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张缙论针感

 飞龙御天 2014-02-06
 张氏认为:在通常情况下,进针后患者都要产生一定针感,其性质是有所不同的。临床经验证明,不同性质的针感,对不同疾病在疗效上是有区别的。最明确的实例就是冷热两种手法。当然不是在每一个患者身上都需要这样做,也不是任何一个症例都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这要根据术者经验和患者病情以及机体对针感的反应来决定。但一般说来,只要术者有足够的指力,押手运用得适当,针的深度合适,在操作上,把“揣”、“爪”、“搓”、“弹”、“摇”、“扪”、“捻”等方法灵活地结合起来应用,是可以控制针感的性质的。

1.酸:这是常见的针感之一,多出现在局部,有时也可以传到远端。这种“酸”多出现于深部有肌肉组织之穴位上。其出现是以四肢为主(末梢穴位除外),腰部次之,颈部、背部、面部再次之,腹部尤其胸部少见。末梢敏感之穴位上则不见。其性质与剧烈运动后肌肉因乳酸蓄积而致之酸痛中的“酸”颇相似。此种针感多在行手法中出现。控制“酸”时,押手的运用是很重要的。一般针后多产生“麻”或“胀”的针感。如果基础感觉是“麻”,押手要多用些力;如果基础感是“胀”,押手可轻些。此时可将针向一方(或左或右)捻转,如果因捻转而出现了“疼痛”,则成功可能性就要小,若经过捻转胀感加重了,就要抓住这个胀感的时机变捻转为提插,提插的速度要快些,幅度要小些。如果不成功,可依法再作。
2.麻:麻在临床上极为多见,除四肢末梢外,其他穴位均常常出现。有时是条状或线状,也有时成带状,一般全是可传的。“麻”是针后最易出现的针感,如果针后出现了麻以外的针感时,可以用下述方法使之变成麻感,此时押手可以不用,用时也要极轻,使之仅起固定穴位的作用,针的捻转角度要大一些,提插的幅度要大,速度则快慢均可,针尖的方向要变换。其操作方法归纳如表3。
3.胀:胀在针感中是多见的。在产生酸的针感之前,往往出现胀。此种针感多在局部出现,有的以局部为中心向不同方向呈片状扩散,与局部注射药物所形成的胀感相似。在控制胀时,押手是极为重要的。必须在押手上加一定的力量,其捻转方向最好是向一边,捻转速度要慢,一边捻转一边用押手用力。一般情况下这样就可以产生胀感。如不成功时可加入提插,提插时速度要快些,幅度要小些,针尖方向不要变动。
4.痛:所说“扎针痛”多是指刺皮时所产生的疼痛。本段所讨论的痛,是指进针后组织深部所产生的痛感而言。这种痛感有时在局部,也时传到远端。如果能避免产生疼痛那当然是理想的了。在不能避免的情况下,能迅速把这种疼痛改变过来,也是必要的。这种疼痛感产生于局部时,只要稍微动转针尖就可以改变过来。怎么样改变针尖的位置?在方法上是要考虑的,第五卷429因为针下有了痛觉,局部往往出现紧张状态,此时提或捻转反而易于加甚疼痛。一般可不提针,只将食指、中指放在针柄之一边,两指之间要有一指的间距,拇指放在另一边对准食中两指之间隙处,以此三指固定住针体,拇指向中指方向,中指、食指向拇指方向压二三次即可改变过来,或用指轻弹针柄亦可起到相同作用。实在解决不了,就只好提针“豆许”或将针完全提出。
5.触电样针感:这种针感对患者来说,是很不舒适的。它往往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放散到远端。多在四肢大穴上出现。有时因肢体的抽搐,容易引起弯针折针。一般说是应当避免这种针感的,即使为了催气至病所,也应当在强度上予以控制。用力过强,大提大插,都易于产生触电样针感。为了避免出现触电样针感,在临床上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反应敏锐者应格外注意。②在四肢某些大穴上行针要小心。③提插幅度要小些,不要将针盲目乱捣。④在四肢大穴上行针时,应用押手固定好穴位,以免因生触电感引起肌肉抽搐而致弯针和折针。
6.水波样针感:这种针感是很舒适的。它多在四肢大穴上出现,它的基础针感是麻。施术时抓住产生麻后的瞬间,将右手食中两指靠在针柄的一边,用右手拇指爪甲,从对侧缓缓地上下刮动针柄。上述操作的同时,还要依据基础针感的不同一边刮针一边上下捣动针,这种捣动针的幅度应当是很小的,在外观上不应该看出来术者在明显地捣针,此时多可有麻的针感沿一定方位向远端不断地推去,柔和而又均匀的刺激一个接一个作用到穴位上,如后浪催前浪一样,针感也是不断出现而又不断逸去,故名之为水波样针感。

关于针感分群的问题,张氏认为:如果把上边单型针感从操作特点上加以比较的话,可以分成以下两群:甲群:沉重、胀、酸、热。

乙群:痒、蚁走、水波样、麻、凉、触电。

“痛”似乎是介于两群之间,与甲群结合一起时,多为局部性疼痛,与乙群结合时,则多为传导性疼痛。 

从以上可以看出:针刺后多出现麻。直接出现“胀”、“酸”的针感要少些。虽然“胀”、“酸”是热的基础针感,但为了先使气至病所,也往往要先使之出现麻感,气至病所后,再按上述方法改变麻为胀,进而成酸。

出现麻后,由于加之力强弱不同可递次出现如下情况:用力强时触电样用力弱时水波样用力更弱些蚁走样关于针感的传导方位,张氏认为:针刺后一般都要产生一定的针感,这种针感达到一定强度后,就要沿着一定的方位传向远端,这种现象有的称之为循经感传。而这种现象有的在一般行针时即可出现,如针足三里时可以传到踝附近。有时经过特殊操作又可使这种针感传到另外的方位上去,如针足三里时又可控制针感,使其上传到侧腹部。全身所有腧穴都能产生不同性质的针感,其中除末梢腧穴外,大多数均可传向一定方位。一般说术者手技愈娴熟,针感出现率就愈高,传得也就愈远。手法不熟练则出现向远方传去的针感就少,即使能够传也不会传得很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