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病初期并无明显病徵,故病人发现有问题如血压高、小便带泡沫(即蛋白尿)、脚部肿胀等问题而求诊时,病情已相当明显;假若有疲倦、贫血、恶心、呕吐或抽筋等症状,更可能已是第三至末期。有两成慢性肾病患者是因为高血压导致,然而亚洲区民众对高血压的察觉率普遍低落,所以仍未确诊为高血压时,亦很难察觉病人有否慢性肾病。 假如有高危因素的市民保持定期身体检查的习惯,可及早察觉病因。而近日开始倡导的慢性肾病早期诊断计划,便鼓励有高危因素的市民每隔一两年就接受检查,此举可有效预防确诊者病情恶化,以及防止衰竭期数增加,令病人减少疾病之苦。 慢性肾病在香港以至亚洲区都是普遍疾病,而患有末期肾衰竭的病人数目更有上升趋势。据威尔斯亲王医院的统计发现,该院总结一百二十名末期肾脏病人的数据,延误诊治慢性肾脏疾病增加2.6倍死亡风险;威尔斯亲王医院肾科主任及内科顾问医生李锦滔教授指出,以香港约七百万人口比较,现时有逾八十四万患者,研究群组以早期居多。至于本地末期肾病患者的数目,由2000年的四千五百人上升至2010年的七千三百七十二人,上升幅度达64%,平均每年患者数目上升5%。每一百万人口当中就有一百三十四个新症。 早期肾病可服药治理 末期肾病的主要成因是糖尿病、肾小球肾炎和高血压,约佔整体致病原因的八成;另外有一成多是原因不明的,因为患者太迟确诊,未能找出原因。尽早求诊,可及早找出诊断原因,同时对症下药,李教授希望早期诊断计划的目标群组可在慢性肾病最早期已能发现,即慢性肾病分期(CK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Staging)的G1期,肾受损时候就能够检查出来。 慢性肾病分期的G1期属最早阶段,肾小球过滤率GFR(即计算肾功能的指标)大于九十毫升,肾功能仍然正常;但参照合併蛋白尿Albuminuria(风险标记)的慢性肾脏疾病分期,若患者是A3分期,即临床蛋白尿(Macroabluminuria)的检测尿蛋白含量(ACR)是高于三百,再加上属慢性肾病的慢性肾病分期的G1期,则已可确诊为慢性肾病。早期肾病不算难以控制,可藉治疗高血压或糖尿问题来纾缓病情,亦可只以药物控制病情。ACEI及ARB并非昂贵药物,既可保持血压正常,亦可保护肾脏。 考虑到临床因素和成本效益,并不提倡早期诊断计划所有市民作出诊断,计划目标群众为糖尿及高血压病人、家族有慢性肾病的人士、本身有服用对肾脏构成潜在损害的药物、草药或物质、曾经急性肾脏受损的病人以及年届六十五岁以上的长者。李教授指出,家族成员中有慢性肾病患者,不论是何种分期的,亦已存在风险因素。另外,急性肾脏受损的原因多为曾经缺水、因感染而导致肾部发炎或坏血病等。 威尔斯亲王医院研究显示,六十岁以上无症状受访者验出高血压或尿检异常的比率为33.2%,连同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研究数据,慢性肾病诊断计划主要倡导六十五岁以上人士参加检查。有高危因素的人士亦应寻求家庭医生的意见及跟进,接受早期诊断。李教授表示,市民可往家庭医生接受诊断,一般来说只须以常规尿蛋白测试试纸、红血球测试试纸以及以血清肌酸酐浓度为基准的肾小球滤过率测试便可。以私家诊所收费计算,两个试纸测试约需50元,血清测试则约150至200元,一般家境人士亦可负担。李教授提醒求诊者应隔一两年再度检查,因为风险不会随时日而消去。 病人若被诊断为有慢性肾病,可转介至有处理肾病病人经验的家庭医生再作跟进,而家庭医生亦会按照指引及临床诊断结果,以评估病人的肾功能衰竭程度及衰竭期数,再决定是否需要转介至肾科专科医生作进一步跟进。 元兇之一︰高血压 很多人也不知道慢性肾病与高血压有互为影响,李教授解释肾脏衰竭会令血压上升 ,而高血压也会变肾衰竭,所以控制高血压能够减轻慢性肾病的恶化。 可是很多高血压患者并不自知有病,一来他们没有定期身体检查的习惯,二来病情没有影响生活,故而掉以轻心。伴随高血压而来的病症不止肾病,无论如何市民亦应该正视健康问题,定期检查血压是否正常。 虽然市民可向医生求助,但身体毕竟是自己的,做足检查之余,亦应该在日常生活好好保养健康。在饮食方面,市民可减少进食多盐、多糖及肥腻食物,有适量运动,并避免吸烟。李教授指,虽然无数据证明吸烟是引起肾病的元兇,但的确令肾功能加快衰退,烟民要留意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