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架锻炼方法:

 雨中听禅889 2014-02-10
第一阶段是学会拳架,正确掌握姿势和动作。所谓正确的姿势,即无论是定式或运动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虚领顶劲,下颏微收、松肩垂肘,含胸拔背、敛臀松胯、肩胯相合和中正安舒。在运动过程中,无论前进后退或左右旋转,都必须以两胯的前进后退和左右旋转来带动。在运动过程中决不能扭腰、扭肩,以致上身成扭曲歪斜、肩胯不合。身体前进或后退时,必须裆劲下沉,保持原有水平,身体不要高低起伏。这一阶段的练习,还必须是两手愈练愈轻,两脚迈步稳而轻灵。
第二阶段的练习,主要是将劲沉至脚底。拳论讲:“其根在脚”。怎样才能将劲沉至脚底呢?具体的练法是:凡胯的前进、后退、左右旋转,都必须用脚底蹬地劲,以及脚底紧贴地面左右拧旋的反作用力来带动,这样由脚底的力带动两胯,由两胯带动全身的动作,练习愈久,全身则愈来愈放松而轻灵,所有的力,均由脚底作用于地面的反作用而出。到此地步,就是已能将劲沉到脚底。拳论讲:“劲起于脚”、“主宰于腰”,就是此意。腰除指腰脊命门穴外,就是指两胯。
第三阶段练习主要是发劲。“柔行气,刚落点”。每当一式将完成之时,两脚蹬劲。头顶百会穴微微上顶,尾闾前送,腰脊命门穴微向后鼓。肩关节前后松开,肘往下沉,掌往前送,身体有后坐之势。全身关节韧带似乎都有对拉拔长之意,这就形成了一身备五弓之势。此时目光向前方极远之处前视,似乎将劲放至天边。“意远则劲长”。走架时每一定式都应如此。
第四阶段是试劲。当第三阶段练有相当时日之后,可由熟悉内劲运用和具有发放经验的老师进行试劲练习。试劲时老师以两手与学生之两手或发劲之处相接,体念是否劲起于脚,经由尾闾、腰脊命门而臂而手,有否一身备五弓之劲,能否直达对方双足而使其跳起。
试劲是练习太极拳架能真正入门的阶梯。试劲的成功,说明已能正确掌握太极拳内劲的运用和发放,太极拳的功夫也就可以日益精进。但是试劲是十分艰难复杂的,往往差以毫厘,失之千里。全凭老师丰富的经验和细心体察,以及自身的悟性。
第五阶段是求虚静,即实中求虚,动中求静的练习。
以上几个阶段所练习的劲起于脚、发劲、运劲等,本来是实实在在的在用劲,但这个阶段是用意念来完成。拳论讲:“凡此皆是意”,亦即“用意不用力”。用逐步加强意念的想象,来代替真实的蹬脚,拧旋、运劲、发劲。最后则全部用意念,一片神行。这就是实中求虚。
在运劲中,要悉心体念空气对手、对脚、对全身的阻力。好似空气的气流如水般轻轻从皮肤表面摩擦而过,而且运动中所运行的路线不是一条线,而是无数的点联接而成,即动、止、动、止、动……直到终点。这样专心一致的练习,自然心不外弛,而达到十分宁静的境界。这就是动中求静。
太极拳架到此阶段,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之以恒,再配以推手的实践,自然就可达到上乘。
【问】
口在门里,谓之问。未出门,先自审。自审清楚,方可举步出门。 天下事由心觉而身觉,自知而知人,概莫能外。
太极理法所以能以柔克刚,在于舍己从人;而欲舍己从人,须先自审,先自构建清晰,方能随屈应伸,急应缓随,行止和谐。是欲举左,先问右可能完全担负(此担负不独担负自己,亦担负对敌之人,以此类推);欲行右,先问左能否真正担当;欲起右腿,须问左腿稳健安妥否;欲起左腿,须问右腿衡平自得否;欲上行,须问沉下否;欲下行,须问领上否。如此,方能真正提得起,放得下,走得动,定得真,从此而去知识变化,因应顺遂。不然,则如盲人瞎马,急躁盲动,拖泥带水,撕扯不清,自我掣肘,自我争竞,自我捆缚,自我抵消,不见变化,天地不理,狭隘闭锁,自乱自败之根。推究因缘,不因敌强,实因己弱也。
由此想去,世间怨艾苦伤、怨天尤人者,多因不自问而出门,失心妄动,举步辙阻,起手辙滞,不依辙孤,无佑辙惧。是故化苦疗伤之方、去病健安之诀,须自自问始,调理和谐,自善自立,从此而知人善事,求于远大。有门而无门,始于有终于无,有中化无,无中复生有,生生不息,自强之道。
【思】
心田为思,相心为想。相者,亲自观看也;心者,感情也;思想者,宣达血脉,揉搓意志,定向精神,意志活动总称也。
太极拳为上乘武学和益寿良方,其核心法则:舍己从人,意气为君,骨肉为臣。以思想精神指导骨肉肢体,谓之意在身先,意到身到,意动身动,意静身静。是思谋所指,身体所向,紧密无隙,质量同步,整体和谐。而思想意识之来由,不在己而在“人”,舍己从人之“人”。此“人”字,即摩练时思想中虚拟之人,所谓“练时情中有”之人,以“人”催己,如琢如磨,周流不息,成就百转乾坤,和谐天地,通灵时空,乃可构成人刚我柔、人柔我刚,人俯我仰、人仰我俯,人进我退、人退我进之偶合对称情景,一为二,二为一,奇正相生,变转不息。拳论中所云:“所谓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无缺陷、无凸凹、无断续”,首先在于与“人”琢磨之意不断,所有进退俯仰上下左右前后收放出入,皆有意而赋予。譬如,我拳欲击出,是此际“人”之空隙已生,我之意循对方之空隙脉络透入,拳随心意跟进,意行拳动,意到拳到,意长拳长,意在处必是拳向处,是有心则有质,有质则量生。因此,谓之有“人”有拳,无意无拳,拳为权衡,有拳则知人,由知人而条理,急缓相称,快而不乱,慢而不散,随屈应伸,活泼通灵,走化随时,方能后发先至,以柔克刚。太极之道,实乃心之道也。
内力是推动内气运行的力,内劲是内气力所表现的结果。(总之,内力与内劲都是身心合一完善的条件下通过阴阳变化体现的效果效能,其先导是洞明的心智,保障是身心的顺遂,关键是中正提领下的机势)。
圆圈的轴心和根本是腰上的尾脊骨。圆圈的尾脊骨为根本,就充分说明,腰脊劲越圆越好,周身之劲也就合聚奇巧,速度也就越快,越能显示出太极拳出神入化的奇妙之处(越圆,带动影响越完全,变转越能轻灵随意,圆润方得无抽扯阻滞断续凸凹,旋转变化方能得心应手 )。

用意:
1、与时清醒,步如猫行,节节贯穿,举动轻灵。意布周身,举足前行,如踏细蚁,善心爱生;足掌含握,蚁伸我动,蚁停我静。亦步亦趋,随意随行。或亦露珠,亦许柔羽,踏波渡浪,帆正船行。去似白云,来如江海,无尽刚柔,方寸衡平。
2、每有动静,源自根生。天地比并,一中纯正。意气贯通,统揽完整。丝缕不紊,内运外动。或旋或转,或降或升,起于脚下,求于地城,传布腾扬,通达于顶,来回往复,化淤融冰,虚无广袤,克当鸿蒙,虚实乾坤,活泼透明。
3、意清体用,转关必明。无意则颓,有意则生。虚实走化,折叠随通。无暇犹疑,不自断停。关键一领,过而从容。随其急缓,拂云抚冰。舍己从人,任意有容。天生觉悟,努力践行。

人如剑,虚为囊,实为锋,张如拔剑,鞘剑双开,弛如入剑,鞘剑双合。每一开合,均含带杀伐;每一抽扯,必破筋裂骨;每一转侧,必惕厉扬伏。因此,行功走架,不自妄动,人在意领,意在剑行,丝毫不乱,拳之要也。
太极往返,要即是不要。
曰要,彼之攻势,续加我身,来者不拒,一概接应,早备空间,顺势放置。譬如:对方以右手之力加我右手,我顺其来势引其化向身侧,对方自动失去根基,可谓请君入空。能引化之关键在于预留空间,全体透空,对方无力可使可用,方能引其落空。对方无论从何方位攻入,皆能虚空腾挪待之。此称之“逆来顺受”。是彼要如此,非我如此。禅语有云:心如白云常自在,意似流水任西东;人到有品心方闲,事到无求能自然。
另外,若对方不动,涵蓄待我,相持相较,还需要引动对方,此亦为要,要即邀,不来即来。
曰不要,叫做:你还是你。顺其来势导入虚空,对方之力丝毫未加我身。看似接手琢磨,而又全体施于彼,即接即放即了,此为不要。因此,同一过程,一物两体,要即是不要。推而论之,有即是无,小即是大。
人生之道亦是如此,常见有人曰烦恼曰负累,无法忍受。概因要是要了,却未放置。累累加身,要清闲难上加难。譬如盛物之筐,货物装满,而筐自安然。何也?皆因所盛之屋皆放置筐底,筐底接地,两无缝隙,货物等于放在地上,筐本身并不担负分毫,故而千斤重量不能累筐。世间宝物甚多,若然不明事理,得一担一,不舍得不懂得不愿意不能够放下,则必受其所累,直至不堪忍受。或者贪大求多,不加分析分辨,半得不得,悬吊心中,念念临渴,心神不定,万虑相扰,心实累之,直至神崩志溃。
身心自由,随时走化,自由之理,而非以立身中正、意气活泼、松通圆活、存意绵绵、节节贯穿、腾挪自然不可得。若然有一丝僵硬,其势必顶偏丢抗,空间立时消失,无法转动虚灵,更无法放置,必成负累。此引进落空之理,太极人生大道也,不可不知之。
于此可明:太极修炼求于大松大柔,全松全通,行气如九曲珠,运劲如百练钢,只为腾挪留空。有空,即能生动自由,沾粘连随;无空即受逼迫滞碍,顶偏丢抗。清明清净,清于明之,清于净之。 而是否能松能柔能运化空间,实为太极锻炼过程之所求。
天地无私,予人独立;天地无穷,人力微细。地厚,用之不竭;天大,变转不朽。太极之理,不以人力,无论收放,无论养生技击,皆须从此而求之,地为我用,力量之源;天为我用,活泼之泉。此所谓地者,立足之所在;所谓天者,身外之空间。接地有力,用天蓬勃,此为天地人相合,三才聚首,方为太极通途。太极用意,唯此为大;用力亦唯此为大。譬如:欲将人放得出顶得起,站立之双足,虚实分明,实足缠丝松沉入地,足地相接,依仗雄厚;足下甫一松沉,周身即中正混元树立,上下自然对拔,头顶百会同时上领,随沉潜之势,其螺旋之力经踝、膝反转直上,由胯传动,合丹田而上行,沿脊椎,分送于肩、肘、腕而达于手;实立之足不断松沉,而上行之劲不断发生,源源不断,彼自被擎起;彼失衡失机失势,我之收放始能达于自如自由。打人者,足下之地也;顺遂者,身外之天也,我之身心只以杠杆支架传递带动而已,太极奇妙从此而生。地予我力,天容我变,太极技击,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借力打力,后发制人,均从此而发端。 反之,地赐伟力、天赐生机而不知用,动辄只存己想,只以己动,于天地何干?捉襟见肘,盲目忙乱,仓促而起,神意昏聩,枉自沉迷机巧,淹没手段,百般折腾,挣扎努力,事倍功半,皆先天拙力,非关觉悟学养,不智甚也。 若问如何能为之,意为统帅,身为驱使,明刚柔辨虚实,而达自我通顺,知己量人,松通匀整圆活,因地而独立,因天而通变,因人而顺逆,觉悟一层,进步一分,时时觉悟练习,永无间断,福乐长生,可乐可喜! 太极之情形,实难语言描述刻画。
总而言之,白话一句: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顺达身心,下借大地的力量以反作用于敌,上借浩天的空间以运化生机。 若问幽鹤能否?答曰:明师指引,始悟至理,不懈努力。
天地正义,功夫无息!善哉!

前辈教导:形不破体,力不出尖
腰似车轴,手似车轮,根本带动,根催梢显;以意领先,张弛有度,前进后退,得机得势,不舍浑圆之体。这是内家拳法的基本要求。
“形不破体”, “形”指外形,“体”指虚灵活泼、进退有据、动静有序、浑圆运转、中正自由的身心平衡状态,就是自我生命能量完全整合达到的能够自由控制的空间,或者叫做“圈”或者“场”。其中心意义为攻防变化中,始终保持平衡匀整、自控自如、圆满通灵的技击运动状态,以达无往不利之境界。否则,自露其意,自破其体,为敌所乘。
“力不出尖”,“力”即所发击人之劲,“尖”是相对“体”而言,即所发之力破体出圈出尖。要求的是不论头肩肘手腰胯膝足,任一力点任一方位前伸后撤都不要失去自己所能控制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可以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进之愈长、退之愈促,进退自如,攻防自由,始终处于得机得势、随心所欲的境地.譬如气球,一旦出尖,即自行将球体刺破;缝隙一生,不攻自破。
两句合而为一,是对运动状态和技击攻防的总体要求,是根本原则,是方向境界,凡练习者均须循此道路,觉悟修养,锤炼不辍,一以贯之。否则,破体、出尖,盲目混乱,希冀侥幸,冒进冒险,看似吓人,实则动则自败。譬如手脚,妄自伸缩,后天陋习,不自知觉,行家一看便知。觉悟练习,身心揣摩,全为去此陋习,正本清源,培植大道根本。毫厘之间,需要仔细分辨。
武术之道,实为生命之理,“拳”即“权”,权衡之意。无论前后左右内外上下俯仰转侧,更无论晨昏阴晴春秋冬夏,必先求量己自知而后知人,清晰比照,心明身随,乃能自守自立,自胜而胜人。
让希望与能力同步,乃安宁快乐健美之道,与此同理。
唯其破体出尖,失却根本,急于求成,即便侥幸暂时收获,亦定然难免自伤,败象之始。一切失望绝望无谓损伤皆从此而来,不可不明之知之。
1、静与敬静为合,整合,意气、关节、形体统一,内外浑圆,蓄势弓备,此为含机待动,内蕴汪洋饱满,梢节虚灵归根。唯静,方能分清内外虚实,达于虚灵。是谓静己。敬为恭敬,其一:敬意者生,能敬方能消弭杂乱,整备澄静,是为入。其二,乃以已之静合而敬于人,是为出。总而言之,敬而入静,静而能敬。能敬而静己,得静而敬人。己静一分,敬人一分,是为合即出。敬为动,敬于人,复静于己。
2、根达汪洋意为定海之针,皮肤梢节为岸,内气骨血为水,根于丹田,起于涌泉,以胯为轴瓦,由静生动,鼓荡周流,旋舞不息,汪洋波动,至于极大。其为外力难侵,一触即发,力如洪涛,滔滔不绝,摧枯拉朽,不可阻挡。敌愈大,涛愈强,而收放转合全于腰胯为枢机,传流不息。
3、落实关节合住,落于泉根,承接于胯,拧转缩放全于中轴,身法中正,凡启动必以落实为根,不在梢节,全在气机下沉入地,丹田命门腰胯为本,顶头悬立。非松沉,不可动,细悟之,久习之。下沉一分,虚灵一分。落实一分,出动一分。
4、一物两体全身任一关节,任一方位骨骼,任一式势,一物两体,一体之内同含虚实,无先无后,无上无下,无左无右,同为攻守,同出同入,出入平衡,丝毫不差,如钻钻物,如轮转动,全为随圆就势,自生出入。是为形似不动,而内以虚实动静。每一搭手,必经圆心而透入对应点,转动开合,非起于接触点,实在于对应点,对拔对应,方显随处为根,随时可动,随处而圆,随时而出入。梢节不动,而于圆心中定膨胀辐射,根节带动.
5、一个支点身心平衡,凡动必有支点。而一己之身只能有一个支点,即一个中心点,为此方能转动灵活。欲一个支点,必以分清虚实为基础。否则,一身(一圆)之中两个支点,互相争持掣肘,身心失和分裂,必不能转动出入,无静无敬。
【松】
1、意气肢体松通圆活,蓬松虚灵,任敌袭来,顺遂放入,不论快慢,随势收纳,即至于任一圆周切点,不阻不滞,不顶不抗,不偏不倚,同时意随彼势沿接触点,迅速放松,如波生涟漪,引其远离,或下或上,或左或右,无不可为之。譬如,敌锋切入我前胸,我放起来入,因以虚灵松活,敌势失所居,虽万钧之力亦难以释放,同时意自本心中正延展,自接触点顺势向下,如轻柔水波,顺腹部以任脉表层滑行以至入地,敌必力泄而前倾失衡,我自可随势击之。而我一力未用,纯以松活解之,此为放松之一大用也。  2、凡桩功,无论动桩静桩,均非僵死,以随势随时启动止息为准,必以时时调整,意气、枝节、上下、左右、内外,均以中正安舒为绳。其立时,重心应于涌泉穴后全脚后四分处,方能启动,如前放脚掌,致使整体前倾,必致全体难以动转。凡动静,均以胯根传递,左右互换,一虚一实,连绵不断。每停辄僵,至于双重,沉闷难通,唯意于阴阳可解。如将转动枢纽继续下移,则非更深功夫不可,以至于达于足下,则全体神妙。层层下移,愈见深邃。然前后分析当然以五五纯阴纯阳为最高,但世间少见,乃神仙之境界也。唯知而可行,标本兼全,练悟不间断,知一名一,练一得一,层层循序渐进也。
【定向】
试将人身拟设左中右三条纵线,中间一线为人体中轴(即浑圆球体圆心纵轴),左右两条为肩井穴下行至地。欲行转动,必以一侧纵线自肩井处虚拟外移至与彼接手处,心意一竖,松肩沉肘、松腰落胯,如杖柱地,如雨滴落池,一立而定后,彼或不觉,或觉而震惊,我之球体各部随之向其围拢转动,彼不待转圜,已然失衡受制。“定”为阳为实,其他各部为阴为虚,是为阳立而阴和,从此行去,如影随形,滔滔不绝。如滑雪运动员,两只雪杖为转动之方向与伊始,欲左转,则左杖拄,左腕前转,内含落实,立而为向,身随调转;欲右转,与此类同。又如提线木偶,心为帅,身为偶,心令身行。此“定”,作用有三,一为彼此相关,密切无隙;二为外移重心,定向利行;三为虚含其势,引动变转。有此一“定”,方能不丢不顶,轻灵阴阳,变化虚实,随人而屈人。 凡有一动,必先有一静,是为静中触动,动中犹静,动静同时,虚实引发,阴阳和合。此“定”即为静,一静落实,其余全体虚无,虚无方能潜转暗聚,予人不觉,故能效用。 太极者,自然之体,心灵之道。明心虚拟,外移成实,引动变化,虚而实之,实而虚之,如环无端,因人而行。是故浑圆之体内,可分纵横上下前后内外万万千千,岂三条纵线可述之。心意为权,变而无常,无常有定,随定随行,略记一端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