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智慧:“简单”事情“复杂”做

 我爱我家223 2014-01-24

教育智慧:"简单"事情"复杂"做

刘大明

抚州市第一中学 江西 抚州 344000

 

        解决(复杂)问题时,设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整为零"几乎是不二法门,可以达到有效而高效的目的。一个人是否具备这种能力,也就成为智力高低、能力强弱、机智与否的标志。但是,在教育中,有一项智慧,是逆此道而行——"简单"事情"复杂"做。

          一、经典教育案例中悟智慧

        "简单"事情"复杂"做的最经典教育案例,要数陶行知先生的三块糖故事: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当小学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喝止他,并要求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学生惊异地接过糖。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制止你砸人时,你立刻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给你。那个同学更惊异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同学,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非常正义,且有为正义而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那个同学感动之余有所悟,于是流着眼泪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他们毕竟是我的同学啊!

        在小学校园里,学生打架斗殴是司空见惯之事,任何老师看到了都能够制止,但是做法却可能非常简单:制止后,现场了解情况,适当分析,辨清是非,最后指出学生的对与错,赞赏正确行为,否定不良行为,勉励学生发扬正确行为,摒除不良行为。但陶行知先生没有如此简单行事,反而选择了简单事情复杂做。陶先生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深谙教育规律:简单说教,教育效果较差;通过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赞赏,能够引导学生走向自我教育。完善了自我教育能力,明辨是非、判断好恶,学生就能够自我养成了。

         二、名家班级管理中学智慧

        班主任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优秀班主任总能化繁为简、化整为零,把班级工作做到井然有序,降低管理成本,达成管理成效。如果说,有些班主任偏要把某些简单事情复杂做,那么我们或许会怀疑他的智商,担心他的班级工作成效。阅读《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我却体会到了著者陈宇老师简单事情复杂做的教育智慧。

        编排座位尽管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十分满意,但毕竟是班级工作中一件极不起眼的事,做到公平公正,学生一般也没有什么话可说。做到"公平公正"并不难,要么按照身高高矮这一客观标准编排,要么按照学习成绩排名选座,谁又能对班主任喊一声"不"字呢?但是,陈宇老师没有这么做,他偏要行走一条"复杂花样"之路:

        首先他制定了若干条编排座位的标准,在这个基础上完全尊重学生的意愿编排座位。他具体是怎么做的呢?每一个学生各写一张纸条,纸条上写了三个"志愿"——同桌姓名,犹如高考后填报志愿一样,排出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学过排列组合的人都可估算,一个几十人的班级,如此编排将会有多少种方式!然后,班主任要根据座位编排标准及自己对学生个性的了解,从这几百种编排方式中优选出最佳方式。陈老师就是这么干的,把这些纸条带到办公室,摊在地上,硬是把这复杂的工作做得漂亮、圆满。同事、学生都可能称他傻,但是这个"傻劲"却足以使学生打心底里生起敬意。

        按照身高高矮编排座位,看似公平,但众所周知:人的身高差距主要体现在腿上,坐在一样高的凳子上,并不存在谁高谁矮的问题;按照学习成绩排名选座,显然有悖于"人权"原则,体现的是"弱肉强食"非人性群林法则。这两个标准,是表面上的公平,却是实质上的不公平。而陈宇老师为了达成实质公平,选择了简单事情复杂做,足以显示其中的深刻教育智慧。

        三、班级文化引领中用智慧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自我生成的富有班级个性的群体性文化,是班级师生在长期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培育形成的班级形象、奋斗目标、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具体表现在班风、班训、班貌、班级目标、班级制度、班级特色文化、行为规范等等方面。

        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教育中的"新时尚",很多学校的政教部门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并把这项工作进行量化考核。然而,有些学校或班主任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他们具体是怎样做的呢?

        一般地,在起始年级开学初的第一个月,要求确定班名、班徽、班歌、班风、班训、班规等象征班级文化的显性内容。有些班主任,为了应付考核,直接从网络上"拷贝"、"拼凑"一套相关内容,美之名曰班级文化。到了毕业年级,为了激励斗志,迎接高考,再来一个激励标语大联展,亦为班级文化的高潮与盛典。

        显然,这种做法违背了班级文化的"自我生成"特性,根本算不得班级文化。笔者带班时,分层次循序渐进地确立象征班级文化的显现内容,激励班级全员的参与性,体现班级群体的自我性,突出班级文化的生成性。具体做法是:

         班名、班徽、班歌在开学初确立,确立方式:鼓励并号召全班同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各自完成一份"作品",历经海选→筛选→票选等过程,历时不少于也不多于两个星期。把这项内容升格成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班级活动,学生的参与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而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且有利于师生相知、生生熟悉,为下一步确立班风、班训奠定基础。

        笔者认为班风、班训是最具班级特色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又最容易犯"抄袭"毛病。怎样避免"抄袭"而体现班级特色呢?最佳做法是,设计更多的班级活动,从活动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才能相互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最适合班级总体特征的班风、班训。笔者带班时,把"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确立为班训,是引导同学们讨论班级实际生成的三个案例,由同学们自己总结得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尽管也是先贤总结的做人道理,但从班级故事中反复重现这个道理,那么这个道理就能够形成为班级特色文化。

        更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带班时的规章制度的制定都经历了"问题产生→问题讨论→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形成制度"的生成过程。如此生成的规章制度就携带了班级烙印,具有鲜明的班级个性,也就成为了班级文化的一项真实内容。

    班级文化中诸如班名、班徽、班级目标、班训、班级制度等等都是显性文化,相对而言,它们能够而且也需要在较短时期内完成。但是,诸如班风、班貌、班级气质、班级群体性行为规范等等隐性文化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它们需要师生长期的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培育而成。实事求是地讲,大多数班级直至学生毕业了,也未必形成独具个性的班级文化。

    诸如"第56号教室"这样的享誉全世界的班级文化,需要极富智慧的教师才能引领形成,而企图追求所谓的"高效率"的功利性做法是不可能达成这样的教育成果的。"简单"事情"复杂"做,是一项高境界的教育智慧。

    四、结论与启示

       在教育工作中,"简单"事情"复杂"做是有深刻的理论渊源的。众所周知,教育事业是一项慢的事业,有些学者把它比喻为农业最为恰当不过了。小时候,我跟妈妈交流过这样的感慨,"要吃上自己家原汁原味的豆腐真难!"你看,买豆种、刨土种豆、浇水施肥、收豆荚,晒豆荚、去豆荚、得黄豆,泡黄豆,磨豆浆、煮豆浆、滤豆浆、制豆腐,煮豆腐,最后才能吃上美味可口的豆腐。"简单"事情"复杂"做,遵循了教育规律。只有遵循教育规律的做法,才是真正的教育智慧。

        王晓春老师讲"管理问题采用管理办法、教育问题采用教育方法",学校教育离不开管理,少不了教育。因此,"简单"事情"复杂"做,是一种教育智慧,隶属于教育方法;它与"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做事方法并不矛盾,后者在管理方面更显优势,凸显管理智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校领导、一线班主任,既应该具备管理智慧,更应该具备教育智慧,两者有机融合、融会贯通、相得益彰,方能把学校事务、班级事务做好、做出成效,最终为社会输送合格公民和杰出人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