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栀子豉汤

 学中医书馆 2014-01-14
栀子豉汤 方剂来源 汉。《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栀子9克 淡豆豉9克 .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热除烦。主治外感热病气分轻证,身热懊侬,心烦不眠,胸闷不舒,甚则坐卧不安,舌红否微黄,脉微数。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也可用于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彝窦炎,病毒性心肌炎,散发性脑炎,.胃窦炎等病症。例如。 (1)神经官能症 本方加减,治疗106例。其中年龄最小20岁,最大5工岁。肝阳上亢者,加龙胆草、生地黄;心脾两虚者,加人参、茯苓、自术;心肾不交、虚火妄动者,加生地黄、何首乌、丹皮。结果。痊愈 55例,显效33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河北中医>1985年第2期)。本方加生大黄、厚朴、枳实治疗。患者头痛心烦,似有物在胸中捣已13 年,诊见头面、四肢污垢淤积,大便干结难下。结果:服药2剂,全身症状减轻;共进58剂,诸症消失(《新中医}1985年第3期)。 (2)散发性脑炎 本方加枳实、竹叶、竹茹,治疗20例。患者均为脑炎后期,余热未清,症见身热不扬、心烦喜呕、胸闷懊侬。结果:痊愈 14例,好转5例,死亡l例;疗程最短31天,最长105天((中医杂志} 1982年第8期)。 (3)咳嗽 本方加前胡、沙参、枇杷、杏仁、梨汁、石膏治疗。患者干咳无痰、胸闷烦躁、口干喜冷饮,大便于。结果:服药3剂,诸症减轻 (《天津中医》1986年第6期)。 (4)病毒性心肌炎 本方加淡生姜、姜竹茹治疗。患者心电图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T波低平,心悸纳差。结果:服药3剂后,心烦、心悸见减;守上方加鸡金续治,心电图恢复正常(<新中医)1985年第3 期)。 (5)胃窦炎 本方加竹茹、郁金、延胡索、生姜,治疗浅表性胃窦炎。结果:服药2剂后,胃脘痛止。 (6)月经不调 治疗肝胃郁火所致的月经超前量多,心中烦热、懊侬,有一定效果((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本方加生地、阿胶、地榆炭、柴胡,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之崩漏、月经量多、经行日久、面赤口干者,有效(《天津中医》1986年第6期)。 (7)泄泻 本方合葛根芩连汤,治疗湿热泄泻以热为主的婴幼儿患者。使用时可加茵陈、郁金、佩兰、蚕砂等(《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79 年第2期)。 (8)出血 本方加白茅根治疗。患者每日上午鼻衄,连续工0天.结果:服药2剂血止(《新中医)1985年第3期)。本方加生大黄、紫草治疗。患者牙龈渗血已1年余,心烦胸闷,大便干结。结果。药后痊愈,随访5年未见复发(《天津中医》1986年第6期). (9)氨茶碱反应 治疗5例。患者均因服用氨茶碱后,见恶心呕吐、心烦心悸。用栀子24克、豆豉工5克,急煎顿服, 1小时后令再服。结果:药后能安然入睡(《新中医}1985年第3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外感热病,气分有热之证。方用栀子苦寒清热除烦,豆豉辛甘微苦寒升散邪热,一宣一降,相须为伍,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发热、虚烦不得眠、舌红苔微黄、脉微数,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外感热病、热在气分而表邪未解者,可加薄荷、牛蒡子辛凉解表药;口干、口苦、舌红苔黄等里热较盛,加连翘、黄芩、芦根等加强清泄里热之力。 栀子甘草豉汤(<伤寒论》),即本方加炙甘草组成;功能清热益气,主治栀子豉汤证兼见少气者。栀子生姜豉汤(《伤寒论》),即本方加生姜组成,功能清热止呕;主治栀子豉汤证兼见呕吐。栀子厚朴汤(《伤寒论}),即本方去淡豆豉,加厚朴、枳实组成,功能清热除满;主治栀子豉汤证兼见腹满。栀子干姜汤(《伤寒论)),即本方去淡豆豉,加干姜组成,功能清热除烦,主治伤寒大下后,身热未去、有微热。栀子大黄汤 ({金匮要略}),即本方加大黄、枳实组成;功能清热化湿,主治酒疸,湿已化热,小便不利,心中懊侬或热痛。枳实栀子豉汤(《伤寒论》),即本方加枳实组成,功能清热行气,主治伤寒大病愈后,余热未尽,气血未复,过分劳累而复发热。 凡属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慎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