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国慈善见闻:随处可及,深入人心

 自问心如何 2014-01-19


  刚到爱丁堡的时候,我发现在闹市区有很多小店铺,主要卖二手的衣服、餐具、玩具、书籍和音像制品,等等。这些衣物比普通商店里的东西要便宜好多好多,还能看到一些民间的家用“古董”,有各类图书画册,很有意思。当那时的我还在换算着英镑和人民币的比值的时候,这些最便宜的小店是我最喜欢“参观”的地方。几个月以后,我才知道这些店都是慈善机构开的,这确实让我很惊讶。


  这些慈善机构的二手店遍布英国各地,从小区街道到商业中心随处可见。常见的比如,Oxfam(国内叫乐施会,国际发展及救援非政府组织),Cancer research UK(英国癌症研究),British Heart Foundation(英国心脏研究基金会),等等。当地居民可以把自己家里用不着的东西捐给就近的或者特定机构的店铺,有很多留学生们学成回国之前喜欢把他们剩下的物品和书籍捐出来,我就经常见到二手的中文版经济类参考书。我在爱丁堡的房东夫妇经常把一些年龄比我还大的旧物放到门口的凳子上,告诉房客们说,任何放在这里的东西都可以随便拿走,要是你们不要的话,它们将全被送去“做慈善”。我搬到利物浦之前收拾东西的时候也捐过两次,我把旧衣服和旧书放在大袋子里拎到店里,走到柜台前说“我想捐献这些东西”,店员非常高兴地感谢我,并马上接过袋子,转身把它们放到后面的储藏间,决不会当面清点这些东西。


  别看这些小店都是以卖二手货为主,它们的顾客可不少。店里的二手衣服都已经消毒、清洗、熨烫好了,挂上价签,就像商场里的衣服一样整整齐齐按照男女、内衣外套、冬装夏装、上衣裙裤区分好,并按衣服号码排列。鞋子都很旧,不过也被尽量擦洗干净。二手的餐具器皿除了样式过时之外,大部分都闪亮如新。书架是最吸引人的,像家庭常用的旅游、装潢、园艺、烹饪、地图册、字典、医疗保健等等,实用又不过时,当下正流行的小说、经典影碟也很常见。所有的物品都是原价的十几到几十分之一。有些店里也卖新货,比如专为某项宣传做的玩具或纪念品,还有某些好心人亲手做的包包和针织品之类的。像这样几乎应有尽有又绝对物美价廉的小店,附近居民和学生当然乐意光顾啦。


  这些慈善小店也是初来英国的中国留学生们初次打工喜欢选择的地方。初级的店员,都是做义工不拿工资的。刚来英国的留学生们可以很容易在很短的时间内申请到这样的工作,可以锻炼口语听力,简单了解英国文化,最重要的是可以积累工作经验,还能拿到一份可靠的推荐信,短期工作之后,找下一份有薪水的工作就容易多了。


  这些慈善小店可以说是英国一景,这在国内是很少见的。在闹市中放眼望去,当各式店铺的招牌广告映入眼帘的时候,有些招牌让人们关注疾病研究、关注弱势群体、关注流浪宠物,让这些易被忽视却又与平时生活息息相关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


  *******************************************


  我对慈善的认识源于一堂很有意义的课。两年前,我参加了一次苏格兰的GRAD School(全英各区都有),主要是对全苏格兰各学科的博士学生的课外培训,四天全住宿,还全部免费,内容包括人生规划,性格测试,团队活动,如何写简历面试找工作,等等。其中一部分的内容就是了解英国慈善机构的运作方式。那天我们分别扮演了慈善机构的创始人,准备好宣传词,向慈善机构委员会申请一笔虚拟启动资金。辅导老师先为我们选择了一些慈善帮助对象,比如某社区的孤寡老人需要照料也需要活动场所,某国家来英国的妇女移民需要教育和帮助,某地区妇女遭受家庭暴力需要法律援助,等等。老师们事先把这些写好了贴在墙上,在午饭休息时间让我们在自己感兴趣的海报下面签名,下午活动时间,有共同目标的学生成为一组,分别完成任务。这一步骤非常重要,因为做慈善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就是,要有一个信念,为这个信念而努力,发自内心地去帮助自己想要帮助的人或物。据统计,在英国最受欢迎的、或者说最容易被大家接受的、或者说最容易要到钱的十大慈善理由依次是:国际援助,癌症,宗教理由,历史遗产和环境,艺术文化,儿童,宗教传教,动物保护,社会福利,残疾(2003/04 Charities Aid Foundation统计)。


  接下来,这个信念要转化为明确而可行的目标,能长期生存;不要好高骛远,动辄就说“全国”“全球”“全人类”。小而明确的目标更容易实现。如果拿到那笔启动资金,不是一笔钱花完就算了,而是将这个机构长期经营下去,在与其他慈善单位竞争中求得生存。比如我们拿到钱,可以自己租个店铺,靠回收变卖旧衣物来赚更多的钱去帮助我们的目标人群;比如我们可以拿钱租个活动场所,请社区的人们来打牌打球,靠他们成为会员缴纳会费来维持和发展;比如我们可以买套房子,靠出租房屋赚来的钱做点什么事;比如我们可以办个小培训班,教师义务辅导……等等等等。


  然后,我们就准备广告海报,准备宣传词,先向委员会申请资金。


  有了这次课堂体验,再加上平时听到读到的消息,我越来越理解和尊重英国的慈善事业了。在英国,慈善事业是一个大的部门,叫Voluntary sector(志愿部门,相对于比如政府部门叫Government Sector),或charity sector(慈善部门),与以下机构同属于not-for profit sector(非营利部门)或the third sector(第三部门,区别于营利部门和政府部门the place between State and the private sector)—— 住房供给组织、大学院校、中小学校、不是用于圣典的礼拜场所、NHS医院、工会,体育娱乐俱乐部,以及小型志愿组织(housing association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chools, non-sacramental religious places of worship, NHS trusts, trade unions, sports and recreation clubs, and small voluntary groups)。这些非营利部门或第三部门也都可以称作广义的慈善部门。到2004年,活跃在英国各地的注册慈善机构就有169000家。比如爱丁堡大学就会自动给每一个学生和员工通过学校电子邮件系统发出的电子邮件末尾加上一行字: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is a charitable body, registered in Scotland, with registration number SC005336. (爱丁堡大学是一个在苏格兰注册的慈善团体,注册号码为SC005336。)于是,任何人只要有了这个注册号,都有可能成为学校的捐款人,来资助大学的教学和科研。


  狭义的慈善部门指的就是普通意义上的慈善了。本文最初说的几个就是英国家喻户晓的慈善组织,人们把他们叫做“super charities”(超级慈善组织),还有地方的小区域小范围的专为少数特定人群服务的小型慈善组织(比如我们上课时举的例子)同样是英国慈善部门中重要组成部分,年收入1万到10万英镑不等。


  2006 Top Ten Fundraising Charities and their income


  (2006年收入最高的十大慈善机构,由Charities Aid Foundation统计)


  Position Charity £ million(百万英镑)


  1 Cancer Research UK(支持癌症研究) 344


  2 Oxfam(乐施会,国际发展及救援) 177


  3 National Trust(保护历史和自然遗产) 156


  4 British Heart Foundation(心脏研究基金会) 130


  5 Royal National Lifeboat Institution(海事救援) 108


  6 NSPCC(反对虐待儿童) 93


  7 Salvation Army(基督教救世军) 92


  8 Macmillan Cancer Relief(救助癌症患者) 90


  9 RSPCA(反对虐待动物) 80


  10 Save the Children(救助儿童) 79


  每年这么多钱,来源非常广泛,主要有两大途径,一类是来源于自愿捐赠,包括募捐活动,个人捐赠,遗产,彩票和变卖捐赠物品;另一类属于非自愿支出,包括靠出租,投资,贸易,政府资助等等(rent,investments,grants from public bodies,trading fees and contracts)。


  Charities Aid Foundation也是一家慈善机构,专门为其他各类慈善组织提供服务和帮助,进行慈善事业的调查和研究。他们曾统计了500家慈善组织在2003/04年度的各种收入,其中来自自愿捐助的收入达49.3亿英镑,来自非自愿捐助的收入达41.63亿英镑,两者不相上下。由此可见,不仅英国民众乐善好施、支持慈善事业,慈善组织自身也颇擅经营。如今的英国慈善机构,特别是那些“超级慈善组织”,大都具有专业的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与以往人们印象中的“一群有美好愿望的业余经营者”(well-meaning amateurs)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在英国的慈善部门中,约有18万员工是有薪员工,占全部职位的15-20%,其余为义工。看来,义工仍然是慈善事业中必不可少的劳动力。


  (以上资料来自 prospects.ac.uk,grb.uk.com 和 Charities Aid Foundation)


  *******************************************


  我在英国的三年留学生活,与英国慈善事业密不可分。首先,我的奖学金就来自一个慈善机构,资助来自世界各地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完成博士学习。这个奖学金最初是由英国政府牵头组织的,由国际几大跨国公司资助,比如我的钱就来自香港李嘉诚的药厂。与其他商业资助的奖学金不同的是,收到慈善奖学金资助的学生单纯从事学术研究,与商业性质的药物研发无关。


  同样的,我所在的有六十多人的大实验室多年来的研究经费大都来自Wellcome Trust(以Wellcome爵士命名的慈善机构);三年来我自己做实验的科研经费来自Diabetes UK(英国糖尿病慈善机构)。去年,我和导师还去参加了Diabetes UK, Scotland(英国糖尿病慈善机构苏格兰分会)的会员联谊会,让普通捐赠人与最终接受捐助的科研机构代表——比如花掉这些钱的我和我的导师——见面并交流科研成果,让捐赠人了解这些钱都花在哪里了。


  和我一样,我周围医学院的大多数同学朋友都是从类似的慈善机构得到的奖学金和科研经费,比如前面说的癌症研究组织,和心脏研究基金会等等。其中,大名鼎鼎的Wellcome Trust就是最慷慨的慈善组织之一。它是世界第二大的慈善机构,仅次于比尔盖茨的基金会,主要资助生物医学方面的科学研究。


  Wellcome爵士曾是一位制药行业的巨头,他临终前留下遗嘱,把个人收藏、个人财产和整个公司都捐给社会,将来公司全部收入都将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现在Wellcome trust的经营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方面有专人负责赚钱,比如投资、做房地产(制药厂的部分已与其他公司合并成GSK(世界第二大制药保健公司),不属于Wellcome trust了),另一方面又有专人负责“发钱”,把每年的收入合理计划,用于他们旗下的研究机构Sanger Institute以及其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


  看来,国外的科研经费有很大一部分(有可能是全部)来自民间的慈善机构,而国内的科研经费主要是靠政府分发的。


  *******************************************


  在英国,做慈善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同时英国的慈善机构为了在众多竞争者中胜出,也是想方设法地向民众要钱,当然,愿望总是好的。在我看来,英国人已经把做慈善当作太普通的一件事了,就像去超市买瓶牛奶一样。比如每年的十月底到十一月中旬的Poppy appeal,在英国的大街上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在胸前戴一朵红红的小罂粟花,以纪念曾经在一战中阵亡的战士们,募集的款项主要用于帮助曾经或者正在英国军队服役的人们。超市、饭店、银行都设有卖小红花的地方。又比如你会经常遇到一些人在胸前别着粉红丝带的小胸针,这是关注乳腺癌的标志。每两年一次的Red Nose Day(红鼻头日)的各种募捐活动在2月5日举行,届时学校的孩子们可以不用穿校服,大人们也都戴上小丑一样的大红鼻头,一天下来,既搏大家一乐,又完成了募捐。还有很多年轻人手腕上戴着各种颜色的塑胶圈,上面写着各种帮助儿童、帮助非洲难民、……虽然这些塑胶圈不如首饰漂亮好看,却代表这个年轻人的愿望,看上去当然很酷。各种名目的慈善纪念品随处可见,每个大概一到两英镑,人们自己拿一个戴上,然后自觉地把钱塞到一个储钱罐里。


  一两镑的钱都是小钱,要知道还有不少人从自己的银行账户设了Direct debit,每月定期定额向某一个或几个慈善机构捐款。到年底的时候更是捐一大笔。捐款方式也非常简单,就像网上购物一样容易操作。我们实验室的几个大人物,每到圣诞节前都会分别给大家群发电子邮件说:祝大家圣诞快乐,为了保护森林我就不一一送贺卡了,我只是在楼下的大卡片上签了名,并给某儿童基金会捐了一大笔钱!——当然,英国有比较成熟的捐款抵税制度。一个人捐了多少款,就可以少缴多少税,这也是政府鼓励“第三部门”发展的一种方式。


  前不久我还从新闻里看到,英国乐施会Oxfam在伦敦的几家二手小店开始尝试请时尚设计师和时尚学校的学生设计衣服和鞋,卖二手衣物的同时也卖新衣新鞋,价格当然不会高。时尚慈善两不误,当然是招揽生意的一个好办法。


  Dynamic曾在WWF(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购买了一套“领养”海豚的礼品套装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我,从此以后我们就在遥远的苏格兰海岸有了一群“海豚宝宝”。WWF会按季度给我发来一些小册子,告诉我这些海豚的生存状况和最近的出没迹象。有时候想象一下它们在海里嬉戏的样子,不知他们是否知道也有两个中国“亲人”在关心他们呢?我的一个朋友也曾收到过一套“领养”动物园企鹅的礼包,她可以经常去动物园看望他/她/它。这样的礼物既有趣又能做慈善,真是一个好点子!

  *******************************************


  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大地震之后,举国上下在哀悼死难同胞的同时,也纷纷义无反顾慷慨解囊,中国的各类慈善组织前所未有的成为人们关注和谈论的焦点,志愿者、登山协会、救援队等民间团体成为新时代的英雄。谈论的内容又常常聚焦于某些慈善组织中有人说要从善款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经费。国外的留学生们也说捐款一定要捐给中国的慈善机构,决不能捐到像英国红十字会这样国外的为四川地震捐款的机构,理由是该机构的CEO年薪5万英镑,并收取多少管理经费,等等。此次赈灾捐款的确情况特殊,而且捐款数额巨大,不然政府也不会出面要求各慈善机构不得从中抽取管理经费。当然,我们也没必要非把捐往四川灾区的钱被英国机构雁过拔毛。


  不过,单就中国慈善事业的长远发展考虑,虽然我国国情不同,可是无论是政府组织的,还是民间自发的慈善机构,都该有其生存发展之道。其中的全职工作人员应该和其他行业的人一样,有合理的稳定的收入;像CEO这样的重要职位当然可以高薪聘请,有助于慈善事业发展壮大。道理很简单,当做慈善变得职业化,那做起来才能更有效率。人不是神仙,就算有再大的信念,也不可能不考虑自己家的柴米油盐啊。记得以前我从杨澜的博客里读到,像我国一些资助贫困地区的儿童教育的计划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其实不是因为没有钱,而是因为基层工作人员工作生活条件太艰苦,自己的基本生活都难以保证。假如将来我们有个制度能保证这些工作人员的收入,假如我们能从基金中抽一些钱来作为他们的工资,我希望捐款人能够理解;假如将来我国的制度允许某些机构用某些善款来投资,并且我国同时也具有了较好的监管制度,我也希望捐款人能够理解;我也同样希望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慈善机构工作,除义工外,都能有合理的收入,有美好的生活。


  我更希望中国的各个慈善机构能够多多宣传自己,多多用各种途径向社会各界“要钱”。慈善不是负担,慈善也可以润物细无声。希望有一天,慈善的概念能深入我国民心,把全国的一分、一角、一元、十元钱筹集起来,将是一笔笔巨款。


  作者:晨静博士 来源:新浪博客


英国慈善事业可谓历史悠久。早在12、13世纪英国就出现了500多家民间慈善机构。 1601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慈善法》,确认了慈善组织的法律地位,规定了慈善组织的行为范畴。英国最有名望的一些慈善组织都是在这段时期内成立的。据说当时伦敦一地的慈善经费就超过许多欧洲国家的政府收入。


  历经四百多年的发展,英国慈善机构的筹款方式也更加成熟,灵活多样,尤其注重公众的参与。比如各种形式的捐款(包括一次性捐款、月捐、在慈善商店购物等),捐物给慈善商店,并鼓励个人或团体以各种形式为慈善机构筹款。现介绍几种英国慈善机构常用的筹款方式,供国内同仁参考学习。


  一、面对面筹款


  面对面筹款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以社区为单位,挨家挨户敲门介绍自己的机构,游说居民签订银行月捐协议,捐款额度从三磅至十几磅不等。英国红十字会2013年约有12万捐赠者以这种方式签订月捐,全年捐款额达到760万磅。

  第二种是由街头筹款人在大街上拦下行人,介绍自己机构的工作,鼓励行人签订银行月捐协议。2013英国红十会的目标是招募4万新捐赠人,第一年捐助额预计180万磅。月捐模式对捐赠人及机构都有利,既节省了彼此的时间,机构更是降低了筹款成本,使善款的来源有一定的保障;同时还可以通过月捐预测到大致的善款数额,便于计划今后的工作。


  第三种是由志愿者或者员工在街头提着小桶子,接受一次性捐款。这种方式一般发生在紧急情况下(如战争、天灾等),或者单纯由个人或者小团体为机构筹款。


  二、会员制筹款


  通过发展会员,获取会员费捐赠。以RSPB(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为例,RSPB在全英有100多万名会员,是欧洲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组织。他们设有儿童会员、成人会员和家庭会员三种类型。会员费每月最低3磅起(儿童1.5磅起)。会员在支持这家慈善机构的同时,也可以获得RSPB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杂志,全英国200多个自然保护区的免费门票,参加由RSPB组织的各种家庭户外活动或知识讲座等等。

  RSPB会员卡


  三、信件筹款


  这种筹款方式和以下将提到的邮件筹款都具有培养潜在捐赠者,及与捐赠者建立良好关系的功能。通常机构在汇报工作、感谢信或者最新倡议的信件里附上一张月捐表格,以及已经印好了地址的免费回邮信封。有时除劝募信外,还会配上一些小礼物,如一支印上机构logo的笔、杯垫之类的小纪念品。每年英国红十字会发出约三千万封信件。2012年,他们以此方式招募到十万捐赠人并筹到1400万磅。有时捐赠人会质疑为什么花钱送大家纪念品,机构解释除了以此感谢捐赠人的支持以外,还有机构品牌宣传的效应,从中得到的回报远远大于纪念品的投入。


  当遇到紧急情况时,各机构也会发出劝募信争取一次性捐赠。下图为今年菲律宾海燕风灾中公众收到的筹款信件:


  四、电话/短信筹款


  在英国的地铁和火车上,经常会看到不少慈善机构的广告,劝说你向这个机构发短信捐赠3英镑。然而所有机构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你一次性的三磅捐赠,而是为了得到你的电话号码,到时会有专门的团队打电话向你致谢,并介绍该机构的工作,最后鼓励你签订月捐。

  除了通过你在火车或地铁里的一次性捐赠获取你的电话号码外,当你在机构网站上填写了电话号码,允许电话与你联系后,电话募捐团队也会向你打电话劝募。2012年,三万多人通过这种方式向英国红十字会签订月捐。除了招募新的捐赠者外,还会电话询问现有捐赠者是否愿意增加月捐额度。2012年,英国红十字会有7万多捐赠者通过这种方式同意每月增加捐赠额度。该机构发现即使有的捐赠人不愿意加大额度,但是在打完电话后他们更倾向于继续支持,而非取消月捐。


  短信募捐主要是一次性捐赠,往往是在紧急情况下,或者圣诞节期间——英国的慈善捐赠季,公众会收到劝募的短信。以下即为菲律宾海燕风灾期间英国通讯公司EE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筹款,以及今年圣诞节期间动保组织RSPCA发送的短信截图。


  五、网络筹款


  它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如在各大社交媒体开展的网上筹款、电子邮件筹款(向你发邮件,讲述一个故事,附上捐款链接)、官方网站、网络广告等等。英国红十字会2012年通过此种方式筹到的善款占全年总筹款额的四分之一。


  六、与企业合作筹款


  从针对企业产品的善因营销,到匿名产品捐赠,以及企业员工的全方位参与等等,有许多不同形式。以巴克莱银行员工参与挑战自我筹款为例,今年该银行让charity challenge(一个为个人或团体通过各种如攀岩,骑车,露营等挑战自我来筹款的活动设计机构)设计了一个九天赞比亚挑战生存极限的活动,员工都可以报名,但是在出发之前必须自己至少筹到2000磅给慈善机构,而巴克莱银行会捐赠与员工筹款额相应的资金。为方便边工作边筹款的员工,银行建议他们回家烘焙蛋糕上班带去银行卖,工作时大家可以轮流卖蛋糕,同事会帮忙分担工作任务。

  另外,许多银行的自动提款机上也会提醒公众在取款时向慈善机构捐款。


  七、慈善商店


  通过慈善商店销售公众捐赠的物品、企业捐赠的商品或机构自己开发的商品,或者是机构自身有扶贫项目,向当地人以公平的价格收购的商品,如手工贺卡,巧克力等,以及在店内设置捐款箱接受现金捐赠。


  英国有9000多家慈善商店,大机构如乐施会(Oxfam)、英国红十字会各自有600至700家店。全年销售总额近两亿英镑。由于各机构慈善商店遍布英国每个角落,公众如果想举办筹款活动时,只要直接去自己家/学校附近的慈善商店即可与相关机构取得联系。比如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做一次服装展览,他们可从慈善商店领取不能出售的旧衣服进行再次设计,将展览的门票收入全数捐赠给这个机构,商店会将得到的善款直接纳入营业额。由于每个商店都需达到的每周/月/年筹款任务,他们在积极销售店内捐赠物之外,积极鼓励和支持周边居民或者学生开展筹款活动。


  八、鼓励个人参与筹款


  在英国,筹款并不仅仅是各机构筹款工作人员的事,所有机构都会呼吁公众自行组织筹款活动。各机构在官网为公众列出了许多筹款点子,比如举办舞会、足球比赛、马拉松跑等等,并附有如何实现这些点子的小建议。英国红十字会更是把个人参与筹款变成每年固定的活动,如开放花园计划(Open Gardens Scheme)。英国人对园艺有着浓厚的热情,都爱种花赏花。每到春夏,有一些从不对外开放的私人花园主会参与英国红十字会的开放花园活动, 并捐赠门票收入,红十字会志愿者也会在花园里向游览者介绍机构的工作。2008年,开放花园计划共筹到了17.5万英镑。每年初春,红十字会印制的小册子中会列出今年所有与之合作的花园地址、开放时间及门票价格,并放在慈善商店柜台由公众取阅,同时也会在网上鼓励公众去赏花,号召更多的私家花园主参与。


  九、其他方式


  1、广告筹款:慈善机构通过报纸、电视发布筹款广告。


  2、遗产筹款:每年的11月份,英国九家慈善机构与法律界人士会发起Will Aid,律师不收取遗嘱起草费用,而是鼓励客户向那几个机构捐款。


  3、工资单筹款:如果你需要纳20%的税,那么你捐80块,由政府补足剩下的,慈善机构可以收到100块;如果你属于高收入阶层,需要纳40%的税,那么你捐60,慈善机构就可以收到100块,这属于政策上的支持。


  4、配比捐赠:往往是由政府1:1配比捐赠给一些慈善机构发起的筹款活动,例如2013年12月31日乐施会发起的Mother Appeal活动,政府在三个月内1:1配比捐款(包括慈善商店销售的捐赠物资额),500万英镑封顶,以此激励公众捐款。有时也有一些企业或者个人的配比捐赠,相比政府的配比时间比较短,总额相对要少。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英国慈善机构面向公众的筹款模式非常多样化。全方位的筹款信息发布,可让每一个人都能接收到信息;为捐赠人考虑,设计各种捐款渠道,让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最便捷方式捐款,同时每一个捐款人都被鼓励成为筹款人。


  而在中国,大多数捐赠都是一次性的并主要通过网络完成,除了拓展各种筹款渠道以外,建议国内慈善机构在网上发起捐款时,应该让捐赠人填写基本资料,如电话、电邮,并设置选择按钮让捐赠人决定慈善机构是否可以联系自己,从而建立起捐赠人信息管理系统。如果拥有了捐赠人信息,就可以与捐赠人建立长期关系,让一次性捐赠发展成为固定捐赠、遗产捐赠,甚至延续到子孙,使支持这个机构成为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


  作者:邱莹(现为乐施会慈善商店志愿者)

  来源:微信订阅号loongzone2006(公益慈善论坛)


小编补充:


  英国慈善组织可以享受的三个主要好处是:收支一律免税;可向政府和各种基金申请资助;可合法向社会公众筹款。许多小型慈善组织实际上是基层自愿组织或社区性机构,它们的活动能力和社会影响力都很有限。为此,英国政府规定,自2007年起,凡年度经费低于5000英镑的慈善组织不再需要注册登记。


  作为以基督教信仰为主的国家,英国人普遍对做善事、捐助,有一种传统信念和自觉意识。慈善活动主要依靠义工,也有聘用专职受薪人员,但比起私人企业,他们的薪金低微,但他们赢得了社会的尊敬和自身理念的实现。


  英国慈善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却未见失控乱象。这与政府严格的立法和监管密切相关。虽然英国慈善组织强调独立性,但它与政府的关系始终难解难分。


  首先,许多慈善机构是应政府的要求或鼓励而成立的。慈善组织通过与政府合作,或向政府申请资助,可能取得更好成效。 “Compact”协定专为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而定,明确了双方的义务、权利和相互关系。


  第二,根据《慈善法》,英国政府专门有个非部委性的机构——慈善委员会,负责慈善组织的登记注册和监管,主管由内务大臣任命,通过内务大臣直接对国会负责。该委员会的使命是,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维护慈善机构名誉和《慈善法》的可信度,倡导良好行业准则,维护公众对慈善机构的信心。它不仅对慈善组织进行审核、注册,还有咨询指导、直接监管(审查年度经费1万英镑以上的慈善组织的财务报告)、抽样检查(年度经费1万以下的慈善组织不必呈上报表,只要准备随时检查)、公共监督等职责。(摘自《慈善事业在英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