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化文化与其他民族的关系:

 关心明天1 2023-08-26 发布于江西




与古埃及与中东两河流域先进文化有一千年的差距。周朝之后保持独立发展,成为世界领先文化,一直到宋朝被蒙古人灭亡。此后就是汉人与胡人的拉锯战争史,一直到今天世界群雄林立时代。

1:良渚文化(5300-4500年前)的鸟站祭坛是古埃及法老,尧帝。这里是大禹守陵人留传的文化。
2:大汶口刻画符号,距今约6000-4500年。传说中的禹会涂山。其中锄头与砍刀(钺)、玉器算黄帝文化(大约5300年)古埃及传播过来的。良渚与大汶口是水路传播。
红山文化((距今6000-5000年前)是从东北陆路传播进来的。
三星堆文化(距今5000-3000年前)是通过印度从西北进入华夏的。

3: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7000年)是中原文化,从西北方向传播进来,在本土发展。只有一些我们很难识别的陶器刻符。

4:前商3800年前的甲骨文。商朝文化与诗经内容有关。
5:周朝的金文与战国时代六国文字。
6:秦始皇统一文字,汉字四书出现。



1:神农氏:大约6900年前,炎帝一世有天下:大约5830年。
炎黄大战-炎帝八世:大约5300年前,从文化的毁灭大事来判断,5300年前应该是颛顼与共工争帝战争之天倾西北事件。但亚伯拉罕175岁中两次经历大灾难:一是出吾耳事件,二是罗得出所多玛事件。
颛顼与共工之战大约5200年,“天倾西北事件”,对应欧罗巴神话-欧洲从非洲背上来到亚洲公牛背上。制订颛顼历;圣经中亚伯拉罕出吾耳事件。
尧帝大洪水与羿射九日:大约5120年前左右,大禹治水,此后有舜帝传位禹,禹传伯益与益干启政,成埃及与苏美尔(东夷人)轮流坐桩天下之争。圣经中罗得出所多玛事件。玛雅人第五个太阳纪开始于公元前3113年,距今5136年。
禹子启建立夏朝大约5000年前,这时中华也出现很多新文化,

2:4800年前事件:公元前28世纪事件-前2780年,古埃及左塞尔法老,宰相伊姆霍特普(圣经中约瑟),埃及七年大旱。华夏像章文化二期终止时间。

3:4500年前事件:公元前25世纪:
龙山文化(距今约4350—3950年)覆盖大汶口与仰韶文化。华夏良渚与大汶口文化终止,被新兴的龙山文化取代,这应该是征服战争的结果,并且龙山文化还向内陆发展,覆盖仰韶文化,这都应该是战争的结果,

苏美尔城邦国家发生统一战争。后受外族入侵,阿卡德帝国公元前24世纪,闪语民族在苏美尔地区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君主专制的帝国。
“萨尔贡”一词在阿卡德语中意为“真正的王”。
阿卡德帝国:人类第一个大型帝国
公元前2334年,萨尔贡一统苏美尔-阿卡德,建新都阿卡德城,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阿卡德帝国(Akkaddian Empire)宣告成立:

4:4200年前干旱事件:
阿卡德帝国终结:
阿卡德帝国在公元前最后3000年,统治着由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源头至波斯湾的美索不达米亚。考古学证据表明‚这种高度发展的文明在距今(4170±150)a 年突然崩溃‚可能与转入更干燥的环境有关。美索不达米亚能够验证这一推断的古气候记录稀少‚然而‚邻近大洋盆地保留了局部干燥度变化的记录。研究人员通过对阿曼湾海相沉积岩心进行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证实全新世局部干燥度发生了变化‚此处为美索不达米亚尘源区和考古现场顺风地。分析结果表明‚风成尘和美索不达米亚干燥度急剧增大。加速器质谱仪放射性碳测年结果为距今 (4025±125)a‚持续约300a。放射成因同位素(Nd 和Sr)分析证实‚所观察到的矿石粉尘增高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物源区。考古现场和海相沉积记录中火山灰玻质碎片之间的地球化学联系揭示了美索不达米亚干旱与社会解体之间有着短暂的直接联系‚表明突然转入更干燥的环境是阿卡德帝国解体的关键因素。 [2]


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社会稳定性远好于阿卡德帝国时期,在乌尔第三王朝前期,苏美尔-阿卡德地区没有爆发过任何叛乱,原阿卡德地区更有一批新的城邦发展起来,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该地区代表的巴比伦城。
此时王朝上下,唯有西北方的蛮子,阿摩利人仍对王朝存在威胁,于是,国王选择在西北边境修了一道隔离墙……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防守边境的城墙几乎都不会有多大作用——公元前2025年左右,乘着乌尔第三王朝主力东征,阿摩利人越过隔离墙,大举进攻,北方地区相继失去控制,此时的君主伊比辛已不似先王乌尔纳姆和舒尔吉般战无不胜,在防守作战接连失利……

                                                    阿卡德-萨尔贡


文明名片:苏美尔-阿卡德



一:首先是一个区域、国家的文化传播:
如中东两河流域,各个时代的群雄逐鹿,苏美尔文明、阿卡德帝国、巴比伦、亚述、新巴比伦、波斯、希腊一直到现在的多国并存。
古埃及:上下埃及的分合历史。
华夏中国:商之前考古文化并存。商周以来的文化历史,一直到现在。

二:一族人的传播史:
因为古代人类是官职、技术职业世袭制度,特别是国家层面的技术:陶器、农耕与游牧、玉器制作、青铜器冶炼、铁器与武器,铁兵器、弓箭、马拉战车、都随着一族人而在世界进行传播。
因为文明是由人来传承的,某部分人会带着他们掌握的文明技术,随着他们的迁徙而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一般是优胜劣汰性质。先进文化与技术因此流传于世。

三:文字文化传播史、
本土发展的文字文化向外传播:
如释迦牟尼时期(公元前10世纪)的佛经结集:可以推断人类是存在着语言文明时期,与文字传播是分开的。释迦在世时,所说经典皆是口耳传播的,直到释迦佛涅磐后弟子们为利益未来的众生,才有500罗汉结集小乘《阿含经》,将佛陀当时所说的由阿难诵出,其他罗汉印证,再用文字形式保存下来。此后《阿含经》再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中间就有语言翻译问题。

在中华就出现了六国文字被秦始皇统一现象。这利于民族整合成一个汉民族。外夷也就容易区分开来。

外来民族的文字文化,随着人口迁徙带来与本土语言文化的融合发展情况。
语言翻译问题一直是古来人类交流就存在的问题。

四:一国中出现多种文字:
如古埃及有三种文字:象形文字、僧侣体、世俗体。
这其实是一国中三种族群各用各的文字:象形文字圣体书是官方语言。僧侣体是埃及祭司使用的,修行群体文化。世俗体就是平民百姓使用的,通常是生活与商业交易中使用。


,是考古学家设定的一个时间区段,大约从一万多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4000多年。
新石器时代并不仅仅只是个时间区段概念,新石器时代和晚期智人出走非洲散布到全世界的过程有密切关系,晚期智人走出非洲之后石器的制作和早期智人差异很大,不再是数百万年以来一直未变过的简单打制切割用途,诞生了一系列种类繁多制作工艺和使用目的巨大的变化的新种类石器。据近代考古发现,在距今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已进入了文明。

考古出土的陶器、青铜、铁器、玉器、炭化纺织品残片和水稻硅质体等等文化遗存表明,几千年前古人的冶铸技术、农业、制陶、纺织业等等相当发达。
青铜、铁器为金属品,遗存几千年的较少;
陶器、玉器可存时间长,出土的遗存较多。
囯内较有代表性的考古文化遗存:
凌家滩遗址、 河姆渡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等等。



早期
(距今约12000-9000年)发现的陶器数量较少,绝大多数为陶片,陶器中普遍参杂较大的石英砂粒,使用原始的模制技术和泥片贴塑方法、捏塑成型,工艺原始、器类简单,无刻意的装饰。
根据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的考古发现,中国至迟在公元前12000年就出现了原始陶器,在中国北方,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也发现了公元前9000至公元前8000年的陶器,据此,可以大体看出,中国南方最早的陶器多圜底,中国北方早期的陶器多平底,陶器的制作方法、器表的装饰手法也有明显的差异,说明陶器的起源是多元的。
中期
(距今9000-7000年)陶器工艺有很大改进,普遍采用泥片贴塑法、捏塑法和泥条盘筑法,以红色、褐色陶为主,烧成温度提高,但器表存在色泽不一的现象,装饰普遍比较简单,在黄河流域彩陶开始萌芽。
晚期前段
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大汶口文化晚期白陶鬶
(距今7000-4500年)制陶技术快速发展,流行泥条盘筑法,满轮修整技术普及,部分地区开始出现轮制技术,陶器颜色仍以红色为主,但色泽纯正,随着时间的推移,黑灰陶比例逐渐增多,装饰手法多样,黄河流域彩陶流行。
晚期后段
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龙山文化玉牙璧
(距今4500-4000年)制陶技术突飞猛进,快轮制陶技术迅速普及,产量增加,黑色、黑灰色磨光陶流行,风格素雅凝重,在黄河流域随着袋足炊器的普遍出现,范模制陶工艺发展很快。


早期
早期以甘肃大地湾遗址最为久远(60000-4800年),早期距今13000~7000年前,可分为前后2段,前段距今12000年~9000年,以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及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为代表。加工石器出现简单的磨制,能够制作简单烧成温度较低的陶器。
在南方,主要表现为洞穴遗址和贝丘遗址,主要以打制石器和细石器为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江西万年仙人洞及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最早的大米粒,但是否为经过人工培育的水稻,学术界仍然存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水稻起源的重要地区。
后段是距今约9000~7000年,主要以内蒙古赤峰兴隆洼、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等磨制石器有了很大发展,陶器已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种类较多,以红陶为主,陶色多不纯正,陶质较粗疏。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获得初步发展。

中期
中期距今约7500~5000年,可分为前后两期。
河姆渡文化、龙虬文化、北辛文化、半坡文化、前大溪文化为代表,
后期以仰韶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汶口文化为代表。
磨制石器种类丰富,制作精美,制陶技术显著进步,出现慢轮修整口沿的技术,农业和畜牧业获得高度发展,长江流域已进入到灌溉农业阶段,而且猪已经成为一种主要家畜。
人口聚落不断增多扩大,开始出现一些中心聚落和大规模的公共墓地,反映出社会组织向心凝聚平等的特点。

晚期
晚期距今约5000~4000年,也叫铜石并用时期,以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山东日照两城镇、河南洛阳王湾、山西襄汾陶寺、甘肃临兆马家窑、湖北京山屈家岭文化、湖北天门石家河、浙江余杭良渚遗址为代表。

制陶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陶器以灰、黑陶为主,轮制法得到普及。屈家岭文化以蛋壳彩陶、彩陶纺轮及红陶小动物尤为典型 [4]  。
石器磨制精致,器型变小。
良渚文化最大的特色为玉器,如玉琮,玉钺。 [5]  
农业和畜牧业高度发展,人口急剧增加,社会复杂度程度不断提高,出现了原始城堡、城垣和大型建筑,有了阶级、贫富分化,人类社会向国家文明时代迈进。


东北亚陶器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陶器出现最早的地区。对湖南玉蟾岩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进行的年代测定中,就确定了其出现的时间约为距今一万八千年,这要比学术界之前普遍认定的一万年要早上八千年,而随着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早期陶器的年代的成功确定,中国南方陶器的出现年代又被提前至两万年前。
这就意味着,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陶器是在中国,并从江西的仙人洞遗址和湖南的玉蟾岩遗址开始向外扩散,先后到达俄罗斯和日本,并在亚洲地区被保留了下来。这个过程体现了文化和科技传播的重要意义,也是中国早期人类对区域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仙人洞遗址:
从美国《考古学》杂志评出的2012年十大考古发现中,中国仅万年仙人洞发现的2万年前的世界最早陶器入选。
仙人洞遗址坐落于万年县大源乡境内,地处赣东北石灰岩丘陵地区的一个山间盆地。樊昌生说,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就对遗址有过大规模的发掘,先后五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人工制品和动物骨骼等,其中早期陶器的出现引起了学术界高度关注。
2003~2005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系统采集了碳十四测年样品,准确把握和记录出土陶片与测年样品的地层关系,结合地层沉积微结构分析方法,对玉蟾岩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进行了系统的年代测定,确定该遗址陶器出现的时间约为距今18000年。
基于这样的研究积累,2009年,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合作团队决定对万年仙人洞陶器的年代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在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之后,合作团队在重新清理出来的考古地层剖面上采集了系列碳十四测年样品和地层微结构样品,确定碳十四测年样品与陶片的地层等时关系,证实以前发掘的考古地层是人类活动形成的原生堆积,不存在自然过程或者后期活动的搅扰,所测定的碳十四年代代表了同层位陶器的年代。由此证实仙人洞遗址出土陶器的年代可以早到距今2万年,是世界上已发表陶器的最早年代。

蒙古和西伯利亚也有个别遗址的陶器年代接近1万年。但这个地区的磨制石器一直不很发达,农业出现的年代也很晚,与西亚情况正好相反。这个地区的陶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筒形罐特别流行,一般为灰褐色,饰刻划纹或压印纹。在日本,陶器多绳纹,故日本的新石器时代又称绳纹时代。朝鲜和西伯利亚的陶器则多施篦纹。

朝鲜的新石器文化因受中国东北新石器文化的影响,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已发展起旱地农业,种植粟和黍。蒙古东部地区在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也已种黍,并饲养牛羊等家畜。日本的农业只是在公元前1000年以后,因受大陆的影响,才急速发展起来的。西伯利亚则一直以渔猎和采集经济为主。


西亚新石器时代

西亚最早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是利凡特(今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和叙利亚)、安那托利亚(今土耳其)和扎格罗斯山山前地区,即所谓农业起源的新月形地带。这一地区具有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潮湿,夏季炎热干燥,有适于栽培的野生谷物和易于驯养的动物,从旧石器时代到中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已有相当的基础,因而成为最早出现农业和养畜业的地区。
大约在公元前9000~前8000年,便进入原始新石器时期,有了农业和养畜业的萌芽。

公元前8000~前7000年,先后进入前陶新石器或无陶新石器时期,已种植小麦、大麦、扁豆和豌豆等,开始饲养绵羊和山羊,有的遗址还有猪骨。这个时期的典型遗址耶利哥遗址,已出现用土坯砌筑的半地穴式房屋,村外有石砌围墙和濠沟,墙内有石砌的镃望塔。这在世界上同类建筑中是最早的。

大约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西亚各地先后进入有陶新石器或发达的新石器时期。最早的陶器可称为土器,火候极低;稍后有厚胎的素面灰褐陶,最后出现彩陶。
这时农业已有进一步的发展,有的地方已有灌溉农业。房子一般为多间式、平顶,有的房内有牛头形塑像。大约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这里的一些遗址有了铜器(个别遗址中用冷锻法制造的铜扣针等,可早到前7500年左右),进入铜石并用时代。

西亚的新石器文化在发展中对周围地区产生过明显的影响,一是向北非尼罗河流域传播,一是向欧洲东南部扩展。尼罗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分为3期,从早期开始即为有陶新石器阶段。北非其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分为三大系统:撒哈拉新石器文化、地中海新石器文化和卡普萨传统的新石器文化。在欧洲的希腊本土、克里特岛以至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亚等地存在过前陶新石器文化。
从陶器出现以后,欧洲南部主要有印纹陶文化,而多瑙河流域则为线纹陶文化,这些地区在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后出现了彩陶文化 (见特里波利耶-库库泰尼文化)。而东欧较北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则流行小窝篦纹陶文化等。

中国玉器文化
周王朝是当时集玉器创作的大成,结合了古代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习俗,即祭祀活动,古代周王朝的玉器创作在这个时候相关的礼仪发展有了很密切的联系。
《周礼》中这样说道:“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六器:即“鑒、琮、圭、璋、琥、璜”。“璧”为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琮"为外边八角,中间圆形的玉;“圭"为长条形,上尖下方,亦有平头的玉璋为形状如圭,两头带尖,或有上端斜边的玉“琥"为弧形,雕成虎形的玉,“璜"则为弧形,一般雕成龙形、鱼形的玉。

古人的方位顺序为天、地、东、南、西、北,所以《周礼》中这样规定:“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春秋战国常被人并列提及,但这是两个有时间差异的时期,表现在玉作上,当然有工艺、纹饰差异。早期为阴线双钩细虺龙纹,稍后隐地浮起,为夹杂粗扭丝纹的宽线虺龙纹。再后虺龙纹缩化,隐藏衍变为以云纹、谷纹细小扭丝纹相杂的抽象虺龙纹,只具其意而失形最后甚至意也消失了。这时的纹饰还有云纹、谷纹.鳞纹、绚索纹、扭丝纹等。


在仰韶文化发展的2000年间,约有18处遗址出土224件玉器。距今约7100年~ 6800年,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发现通体磨光的蛇纹岩梯形坠饰(下图1),是半坡类型出土的最早的玉器。

仰韶文化出土的石坠和玉坠图

距今约6800年~ 6500年,北首岭、龙岗寺与何家湾遗址发现了7件玉器,多为锥形器。距今约6500年~ 6200年,龙岗寺与何家湾遗址开始出现了大量玉质生产工具:玉斧、玉铲、玉锛、玉镞。距今约6200年~ 5900年,龙岗寺、何家湾与姜寨遗址出土了玉器26件,何家湾遗址发现了中国境内最早的硬玉质生产工具:透闪石平直刃通体磨光的玉斧、碧玉舌状圆卷刃玉斧、透闪石单面直刃玉锛。龙岗寺遗址发现13件。姜寨遗址发现玉器6件,其中2件为女性绿色玉石坠饰。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长江、黄河和西辽河考古文化年表



距今5300年前

在庙底沟时代的前后,中国相互作用圈里的红山文化(中国文明起源的'北方模式’)、大汶口文化(中国文明起源的'东方模式’)、良渚文化(中国文明起源的'南方模式’)和仰韶文化(中国文明起源的'中原模式’)四个主要文化,都已经走上了社会分化的道路。一方面彼此的交往越来越紧密,文化也越来越趋同,社会越来越分层,这种分化,虽然达不到二里头青铜文明早期国家的水平,但是古史上所谓的“万国”时代,就要到来了。因此,考古学认为,庙底沟时代,见证了早期中国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玉钺·大汶口文化




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环、玉管、玉珠,9000年前

(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文章)
从东北亚视野,探索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 距今8000—7000 年前) ,中国东北兴隆洼遗址,俄罗斯滨海地区鬼门洞及日本福井桑野遗址出土相类似玉器,包括玦饰、匕形器、弯曲条形器等组合。同样的技术在兴隆洼和桑野出土的玦饰上被证实。因此,从空间、时间、玉器组合及制作技术,证实在7000 年前后,中、俄、日上述三处的遗址可能存在共同玉器文化的因素。
一、8000 多年前原生玦饰玉文化在辽海一带已经形成。在距今8000—7000 年间,玦饰范围已突破辽海地区进入河海平原及山东丘陵一带,是东亚最早玦饰的分布圈。
二、早期玦饰的传播,是玉器组合的扩散。
距今6000—5000 年前中国东北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鬼斧神工,其背后的技术长期以来为世界考古学界所关注。
三、鬼门洞遗址出土玉器
俄罗斯滨海边疆区( Primorskiy) 的鬼门洞洞穴遗址是归属到鲁德纳亚文化( руднинскаякультура) 的范围,在这里出土的玉器组合明显与中国东北地区和日本海沿岸同期间的考古学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红山文化遗址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东郊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1954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1970年代,在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发现了近千处遗址,并对松岭山脉及努鲁尔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东山嘴、牛河梁遗址群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

1971年,在辽宁省昭乌达盟(今赤峰市)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距今6000年~5000年。这些玉器多为岫岩玉材质,器型以动物形象为主,玉龙、玉凤、玉猪、玉龟、玉鸟、玉蝉、玉鱼、玉人等,其中C形碧玉雕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龙形象,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红山文化 C形碧玉雕龙 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C形碧玉雕龙用一整块玉料雕刻而成,高26厘米,身体呈英文字母里C的形状,因此它被命名为C形碧玉雕龙。它的鼻子前伸,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梭子形,眼尾细长上翘,头上刻着方格网状纹。龙头之后,是21厘米的长鬃。龙的脊背上有一个圆孔,经过试验,如果用绳子穿过圆孔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令人惊叹。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5500年~5000年前


中国玉文化
玉,也称玉石,在矿物学上分软玉和硬玉两大类。软玉硬度较低,适合雕琢,制成的玉器丰富多样,颜色有乳白、淡黄、淡绿、墨绿几种。硬玉又称翡翠,此名称相传来自鸟名,这种鸟的羽毛颜色鲜艳,雄鸟的羽毛星红色,名翡鸟;雌鸟的羽毛呈绿色,名翠鸟,合称“翡翠”。我国的玉矿分布广泛,蕴量丰富。昆仑山——祁连山、 东北——内蒙、 秦岭——天山阿尔泰山、阴山、喜马拉雅山及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玉石资源的主要成矿带。

早在8000年前裴李岗文化时期,业已出现随葬铲、斧、刀等石质生产工具,裴李岗文化的贾湖遗址出土了许多绿松石小型饰物和玉兵器等。在陕西南郑龙岗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墓地中,曾发现24件斧、铲、锛、凿、镞等形制的玉器,淅川下王岗遗址也出土了少量仰韶文化的玉环和玉石坠饰。这些玉器种类较杂,且与石质生产工具共出,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上,很可能只是把玉器作为较精美耐用的生产工具看待,并未赋予其特别含义。

新石器时期,玉璇玑是这一时期龙山文化典型的玉器,此类玉器有何用途,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璇玑一词初见于《尚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成了人们猜测“璇玑”功用的一种依据。据《赏玉与琢玉》一书载:“璇玑:器形如壁,外形等距顺向外出3个、4个或6个尖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