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前坚后箭步之1

 清源涵斋 2014-01-12

射膝

“前坚后箭”是绵张各种步法的基本形态。不论“冲步”、“之玄”、“三角”等任何步法,都要尊循“前坚后箭”的基本原则。所以,要详细说一说。现在先说前坚后箭步第一个特征,射膝。

张拳古谱告诉你,“入身须放肩前膝,步到还需膝过尖”。

这必然形成一个明显的外在形态——小腿骨向前倾斜。

腿在入身时面临着与敌腿的碰撞踢踏,怎样才能坚不可摧呢?奥妙在于保持“跪足形态。谁都知道,下跪,必然小腿骨向前倾斜,如此一来,膝就成为像箭头子一样的角度,不怕碰,不怕蹬,所以叫做 “坚”。 保持这种箭头子一样的角度向前“射进”,无坚不摧。

相反,在小腿向后倾斜的状态下,膝就“弱”。对方的任何跪碰踢蹬都可能使你受到伤害,不信你就试试。而我们平常练的那些拳,往往还特意练那种脚在前,膝在后的步法,甚至直着腿踩进去、趟进去。从练功角度讲无可厚非,从实战角度讲就需要斟酌一下了。

在“跪足状态下,膝就像一支锋利的箭,这支锋利的箭是由后足的蹬力弹射出去的,因此说:“跪足为矢后足线”。这是“射步”,关键在“射膝”。

“跪膝”这支“箭”不能白射,它见膝破膝,见腿破腿。“入身需放肩前膝”,只要向前一迈步,膝就一直处于“攻击状态”,横冲直撞。“步到还需膝过尖”,一落步,膝就要打出去,使他没有立锥之地。从膝的使用角度来说,不论跪、摆、撇、坠,都必须在前小腿向前倾斜的 “跪足状态下进行,并且膝超过了脚尖。如果膝不超过脚尖,那就什么膝法也使不上。所以说“步到还需膝过尖”。

入身进步,还面临对手的“低脚”阻击,比如我脚向他前脚附近落地,很容易迎来对方一脚刮踢,膝向前一拱,他已失去了合适的起脚距离和角度,他硬要起脚,膝一拱,反而伤他腿。

应该养成这样的习惯,向前上步,尽量保持膝在脚前的状态,尽量缩短膝在脚后的瞬间,脚一落地,膝要向前一拱,跪坠。后退时,脚一落地,前膝也要向前一拱,阻止敌腿的前进。当然,膝的使用千变万化,起码要练成不管进退,都落地一拱的下意识动作,势必对敌腿造成磕管跪坠。这就是“暗膝”,步中自带,不必临时去想。

后足这根“弓弦”不只是把前膝射出去,而且把整个身子都射出去了,叫做“射身”。

如果身子不射出去,重心还在后面,不但不具备杀伤力,还必然形成膝在脚后的“弱膝”状态。

人在小跑时,就是在“射身”,始终是保持“膝在脚前”,处于“坚”的状态,而且肩与膝垂直。你体会一下,是不是这样?人在漫步时,没有“射身”,膝就处于“弱”的状态,快跑时,虽然“射身”,但过于前倾,这些都不是我们需要的技击状态。

“射身”的基本形态叫做“三盘对天”。就是身体上、中、下基本保持垂直,稍向前倾。要求肩向前攻,下与膝垂直,开胸,竖腰,尾闾前兜,胯向前攻,不要厥屁股,如此就整个身子贴住敌身。

我们遇敌进第一步时,不可能贸然深进,按照古谱叫做“脚踏梅花予偷半”,就是踩在他前脚前半脚的位置,如果是“跪膝”状态,作到“膝过尖”,并且 “三盘对天”,那么你的手、肘、膝等各攻击部位必然都已经处于“切入”状态了。你找个人作假设敌体会一下。这就叫“欺身占位”,“横冲直撞要满填”。

反之,还是踩在这个点位,如果是“膝在脚后”的状态,则离敌身还很远,必然把手伸出去很远才能够得着,这又得撅屁股,造成胸前空间很大,做不到“贴身满填”,不但制不住对手,自身还漏洞百出。

所以小腿向前倾斜的“跪膝”状态很重要,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

许多拳论主张“膝不可过尖”,包括〈拳经拳法备要〉作者曹焕斗,说“小腿垂直”旧行了,膝不可过尖。曹焕斗只是得到了张横秋早期放在他族爷处的一本书,他没见过张横秋,也不是张派的弟子,我们还是以张横秋说的为准。持“膝不可过尖”论者说,怕被捋。大步长手,重心前压,不愿动步者才怕捋。跪膝射进,三盘对天,重心稳定,贴身短打,上不停手,下不停步,三门变幻,随捋而进,有何惧哉。

用后脚的蹬力把前腿射出去以后,后腿也要随即“射”过去,或射撞他膝,或摆跪跌摔,或继续进步,即使进步也带射膝。后腿不要拖在后面,也不能停顿呆滞。这在《拳经拳法备要》中有个词叫做“砥”,是脚跟和脚掌都着地,但脚尖基本温暖朝前,以保持膝向前射进。但更多的射膝法是后脚跟提起,脚掌着地,后膝更灵活地前射并便于快速改变膝法,这叫做“射膝”。

不管是“砥”还是“射”,后腿向前一射,就两条腿夹住了他一条腿,这叫做“拶”法。拶是古代的一种刑具,每两根棍夹一个手指头。(具体讲桚法用文字难说清,以后看视频吧)我两条腿夹住他一条腿,就可以方便地使用各种膝法和各种磨旋跌法,他则下盘被控,半身不遂。另一方面,由于我前后腿的间距小,重心灵活稳定,或继续前进,或变换方位,或磨旋勾摆,瞬息万变,无不得心应手。那种大弓步、大马步,呆板不化,即使膝成直角也会因死板而无用,表演而已,何足道哉。

我几次提到大弓大马、直腿踩进、趟进等步法,我没有贬低其他拳种的意思,我本身也是那些拳种的传人,扪心而论,我们越来越“花”了,应该向明朝老祖宗回归。其实这些拳种自己也把这些作为练功或表演,八卦走圈时用趟步,作技击动作时用摆扣步,也是跪膝,太极也有“小架子”,形意技击与练功也有区别,李仲轩在讲形意拳时说,实战时要“人追手”,脸与膝上下垂直。(大概是这意思,记不清了。)那为什么练功时不这样练呢?流行的架子误人不浅,流行的教师不厌其烦地教人不适用的架子,学生一丝不苟地练不适用的架子“习惯成自然”,练功时总是膝在脚后,打起来还是那样,改不了。

其实把形意步法改成前坚后箭步很容易,二者本来就接近。打太极拳用前坚后箭步也行,只是不那么舒展大方,管它好看不好看,能制敌而不被敌制就好,背地里这样练,表演另当别论。

实用步法并不复杂,通过这小段文章,大家能记住“膝在脚前”,随时用膝、缩小两腿间距,自带“拶”法足矣。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