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脾胃居中焦,为升降之枢纽,故脾胃与其他脏腑互有联系。脾胃脏在病理状态下,可影响到整体。脾胃不仅是“水谷之海”,也是“气血之海”(《灵枢·玉版》),两者相辅相成。《素问·气血形志篇》指出“阳明常多气多血”,此“阳明”既指经脉,亦包括胃腑。在生理上胃腑多气多血,故在病理状态下,气病多而血病亦多。脾胃以通降为顺,胃气和则能食而化,气血以生,寝寐得安。降与和具有同义,降则和,不降则病。 医案1. 陈晓雨,女,17岁,学生。 上课中突然胃痛,老师帮送我处就诊,诊之,面色晄白,体倦肢冷,腹肌强直,呕吐残食,频频嗳气,痛处喜温,舌淡苔白,脉濡细,平时贪食生冷、不规则饮食,诊断:中虚胃寒型胃炎。 处方:青陈皮各15g、鸡内金10g、焦白术15g、高良姜15g、肉蔻10g、砂仁6g、甘松10g、木香10g、蒲公英15g、五灵脂10g、淡干姜6g、川桂枝10g、白芍12g、甘草6g、大枣4枚、饴糖一勺冲入。 附:三七40g、元胡20g、沉香20g(研末冲服) 服三剂后胃痛剂止,余症亦减,但余病仍在,仍需注意饮食,原方出入,再进三剂,以冀巩固。 (按)暴病多实,久病多虚。本例,胃痛为饮食不节所至,痛处喜按,得温痛减,舌淡,脉细紧,均属中焦虚寒之症,宗(急者缓之以甘)(虚者补之以温)桂枝合饴糖,甘温想得,温中补虚,甘草配芍药,甘酸和胃缓急,更有姜、枣和脾,陈皮、肉蔻、砂仁、甘松、温中化湿助运,元胡、五灵脂、行气止痛,白术、鸡内金、健脾除湿,治疗以通为补,温中散寒,配伍得当,药后胃痛即除。 医案2; 董超民,男,68岁,退休老师。 因常年与老伴不和,退休后帮女儿在浴池烧锅炉,室地潮湿,工作量大,经常从中午到晚上十点午晚餐并吃,饮食不均,因胃痛发作进市医院检查为胃溃疡,后转我处诊治,诊之病人胃部疼痛,面色萎黄,心下及两胁痞满,大便见黑色,苔白腻,脉弦涩,诊为寒湿交阻型胃溃疡。 治拟疏肝健脾,温化寒湿,益气养营。 处方;黄芪20g茯苓15g麦冬10g香附10g木香10g肉寇10g砂仁6g,山药20g扁豆15g白芨12g五灵脂10g甘松6g川梀子10g蒲公英15g乌贼骨15g瓦楞子30g青陈皮各15g 附;三七50g元胡30g乌贼骨30g研未冲服。 (按)本例胃痛起于长年饮食不慎,加之劳累,又受潮湿寒邪,寒疑中州,情志又抑郁,肝失条达,引起胃痛,本病胃胀攻窜,舌苔白腻,脉弦涩。系肝脾不和,寒湿中阻。 所以拟方以疏肝健脾和胃,温化寒湿,益气养营。用肉寇,砂仁,青陈皮,甘松温化助运,茯苓,山药,扁豆,白术,健脾利湿,黄茋,麦冬,益气养营,木香,香附,五灵脂行气止痛。白芨粘着而护胃生肌,蒲公英清热除毒,川梀子泻肝理气止痛,乌贼骨,瓦楞子制酸护胃。三七,元胡活血止痛扩胃膜小管以再生胃壁。诸药并用,消补兼施,健脾助运,化湿宽中,药后即见效果,仍守前法巩固,经治不及月余,来告知胃疼己止,饮食如常,面色红润,嘱以后生活注意饮食,调节情志,少近生冷寒湿,此病告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