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90期)读课标 | 从这三份文件中看“情境”

 天天向上杨老师 2022-04-28

昨天提出了一大串关于“情境”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在课标培训中可以解决,但是我还是想自己先查查资料。

于是又阅读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2019年11月第1版)关于“情境”的部分,发现三份权威文件中所说的“情境”看起来都不是一回事,可是有的表述又那么像一回事。阅读了一些关于李吉林老师“情境教学”的资料,资料很多。今天先就三份文件来看。

昨天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这个过程非常有趣,让我想起小时候和妈妈拆毛衣。有时揪住一个线头,一边使劲拽一边缠,毛线很快地从毛衣上脱落下来,毛衣在一点点缩小,变成了一个个线球;而有的时候,找到了线头,却不那么容易拆开,总是受阻或打结,需要重新找线头或者剪开线结。现在,我的毛线正打着结,没关系,不着急,会解开的。

享受的就是这个解开结的过程。 

来,和我一起“拆毛衣”吧——

我把三个文件中有关部分用表格的形式梳理了一下:

文件

部分

页码

名称、定义或相关阐释

分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课程实施”中“评价建议”

50

1命题情境(定义无)

11日常生活情境

12文学体验情境

13跨学科学习情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实施建议”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

48

2语文实践活动情境: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

21个人体验情境

22社会生活情境

23学科认知情境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2019年11月)

第二章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关键概念和重要关系 四、情境: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考查载体

36至37

3高考评价体系中所谓的“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情境活动”是指人们在情境中所进行的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活动。

情境

311生活实践情境

312学习探索情境

情境活动(分层)

322简单的

情境活动

323复杂的

情境活动

对各种“情境”的具体解释:(为方便对照,在上表和下文中加入了序号)

11日常生活情境指向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的语言实践,凸显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

12文学体验情境侧重强调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意表达;强调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关注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

13跨学科学习情境侧重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1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及创作文学作品等。

22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

23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

311生活实践情境:这类情境与日常生活以及生产实践密切相关,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的能力。

312学习探索情境:这类情境源于真实的研究过程或实际的探索过程,涵盖学习探索与科学探究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学生在解决这类情境中的问题时,必须启动已有知识开展智力活动,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

321简单的情境活动,需要启动的是单一的认知活动,即面对问题时只需要调动某一知识点或某种基本能力便可解决。因此,通过这类情境测评出的是学生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322复杂的情境活动,涉及的是复杂的认知活动,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应对复杂问题的水平。该类情境活动主要取自国际政治经济、党和国家政策改革、社会发展、历史事实、科技前沿等方面,在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评价其价值取向、测评其学科素养水平,从而发挥高考体系中“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作用。

前八个,虽然它们出现于不同的文件中,属于“命题情境”“语文实践活动情境”“'高考评价体系’中的情境”,但是有些似乎“亲缘关系”很相近。比如:“11日常生活情境”“22社会生活情境”“311生活实践情境”高度相似,“12文学体验情境”“21个人体验情境”“23学科认知情境”“312学习探索情境”有包容或交叉关系。

于是,我的问题又产生了:

为什么两个课程标准关于“情境”的比较具体的表述都在“命题建议”部分?

在教学中,不是也应该“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吗?

教学中的情境,与上面的“命题情境”“语文实践活动情境”“'高考评价体系’中的情境”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同时,我又有隐隐的担心:会不会有教师走入“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误区?

又想起去年为葛宏英老师的写作课设计的“情境”:两校学生用文字为对方介绍自己的生活,想起前几天蹭课,看到一位老师设计的“情境”:如果你是学校校报的编辑,为校报选择一篇文章。

以后,也许会有许多课设计出“情境”来,要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这些“情境”的设计呢?

也许有人会觉得,费这么大力气思考什么是“情境”是否有必要?

我认为是有必要的,在教学中,要想“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连“情境”是什么都不知道,连创设情境的目的还没搞清楚,无论搞出什么花样儿,终究是盲目的。即使做对了,也是“瞎猫碰见死耗子”。

明天,接着揪线头,拆毛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