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之脉络思考浅见,与同道中人分享(德篇)

 谢芪 2014-01-14
德篇分章脉络整理:
《 德 篇 》
1、论德,德篇立论。
介绍与德有关的概念,揭示世人推崇的那些仁义礼不过是道之浮华,不是根本的德,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而上德最主要的就是:不德,即达到不知有德的境界。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2、是为论德作铺垫,提出德的目标是归一,归一是为了尊道达到道之朴的境界,圣人之德即是使天下归一消除纷乱(一既可以是大道也可以是小道,即局部的道)。
2、1、引子:得统一而能归朴 
有上德即应该有全局观,应该驾驭全局,使天就是天、地就是地,使万物复归于朴、信、诚的境界,才是有道。论道的统一,讲统一性,高低、贵贱都是相互依存的,否则就不完整、不统一,不成之为一,就乱了,所以不可过分追求高贵而忘记低贱,忘记统一性。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2、2 陈述子论点:阴阳之易
万物变化之最根本动因,那就是道之返,返是动因,返是变、是易,强者变弱、弱者变强都是返。返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上士闻道,勤而行于其中;中士闻道,若闻若无;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2、3 论证:从源头讲事物的基本存在,及其两面交替的变化规律。
道生万物亦是因返的动因而起,尤其是二生三。而万物变化的最基本规律不过是损之而益、益之而损罢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4 论证:讲内外关系
讲内和外的关系,有道重视内、实质、本源,无道重视外、表面、浮华,人们因不知足、欲得妄为而失道而失天下。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2、5 论证:讲损益关系
论道的融合,讲损益,圣人应当以百姓之心为心,应当为天下付出而不是索取,才能天下归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
3、正式进入德的论述过程。德的中心议题就是“尊道贵德”,目标就是“德畜之”使天下万物有生、无死地。
3、1 引子:因死地的存在而需要德。
提出需要德的起因,因为德是为了解决“死地”问题而提出的,给下一段陈述论点铺垫。死则是死地,就是道篇讲名的时候提到的“止”止意味着生的范围终结。关于德的正式论述登场了,德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畜养”,养的本质就是“无死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3、2 陈述子论点:尊道贵德、德畜之,是有上德的根本。
提出德的定义,道生养万物,万物之基本属性,以及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道生、德畜、物形、器成。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3、3 论证:从根基和起点(母)看德之厚。 
从天下之初讲起,讲母子,讲无道,讲赤子之德对比物壮则老,从有的无德之最根本形态进行分析。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实其事,终身不复。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竽。非道也哉?!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3、4 论证:德有容,和为贵。
论德的包容,同意味着包容,对万物不该有亲疏、贵贱之分,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因祸福相依,故不宜有亲疏之心。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多忌讳,而民弥叛;人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5 论证:德无极,长生久视。
养万物需重视不要走极端,论极,讲的是极-偏执、极端、无正,因为偏执所以正的奇了,善的妖了,所以长生久视则是回归于无极,重积德,回归于不知极的状态,则生。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4、论取天下之道,这一段是在论德之后的发挥,其实整个道篇和德篇前面的部分都是为这个主题服务的,这也是为什么文章如此严谨的一个原因吧。
4、1 引子:取天下之道是国与国之间取胜之道
以道的天下观,看大国小国之间的关系。国家之间宜两不相伤,从道的视角出发共生、共荣才是利于天下的上策,是天下归一的条件。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4、2 论点:取天下
天下的概念大于邦,因而前面一段论邦国的文字作为论天下的引子也能说得通,这就是:立天子置三公取天下的方式不如以尊此道的方式取天下。原本这一部分不太清楚,现在基本能够说通。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4、3 论证:基本方法
取天下之基本策略:为无为。也是做任何事情的基本策略。论有为的策略。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大,小之。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剪,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持者远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持,故无远。
4、4 论证:慎终如始
取天下之慎终如始。欲不欲、学不学,以辅佐万物的心态为之,欲上则下、欲前则后,圣人不争小故可成其大。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能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4、5 论证:三宝为本
取天下之用兵论道的三宝,讲三个法宝:慈、俭、不先。也就是勇、广、成(且器长),拥有三宝则战无不胜,因为哀者不会轻敌、不逞匹夫之勇,故有三宝,故能胜。讲的是用兵的战略态度。还是围绕不死的论题。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5、结束语,讲我说的这些话是圣人所应该知道、应该去做的,呼应了38章的“大丈夫居其厚”以及“道之浮华”。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