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粘豆包,那是过去承哥家乡春节的主食。 他们那边都是用大黄米面、小米面做豆包,大黄米,就是古老的农作物“黍”,粘度比糯米面高,有些地区把它叫“粘小米”,其实它外观和小米还是有区别的,大黄米颗粒比小米大,颜色比小米浅。 一进腊月,那边农村家家就开始包粘豆包,用来做为春节的主食。那时农村很少有白面大米,过年吃豆包就是好的了。 馅不是红小豆,而是花菜豆蒸熟捣碎包里面。花菜豆就是短豆角里面的豆,短豆角让它长成熟后,剥去外皮里面就是成熟的花菜豆,当成杂粮可以用来煮粥、焖米饭。 因为黄米面太粘,必须往里兑小米面,蒸好的豆包才能成型。黄米面、小米面按1:1比例和好后,放在大盆里置于热炕上发酵一天,揪起一块面尝到有酸味就可以了。 这样的豆包馅是不放糖的,那边穷,谁家买得起好多斤白糖往豆包里掺?豆包下面是圆的,上面是尖尖的,个头不大,每个下面垫上一块泡软的干玉米叶或是干紫苏叶,这是为了蒸时不粘屉布。 厨房里热气蒸腾,屋里的炕也热得烫人,年味就在这一锅锅豆包里蒸出来了。豆包蒸熟后,表皮金黄发亮,放到屋外的大缸里冻上,冻得梆梆硬像个冰疙瘩,家家都包上近百斤的豆包,满满一大缸,能吃一冬。 吃的时候用蒸锅热透,或是用锅煎一下,再熬上一锅东北的酸菜汤,如果有点白糖蘸着吃,那就是很奢侈的了。承哥说,豆包是酸面的,得配着酸菜汤吃,这样到胃里就不会烧心返酸水。 现在这边一到冬天外面就有卖黄米面豆包的,冻得硬硬的,几元钱一斤。
我问承哥想不想吃家乡的味道?
他面带惧色,说:饶了我吧,这辈子不吃都不想,小时吃得够够了,一看见它,腮帮子就泛酸水儿。 那年月,承哥家乡的生活真是很苦。就算是承哥家在县城,公婆又都是有职务的人,日子比农村强,可生活水平跟这边大城市一比,还是差了好多好多。
这是从网上找的做法,上面用的豆就是花芸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