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到教育原点·温州日报

 国宴 2014-02-10
回到教育原点
2011-05-04

  陈长河

  

  日前,市教育局启动了学生实践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工程,计划“十二五”期间,全市建设20个占地100亩以上的学生实践基地,满足每学期小学生不少于5天、中学生不少于8天的综合实践活动需要。这对温州的广大学生而言,委实是个福音。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备受诟病,包括钱学森之问、诺贝尔奖之殇,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英国小学生在学习中,会大量地参与社会调查实践、参观访问。英国学生在小学三四年级,几乎走遍社区的每个角落。这种重视学生直观经验,注重将知识生产过程再现给学生的教学方式,与中国学生的预习、复习、听课、记笔记、做练习等有很大的区别。

  其实,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心理学家认为:听到的记住10%,看到的记住15%,实践过的记住90%。早在半个世纪以前,陶行知就批评,“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国人一直说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但是学生赖以长能力、塑精神的实践基地却寥若晨星,更何况日常教育教学依旧是以知识本位为主的应试模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自然就如缘木求鱼。如今建设一批实践基地,意味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不会是一句空话。

  这是一个回到教育原点再出发的行动,笔者也看到了类似这样更多的举措,比如针对学生体质危机出台的学生健康促进工程,这不是简单的一杯奶、一个蛋、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问题,小而言之,这是对学生个体的人文关怀,大而言之,这是对民族整体素质的终极关切,意义深远,不容小觑。

  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已经忘记了为何要出发?”有时候走得太久了,也会让我们忘记当初为什么要出发的。我们很有必要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想想当初出发的目的,这样会有利于拨云见日,让我们少却很多迂回。比如新课程提出要教师作为研究者,那么现在究竟有多少老师承担了科研的任务?有多少科研指向了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没有谁如李希贵在美国教育之旅中描述的一样,去研究究竟坐在哪一排学生注意力最集中,语文课生词究竟抄写多少次最好记,学生究竟最喜欢怎样的老师?

  美好的设想如果没有足够文明的制度去支撑,往往会事与愿违的。笔者殷殷期待的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回头想想当时出发的目的,回到课改的原点,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样会让我们纠正起这些不足来,显得更加高屋建瓴和果断坚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