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WOEST试验解读:房颤PCI患者或可不使用阿司匹林

 曹娥江 2014-02-02

            张抒扬   北京协和医院

长期口服抗凝药(OAC)治疗是大多数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和使用机械性瓣膜患者的必需治疗(Ⅰ级推荐),在这些患者中,超过30%同时伴有缺血性心脏病,对其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越来越常见。根据指南,正在进行OAC治疗并置入支架的患者同时也需要进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但已知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华法林三药联合治疗方案会增加大出血危险,尤其是对于高危患者。然而,临床医生却对这一问题无更好办法,没有前瞻性随机试验数据可以参考,处于两难境地。
    今年8月28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12年会最新临床试验专场报告了WOEST(在口服抗凝治疗的冠脉支架患者中何为最佳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试验结果,该试验首次在行冠脉支架置入术并进行口服抗凝治疗的患者中比较了有或无阿司匹林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

    试验设计
    WOEST试验于2008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荷兰和比利时的15个中心,共纳入573例房颤(70%)和机械性瓣膜(10%)患者。研究旨在探讨患者在进行OAC治疗基础上行PCI后,氯吡格雷单药治疗组在出血方面是否优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同时不升高血栓事件危险。
试验为随机化设计,将患者以1:1随机分入双药治疗组(OAC+75 mg/d氯吡格雷)和三药治疗组(OAC+75 mg/d氯吡格雷+80 mg/d阿司匹林),置入裸金属支架(BMS)的患者(占35%)药物治疗至少持续1个月,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的患者(占65%)需治疗1年。
    研究计划随访1年。

    主要和次要终点
    试验主要终点为从住院到随访30天和1年的所有轻度、中度或重度出血事件(TIMI标准)发生率。
    次要终点为卒中、死亡、心肌梗死支架血栓形成和靶血管血运重建复合终点,以及主要和次要终点的各种成分。

    试验结果
    主要终点结果显示,与三药治疗组相比,不使用阿司匹林的两药治疗组累计总出血率显著降低[44.9%对19.5%,P<0.001,危险比(HR)为0.36,95%置信区间(CI)为0.26-0.50](图1)。小出血和轻微出血事件显著减少,而大出血事件虽然未达统计学显著性(P=0.159),但在数字上也有减少(表)。

              图1 三药治疗组患者总出血例数显著高于两药治疗组
                           表 不同出血类型发生率

出血类型

双药治疗 (%)

三药治疗(%)

TIMI 轻微出血

6.5

16.7

TIMI 小出血

11.2

27.2

TIMI 大出血

3.3

5.8


 
    TIMI出血部位分析显示,两药治疗组和三药治疗组的颅内出血均为3例,而三药治疗组的手术部位出血(20例对16例)、胃肠道出血(25例对8例)、皮肤出血(30例对7例)及其他部位出血(48例对20例)例数均多于两药治疗组(图2)。

图2 两组治疗方案出血部位分析
    次要终点分析显示,双药治疗和三药治疗的复合疗效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1.3%和17.7%,P=0.025,HR为0.60(95%CI为0.38-0.94),疗效终点事件在不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组中并未升高,相反,双药治疗组的多数疗效终点更低,总死亡率也较三药治疗组显著降低(2.6%对6.4%,P=0.027)。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卒中、支架血栓形成率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图3)。

图3三药治疗组的患者死亡率显著高于两药治疗组
    试验讨论
    WOEST试验是评价行冠脉支架术且服用OAC治疗患者的最佳抗血小板治疗的首项随机临床试验。研究达到了预期的主要终点,研究证实,OAC+氯吡格雷治疗可较三药治疗引发较少的出血。次要终点进一步显示,双药治疗并未额外增加血栓性/血栓形成事件,如卒中、支架血栓形成、靶血管血运重建、心肌梗死或卒中。相反,双药治疗具有更低的全因死亡率。此研究提示,OAC+氯吡格雷,而不是阿司匹林,可用于OAC治疗行PCI的高危患者群体。
研究者最初并未期望死亡率会更低,而是希望确保全因死亡率不会更高。现在可以说,减少出血事件能够减少院内费用以及降低死亡率。
    试验中的患者多数是男性,轻微超重,约35%患者基线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研究者分析了不同的亚组如年龄、性别、不同口服抗凝药治疗适应证和支架类型后,出血危险并未发生变化。研究者还检测了阿司匹林依从性,他们发现阿司匹林不依从与出血事件升高相关。有趣的是,尽管三药治疗组的总体出血事件是双药组的2倍,两组颅内出血发生率相同。
不过要注意的是,该研究仅纳入了573例患者,且仅随访了1年。有约2/3的患者置入了DES,因而需要进行更长期的随访。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皮肤的轻微-微小出血,而不是大出血事件决定了整个结果。此外,WOEST试验并没有使用新型抗凝药,并不能确定新型抗凝药与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的效果。
    该研究采用的OAC为华法林,因而不能将结果扩大至新型抗凝药,目前尚缺乏新型抗凝药的数据。同时,该研究的临床事件发生率很低,去除阿司匹林是否将导致支架血栓形成和卒中是研究者最为担心的问题,虽然实践结果不支持这一假设,但因本研究患者例数太少,仍有待于更大规模临床研究来阐明。

    WOEST试验将改变临床实践
    无论如何,WOEST试验告诉我们,不使用阿司匹林,减为两药治疗能够显著减少出血危险而不增加支架血栓形成、心肌梗死或卒中危险。
    WOEST试验的3个重要发现包括:①双药治疗显著减少出血,尽管主要由轻微出血(皮肤)决定;②双药治疗不升高支架血栓形成危险,反而,双药治疗的实际事件例数更少,尽管无统计学显著性;③双药治疗不升高卒中和心肌梗死危险,患者的重要疗效转归事件在数字上甚至更少。
    分析表明,去除阿司匹林后避免1例出血需治例数为4例,尽管减少的大多是轻微出血和小出血事件,但小出血的减少在临床仍然十分重要。两治疗组大出血率没有显著差异,避免一例大出血的需治例数为40例,这在更大型人群中有可能会变得更为显著。另外,支架血栓形成和卒中数字上的减少也在某种程度上令人兴奋,这有可能意味着出血事件的减少较抗栓作用对于患者转归更为重要。
    根据现有的指南和临床实践,已接受口服抗凝药治疗的PCI患者一般会进行三药治疗。介入医生坚持双联抗血小板方案能够预防支架血栓形成,而电生理学医生则强调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卒中的重要性,两者单独应用都无充分的说服力。
    怎样治疗行支架置入术的房颤患者是一个巨大的临床挑战,在此之前,我们几乎毫无证据。三药治疗患者的出血率很高,这是我们日常遇到的现实问题。
    WOEST试验结果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无疑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以预见,随着该研究结果的公布,电生理学和介入学领域临床实践将会发生重要改变,期望今后有更大规模的临床验证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