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隐士的书屋 2014-01-23

 

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榆林神木石峁遗址评述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南方石家河文化作品。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在陕西历史博博馆内的陈列。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以上牙璋与山东海滨出土的一样,是龙山时代的作品,它们证明了石峁与山东的密切关系,石峁人系从山东迁徙而来。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夏代初期的牙璋,这是离开山东以后的新创造。此时,离夏禹建国不远了,或者,此时大禹已经出生。石峁牙璋上承山东龙山文化,下启河南偃师市二里头的牙璋,这是夏王朝建立的前夜,在陕北积蓄力量的证明。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遗址内有很多这样的人头像。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牙璧:新石器时期。直径13.5厘米。青玉质,白、黄色沁。扁平圆形,中穿孔,单面钻孔,一面斜坡状,另一面平整,有刃感。肉部有明显开片时留下的痕迹,形成薄厚不均匀,最薄的地方用薄如纸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边缘有不规则形的齿牙。玉质温润,沁色自然,深入肌里。神木石峁出土。胡文高先生藏品。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玉环:新石器时期。直径8.3厘米。青玉质,有玻璃光泽感。扁平环形,中央单面钻孔。此件器物体现了古人珍惜玉石的真实情况。神木石峁出土。胡文高先生藏品。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牙壁:新石器时期。直径12.3厘米。青玉质,有土沁、朱砂沁。扁平圆形,好大于肉,肉相对较厚,有裂缝一条。边缘有三组齿牙,其中两组为六个,一组为七个。玉质莹润,造型古朴,充满神秘感。神木石峁出土。胡文高先生藏。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石峁石城内的镶嵌玉器。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玉璧:新石器时期。鸡骨白。外径10.5、孔径6.3厘米。扁平圆形,中央单面钻孔,孔周经琢磨。好大于肉,肉部由内厚外薄,缘呈刃状。神木石峁征集。榆林上郡博物馆藏品。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高领玉璧:新石器时期。外径10.2厘米,内径7.5厘米,高1.4厘米。乳黄色,有黑色斑点。圆环形,孔周两面均有凸起的领。肉部由内向外逐渐变薄。整器做工精细,肉部有细裂缝一条,已粘合,神木石峁征集。胡文高先生藏品。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玉璧:新石器时期。直径11.2厘米。青白色,褐色杂质,一边有沁色。扁平圆形,中央单面钻孔,好与肉基本相等,肉薄厚均匀。整器打磨平整,玉质光洁润泽。胡文高先生藏品。[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玉环:新石器时期。翠绿色,黑色杂质。直径12.1厘米,厚0.5厘米。扁状圆形,中央单面钻孔。肉部中间厚边缘薄,有较少的黄色沁,肉部有细裂缝一条。玉质细腻,琢磨光滑,沁色自然。神木石峁征集。榆林尚古博物馆藏品。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双璜联璧:新石器时期。外径10.2厘米,重0.06千克。鸡骨白玉。原由两块玉璜联成璧。现残为四块,每块玉璜两端穿一至两孔,以便相连,单面钻孔呈斜坡状,上孔较大,下孔较小。神木石峁征集。榆林上郡博物馆藏品。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牙璧:新石器时期。直径12.2厘米。青玉质,呈白、绿、黑三种颜色,可谓色彩斑斓。扁平圆形,中穿孔,单面钻孔,孔周琢磨平滑。肉边有三个齿状突出,各齿间有三条不等的边,边缘磨成刃状。整件玉器打磨光滑,玉质温润。神木石峁出土。胡文高先生藏品。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牙璧:新石器时期。直径15.8厘米。白玉质,褐色沁。扁平近似椭圆形,中穿孔,单面钻孔。肉部较厚至缘渐薄,有裂缝一条,缘凹凸呈椭圆形,有不规则齿牙。玉质莹润,沁色自然,造型独特。神木石峁出土。胡文高先生藏品。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高领牙璧:新石器时期。石英岩质。通高6.9、筒径6.5~6.7厘米。体呈筒状,腹部中央外扩凸出一周呈牙璧状,内缘较厚至外缘逐渐变薄,外缘斜出三个同方向回旋的牙;筒孔略大,一端残一豁口,上下各突出四个支牙(上下各残缺二支牙),两两相对,用作支撑整件器物。器物外表琢磨光滑,制作工艺技术成熟。是目前榆林市境内出土唯一一件,功能与用途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考证。榆林市境内征集。榆林上郡博物馆藏品。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玉璧:新石器时期。直径11.2厘米。青白色,褐色杂质,一边有沁色。扁平圆形,中央单面钻孔,好与肉基本相等,肉薄厚均匀。整器打磨平整,玉质光洁润泽。胡文高先生藏品。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玉璧:新石器时期。直径15.3厘米。玉质呈璧绿色,隐见褐色斑。扁平圆形,中穿孔。好小于肉,单面钻孔。器薄如纸,肉部可看到开片痕迹。有小裂缝及一小豁口。神木石峁出土。胡文高先生藏品。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双璜联璧:新石器时期。外径15.2厘米,内径6厘米。此联璜璧原为一块下璜横切为二,变成两块璜并联成璧。石质、玉质并存,石质发黑、白色,音翠。玉质为青、白色,油脂光泽,受沁较少。每块玉璜两端各穿一孔以便相连,钻孔呈斜坡状,因钻时没有穿透,形成上孔较大,下孔较小的形状。榆林市境内征集。榆林上郡博物馆藏品。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胡文高先生和他的藏品。像胡先生这样的收藏者,榆林还有多少,没人知道。我们所知道的神木玉器,连冰山一角都不是。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神木石峁东城门模型图。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东门俯瞰。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东门俯瞰。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石城的一段。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城墙上的马面。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镶嵌在城墙内的玉器,一共发掘到五只。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宫墙上脱落的壁画,这在中国是唯一的。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壁画样品。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城基下的祭祀坑,24个年轻女性的头颅,她们是奴隶、巫女还是战俘,不清楚。

 

石峁遗址是陕北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晚期的人类活动遗址,也是中国已发现史前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位于陕西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其文化命名为石峁类型,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石峁遗址是距今约4000年左右,面积约425万平方米。这个曾经的石城寿命超过300年。1976年,西北大学考古系教授戴应新在山西进行考察,从山西民间听到关于神木石峁的一些信息,于是专门到石峁考察,此后先后有来自西安和北京的考古队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10月,经中国考古学会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等40余位考古专家,对神木县石峁遗址发掘现场联合考察认为,石峁遗址是已发现的中国史前时期规模最大城址,对于进一步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一遗址规模宏大的石砌城墙与以往发现的数量庞大的石峁玉器,显示出石峁遗址在北方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

经过大量考古调查、勘探和部分发掘,考古队在遗址中发现了保存相当完整、基本可以闭合的石砌城墙及城门、角楼和疑似马面等附属设施。通过分析调查,专家初步认定石峁城址应当始建于龙山中期,延续至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早期阶段,无疑是黄河中游地区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之间的一个超大型中心聚落,是黄河腹地二里头遗址之外一个重要遗址。石峁遗址以中国文明的前夜入选201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百度百科·神木石峁遗址》

本博评述:关于陕北榆林神木石峁遗址的“发现”

这个遗址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被一伙洋人发现了,本博曾用数十篇博文记录了欧美各大博物馆所藏之中国古代玉器,其中随处可见石峁玉器的身影。古方先生的《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收集了中国出土玉器2000余例,本博在网上收集和公布的中外馆藏玉器图片也达到了10000余张。但是仅仅一个石峁,就有4000余件珍贵的玉器流落国外,这个数字是骇人听闻的,同时也让中国人痛心疾首。神木石峁遗址之所以名闻天下,并非因为她是一处比陶寺和良渚还要大得多的史前城址,也并非因为她是2012年最新发现的中国史前第一或者东亚史前第一,神木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数十年前大量玉器流失海外,而以华夏传人自居的中国人却对此一无所知。据说,所有这些精美的玉器均出土于石峁贵族墓地的积石冢,但是如今这些积石冢内的玉器早已荡然无存了。1976年到1981年,这个遗址被重新发现了,这可能要归功于西北大学教授戴应新。我们现在看到的神木玉器,约有125件,绝大多数是戴教授在神木当地中收集的,它们与欧美馆藏的神木玉器有着共同一致的特征,这批玉器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神木石峁遗址在2006年就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了2012年,神木石峁又被公布为当年的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这是神木石峁遗址第三次被“发现”了,但是这一次的发现,不是因为玉器,而是因为规模庞大的石城。全国的新闻媒体对这一发现,均称作“石破天惊”以及“改写了历史”。

可是,再也没有人将这个遗址与“夏商周断代工程”联系在一起,游戏结束了。在一片沉寂之中,人们苦若寻找了数十年的真正的“夏人”突然从陕北的一大片乱石岗里钻了出来,带着4300年的尘土与沙砾,这位最著名的历史老人转身凝视着南方,用一种无比苍凉、浑厚而又慈祥的声音颤颤地说:“孩子们,我在这里。”

石峁的石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关于“禹生石纽”的传说,中国古代文献中提到大禹的出生地约二十余处,其中十多处皆言禹生石纽。一般的看法,这个“石纽”在四川汶山北川县。然而,“峁”字难道就不能读作“柳”吗?如此,则石纽或许即是石峁也。石峁石城还让人联想到关于“禹生西羌”的传说,四川阿坝羌族自治州保存有大量的羌族石雕楼和石屋,它们的建筑结构和型式,与神木石峁城几乎是异曲同工的。

石峁石城存在了大约三百年,这个强大的北方古国决不可能让自已的领袖去南方治水,而鲧死于4300年前江苏东海羽山,与他传说中的儿子大禹,实际相隔数十代人,这又是历史开的一个天大玩笑。类似的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并非夫妻,武松与武植并非兄弟,他们都相差很多辈。

石峁的玉器,以牙璋为第一特征,璇玑、牙环副之,玉刀又副之,璇玑、玉刀几乎充满了整个龙山时代。由此可见,自4500年前起,山东龙山文化向中国西部的扩散。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差别。早期的龙山文化可分为两个系列,山东海滨为北系,良渚海滨为南系。北系是夏后氏的遗存,以牙璋为代表器物,南系是有虞氏的遗存,以玉琮为代表器物。璇玑是一种同时被各个族群所接受的器物,这大概是因为,璇玑在大汶口文化时代晚期就出现了,在那个时代,不管南系和北系,还都是同一系的。

尽管如此,在黄河中部地区的有虞氏和夏后氏之间,不可能不进行交流,哪怕这种交流有时表现为相互之间的对峙。在延安芦山峁遗址出土的七孔玉刀上,它的侧面有齿和牙,这是夏后氏玉器的特征;在陶寺遗址出土的龙形玉璜上,雕饰有三副龙鳍,那么这又是夏后氏玉器的特征。在商代,榆林称之为“龙方”,延安称之为“鬼方”,龙是夏后氏的标志物,龙即夏后氏也,龙形玉璜,即后世所称之“夏后氏之璜”也。

虽然夏后氏和有虞氏都使用璇玑以及环和璧,但是夏后氏通常喜欢在璇玑上饰以兽角,在环和璧上饰以龙鳍,又在玉钺上饰以兽角,即今之所谓玉戚者也,这样的戚,曾在商周时期大量出现。

神木石峁出土的玉人头饰,如今成为神木遗址的名片。神像的关键在于发型,也就是说夏后氏是否带有某些北方民族特有的髡发的习惯?类似的发型是一个迷,因为石家河文化的某些神像,也是剪了头发留下其中的一片或者一撮的。

神木也出土了湖北石家河文化的遗物,即鹰形玉笄。鹰是少昊族的标志物,但是少昊族人可能在5000年前就被逐出山东。传说涂山氏是少昊族的一支,它们后来与夏后氏结为婚姻同盟。在石家河文化玉器中,曾出土了两枚牙璋,石家河文化被称作“湖北以及湖南地区的龙山文化”,那么夏后氏又是如何与遥远的南方部族相联系的呢?这也是一个迷,涂山氏久居长江,也许正是他们创造了奇特的石家河文化。

神木石峁玉器,是正宗的山东龙山文化玉器向西北方的传播者,在它们之间,几乎看不见缺环。而陶寺文化玉器,既携带了山东龙山文化的信息,又保留着良渚文化的传统。有虞氏久居中原,中国四方之文化均被其吸纳,而自夏以后,商代的玉器,竟又神奇地吸纳了红山文化的因素。大量的蟠龙、玉虎、玉鱼和玉枭出现在商代玉器之中,这其中又有什么秘密呢?谈玉论史,一切有待于继续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