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构“自觉”的语文

 红瓦屋图书馆 2014-01-24

重构“自觉”的语文

 江苏省泗洪中学 / 程振理 

中国现代语文百年又余,我们收获了什么?又丢失了什么?民国时代的语文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文学巨匠,我们当代的语文教学为何屡遭诟病?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语文?我以为,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当务之急是重构“自觉”的语文。

何谓语文?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在现代语文的百年发展过程中,虽也有另说,但大多与叶老之说相去不远。显而易见,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语言”。无论是从前所称之“国文”、“国语”,还是现在所称的“语文”,其着眼点都始终没有脱离过这一属性。

徐林祥先生指出,无论是以“语文”作为课程名称,还是以“语文”作为教材名称,其基本思想似乎都可以明确表述为:“语文”即“语言”。纵然语文源于生活而表达生活、其内涵和外延与生活相等,纵然语文有其独特的表意体系、丰富的情感意蕴与厚重的文化内涵,但语文的基本构成元素从来都是语言。而语言的东西,人们向来都是依靠“自觉”的认知方式获取与运用的。

这里的“自”,意为“自己、自主、自发、自动、自然、独自”等;“觉”,含有“感觉、察觉、品觉、悟觉、醒觉”等意,许慎《说文》:“觉,寤也。从见,学省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寐觉而有言曰寤”。因而,“自觉”,主要指“自己感觉、自会察觉、自主品觉、自可悟觉、自能醒觉”之意。

生活中,人们对于“语言、文字”,总是通过“自觉”而实现认知、理解、赏析、评鉴以及沟通和交流的。人们阅读生活的方式,包括对语文的“阅读”,原本就伴随着“自觉”的认知心理活动,也就是说,语文学习本身实质上就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语文的字词句篇,按照不同规则组合的语言文字,表达着不同的含义与意蕴,传递着不同的思想与情感。即便是同样的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章,不同的人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譬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动感与远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恢宏与绚丽,“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的神韵与情蕴……凡语文者,无有不“自觉”而得之。

语文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让学生“自觉”的场所。在这里学生充分地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读、动手写、动手做,最大限度地解放思想,在自觉的活动中迸发天性,发挥灵性,张扬个性……

语文的实践更是一个让学生“自觉”的天地,不论是语文的言语训练、写作实践,还是语文的阅读训练、创新实践,都贯穿着“自觉”的意识与实践,聆听讲座、参观景点、观看电影、美文朗诵……不同的学生,会因其“自觉”的不同,收获到不尽相同的审美体验。

在当下语文新课改渐行渐入“深水区”,“外强中干”、“体热内虚”等“新课改主义”现象大为流行的背景下,重构“自觉”的语文,无疑是一条无法绕过的路径。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必然伴随着“自觉”的认知心理活动。所以,语文就是一门“自觉”的艺术,它启迪我们:让语文还原“自觉”,让学生“自觉”语文。

(本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201312期 “卷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