁痰汤”(瓜蒌皮10克、 韭白10克、姜半夏10克、陈皮10克、白芥子10克、苏子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吴茱萸6克、远志6克);7.食滞型:临床可见心绞痛,每因过量饱餐而诱发,除表现为心胸闷痛外,尚可见脘满拒按、嗳腐恶食、苔厚浊、脉滑实等食滞中焦证。治疗用保和丸加减。 [按语] 高老认为本病乃虚标实之证,率以年老体弱者为多,复以不善摄生,而致脏腑功能失调,心脉痹阻不通,发为心痛之证。在治疗上主张标本兼顾,辨证与辨病结合。他根据本病因心脉闭阻而致心痛的病理特点,恒用自拟方“通脉散”通脉定痛,急治其标;又本着“因人制宜”的原则,将本病辨证分为五类七型,即气、血、寒、痰、食五类和气虚、气滞、血虚、血瘀、寒凝、痰阻、食滞七型、遣方选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典型病例] 王某,男,62岁。1971年4月2日初诊。 夙有“冠心病”史,近一月劳累后即觉头昏、乏力、心悸、气短,继则出现心前区疼痛,休息后能缓解。、诊舌淡紫苔薄、舌边有齿印,脉结代。辨证为心痛证(气虚型),投以归脾汤加减,冲服“通脉散”。处方:黄芪30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茯神 10克,白术10克,酸枣仁10克,龙眼肉10克,龙齿(先煎)10 克,远志6克。每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每服冲吞“通脉散”3 克。汤散并服一个月,心绞痛未再发作,其他症状亦明显改善。遂停服“通脉散”以免耗气,单服归脾汤加减,追治月余,恙消症平。 附 高咏江陕西省已故名老中医。其子高振华承父业,造诣颇深。 通讯地址:冶金部十七冶医院,安徽省马鞍山市湖南路36号 邮编:2430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