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与孝

 如水似衡0919 2014-01-19

          在新时代的灵性课程里「爱」是主题,也是从对爱的新学习中认识自我、成就自己的一个过程。爱的序位是海宁格老师的洞见,他将亘古已存的「爱」用工作法来帮人们打开对爱的洞悉和领受。当人们无法领受来自父母的爱时,终其一生,在爱的关系中都会缠绕痛苦,纠结难解。所以中国人的宗法制度,就是立基在家庭里的爱的关系上,用孝道的形式来巩固伦常秩序,也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绵长不断的基石。


        然而,在数字化富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型态,大大地改变了!因为知识传递的快速和普及,一代与一代间观念的转换跟不上快速变迁的社会,导致对爱与孝的定义扭曲了,而成了矛盾与冲突,更因此让许多做子女的,将「不孝」这个阴暗的种子深深埋下,成了障碍关系的一个隐性因子。

 

        做子女的要怎么做才叫孝?为什么只谈子女尽孝而不谈父母的慈爱呢?因为我们都是为人子女啊!不论您今年30岁、40岁、70岁,在你心目中的父母永远存在着重要的位子,不论您与父母的关系如何,也不论您是否做得让您的父母满意,在你内心深处永远是这么需要着父母啊!


        然而生活步调大大不同的现代人,要怎么圆那内在对父母之爱的渴想呢?尤其是老人家的需求观点还没转弯时,我们要如何去平衡爱自己与爱父母之间的差异呢?是的,爱与孝之间总让人困惑,爱父母与承担责任的界限在那里呢?父母与子女的互动关系有百百种,人们想尽孝道又常常被卡住的一种就是「勒索的爱」!如果说爱是幸福的,就不会令人感到痛苦;在爱与孝之间让人难以承受时,这样的关系便需要检视。


        什么是「勒索的爱」呢?有时候,我们会看到很多早年辛苦的父母,在他们的内在,有一个受伤的黑洞,在体力日衰时黑洞愈大,焦虑与不安全感愈重;于是企求用爱来填满这黑洞。那些早年的失落,幻化成对家人的需索,从讨爱到勒索爱,孰不知,这种缺乏安全感的爱是永远填不满的。因为对爱的如饥似渴,而不断的对周遭的人发出对爱索求的讯息,这些句子常是:「没有人想到我,我早死早好…」,「人家孝顺的孩子会…」「我一个人好孤单,没人关心我…」「我老了,不中用了,没人要了!」这些语言听在做子女的耳里特别的难受,好似被批判的抱怨,多数的子女会因为承受不了而逃之夭夭。只是不论距离多远,那对父母无法付出爱的内在跶伐之声便不止歇;这是海宁格说的:「没有与父母和解就没有未来」的深意。


        这里要谈的是,当你想平衡这爱父母的愿望时,你是父母的小孩,还是父母的拯救者呢?当你是父母的小孩时,在父母面前你就只是个小孩,纵使父母需要你的照顾,父母仍是拥有绝对自主权──包括看不看医生、住那里、吃什么、不吃什么,都同意那是他的选择。一旦父母自己做决定,做子女的也就放下帮父母决定的承担。


    当你想做父母的拯救者时,你是将父母看小了!无论做父母的显得多么无助、多么令人心疼,那是父母陷在他们的情境里,或许,他们有对做子女的需索与移情(做父母的往往也不知界限在那里啊!)如果做孩子的持守:「做父母的永远是大的,他们有能力生养我,就有能力应付他们自己的生命课题」,这样的想法就容易将责任归属去还原。


    更何况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希望孩子拥有幸褔的,也许关系游戏中他们的「勒索」搞得你很不快乐,然而在家族系统排列中,我们看到无数的例子是父母怀着深深的爱去期许子女们的幸褔,并且无论当时父母子女间的冲突有多大!在排列的现象场域上永远显露实相──「孩子,我了解,我要你快乐!」纵使做子女的所作所为并自以为是愧对父母的!


    谢谢系统排列的方法,终于让我们明白如何去行「孝」,也让我们理解爱是存在且流动的,只是在关系游戏中,被各自的想法卡住了!最大的爱,与最大的孝就是完成父母衷心的祈愿:活出没有良知负担的人生,并将自己的生命对下一代、未来人类做出贡献,就如我们的父母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