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演变五百例 前言

 枫叶红178 2014-01-28

  

汉字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它已经有五六千年的发展过程,现在有约占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在使用着它。汉字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优美的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几千年来,汉字的形体经过了多次的演变,主要字体有下面几种:

    一、甲骨文。这是商朝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由于它是以记录占卜之事为主的,所以又被称为“卜辞”、“契文”;又因为最早是在殷墟(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已收集到的甲骨文单字约有四千多个,其中一千多字可以释读。这种文字已较完备,但是有许多字的笔画和偏旁尚未完全定型。周朝早期也有少量甲骨文出土。

二、金文。这是商、周时期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叫“钟鼎文”。这种文字前期字体与甲骨文相近,有的还保留了早期图画文字的痕迹;后期与小篆相近。已收集到的金文单字有五六千个,多半可以释读。金文的形体结构比较成熟,周朝的金文铭辞有的一篇长达五百字。

三、小篆。这是秦朝通行的文字,又称“秦篆”。战国时期,中国各地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对文字加以整理和简化,在“大篆”(又称“籀文”,春秋战国间通行于秦国)的基础上,规定了一种标准字体,这就是“小篆”。秦朝的这一统一全国文字的重要措施,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隶书。这是汉朝通用的文字。始于秦未,沿至三国。又称“汉隶”、“佐书、“八分”等。早期的隶书保留了一些小篆的形迹;后来波磔的笔法增多,这成为隶书字体的一个显著的特点。隶书的出现,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就是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五、楷书。这是汉朝未年开始出现,一直通行到今天的一种字体。由于它的形体端正,笔画平直,足为楷模,所以被称为“楷书”,又叫“正书”、“真书”。历代许多书法家都是以楷书闻名于世的。

六、草书。草书出现的时代其实比楷书还早,大约始于汉朝初期。早期的草书是书写隶书时的快捷变体,称为“草隶”,后来又叫“章草”。汉末以后,脱去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的痕迹,形成一种笔势连绵回绕、偏旁相互假借的“今草”。唐朝时还出现了一种笔画更加放纵、难以辨认的“狂草”,现在一般所谓的草书指的是“今草”。

七、行书。这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三国和晋朝以来流行。这种字体写起来比楷书便捷,又比草书易于辨认,所以很受群众喜爱,行书中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但是很难有一个截然分开的界限。

此外,自有汉字以来,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简体字,它们被称为“俗字”、“手头字”等,这是为了文字应用的方便而产生的。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文字既有繁化的现象又有简化的现象,但是总的趋势是简化。汉字的简体字古已有之;只是到了本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才把历代民间流行的简体字通过研究整理后逐批公布,这就是现行的“简化字”。

为了使具有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了解汉字发展演变情况,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特编写了这本书。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这是一本普及性的汉字知识读物。内容是通过列举汉字几种主要字体中的一些字例,并对这些字例的字源作图解和浅释,力求简明形象地体现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二)本书共选取常用汉字五百字(加上释文中提到的通用字、假借字等共为六百六十多字),每字依次列举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等七种字体(其中有的已简化,另加简体字)。生僻罕用的字和上述七体不全的字不选入(只有金文的个别字用籀文或战国文字代替)。

(三)汉字的各种字体一般都有多种不同的写法。本书只选摹其中比较典型或比较常见的一种为例,为避免繁琐,字例不一一注明出处。

(四)本书对字源的解释,多以文字学家有公认的定论为准;也有采用或参考某一家之言的:还有作者自己的一得之见。由于本书性质和篇幅所限,释文都不加以论证,也恕不注明观点来源。

(五)对一些古今义变化较大的字,本书在解释古义时,尽可能地引用了一些较早的文物或古籍上的词句,作为佐证。

(六)本书正文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多音字以最常见的读音为准〕,正文前有笔画索引,以备检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