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青阳”所示的地望

 hszlw 2014-01-28

关于“青阳”所示的地望

浙江苍南《张氏通志》编纂委员会

关于张姓起源地望,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张姓的得姓始祖挥是青阳氏的儿子,青阳氏的居住地青阳就是张姓的发源地,而古代“清”与“青”通用,“青阳”就是“清阳”,而古人习惯以水北为阳,水南为阴,清阳就是清河以北。汉代以后有清河郡,辖地相当于今河北省清河全县以及枣强、南宫的一部分,山东省的临清、夏津、武城三县以及高唐、平原的一部分,郡治在今河北清河县南。人们认为清河郡就是张姓的起源地。此说由来已久,邓洪波先生的《中华姓氏通书·张姓》也持此说;二是宋人郑樵主张的山西说。《通书·氏族略》说:“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赐姓张氏,此非命氏之义也。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无疑也。”就是说张姓得姓于春秋时期的晋国,在今山西省境内;三是认为张姓起源地望在今河南濮阳。

比较以上三说,张姓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即今山西省)的说法最不可靠。诚然,晋国确实是春秋时期张姓的聚居之地,晋国张姓除了张侯以外,见于记载的还有张果、张君臣、张骼、张抑朔等人。但是尚不能说晋国是张姓的起源地。因为早在西周宣王时期就有张仲其人,见于文献记载。《诗经·小雅·六月》曰:“侯谁在矣,张仲孝友”。张仲字仲嗣,他和尹吉甫等辅佐周宣王,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著称。另外,除晋国以外,春秋时期其他国家也已有张姓先民存在。如宋国有个张匄,是华抠的家臣,曾怒杀华多僚,事迹见载于《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总之,春秋时期晋国的张姓先民,是张姓人群中的一支,但不是张姓先民中最早的一支,因而今山西省不可能是张姓的起源地。

张姓起源于河北省清河说和河南省濮阳说,都与“青阳”“清水”有关,因而有必要考察古代清河的发源和流向,清水是一条古老的河流,由于黄河改道的影响,清水也屡有变迁。清水源出何地?《水经·清水》言:“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郦道元注:“黑山在县地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古修武县即今河南省获嘉县,黑山当在获嘉县北,它是清水的源头。另外,《续汉书·郡国志》“河内郡修武县”下,刘昭注补引《山海经》曰:“太行之山,清水出焉”。《山海经·山北经》云:“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郦道元《水经注·清水》言:“清河水又东南流,吴泽陂水注之。水上承吴陂于修武县之故城西北……西侧长明沟水入焉。水有二源。北水上承河内野王县东北界沟,分枝津为长明沟”。熊会贞疏:“今曰小丹河,自河内东北大丹河分出。古初分为光沟,又分为界沟,又分为长明沟。长明沟分处仍在野王县东北,即今之河内县东北也”。清代的河内县即今河南省沁阳市,大丹河郡即古丹林水。古丹林水发源于今山西省高平县,向南穿过太行山后分为两支:一支向南注入沁水,合流入黄河;另一支向东称作长明沟水,注入吴泽。此水源远流长,应为清水的另一源头。

关于清水的流向,《水经·清水》称它“东北过获嘉县北,又东过汲县北,又东入于河”。古获嘉县在今河南省新乡市西,古汲县在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清水在此与淇水合流而入黄河。郦道元注曰:“谓之清河口,即淇河口也,盖互受其名耳。”魏晋时期清、淇二水入黄河处,在朝歌,即今河南省淇县东南,其实淇县并不是清水的尽头。杨守敬疏《水经·清水》曰:“清水本自入海,自周定王五年河徙,南注黎阳以北,清河之流遂绝,而故道犹存。今曹操开白沟遏淇水北流行清水之道。故《淇水注》谓之清淇,互受通称”。可见古清河由此继续北流,曹魏开的白沟就是古清水的一段河道,故白沟又称清水。《水经·洹水》云:洹水“又东过内黄县北,东入于白沟”。《左传·成公十七年》:“声伯梦涉洹”。杜预注:“洹水出汲郡林虑县东北,至魏郡长乐县入清水”。西郡长乐县在今河南省内黄县东北,可见晋人仍称白沟为清水。白沟进入河北省清河县后,北经枣强县,至东光县南汇入古黄河入海,《水经注》称此为清河,它应是最早的清河下游。

综上所述,古代清水有两个源头:一是河南省获嘉县北黑山,二是发源于山西省高平县,,即《山海经》所记的古丹水,此水向南穿过太行山,东流人吴泽陂,然后注入发源于获嘉县北的清水。二水汇合后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淇县、内黄县、然后进入河北省的魏县、清河县、景县、沧州市,至天津如海。后来因为年长日久,黄河改道的影响,或某段河道淤塞,或某段河道易名,清水遂隐没无闻。

由此可见,河南濮阳地处古清水上游,河北清河处于清水下游。两地都可能是张姓的起源地。要想弄清究竟张姓起源于何处,还需要对两地加以比较、分析。

从古史传说看,濮阳古称帝丘,是五帝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高阳者”条《集解》引皇甫谥曰:“都帝丘,今东郡濮阳市也”,《集解》又引《皇览》曰“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顿丘者城门,名顿丘道”。《索隐》引皇甫谥云:“据《左氏》,岁在鹑火而崩,葬东郡”。又《山海经》曰:“颛顼葬鲋鱼山之阳,九嫔葬其阴”。由此可见,濮阳即是颛顼的都城,又是颛顼葬地,因而是颛顼活动的中心区域。帝喾是颛顼族子,《史记·五帝本纪》“帝喾崩”条《集解》引《皇览》曰:“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中”。可见濮阳也是帝喾活动的主要地区。而颛顼是“黄帝之孙”,正与黄帝子孙挥大体同时。《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引皇甫谥曰:“帝喾名夋也”。帝夋据说是商族的祖先。帝丘又称商丘,为夏王相所都。《帝王世纪》:“自太康以来,夏政凌迟,帝相为弃所逼,乃徙都商丘”。该书又引《世本》云:“契居蕃、相土徙商丘,本颛顼之墟。故陶唐氏之火正阙伯之所居也”,故《春秋传》曰:“阙伯居商丘,祀大火,相土因之,……今濮阳是也”,《水经·瓠子河注》:“河水旧东决,迳濮阳城东北,故卫也,帝颛顼之墟。昔颛顼自穷桑徙此,号曰商丘,或谓之帝丘,本陶唐氏之火正阙伯之所居。亦夏伯昆吾之都,殷之相土又都之”。总之,濮阳是夏王相建都之地,商先公相土的东都,附近的内黄又是商代前期的都城之一。尧的火正阙伯、夏代的昆吾均居于此,楚族也发源于此。

从考古学上看,濮阳地区位于新石器时代华夏部族的仰韶文化与东夷部族的北辛文化的结合部。前些年在濮阳西水坡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蚌壳堆塑龙,被人们称为“中华第一龙”。濮阳出土的仰韶文化器物多带有北辛文化的因素。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又在这里发现有众多的龙山文化遗址和先商文化遗存。这些文物考古资料可以和文献记载相印证。古濮阳既可能是玄嚣、颛顼部族活动地域,也可能是少昊部族活动地域,无论张姓的始祖挥属于少昊青阳氏之子,还是玄嚣青阳氏之子,无论他属于华夏部族还是东夷部族,濮阳都有可能是挥的居住地。河北省也是传说中黄帝活动过的地区。如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皇帝与炎帝战于阪泉等,但是涿鹿在河北省西北部,阪泉在今怀来,也在河北省西北部,而河北省南部的清河县一带,未发现有黄帝活动的迹象。清河一带的文物考古资料也远没有河南濮阳一带丰富。因此笔者认为,张姓起源于清水上游即今濮阳一带的可能性较大。

挥是弓箭的发明者,他的部族以制造弓箭为业,因而他被授任弓正之职。最原始的弓当用木条弯成弧形加上弦而成,箭当用竹加上石镞或骨镞而成。根据文献记载,濮阳及其周围地区有着丰富的制造弓箭的材料。《诗经·鄘风》有《桑中》篇,云:“期我于桑中,要我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又有《定之方中》篇,云:“降观于桑”,“说于桑田”。古人常说“桑间濮上”《诗经》所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的情况,但也可说明古帝丘、朝歌一带多桑树。《诗经·卫风》有《淇奥》篇,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淇河沿岸的竹十分茂密,郁郁青青。《诗经·卫风》还有《竹竿》篇,云:“箦箦竹竿,以钩于淇”。春秋时期淇水流域既多野竹,在春秋以前此地的竹也不会少。桑木柔韧富有弹性,它和竹都是制造弓箭的主要材料,由此推断,濮阳一带多竹多桑,很可能是挥发明制造弓箭的地区。

对“青阳”所表示的地望,也可以从另一方面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习惯以“青”代表东方,所谓青阳,就是天子的东堂。如《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子居青阳左个”。注:“青阳左个,大寝东堂北编”。古代太子居东宫,东方色为青,故称太子宫为青宫。青龙又是东方星宿名。古代排列五帝,东方的天神称青帝。青土是指东方之地。青社是祭祀东方土神处。商代的甲骨文就有“东”字。它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东方,东土,二是指具体的地名,濮阳的帝丘,就是夏代商先公相土的东都,甲骨卜辞中的“东”地也是西周以后的“东地”。《逸周书·作谁》曰:“武王克殷,乃使王子禄父惮守商祀,建管叔于东”。西周初的“东”地,就在古濮阳城。古濮阳在战国时期仍称“东”地。如《史记·卫世家:“元召十四年,秦拔魏东地。秦初置东都,更徙卫野王县,而并濮阳为东郡”。总之,春秋战国时人以“青”(或青阳),代表东方或东地,而濮阳一带一直有“东”地之名称。从这种意义上说,青阳表示的地望就指古濮阳一带。挥既是青阳氏子,张姓的得姓地望也应在濮阳。

通过上述对张姓起源地望的三种说法的辨析,张姓起源于清水上游即河南省濮阳一带的可能性最大。

(此文节选自张祖辉主编的《浙江姓氏志·苍南张氏史志》第一章“源流·挥的身世与青阳之地望”第二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