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武汤

 学中医书馆 2014-01-15
真武汤 方剂来源 汉.<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附子(炮)9克 白术6克 茯苓9克 白芍9克生姜9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温阳利水。主治肾阳衰微,水气内停,小便不利,恶寒,四肢沉重疼痛,或肢体浮肿,苔白、脉沉,及太阳病,汗出不解,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困动,振振欲擗地。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腹水,传染性肝炎,心力衰竭,内耳眩晕症,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低下,前列腺肥大,慢性肠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又用于治疗脱疽,失音,手足青紫症,氯丙嗪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舌血管神经性水肿,高血压等病症。例如; (1)慢性肾炎 本方加减,治疗寒湿型者,疗效满意。虚弱型者,加黄芪、党参,或合并当归补血汤,一般用药数剂后,患者精神体力渐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均有增加(<江西中医药}1956年第11期)。本方合实脾饮,治疗21例.结果;对水肿的消退和肾功能的改善,疗效肯定(《广东中医》1959年第10期)。本方加沉香、橘络、煨姜,合河车补心丸治疗。患者全身水肿基本消失,但尿蛋白“+++”,NPN上升,久治不愈。结果。服药4剂后,尿量显著增多,服药7剂后,尿蛋白减至。+”;服至10剂盾,尿蛋白减至微迹,后继续服药,NPN含量也减至32毫摩/升(<中医杂志,1969年第8期。 (2)急性肾功能衰竭 本方合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肾衰(少尿期)。结果;服药6剂,尿量逐渐增多,浮肿渐消,再合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汤剂,加用黄芪、白参等,8、9天后进入恢复期,再予补益脾肾扶正之品。 1个多月后,各项检查指标恢复正常。随访1年余未复发({新中医)1985年第3期)。 (3)慢性肾功能衮竭 本方加大黄、益母草、生黄芪、红参,治疗 12例。泛恶呕吐较剧者,加半夏、苏叶,多囊肾功能不全.加半边莲,丹参;严重尿少,附子、生姜均重用至15克,加牵牛子10克,BUN>35.7 毫摩/升,重用大黄至20克,加用冬虫夏草。结果。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尿蛋白转阴,BUN正常)6例,好转(症状体征消失,尿蛋白。+。一 “±”,BUN接近正常)4例,无效2例,服药20一62剂(<湖南中医杂志>1990年第1期)。本方去生姜,加西洋参、薏苡仁,治疗2例。结果获愈。其中1例系腹部手术后发生尿毒症,NPN 107毫摩/升,用药1 剂后能自行排尿,四肢渐温,肉困筋惕亦止;改用健脾利水之剂,3诊后,诸症好转,NPN降至27毫摩/升.最后痊愈出院({中医杂志} 1959年第5期)。 (4)腹水 本方加五味子、细辛、干姜治疗.结果获愈(<江苏中医} 1959年第4期)。 (5)传染性肝炎 本方加味,治疗传染性肝炎属阴黄者,疗效较好 (<广东中医}1959年第10期)。 <6)心力衰竭 本方加活血祛瘀药(桃仁、琥珀、红花),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工5例。结果;心力衰竭基本纠正者工例,显效6例,有效5 例,无效3例((中医杂志}1980年第3期)。本方加黄芪、桂枝、细辛、五味子、五加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14例.下肢肿甚,加防己,喘逆,加杏仁、车前;呕胀,加木香、砂仁.结果。显效(气喘心悸水肿基本消失。脉率正常,体征明显好转)9例,好转(心率恢复至80次/分左右,但活动后仍出现心悸气短)5例(eft.宁中医杂志》1984年第2期)。 (7)内耳眩晕症 本方加细辛、桂枝、五味子,治疗41例。结果,治愈35例,好转6例(噬福建中医药》1981年第5期)。 (8)失音 本方加桂枝、甘草,并重用附子、桂枝治疗。结果:服药 2剂后,症状大减,声音明显好转;再服2剂,获愈,以补中益气汤加附子、桂枝善后(<中医教学》1976年第1期)。 (9)脱疽 本方加干姜、桂枝、党参、黄芪,治疗6例。其中4例确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结果:除工例截肢外, 5例患肢之“黑”、 “冷”、“痛”症均消失,足趺阳脉恢复正常,坏死溃烂处愈合。服药最少 22剂,最多60剂(《中医杂志》1965年第9期)。 (10)手足青紫症 治疗可逆性低温血凝现象并发手足青紫症。结果获愈(《江西中医药》1959年第工期)。 (11)胃下垂 本方合人参汤治疗。结果。服药工年后,症状消失 (《辽宁中医杂志》1978年第2期,译自《汉方。临床》)。 (12)呃逆本方去生姜,加人参、五味子、细辛、干姜治疗。结果。服药5剂而愈(《辽宁医学杂志}1959年第4期)。 (13)锥体外系反应症 本方为主,治疗因精神分裂症,服用大剂量氯丙嗪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症。结果:服药9剂后,症状基本消失,继服归脾丸善后,7年后随访未复发(《河南中医》1986年第1期). (14)高血压 本方加味,治疗高血压眩晕。结果。服药月余,血压由23.99/18.66千帕降至18.66/la.32千帕,随访见病情稳定,能正常工作(《新中医>1986年第10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阳衰水肿病症。方用附子温阳散寒,佐以白术、茯苓健脾利水,又配以白芍酸敛护阴,共奏温阳利水之效,且使阳得复而阴有护,寓有水火相济之妙,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脾肾阳衰,水邪为患,见有浮肿、小便不利、苔白、口不渴,为其辨证要点. 原书注称:。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强心利尿,促进胃肠吸收,排除体内残余物质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