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湿、脐疮 (概述} 脐湿、脐疮均是由于婴儿出生后,断脐结扎处理不善,护理不当,.为不洁之物所污染而发生的脐部疾患,其中脐部为水湿所侵,脐中湿润不干者,称为脐湿,脐部为邪毒感染,红肿热痛或脓水溢出者,称为脐疮。 西医学称脐湿、脐疮为新生儿脐炎,主要是出生后,断脐残端受到感染而引起的炎症改变。 本病虽然是脐部局部病变,但处置不当可酿成大病如败血,风气入伤经脉,则变为痫也。”认识到脐疮重证,可致惊痫、抽搐。《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活幼心书》等古籍,均对脐湿、脐疮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一)常证 l。湿秽渍脐 . 证候表现 脐带脱落后,脐窝仍湿润浸渍不干,创面微红、肿胀,全身状况良好。 辨证要点 为脐湿症状,脐部微红、肿胀,湿润浸渍为湿秽感染,属轻证。 治法主方、清热祛湿,收敛固涩。渗脐散干撒脐部. 方药运用 常用药:煅龙骨、麝香共研粉,撤脐部.脐部红肿明显加服黄柏、赤芍药煎液。 2.毒热内侵 证候表现 脐部红肿热痛,.甚则糜烂,脓水流溢,恶寒壮热,啼哭烦躁,口干欲饮,唇红舌燥。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 辨证要点 此为脐疮重症,除见脐部红肿热痛外,伴有全身热毒症状。 治法主方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五味消毒饮加减。 . 方药运用 常用药:银花、野菊花、天葵子、蒲公英、紫花地丁、黄连、黄芩、山栀。肿甚加防风、蝉蜕,便秘加生大黄、玄明粉,脐部渗出混有血液加紫草,另用景天三七研末口服。 3。邪伤气血 . . 证候表现 脐部溃烂,色暗红、甚则色紫,脓血流出,久不收口。低热汗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不欲吮乳,腹部胀满,夜卧不安,大便干结,舌质淡,苔厚白,指纹紫。 . 辨证要点 此证病程迁延,全身状况差,为气血两亏之象,故疮面久久不能愈合。 治法主方 益气养血,解毒生肌。解毒内托汤。 方药运用 常用药:黄芪、当归、赤芍、银花等.低热加青蒿、胡黄连;多汗加太子参、白芍;腹胀加枳壳、佛手。、 (二)变证 邪陷厥阴 证候表现 脐部红肿破溃,流溢脓血,波及脐周,不乳,嗜睡或昏迷,抽搐. 辨证要点 本证系邪毒炽盛,内陷心肝之变证.热蒙心包,神明失主故嗜睡或昏迷,引动肝风故抽搐。 治法主方.清热开窍,熄风镇惊。羚角钩藤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羚羊角粉(另服)、钩藤、菊花、银花、黄连、白僵蚕.神昏加服安宫牛黄丸;皮肤瘀点加赤芍、丹皮、玄参、生地。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小儿化毒散 用于脐疮。
二、单方验方 1。马齿苋 每日5g,水煎,分次口服。用于脐疮。 二.2.鱼腥草、野菊花各5g,水煎,工EI 3次分服。用于脐部红肿.。 三、药物外治 1.冰硼散 冰片1.5g,朱砂1.8g,玄明粉、珊砂各15g,共研细末。吹、搽脐部,1日2-3次,重者1日5—6次。用于脐湿、脐疮。 ; 2。小儿脐炎方 五倍子50g,生龙骨25g,冰片0.2g.共研细末。取适量以陈醋调成膏状,敷贴于脐部,每日换药1次。用于脐疮毒热内侵证。 . 3。如意金黄散 天花粉5000g,黄柏、大黄、姜黄、白芷各2500g,厚朴、陈皮、甘草、苍术、天南星各l000g。晒干磨极细.外用适量调敷脐部,l日1—3次:用于脐湿、脐疮。 , 4.马齿苋 曝干为末,敷脐,1 日 2次。用于脐疮。 5.渗脐散 枯矾、煅龙骨各6g,麝香少许。研细末,干撒脐中,1日1一2次。用于脐湿. ; 。 6。云南白药 适量涂于脐部,用于脐疮渗出物为血性者。. 四、西医疗法 1.局部治疗 用雷佛奴尔液或3%过氧化氢溶液及75%酒精清洗,再涂1%一2%龙胆紫,或用碘酒、酒精烧灼。 2.全身治疗 严重或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时,选用抗生素. 3.对局部脓肿应切开引流。 4.支持疗法 对有脓毒血症、腹膜炎者,给予静脉补液、输血或输血浆。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新生儿断脐后,应注意脐部残渣的保护,防止尿便及洗浴等湿渍,保持清洁干燥。脐部残端让其自然脱落。 2.保持内衣和尿布的清洁、干燥、柔软。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 二、护理 1.换药时要注意局部的消毒,若有干痂形成,切不可强剥,以免发生出血和伤及肉芽。 2.防止脐疮脓液外溢污染健康皮肤,造成其它感染. (文献选录), 《太平圣惠方.八十二卷.治小儿脐湿诸方》:“夫小儿脐湿者,亦由断脐后,洗浴伤于湿气,水入脐口,致令肿湿,经久不干也。凡断脐后,便久著热艾厚裹,不得令儿尿湿著脐,切须慎之.”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脐疮候》:“脐疮由初生断脐,洗浴不即拭燥,湿气在脐中,因解脱遇风,风湿相搏,故脐疮久不瘥也。脐疮不瘥,风气入,伤经脉,则变为痫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