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文化的发扬者 城子崖下梁思永2012-08-02 09:11:00 张心怡">作者: 田可新 张心怡 来源: 大众日报 关键词: 梁思永 城子崖 张心怡 城子崖遗址 龙山文化 吴金鼎 [提要] 说起龙山文化的“现身”经历,还充满了机缘巧合。1928年,考古学家吴金鼎一次野外考察,途经城子崖,恰巧发现了断崖横面上依稀可见的陶片,并在随后的实地勘查中,发现了更多乌黑、光亮的陶片与石器、骨器,这就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关注,更大规模的挖掘随之而来,龙山文化的历史光泽也就由此被渐渐擦亮。 而龙山文化不止讲述历史,还记录着考古学家梁思永对其不断探索的一段“缘分”。 □ 田可新 张心怡 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多年,分布于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之所以得名“龙山”,是因为其首现于章丘龙山镇附近的“城子崖”。 说起龙山文化的“现身”经历,还充满了机缘巧合。1928年,考古学家吴金鼎一次野外考察,途经城子崖,恰巧发现了断崖横面上依稀可见的陶片,并在随后的实地勘查中,发现了更多乌黑、光亮的陶片与石器、骨器,这就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关注,更大规模的挖掘随之而来,龙山文化的历史光泽也就由此被渐渐擦亮。 而龙山文化不止讲述历史,还记录着考古学家梁思永对其不断探索的一段“缘分”。 梁思永,1904年出生,广东新会人,梁启超次子,现代考古学家,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1923年自清华留美预备班毕业后,进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参加过印第安人古代遗址的发掘。1930年回国后,参加了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的工作,曾赴黑龙江昂昂溪遗址、河南安阳小屯和后冈参与了调查与发掘。 梁思永主持对城子崖的发掘工作就在1931年的秋天。那年1月,他刚与表妹李福曼在北京结婚。 这是城子崖面临的第二次发掘工作。当年,梁思永提出了“以土质、土色、包含物的不同来划分文化层”的方法,在殷墟后冈发现了彩陶、黑陶和殷墟文化以一定顺序叠压。彩陶文化代表仰韶文化,那么黑陶文化代表着什么呢?因此,本着“第一是想在彩陶区域以外做试验;第二想看看中国古代文化之海滨性;第三是想探探比殷墟——“有绝对年代知识的遗址更早的东方文化”的目的,他展开了又一次深入、细致而艰苦的科学探索。 挖掘的成果十分显著,城子崖遗址呈现出了“三层叠压”——最上层是周代文化遗址;中层是夏代的岳石文化层;最下层,便是龙山文化层,出土黑陶,且工艺“到上层文化时似已失传”。发掘结果表明,殷墟与城子崖黑陶文化基本相同,这驳斥了仰韶文化发现者、瑞典科学家安特生“粗陶器早于着色陶器”的错误结论。同时,也基于此,1934年,由梁思永主要编纂的发掘报告《城子崖》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集,对后来中国的田野考古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田野考古是极其辛苦的。城子崖发掘后期,一场大雨将几个一米多深的探坑灌满了浑水。天气日益寒冷,时间耽搁不得,梁思永决定借用老乡的水桶将水排干。他第一个跳入水坑,将雨水一桶一桶地提出,又趟着泥浆,用手一点一点地挖掘…… 而梁思永对龙山文化的解读也并未就此停止。山东日照两城镇附近的瓦屋村、大孤堆遗址,浙江杭县良渚遗址都留下了他科学探索的足迹。在此基础上,1939年,梁思永主要根据城子崖的挖掘成果,撰写了《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对龙山文化的特征、分地层和年代及其与商文化的关系等等作了精辟的阐述,使得中国的田野考古工作不断走向成熟。而其中,对龙山文化进行山东沿海、豫北和杭州湾三个区域的划分也具有开创性,后来,它们还被考古学界分别命名为“典型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又称‘后冈二期文化’)”和“良渚文化”。 就在这种艰苦的田野考古中,1932年春,梁思永病倒了,医生从他的胸腔内抽出了大量积水,几经救治方有好转。1934年,尚未完全康复的他前往了安阳参与发掘。在随后的岁月里,梁思永仍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从事着大量的考古研究,甚至在病床上还关注着考古人才的培养工作,为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直至1954年,梁思永因病逝世。 如今,距离对城子崖的第二次发掘已经过去了整整80年,现在的龙山文化研究已经有了更多更新的发现,多地文化遗址再现风姿,各种龙山文化器物重见天日,还有龙山文化骨刻文的发现,将我国文字产生和使用的历史大大提前……绚烂的先民文明愈加光彩夺目。而面对这份光彩,人们在发出由衷赞叹的同时,或许还应做些什么——想必是须对那些曾经孜孜以求者怀有一份铭记,对那些还在积极探索者保持一份崇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