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光十三绝》作者为晚晴画师沈蓉圃,绘制于清光绪年间,属工笔写生戏画像,该画作参照清代中期画家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中的戏曲人物,用工笔重彩绘制而成。该画原图高约三尺,长有丈余,所绘人物形态自然,各具表情,衣帽须眉,真实细腻。画中人物为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徽调、昆腔的徽班进京后扬名的13位著名京剧演员,前排左起依次为:张二奎、刘赶三、程长庚,前排右起依次为:谭鑫培、卢胜奎、时小福,中间一位为徐小香。后排左起依次为:郝兰田、梅巧玲、余紫云,后排右起依次为:杨月楼、朱莲芬、杨鸣玉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艺术,京剧便是其中之一。京剧与中医,国画一同被誉为中国的“三大国宝”,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与印度梵剧、希腊悲喜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曲”。提起京剧,必然会提起京剧艺术家,提起京剧艺术家,必然要提到“同光十三绝”,因为这“十三绝”既是京剧的奠基人,又是技艺非凡的表演艺术家。 清代光绪年间著名国画家沈容圃,参照清代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挑选了这几位清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京剧表演艺术家,用工笔重彩把他们所扮演的剧中人物绘画出来,画了一幅叫《同光十三绝》的画。他们个个栩栩如生,既显示出画师的深厚功力,又展示了前辈艺术家的风采。这幅画的面世,正值京剧盛世的历史时期,这对了解当时演员的扮相、服饰及前辈艺术家的风采,是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 程长庚(1811~1880),祖籍安徽,字玉珊,号荣椿,乳名长庚,戏曲活动家,京剧开基创业大师。生于清嘉庆十六年,道光年间入京,曾先后居住宣南石头胡同和百顺胡同,享名后寓所名“四箴堂”。同治、光绪年间曾掌三庆班,同仁尊称其为“大老板”。他唱腔字正腔圆,发音准确,声情交融,唱法古朴沉着。专工文武老生,腹笥渊博,能戏多达300余出,擅演《群英会》、《镇潭州》、《八大锤》、《战长沙》、《华容道》、《取成都》、《举鼎观画》、《捉放曹》等戏,在《群英会》中扮演鲁肃。他与春台班余三胜、四喜班张二奎,为京剧第一代演员的三位老生杰出人才,被誉为“老生三鼎甲”。程长庚虽比余、张享名较晚,但其威望极高,名列三鼎甲之首。清光绪五年农历十二月十三日与世长辞,他对卢胜奎的影响很大。 卢胜奎(1822~1889),祖籍安徽,出身于仕宦之家,自幼酷爱戏曲,常与剧界人士交往,因考试不中遂入梨园,初演即得到程长庚的赏识,约其加入三庆班。入剧界后隐去真名,当时张二奎正值红极之时,便取“胜奎”为艺名,以此来激励自己。他拌演的老生戏讲究剧情戏理,尤擅孔明戏,因在《战北原》中扮演诸葛亮而名声大噪,有“活孔明”的美称。由于自幼受过很好的教育,他文化高,不仅熟读史书,钻研文学,且通透戏场,极善编剧,三庆班所演36本连台本戏《三国志》,即出其手。演薛仁贵征东事之《龙门阵》及《法门寺》据传亦为卢氏所编。一生所编剧本,大都流传至今。因剧本为一台戏之根本,故人称其“卢台子”。他可谓最早的京剧剧作家,在艺术上上承程长庚,下启谭鑫培。 谭鑫培(1847~1917),祖籍湖北,字鑫培,号望重,寓所名“英秀堂”10岁随父迁居京城,11岁入小金奎班习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23岁搭三庆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滩》及“八大拿”等武生戏为主,曾傍程长庚演《青石山》马童,得“大老板”赏识,委以武行头。在《同光十三绝》画中,谭是唯一的武生演员。以老生享名剧坛则是光绪十年以后的事了。程长庚曾预言:“吾死后,鑫培必成大气候。”谭鑫培曾师事程长庚、余三胜,并向张二奎、卢胜奎、王九龄问艺,博采众长化为己有,终成一家,他以腔取胜,巧韵味浓,唱腔悠扬婉转,念白清晰流畅,耐人寻味。与汪桂芬、孙菊仙被誉为“新三鼎甲”,并成为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创始人。 张胜奎(生卒年月不详),又名张奎官,北京人,曾于四喜班演出多年。其唱吸取余三胜之法,嗓音虽不冲,但唱腔流利曲折。精于说白、做工。其念颇带情感,做派神态逼真,擅演忠臣义士一类“衰派老生”角色。如《徐策跑城》之徐策、《四进士》之宋士杰、《清风亭》之张元秀,《一捧雪》之莫成。亦能演丑角戏,所演《渭水河》之武吉,为人所称道。 郝兰田,(1832~1872)祖籍安徽,原系徽戏演员,初习青衣,后工老生,以《借东风》而闻名。清道光、咸丰年间来京,因与程长庚同乡,遂入三庆班。初演《天水关》之孔明,颇受赞誉。因当时老旦唱腔平淡,表演呆板,不被重视,故缺少老旦演员,郝氏便自改老旦,吸取各家老旦之长,并把老生唱法糅进旦角唱腔,创出风格独具的老旦新腔,提高了老旦行当的地位。凡老旦应工之戏,无一不会,尤以《钓金龟》、《行路哭灵》、《滑油山》、《目连救母》、《游六殿》、《徐母骂曹》、《遇皇后打龙袍》等最为拿手。其唱高亢有力,苍老深沉,念白犹如老妇一般,是京剧老旦的奠基者。与张二奎、梅巧玲演《四郎探母》饰佘太君,为时小福配演《探寒窑》王夫人等,相得益彰,享誉一时。 时小福(1846~1900),祖籍江苏吴县,原名庆,别名小馥,字琴香,号赞卿。12岁随父母来京,后入四喜班名旦郑秀兰之“春馥堂”从徐阿福习昆旦兼皮黄青衣。嗓音委婉嘹亮,唱腔极富情韵,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誉。他亦能演旦角,曾以旦角演员身份,破例被委任精忠庙庙首。中年后于意所刻意授徒,弟子颇多,均以“仙”字排名,其著名者有张云仙、张紫仙、吴菱仙、吴蔼仙、陈霓仙、陈桐仙、王怡仙、江顺仙,此“八仙”与其师时小福同样嗜酒,且均海量,人称“醉八仙”。每年重阳日,此八位弟子必来师府祝贺,人称“八仙庆寿”。常于春台、四喜、三庆各班演出,曾一度继梅巧玲掌四喜班。 梅巧灵(1842~1882)祖籍江苏泰州,原名芳,字慧仙,号雪芬,别号蕉国居士,自号梅道人,乳名阿昭,寓所名“景和堂”,又称景和堂主人,绰号胖巧玲,民国时期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的祖父。清道光二十二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出生,因家境贫困,8岁时过继江姓,后被辗转贩卖,11岁入福盛班从班主杨三喜学昆旦兼皮黄青衣,又从夏白眼习艺,后与四喜班名旦罗巧福习花旦,艺成后即崭露头角,且极有人缘,遂为四喜班主要旦角。擅演《雁门关》、《四郎探母》、《梅玉配》、《盘丝洞》、《得意缘》、《胭脂虎》、《浣花溪》、《彩楼配》、《二进宫》、《百花亭》、《密誓》等,戏路极为宽广。他为人正直,办事公道,30多岁就掌四喜班光绪八年农历十一月初七病故于宣南李铁拐斜街45号(旧门牌)寓所,享年41岁。其弟子众多,最有成就的当属余紫云。 余紫云(1855~1899)祖籍湖北,原名金梁,字艳芬,号砚芳,乳名昭儿,寓所名"胜春堂",曾先后居住宣南石头胡同和李铁拐斜街。紫云生于清咸丰五年农历乙卯七月初七日,幼随父来京,入“景和堂”从梅巧玲习花旦,并私淑胡喜禄之青衣戏。其戏路极宽,尤精跷工。同光年间搭四喜班,擅演《彩楼配》《三击掌》、《赶三关》、《梅龙镇》、《梅玉配》、《玉堂春》、《打金枝》、《孝感天》、《二进宫》、《虹霓关》、《宇宙锋》等,在《彩楼配》里他扮演王宝钏。因善琵琶,演《昭君出塞》,自弹自唱享誉一时。光绪二十五年病故,享年45岁。其子余叔岩,为余派老生创始人。 刘赶三(1817~1894),祖籍天津,原名宝山,别名迁升,字韵卿,号芝轩,寓所名“宝身堂”,位于宣南韩家潭。因其家境贫寒,靠演戏养家糊口,加之艺高,所以每晚连赶三处演戏乃为常事,为此被讥讽为“赶三”,他非但不介意,反而以“刘赶三”为艺名。票友出身,初学老生,下海后入京搭永胜奎班,后入三庆班,从郝兰田学艺,常演《金水桥》、《打金枝》、《三娘教子》、《桑园会》《武家坡》、《天水关》等老生戏,艺宗张二奎。因当时老生名角如林,遂改丑角。其嗓音清亮响堂,白口清脆爽利,表演冷隽诙谐,所演人物无不幽默风趣。擅演《老黄请医》、《绒花记》、《花子拾金》、《瞎子逛灯》、《入侯府》、《贪欢报》、《一两漆》、《双摇会》、《双沙河》、《红门寺》、等诸多剧目。尤精婆子戏,如《送亲演礼》、《拾玉镯》、《铁弓缘》、《玉玲珑》、《金玉坠》、《思志诚》等。其《探亲家》名噪京师,每演此剧骑真驴上台,必叫满堂。入内廷演此剧,被破例允其牵驴进宫。常于台上抓哏,嘲讽权贵,抨击时弊。在剧界颇有威望,曾被选为精忠庙首。他与杨鸣玉、黄三雄为第一代京剧丑角代表人物。 杨鸣玉(1815~1894),祖籍江苏扬州甘泉县,原名阿金,字俪笙,号鸣玉,乳名娃子,排行为三,人称“杨三”。清嘉庆二十年农历乙亥九月十八日出生。初习昆生,后改丑行。入京后曾搭和春、双奎、老嵩祝成及四喜各班,专演昆丑,功底深厚,文武皆精,每戏均有绝妙。所演《盗甲》、《问探》、《芦林》、《惊丑》、《扫秦》、《相梁刺梁》、《拾金》、《借靴》、《打花鼓》、《荡湖船》等,均堪称杰作。尤与曹春山合演《教歌》、《拐儿》被誉为双绝;与朱莲芬合演《下山》《活捉》享誉一时。他为人耿直,不苟世俗,为后人所赞誉。甲午战争后,清廷签订卖国条约,曾流传“杨三(鸣玉)已死无苏丑,李二(鸿章)先生是汉奸”之说,足见其影响之深。 朱莲芬(1836~1884),祖籍江苏元和,原名延禧,字水芝,号福寿,寓所名“紫阳堂”,位于宣南樱桃斜街。清道光十六年农历丙申十二月十一日出生,为“景春堂”朱福喜胞弟。幼学昆旦兼习皮黄,尤精昆曲。同治年间入四喜班,名重一时。擅演《思凡》、《琴挑》、《寻梦》、《寄扇》、《相梁刺梁》、《金山寺》、《盘秋》、《双拜月》、《双沙河》、《贪欢报》、《小放牛》、《挑帘裁衣》等,在《玉簪记》中扮演程妙长。擅长书画,常与名丑杨鸣玉合作,与王楞仙之《奇双会》,曾享誉剧坛。 徐小香(1832~1912),祖籍江苏常州,原名馨,别名炘,字心一,号蝶仙,寓所名“闻德堂”,位于宣南小安澜营,后改“岫云堂”,遂有“岫云主人”之称,小香为其艺名,清道光十一年月初十生于苏州吴县,幼随其父(清某部郎官)居京,酷爱小生艺术,私淑曹眉仙。其父故后,投吟秀堂潘氏门下习艺,满师后初搭四喜班,后入三庆班。能戏甚多,昆乱不挡文武皆能,因其扮相富丽,故不演穷生。擅演《惊梦》、《乔醋》、《奇双会》、《举鼎观画》、《玉堂春》、《石秀探庄》、《八大锤》、《雅观楼》、《辕门射戟》、《罗成叫关》、《监酒令》、《借赵云》、《镇潭州》、《取南郡》等,与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等合作演出连台本戏《三国志》,所饰周瑜为其拿手,在《三国演义》之《群英会》里扮演周瑜,有“活公瑾”之誉。清光绪三年(1877)卖掉房产,南返苏州颐养天年。据曹心泉、王瑶卿等撰《徐小香专记》文载,徐氏故于民国初年。 杨月楼(1844~1890),谱名久先,从艺后改名久昌,字月楼。其父杨二喜,为清道光年间徽班武旦演员。相传咸丰年间,二喜携子由家乡怀宁进京,于天桥卖艺,为“忠恕堂”张二奎赏识,遂聘二喜为教师,收久昌为弟子,排名玉楼,与俞玉笙(即俞菊笙,为俞振庭之父)为师兄弟。月楼体魄魁梧,嗓音洪亮,文武皆能。起扮相仪表堂堂,有“天官”之誉。文以《金水桥》、《回龙鸽》、《五雷阵》等奎派戏见长,武戏《长坂坡》、《恶虎村》、《贾家楼》等为杰作。他在《四郎探母》中扮演杨延辉。 “江山代有才人出”,在这批京剧艺术家们的努力下,京剧的唱腔和伴奏音乐也不断得到丰富,各行角色出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演员,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如谭鑫培、刘鸿生、汪桂芬、孙菊仙、梅巧玲、余三胜、陈德霖、龚云甫、俞润仙、刘洪声、朱文英、杨小楼、尚和玉等在各自的行当中努力探索,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流派。 作为中华艺术宝库里的瑰宝,京剧正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世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爱并投入到京剧学习的浪潮中来。作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在为我们的祖先给我留下如此宝贵的精神财产的同时,更加要认真刻苦学习京剧文化,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更要做传统文化的发扬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