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1三叉神经痛

 学中医书馆 2014-01-13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系指在三叉神经分支范围内反复出现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无感觉缺失等种经传导功能障碍的表现。多于40岁后起胸,女性较多。疼痛分布严格限于三叉神经感觉供应区内;不扩散至后头部。疼痛趋向反复发作和缓解,在发作数周或数月后常可自行缓解数月至数年。在发作期,出现阵发性闪电样剧烈疼痛,如刀割、钻刺、火灼,阵痛持续时间仅数秒,频率自1日数次至1分钟多次。突然出现的剧痛常反射性地引起同侧面部肌肉抽搐,以及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流泪或流涎等。发作期涉及面、颌或舌运动的说话、吞咽、刷牙、洗脸、甚至微风拂面皆可诱致阵痛。在疲劳或紧张时发作较频,随病程进展;大多数发作愈益剧烈,缓解期愈益缩短。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目前尚不明了。

本病的诊断可根据疼痛的典型分布和性质,结合起病年龄,不难作出诊断。病理检查无异常发现。

现代医学对本病还缺乏有效治疗方法,一般应用止痛剂、镇静剂以及无水酒精封闭、手术等治疗措施。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头痛”、“头风”范畴。外因可有风、寒、湿、热等外邪,而以风邪为主;内因可有肝阳、肾虚、血虚、痰浊、瘀血等病因病机而致本病发作


1.[处方名称]川芎止痛汤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祛风,温经通络。主治三叉神经痛。


[处方组成]川芎20一30克、荆芥10一20克、防风10一200克、全蝎10一20克、芪拔10一12克、蜈蚣2条、天麻10克、细辛3一6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寒重者加制附于20一30克(先煎1小时至无辣味,再纳余药);热重者加生石膏20一30克、黄芩12克、黄连9克;便干者加大黄15克;瘀重者加赤芍12一15克、丹参30克、五灵脂12克;阳虚者加生地15克、女贞子15克、龟版15克、黄柏12克、知母12克。




[疗程疗效]治疗110例,缓解(随访半年以上未复发)56例,显效(痛止,随访时间不足半年或疼痛基本缓解而未随访)41例,有效(疼痛有所明显减轻)7例,无效(疼痛减轻不明显或无减轻者)6例。


[处方来源]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蒋森。


[处方备注]本方重用川芎,取其祛风止痛,活血化痰之效;佐荆齐,防风,细辛以助祛风止痛之力;伍全蝎、像蚣、天麻以奏搜风通络之功,蒋氏认为川芎剂量小于12克效果较差,用至20克为宜;并未见任何副作用、细辛素有不过钱(3克)之说,而本组病例中有23例患者用至6克,未见不良反应。


2.[处方名称]王氏四方


[功能主治](1)方功能清肝熄风;主治肝火化风型三叉神经痛。(2)方功能清胃熄风;主治胃火生风型三叉神经痛。(3)方功能滋阴潜阳;主治阴虚阳各型三叉神经痛。(4)方功能温散祛风;主治风寒阻络型三叉神经痛。


[处方组成](1)黄芩10克、黄连12克、大黄6一12克、夏枯草15克、青桔叶12克、连翘15克,板蓝根12克、大青叶15克、石膏45克、白芷12克、蜈蚣5条、全蝎3克,水煎服。

(2)川芎10克、生大黄12克(后下)、芒硝10克(分冲)、板蓝根10克、银花18克、枳壳6克、僵蚕6克、全蝎3克,水煎服。

(3)杞子12克、菊花12克、生地12克、熟地12克、山药12克、山萸肉或女贞子12克、丹皮或丹参12克、花神12克、泽泻12克、青桔叶12克、白芷12克,水煎服。

(4)细辛3~10克、生石膏15一6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对偏寒证者可用外治法,细辛10克、胡椒或川椒10克、十姜3克、白酒15一30毫升,加水适量。煎沸后用一嗽叭形纸筒,一端置在药锅上,另一端接通患者鼻孔,吸入药气,每次10分钟,每日2次。



[疗程疗效]治疗20例,治愈11例,l例无效,8例未作随访。


[处方来源]北京中医研究院王占玺。


[处方备注]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3.[处方名称]方氏三叉方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止痛。主治三叉神经痛。


[处方组成]川芎9克、桃仁9克、红花9克、蔓荆子9克、菊花12克、地龙12克、白芍12克、细辛6克,制成片剂,每片重0.35克,含生药8.2克。从每次8片、每日3次开始,依病情而增量,最大量为每次16~20片,每日3次。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治疗100例,疼痛消失18例,显效22例,有效23例。无效37例。总有效率为63%。


[处方来源]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方都。


[处方备注]方氏曾用本方汤剂治疗15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消失占20%,总有效率为60%。但片剂服用较汤药方便,副作用较西药少。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4.[处方名称]地元石膏汤


[功能主治]功能滋阴清热,温经通络。主治三叉神经痛。


[处方组成]生地30克、玄参30克、生石膏(打碎先煎)30克、杭白芍24克、羌活6克、没药15克、细辛3克、升麻3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痛甚者加川芎,偏下颌部痛甚者加知母;面部肌肉反射性抽搐者加钩藤、蜈蚣;目赤流泪者加菊花、黄芩。


[疗程疗效]治疗31例,显效24例,好转7例。


[处方来源]山东省陵县人民医院王道庆等


5.[处方名称]邓氏方


[功能主治]功能散风止痛,活血通络。主治三叉神经痛。


[处方组成]川芎30克、当归9克、桃仁9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白芷10克、钩藤12克、全蝎10克、蜈蚣3条、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地龙1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偏于风寒者加防风、细辛;偏于风热者加菊花、白蒺藜、石决明;痛止面部口唇发麻者加黄芪。


[疗程疗效]治疗43例,痊愈(服药癌止,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26例,占60.5%;显效(服药痛止,随访半年以上,有复发,但疼痛较前轻,经治疗痛又止)11例,占25.5%;有效(服药痛止,停止2一3月复发,再治疗痛止者)5例,占11.6%;无效(服药后疼痛减轻不明显或无减轻者)l例,占2.3%。总有效率为97%。病人一般服药5~10剂疼痛止,治愈病例多收功于3个月之内。


[处方来源]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邓玉玲。


[处方备注]本方治疗三叉神经痛机理可能是川芎所含的四甲基吡嗪与其他药物相结合,通过调整血管的舒缩功能和血流量,以解除颅底动脉对三叉神经的压迫,从而解除疼痛。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6.[处方名称]马氏方


[功能主治]功能解表散寒,祛风通络。主治三叉神经痛。


[处方组成]荆芥炭9克、白蒺藜9克、白僵蚕9克、炒蔓荆子9克、炒玄胡12克、嫩钩藤12克、生石决(先煎)30克、白芷4.5克、陈皮4.5克、全蝎粉(另吞)3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治疗32例,显效(疼痛发作停止)20例,好转(疼痛减轻或发作减少、时间缩短)12例.


[处方来源]马瑞宣


[处方备注]本方用于病程短者,疗效较佳。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7.[处方名称]止痛汤


[功能主治]功能滋阴熄风,活血通络。主治三叉神经痛。


[处方组成]生地15克、玄参15克、麦冬25克、牛膝6克、白芷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如有风热加荆芥、防风各6克;肝阳上亢加钩藤、全蝎、蔓荆子各10克;寒凝经脉加细辛4克、赤芍、红花各10克;大便秘结加大黄10克或火麻仁12克;心慌失眠加枣仁10克、远志6克或夜交藤15克;痛剧加珍珠母20克。


[疗程疗效]治疗25例,近期痊愈(疼痛消失半年以上未复发)15例,近期显效(剧痛明显缓解或疼痛基本消失达3个月)8例,无效(剧痛无明显缓解或疼痛虽有所减轻,但仍发作频繁)2例。


[处方来源]湖北省红安县人民医院王全元


[处方备注]本方从滋阴活血、熄风通络的原则治之,用药也颇有独到之处。(


8.[处方名称]七叶莲方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止痛,祛风除湿。主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处方组成]七叶莲,制成注射液,每2毫升含生药10克。每日l次,每次2毫升。  3一5天为1疗程。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治疗65例,随访61例,显效25例,占41%;有效23例,占37.7%,无效13例,占21.3%。总有效率为78.7%。


[处方来源]北京市宣武医院夏国道。


[处方备注]七叶莲有明显止痛效果,并可缓解或控制发作,一般3天后产生疗效,反复应用仍有效,未见副作用。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9.[处方名称]温经止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平肝熄风,温经止痛。主治三叉神经痛。


[处方组成]当归12克、夏枯草12克、白芷10克、细辛3克、钩藤15克、升麻6克,水煎服。10天为1疗程。


[辨证加减]伴高血压者可重用夏枯草、钩藤;失眠者可钩藤加倍;症状减轻者上方加黄芪、党参。


[疗程疗效]治疗50例,痊愈(疼痛完全消失)32例,有效(疼痛减轻)17例,无效(疼痛无明显减轻)l例。


[处方来源]山东省兖州县人民医院孔荣。

8.1 通络头风汤

【来源】李寿山,《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川芎10~30克,当归10~20克,细辛5克,蜈蚣2条。

【用法】每日1~2剂。先将上药用冷水浸泡15分钟,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煮好后两煎药汁混匀,总量以200毫升为宜、早晚分服,或6小时服1次。

【功用】活血化瘀,通络祛风止痛。

【方解】本方系《卫生宝鉴》芎归汤加细辛、蜈蚣组成。方中川芎为主药,辛温味薄气雄,功擅疏通,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擅理气活血,搜风止痛;当归养血活血,功专通经止痛。辅川芎增强止痛之效,抑川芎辛窜太过之弊;细辛祛寒止痛,蜈蚣搜风通络,二味虽为佐使之药,然不可缺,乃本方行军破敌之先行,为止痛之上品。二则量大而专,有的放矢。前人以为川芎辛温香窜不可过用,其实不然。顽症痼疾,不用足量,难以获效。余用川芎,最小剂量起于15克,以后递增其量,对头痛剧烈者,常用之30克以上,实践证明并无伤阴香窜之弊。当然与当归性柔而润防止副作用有关,此君臣佐使配伍之妙也。另外,细辛不过钱之说,亦不足信。余于细辛止痛,最少起步于3克,递增至9克,并无不良反应;蜈蚣有毒,人皆畏之,但治瘀血头痛,确有祛风镇痛、搜风通络、逐瘀止痛之效,一剂药用2条或3条,并无毒性反应,研末冲服其效更著。再者随证加减,伍以适当引经药,更能提高疗效。

【主治】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等病。症见剧烈的偏正头痛,甚则泛恶呕吐,用止痛药或麻醉剂难以止痛,舌偏淡紫,舌下络脉多呈淡紫而长,脉弦或涩,妇女常在经期前发作。中医辨证属于风痰血瘀阻滞清窍络脉所致之偏正头痛顽症。

【加减】头部冷痛加白芷;头部热痛加甘菊、苍耳子;头痛如锥如刺如灼加僵蚕、生石膏、蜈蚣(研末冲服);三叉神经痛加生白芍、白芥子、白芷;妇女经期头痛则当归量应大于川芎;后头痛加羌活;前头痛加白芷;偏头痛加柴胡;巅顶痛加藁本。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附记】一般宜在头痛发作时服药,效果更好。但服此汤剂(本方),一般不需用其他止痛剂。因方中药物多辛香燥烈,故阴虚血亏者不宜用之。患感冒时也不宜服此药。本方药少而精,针对性强,恰切病机,故用之效佳。对寒瘀头痛效果尤佳。



8.2 四味芍药汤

【来源】夏度衡,《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白芍、生牡蛎各30克,丹参、甘草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柔肝潜阳、活络熄风。

【方解】本病是一种常见的难治病。一般多责之于风(内风)、火、痰、瘀、虚(气阴两虚)。根据本病发病,病情特点,夏老认为系由肝血不足,肝阳偏亢,化风上扰所致。治宜柔肝潜阳,和络熄风为法。自拟四味芍药汤,恰中这一病机,用之临床,效果颇佳。方中重用白芍、牡蛎柔肝潜阳熄风;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使阴复阳潜,并可缓急止痛;丹参养血活络,四药合用,共奏柔肝潜阳,活络熄风之效。

【主治】三叉神经痛。

【加减】本病之治,多主以本方,并结合症状稍事加减,则左右逢源。如兼风、烦躁易怒,口苦,面赤,大便干结者,均加龙胆草、大黄、黄芩;若鼻塞,鼻窦部胀痛则颜面疼痛(三叉神经痛)加重者,加辛夷、苍耳子、白芷、薄荷;兼见牙龈红肿疼痛;或龈部溢脓、渗血者,酌加葛根、生石膏、生黄芪、蒲公英;兼见腹胀纳呆者,酌加神曲、藿香、茯苓、白术、党参;若兼见前额眉棱骨痛、项背强、头胀、恶风者,酌加防风、白芷、桂枝;兼见胸闷、咳嗽、口流涎沫者,酌加茯苓、苍术;兼见潮热、心烦、咽干、口燥不多饮、舌红少苔,脉细数者,酌加生地、鳖甲、丹皮、栀子仁清热养阴等。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8.3 治痛缓急汤

【来源】于鹄忱,《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白芍30~50克,甘草10克,川芎、牛膝各30克,柴胡、僵蚕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养营和血,祛风镇静,舒筋止痛。

【方解】方中以白芍养营和血、柔肝止痛,与甘草合用,酸甘化阴,使阴血平复,筋得气养则挛急自解。川芎辛温升浮,为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为少阳经引药,能治诸经头痛,活血散郁祛风;牛膝舒筋通脉,可缓川芎升浮之势,以冀升降相得,勿失其度;柴胡疏泄足少阳胆经之邪,治头晕目眩,耳鸣;僵蚕祛风散寒,燥湿化痰,温行血脉。诸药合用,共奏养营和血,祛风镇静,舒筋止痛之功。由于方药切中病机,故能药到病除。

【主治】三叉神经痛。

【加减】如因风热而诱发伏邪者,加姜黄,生大黄;湿热内蕴者,加白蔻仁、杏仁、苡米、黄芩等;对因风寒而诱发者,加附子、细辛之属,随证选用,不可偏颇。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附记】本方用于治疗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疗效亦佳。



8.4 芩葛石膏汤

【来源】赵太岩,《中国当代知名中医特色医疗辞典》

【组成】黄芩15克,葛根30克,生石膏40克(打碎,先煎),荆芥穗15克,赤芍20克,钩藤20克,苍耳子20克,薄荷10克,蔓荆子20克,全蝎10克,蜈蚣3条,柴胡20克,甘草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清肝熄风止痛。

【主治】三叉神经痛。

【加减】目痛加桑叶、菊花各15克;牙痛甚者加细辛5克,牛膝15克;大便秘结加大黄15克。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轻症3~4剂,重症7~14剂即可治愈。

【附记】服药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方法。



8.5 五白汤

【来源】雍履平,《脑病辨治》

【组成】白芷、白蒺藜、白僵蚕各10克,白附子、全蝎、川芎、肉桂各6克,白芍、地龙各15克,蜈蚣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2周为1疗程。

【功用】祛风,通络,止痛。

【主治】三叉神经痛。

【加减】因寒触发者,加大白芷用量,并加制川乌、制草乌各3~6克;因热而诱发者加菊花18克,石决明30克(先煎20~30分钟)。

【疗效】一般5剂见效,1~2个疗程可愈。



8.6 止头痛方

【来源】卢芳,《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川芎、白芷各50克,羌活、菊花、藁本各15克,荜拨5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功用】祛风止痛。

【主治】因风邪所致的偏正头痛,巅顶头痛,齿槽痛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三叉神经痛、偏头痛、枕神经痛。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服药5剂见效,1个月左右可愈。



8.7 十味止痛汤

【来源】张家鹏,《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石膏30克(先煎),黄芩10克,葛根15克,荆芥穗10克,钩藤、苍耳子、蔓荆子各12克,全蝎6克,蜈蚣3条,生地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清热解痉,驱风散火。

【主治】三叉神经痛。

【疗效】多年使用,屡试屡验,效果甚佳。

【附记】方名为笔者拟加。验之临床,屡获良效。



8.8 八味止痛汤

【来源】包松年,《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当归、赤芍、白芍各10克,潼、白蒺藜各12克,白芷10克,细辛4克,钩藤12克(后下),全蝎粉2克(分2次吞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功用】养血活血,熄风止痛。

【主治】三叉神经痛。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10~30剂即可见效或痊愈。

【附记】方名为笔者拟加。验之临床,效果甚佳。


三叉神经痛
   龙蝎饼
[药物]地龙 5 条,全蝎 20 个,路路通 10 克,生南星、生半夏、白附 子各 50 克,细幸 5 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未,加药未量的一半面粉,甲酒调成饼,摊贴太阳 穴,纱布包固定,每天 1 次。 [疗效]此方治疗三叉神经痛 45 例,痊愈 42 例,好转 3 例。 [来源]李志文?陕西中医

芎芷石膏汤   
[药物]菊花、炒枣仁各 30 克,石膏、龙齿、玄参、当归、珍珠母各 几克,川芎、白芷、牛膝、荷叶、片草各 10 克,钩藤 12 克,全蝎 6 克,细 辛 3 克。 [用法]每天 1 剂,水煎服。 [疗效]此方治疗三叉神经痛 45 例,取得较好疗效 。 [病例]邵×\u65292X女,55 岁。三叉神经痛间隙性发作 19 年,曾用中西药 治疗数年终未愈。近年来发作频繁,发作时右侧三叉神经分布区烧的样剧痛, 并有头晕及面部麻木感,有时伴面肌抽搐,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予芎芷 石膏汤加味治疗,眼 10 余剂痊愈,随访 5 年未复发。 [来源]王建伟,山东中医杂志

治三叉神经痛秘方

8.1 通络头风汤

【来源】李寿山,《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川芎10~30克,当归10~20克,细辛5克,蜈蚣2条。

【用法】每日1~2剂。先将上药用冷水浸泡15分钟,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煮好后两煎药汁混匀,总量以200毫升为宜、早晚分服,或6小时服1次。

【功用】活血化瘀,通络祛风止痛。

【方解】本方系《卫生宝鉴》芎归汤加细辛、蜈蚣组成。方中川芎为主药,辛温味薄气雄,功擅疏通,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擅理气活血,搜风止痛;当归养血活血,功专通经止痛。辅川芎增强止痛之效,抑川芎辛窜太过之弊;细辛祛寒止痛,蜈蚣搜风通络,二味虽为佐使之药,然不可缺,乃本方行军破敌之先行,为止痛之上品。二则量大而专,有的放矢。前人以为川芎辛温香窜不可过用,其实不然。顽症痼疾,不用足量,难以获效。余用川芎,最小剂量起于15克,以后递增其量,对头痛剧烈者,常用之30克以上,实践证明并无伤阴香窜之弊。当然与当归性柔而润防止副作用有关,此君臣佐使配伍之妙也。另外,细辛不过钱之说,亦不足信。余于细辛止痛,最少起步于3克,递增至9克,并无不良反应;蜈蚣有毒,人皆畏之,但治瘀血头痛,确有祛风镇痛、搜风通络、逐瘀止痛之效,一剂药用2条或3条,并无毒性反应,研末冲服其效更著。再者随证加减,伍以适当引经药,更能提高疗效。

【主治】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等病。症见剧烈的偏正头痛,甚则泛恶呕吐,用止痛药或麻醉剂难以止痛,舌偏淡紫,舌下络脉多呈淡紫而长,脉弦或涩,妇女常在经期前发作。中医辨证属于风痰血瘀阻滞清窍络脉所致之偏正头痛顽症。

【加减】头部冷痛加白芷;头部热痛加甘菊、苍耳子;头痛如锥如刺如灼加僵蚕、生石膏、蜈蚣(研末冲服);三叉神经痛加生白芍、白芥子、白芷;妇女经期头痛则当归量应大于川芎;后头痛加羌活;前头痛加白芷;偏头痛加柴胡;巅顶痛加藁本。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附记】一般宜在头痛发作时服药,效果更好。但服此汤剂(本方),一般不需用其他止痛剂。因方中药物多辛香燥烈,故阴虚血亏者不宜用之。患感冒时也不宜服此药。本方药少而精,针对性强,恰切病机,故用之效佳。对寒瘀头痛效果尤佳。

 

8.2 四味芍药汤

【来源】夏度衡,《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白芍、生牡蛎各30克,丹参、甘草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柔肝潜阳、活络熄风。

【方解】本病是一种常见的难治病。一般多责之于风(内风)、火、痰、瘀、虚(气阴两虚)。根据本病发病,病情特点,夏老认为系由肝血不足,肝阳偏亢,化风上扰所致。治宜柔肝潜阳,和络熄风为法。自拟四味芍药汤,恰中这一病机,用之临床,效果颇佳。方中重用白芍、牡蛎柔肝潜阳熄风;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使阴复阳潜,并可缓急止痛;丹参养血活络,四药合用,共奏柔肝潜阳,活络熄风之效。

【主治】三叉神经痛。

【加减】本病之治,多主以本方,并结合症状稍事加减,则左右逢源。如兼风、烦躁易怒,口苦,面赤,大便干结者,均加龙胆草、大黄、黄芩;若鼻塞,鼻窦部胀痛则颜面疼痛(三叉神经痛)加重者,加辛夷、苍耳子、白芷、薄荷;兼见牙龈红肿疼痛;或龈部溢脓、渗血者,酌加葛根、生石膏、生黄芪、蒲公英;兼见腹胀纳呆者,酌加神曲、藿香、茯苓、白术、党参;若兼见前额眉棱骨痛、项背强、头胀、恶风者,酌加防风、白芷、桂枝;兼见胸闷、咳嗽、口流涎沫者,酌加茯苓、苍术;兼见潮热、心烦、咽干、口燥不多饮、舌红少苔,脉细数者,酌加生地、鳖甲、丹皮、栀子仁清热养阴等。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8.3 治痛缓急汤

【来源】于鹄忱,《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白芍30~50克,甘草10克,川芎、牛膝各30克,柴胡、僵蚕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养营和血,祛风镇静,舒筋止痛。

【方解】方中以白芍养营和血、柔肝止痛,与甘草合用,酸甘化阴,使阴血平复,筋得气养则挛急自解。川芎辛温升浮,为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为少阳经引药,能治诸经头痛,活血散郁祛风;牛膝舒筋通脉,可缓川芎升浮之势,以冀升降相得,勿失其度;柴胡疏泄足少阳胆经之邪,治头晕目眩,耳鸣;僵蚕祛风散寒,燥湿化痰,温行血脉。诸药合用,共奏养营和血,祛风镇静,舒筋止痛之功。由于方药切中病机,故能药到病除。

【主治】三叉神经痛。

【加减】如因风热而诱发伏邪者,加姜黄,生大黄;湿热内蕴者,加白蔻仁、杏仁、苡米、黄芩等;对因风寒而诱发者,加附子、细辛之属,随证选用,不可偏颇。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附记】本方用于治疗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疗效亦佳。

 

8.4 芩葛石膏汤

【来源】赵太岩,《中国当代知名中医特色医疗辞典》

【组成】黄芩15克,葛根30克,生石膏40克(打碎,先煎),荆芥穗15克,赤芍20克,钩藤20克,苍耳子20克,薄荷10克,蔓荆子20克,全蝎10克,蜈蚣3条,柴胡20克,甘草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清肝熄风止痛。

【主治】三叉神经痛。

【加减】目痛加桑叶、菊花各15克;牙痛甚者加细辛5克,牛膝15克;大便秘结加大黄15克。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轻症3~4剂,重症7~14剂即可治愈。

【附记】服药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方法。

 

8.5 五白汤

【来源】雍履平,《脑病辨治》

【组成】白芷、白蒺藜、白僵蚕各10克,白附子、全蝎、川芎、肉桂各6克,白芍、地龙各15克,蜈蚣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2周为1疗程。

【功用】祛风,通络,止痛。

【主治】三叉神经痛。

【加减】因寒触发者,加大白芷用量,并加制川乌、制草乌各3~6克;因热而诱发者加菊花18克,石决明30克(先煎20~30分钟)。

【疗效】一般5剂见效,1~2个疗程可愈。

 

8.6 止头痛方

【来源】卢芳,《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川芎、白芷各50克,羌活、菊花、藁本各15克,荜拨5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功用】祛风止痛。

【主治】因风邪所致的偏正头痛,巅顶头痛,齿槽痛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三叉神经痛、偏头痛、枕神经痛。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服药5剂见效,1个月左右可愈。

 

8.7 十味止痛汤

【来源】张家鹏,《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石膏30克(先煎),黄芩10克,葛根15克,荆芥穗10克,钩藤、苍耳子、蔓荆子各12克,全蝎6克,蜈蚣3条,生地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清热解痉,驱风散火。

【主治】三叉神经痛。

【疗效】多年使用,屡试屡验,效果甚佳。

【附记】方名为笔者拟加。验之临床,屡获良效。

 

8.8 八味止痛汤

【来源】包松年,《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当归、赤芍、白芍各10克,潼、白蒺藜各12克,白芷10克,细辛4克,钩藤12克(后下),全蝎粉2克(分2次吞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功用】养血活血,熄风止痛。

【主治】三叉神经痛。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10~30剂即可见效或痊愈。

【附记】方名为笔者拟加。验之临床,效果甚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