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再旺叔

 一林冷月图书馆 2014-02-04

忆再旺叔

   题记:红泥煨酒千盅尽,日散歌阕一泫然。时光静寂无言,任由流逝,万千人物俱为尘土,只给那千年的风听过。还有那些残存的记忆在朦胧中深刻,那是千年的风里,唯一可以句读的注脚。

   再旺叔不详名姓,村里人都呼他作“再旺”,而年纪又与我父亲相仿,便以叔呼之了。细究这“再旺”,不管是否他父母所取,便也知道这名字是很俗的了,似乎与村里唤阿猫阿狗“招财”、“来福”的相当。当然这里没有贬低折损这名字的意思,而是想说明他的父母料定也是个没什文化的了。
   再旺叔不是本地人,据说是举家从湖北逃过来的,这个没有细致考证过,但有些外来口音但又不至于完全听不懂的说话和表达,或略可以证明。他家也不住在本村,距我们村子至少还得有大十几里路。他是常来打短工的,每家每户到了农忙的时节,人手不够,忙不过来,就得请他搭搭手、帮个忙什么的了。他约莫四十岁年纪了,还是个未婚的,所以东家招待几顿饭,临走再相机给点现钱就满足了,没有什么很过份的要求。
    那时是八十年代末,物质既不像现在这么丰盛,也不像文革时期那么匮乏,家家都有了要富起来的想望,都想用汗水在土地里浇灌出金子般的财富来。而再旺叔的要求又不怎么高,于是请他帮忙的人家倒是真不少,而且他还真肯做事,大热的天,一条湿毛巾一壶凉水,他就能顶着烈日干上一个整半天,农活也做得好。
    他很喜欢到我家来帮工,因为我妈妈为人大方,从不亏欠别人,给的总比别的人家多。记忆中,再旺叔是抽烟的,也就是几角一元钱一包的那种烟,现在早就退出市场了。吃饭前,他总是蹲在门口,叭嗒叭嗒地抽上一气,所以牙熏得黄黄的,这也是我讨厌他在我们家吃饭的地方,觉得被他筷子搅过的饭菜就不干净了。他在村里走动了七、八年,村里面的狗都跟他熟络了,见到他从不叫唤。我平时是不怎么搭理他的,他干他的活,我至多给他送些水,然后就是在一旁玩。真正对他印象改观,是一次村里来了个骑自行车驮冰棍箱的,我和村里好几个孩子守着自行车不肯走,先前大人们又没给零花钱,只能干巴巴地瞧着。他远远望见了,就凑过来,从皱皱巴巴的衣服内襟里摸出几块钱,给我和小伙伴们买了几只冰棍。我们都很是欢呼雀跃,也第一次对他感激。现在想来,小孩子们都是很现实的,有了一些现实的利益,就会被收买,认为一个人好。
    记得有一次,我放学回来,看到村口围了一大圈人,都在叽叽喳喳,不知在说些什么,好像是群情激奋的样子。我好奇地跑近去看热闹,看到再旺叔坐在人群中的地上,口里不停地辩解着:我没有拿,真的没有……。又黑又干瘦的脸上都憋出了紫色来。原来是隔壁阿婶家不见了100元钱,那时的100元也算是个很大的数目了。再旺叔这两天就在她家帮工,就怀疑是他顺手牵羊捎带走了。阿婶一直很激动,骂骂咧咧的说他手脚不干净,为人也不正派,跟村里的小寡妇不清不楚的。我看到爸爸也在人群中劝解说,他在村里面走动了七、八年,也没见丢过什么东西,再仔细找找吧,莫冤枉了人家。阿婶说,不一样了,以前他一个人还好,现在勾搭上小寡妇了,要花钱的,我在家里找翻了天也没找着,肯定是他拿了。后来,因为爸爸在村里的威望,又确实拿不出什么真凭实据,村里人还是让他走了。我望着他渐渐远去的清瘦背影,仿佛苍老也低矮了许多。这样以后,十多年他再也没来过我们村了,连临近村也不来了。想来,他跟小寡妇什么的风言风语也就不攻自破,我突然想起“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古语来了。当我们要认定一个人是坏蛋的时候,总是想方设法地把最丑恶的罪名都加诸这个人身上,以强调自己的正义性。事后,阿婶家还是在洗掉的衣服夹层里找到了那张钱,可是也没有人会去跟再旺叔解释,因为他也不来了。
    后来,我成年了,外出求学回来也有时问问他的情况,似乎村里人说有在搭车的时候碰到过,还没有死去。似乎这话里透露着,仿佛他死了,才是个比较好的归属。道歉也没有必要,良心上的歉疚也可以在他死后有个了结了。也许人的尊严,并不能靠做了多少善事来衡量,而在于他拥有多少地位和财富。这似乎与书里常教的不同,道德真的是很吊诡的东西啊。村里面有恶人么?村民们都很坏么?我不觉得。但却做出一件恶事来了,而且算是集体犯罪,这道德的困境啊。
文章转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