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志明: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探究(下

 我的图书73号 2014-02-11

摘要:龙泉青瓷是中国瓷器的杰出代表,是中国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之一,在逾千年的传承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烧制技艺,这项技艺已成功入选“人类非遗”。本文对龙泉青瓷整个历史的兴衰过程,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的探究,摆出了当代龙泉青瓷传承与创新出现的某些问题,并提出了对策,旨在唤醒人们保护“人类非遗”的文化自觉,克服急功近利心态,建构属于龙泉青瓷品牌的价值体系,使龙泉青瓷以民族的自信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关键词:龙泉窑 龙泉青瓷 文化遗产 传承与创新

  三、现代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

  (一)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恢复阶段的传承与创新

  新中国成立初期,龙泉青瓷奄奄一息,民间以生产白瓷、青花瓷和彩瓷为主,只有几个仿古艺人断断续续地烧制少量仿古青瓷卖给古董商维持生计。

  1957年,时任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作出“要恢复祖国历史名窑生产,首先要恢复龙泉窑和汝窑”的指示。同年,成立了地方国营龙泉瓷厂。1959年浙江省政府成立了“浙江省龙泉青瓷恢复委员会”,国家轻工部牵头组织由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轻工部陶瓷研究所、中央美术学院、浙江大学、浙江美术学院、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等单位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来到了龙泉,成立了“龙泉青瓷恢复领导小组”。专家组一方面寻找龙泉青瓷的传人和技工,成立了由李怀德、李怀川、张高岳、张照坤、张高文和徒弟徐朝兴、周林鑫、蔡林芝组成的仿古小组,研究恢复传统烧制技艺[10]。另一方面,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朱伯谦率领考古组到大窑、金村、溪口等地进行考古发掘,获取第一手资料。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帮助对古瓷片和瓷土的化学组成进行测试,另辟蹊径,采用科学的配方和先进工艺。

  由于柴烧龙窑周期长,窑内气氛难控制,发青率低,于是新建了煤烧大容积的倒焰圆窑,这种窑的特点是烧成周期较短,升温速度与窑内气氛较易控制,窑址占地面积小,可建在车间内,适合于流水线进行规模生产,在生产规模和多品种生产上达到了崭新的高度。缺点是北煤南运成本高,煤燃烧易产生有害物质对青瓷的质量有一定影响。之后,又引进了国际上较先进的煤烧隧道窑,质量大为提高。在毛正聪大师担任青研所所长期间的1993年,又成功引进了燃气梭式窑,使窑内气氛、温度更易控制,发青率更高,同时使今后办私人作坊成为可能。之后十几年里,传统配釉法与科学测试手段紧密配合,共做了四万多个配方实验,可用的三千多个,常用的几十个,最后鉴定小组的结论是接近宋釉。

  发展至八十年代,龙泉青瓷年产量达1000万件以上,产业工人超过万计(包括手挖肩挑瓷土的农民工),产品品种有中餐具、西餐具、茶具、艺术瓷等,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的数 十个国家和地区,创汇130余万美元,成为当时中国陶瓷最早的出口基地之一。国家派韩美林、周轻鼎、张守智、邓白等一流的美术家、设计师到龙泉帮助设计产品,许多作品 成为该时期的代表作而成为当代收藏家的追逐目标。国营龙泉瓷厂前后28年时间,是龙泉青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国营瓷厂的体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管理水平落后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竞争十分激烈的商品经济社会;“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使企业缺乏活力。 1985年,撤销国营龙泉瓷器总厂,1988年投产的国营龙泉艺术瓷厂(五四O厂)又于1996年停产,上垟各分厂相继改制,工人下岗。瓷厂工人下岗流向社会后,有的开店、有的踩三轮车、有的到外地打工,龙泉青瓷犹如病树枯木,再次出现存亡危机。

  (二)国有体制改革后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

  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许多龙泉青瓷艺人骨干腾出空房,租用闲房,办起了简易作坊;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出窑,十几道工序一人操作;从产品研发生产到市场销售,青瓷艺人学会了在商海中游泳。私人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不完全统计,龙泉现有青瓷企业、作坊近150家。尤其从2000年至今,是龙泉青瓷烧制质量的飞跃期。首先,青瓷艺人较好的掌握传承了青釉配制,多次施釉、厚釉烧成和开片控制等龙泉青瓷传统的独特的核心烧制技艺。

  (1)青釉配制技术

  制备青釉的原料有:瓷石、紫金土、石灰石、石英、植物灰等,将选取的优质原料经焙烧、粉碎、淘洗后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即为釉,有时还需加入一定量碎瓷片磨成的粉以提高烧成温度。釉的发色主要靠原料中的三价铁被还原成二价铁而发出青绿色,其他元素和化合物在高温氧化还原反应中也会发色。

  不同矿点的原料、同一矿点不同地层的原料、不同的植物灰,所含化学成分不同。不同地点(或地层)的原料以相同的比例或同样的原料以不同的比例配制的釉,发色和莹润程度都不同,一个优良的釉配方需经成百上千次试验才能成功。走进许多青瓷艺人的作坊,你若问起青釉配制,都会拿出一大推甚至好几袋试釉的瓷片。因此,龙泉青釉配方一直秘不外传,只在家族内传承,从古至今如此。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龙泉青瓷艺人经艰难探索,终于摸索出了较理想的青釉配方,可与宋釉媲美。陈明富是一位制釉师傅,地质学校毕业,瓷土中的元素含量凭肉眼观察与仪器测试结果相差不大,他办了一个釉料厂,研制出了理想的粉青釉,使一批不会配釉的艺人得以办厂生产龙泉青瓷;徐朝兴大师的青碧釉达到古代秘色瓷釉色的最高境界;毛正聪大师的粉青官釉,可与南宋官窑媲美;张绍斌大师首创哥窑米黄釉;毛正聪、张绍斌大师,宝溪仿古匠师曾奕新、张丰平、大甲青瓷作坊潘伯军与赖建和的梅子青釉;仿古匠师周华的豆青釉均达到较高的水平。

  (2)多次施釉技术

  烧制出真玉釉面的龙泉青瓷,必须要施厚釉。采用浸釉、荡釉法,第2-3次釉很难施上去,因晾干后的釉层实际上就是泥层,遇水便化。龙泉宋代窑工发明了多次施釉法,即一次施釉晾干后进行素烧,这样釉层陶化(不能瓷化,否则釉上不去)较硬,不会遇水即化,可施第二次釉,如此反复多次。可想而知,这种多次施釉法既繁复成本又很高。为恢复这种工艺,许多艺人经过了艰难的尝试,只有宝溪仿古匠师张丰平获得成功。由于有了喷枪,现青瓷艺人基本上采用多次晾干多次喷釉,同样达到了厚釉的效果。

  (3)厚釉烧成技术

  厚釉烧成难度极高,主要是控制烧成过程各个阶段的时间和温度。温度偏高,釉面玻质感强,不类玉,甚至造成流釉导致烧成失败;温度偏低,釉面似塑料,更无美感可言。胎釉配方不同,控制的温度不同。釉厚薄不同,器物大小不同,窑室内器物排列疏密不同,烧成时间不同。燃气梭式窑烧一窑至少需8-11小时,大器物需16-18小时。

  龙泉青瓷烧成既需氧化焰又需还原焰,由于多因素影响,不能形成固定的烧成曲线,故不能用电脑控制。烧成既需温度计还要借助传统龙窑中的火照和平时积累的经验综合判断。厚釉烧成正品率很低,手拉成型的薄胎厚釉制品,如毛正聪、张绍斌大师的作品,烧成率低于10%。

  (4)开片控制技术

  素面龙泉青瓷分哥窑型和弟窑型两大类。哥窑特征为黑胎开片,弟窑特征为白胎或灰白胎不开片。

  釉面开片的主要原因是胎釉膨胀系数不同,控制胎的配方,可使釉面开片或不开片,开大片或开小片。在胎料中加入紫金土,烧成后为黑胎,釉面开片;不加紫金土,烧成后为白胎或灰白胎,釉面不开片。哥窑开片是一个自然开裂的过程,不能随心所欲人为控制,自然形成的象形开片是可遇不可求的珍品。

  在传承的基础上,青瓷艺人大胆创新,新创的技艺是龙泉青瓷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主要有以下一些。

  1.象形开片,李怀德与徐朝兴师徒首创。把成品重新放到恒温箱加热到300℃,然后用毛笔蘸水趁热在器物表面随意一画,画什么就开什么细碎的纹片。徐朝兴大师利用同样的原理,后又创点缀纹片装饰技法。

  2.哥弟窑绞胎,徐朝兴大师首创。将哥窑和弟窑两种不同的胎泥放在一起拉坯,烧成后釉面呈现哥窑黑斑和黑色旋纹,加强了器物的动感和韵律感,受到普遍欢迎,成为主打品种之一,但烧成率较低。

  3.原始瓷灰釉,徐朝兴大师首创。灰釉古铜般的颜色,把人们带进了闪耀瓷器文明曙光的年代,去追忆原始瓷上凝聚的无数先人的灵魂和智慧。与青釉结合,色彩层次分明,交相辉映。用于陶艺,可创深秋的意境。

  4.综合装饰,夏候文大师首创。将外窑系丰富的装饰技艺引入,有机结合应用在龙泉青瓷的装饰上,克服了青瓷单调的色彩。

  5.鱼子纹、鱼鳞纹,毛正聪大师近年新创。鱼子纹釉面呈现极细小的珠状连纹,鱼鳞纹釉面呈现细小密集的鱼鳞片,非常美观。鱼子纹和鱼鳞纹见于古籍记载,古瓷片上有,但极少见。这两种纹片成功率极低。

  6.哥窑米黄釉,张绍斌大师首创。宋代官窑和哥窑由于龙窑烧成气氛千变万化,烧成后器物釉面颜色也极为丰富,其中米黄(炒米黄)釉就是窑变釉色中较为著名的一种。张绍斌大师配制的米黄釉,似蜜腊、田黄,非常美观。

  7.哥弟窑结合,卢伟孙大师首创。卢伟孙大师将这类作品称为“天与地”,器物下半部为哥窑,黑胎开片;上部为如玉的粉青釉面,似晴空万里。“天与地”受到人们普遍喜爱,成为龙泉青瓷的主打品种。烧成率较低。

  8.哥窑冰裂纹,叶小春大师首创。釉面似厚冰震碎,具特殊的艺术效果,年代久远的厚釉古瓷片上常可看到冰裂纹。

  9.书法入瓷,已故毛松林大师专攻在瓷器上刻书法,达到刻划自如,如行云流水的境界。张秉权也做了有益的探索。近年,丽水学院张建平教授作出了不懈努力,在不暄宾夺主的前提下,以书意彰显青瓷作品的典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0.以画入瓷。吴兆雄大师在国画入瓷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现张建平教授率领学院团队在书法入瓷的基础上又开辟书画入瓷研究新领域。

  11.创作融入现代陶艺元素。以卢伟孙、陈显林、徐凌大师为代表,他们的这类作品多次获得大奖。实践证明,创作有机融入现代陶艺元素可使龙泉青瓷跟上时代步伐,可与西方文化接轨,拓展国际市场。

  新技艺产生的作品极大丰富了龙泉青瓷的品种,使龙泉青瓷绽放出更为奇异、瑰丽的花朵。
  四、龙泉青瓷传承与创新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创新是任何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龙泉青瓷传承发展逾千年的历史雄辩地予以了证明。创新的语境是对原有事物现状的改进和改良以达人们公认的一个新高度,应有根和本。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代精确管理思想创始人栾润峰认为:“创新是5%的改进与改良”。且不讨论百分比的数值,对于传统手工艺,脱离根和本的创新会使这项技艺的载体面目全非。因此,对创新语境的正确理解是对龙泉青瓷创新思维不偏向的重要方面。

  龙泉青瓷从恢复到当今的复兴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路程,“人类非遗”这张金名片在给了我们无限荣耀的同时又多了一份历史责任担当。站在后五十年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龙泉青瓷发展的今天和未来,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保护“人类非遗”的重要性及检讨发展之路上的得失并勇敢面对,来寻求龙泉青瓷发展未来之路,建构属于龙泉青瓷,包括艺人乃至龙泉人自身的价值体系,从而实现当代文化取向与传统的完美结合。

  (一)龙泉青瓷传承与创新出现的问题

  1.胎、釉不纯正,烧制出变味龙泉青瓷。以龙泉本地的原料以一定的比例制成的胎、釉,烧制出的青瓷称龙泉青瓷,有特殊的韵味。因此,胎、釉含有青瓷的DNA。部分厂家用景德镇、德化的高白泥制胎,釉面呈色淡而飘,似影青、淡青釉瓷,竞然还在器物里装上灯泡,显示薄胎,对消费者进行误导。有的干脆从景德镇运来烧制成本低廉的景德镇青瓷作为龙泉青瓷出售,欺骗顾客。因用龙泉本地原料配制梅子青釉难度大,相当部分厂家在釉中加入氧化铬使其发绿,或加入氧化钴使其发蓝,也称其为梅子青釉,内行人一看就明白,釉色似美术颜料调制,严重变味。顾客大多不懂龙泉青瓷,反而喜欢这种加了化学原料的变味龙泉青瓷,长期误导,后果不堪设想。

  2.装饰技艺运用不当,烧制出变味龙泉青瓷。对龙泉青瓷进行综合装饰,以书画入瓷虽是创新,可丰富龙泉青瓷的品种,若结合不当,喧宾夺主,失去了龙泉青瓷原有的韵味,甚至出现红、绿彩青瓷。象形开片也不自然。怎样对青瓷进行综合装饰,怎样以书意、画意入瓷,怎样有机贴切融入现代陶艺元素等,都是需长期探索的课题。

  3.造型怪异,烧制出变味龙泉青瓷。近年来,龙泉青瓷快速发展,由于缺乏熟练技工,引入了一批景德镇工匠,也有景德镇艺人到龙泉办厂。这批工匠有较熟练的拉坯成型技术,但他们对龙泉青瓷传统器型不了解,而把景德镇大量明清官窑的器型带入龙泉。因人们偏爱龙泉青瓷的传统经典造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视角,当看到景德镇造型风格的龙泉青瓷时,觉得变异、怪诞。

  4.对龙泉青瓷的历史辉煌和千年积淀的精髓认识不深。当今青瓷艺人,除少数艺人外,绝大部分对古龙泉窑没有认识或认识肤浅,导致在传承上不知传承什么,如烧制出变味龙泉青瓷还沾沾自喜,认为是创新;学习设计刻划花时,不是龙泉窑两宋时期的大写意刻划花而是耀州窑近乎于雕、琢的刻划花;造型创作时,由于缺失了龙泉青瓷的根本,作品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失龙泉青瓷特有的韵味。

  5.基本功不扎实,美学素养较低,作品源于传统而低于传统。此外,各级政府、协会和其他一些民间组织到处评大师,这本是技艺传承创新的强大推动力,但由于评比条件标准制订含糊不清,加上不正之风蔓延,把关不严,导致大师泛滥。评出的大师起不到标杆作用,有的甚至对青瓷技艺一窍不通,其结果是“伪大师”大行其道,龙泉青瓷的价值体系令人生疑,将受到严重破坏。其它工艺美术行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二)问题的对策

  1.建立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分三块,第一块以上垟镇为中心,包括宝溪、八都的仿古作坊和原国营瓷器总厂旧址。这一保护区非常重要,以生产古典主义的作品为主,是龙泉青瓷的原生态。龙窑是青瓷的摇篮,龙窑的窑火是青瓷的圣火,在烧的龙窑是活标本。现只有“曾芹记古窑坊”一座龙窑在烧,作为省级传承基地,一年只烧2-3窑,一窑只烧几个窑室。现能烧龙窑的艺人只有4-5人,且都已年过七旬。龙泉尚存完整龙窑十余座,应全部纳入文物保护单位,再选择2-3座龙窑建立传承保护基地,使龙窑窑火永生不熄,龙窑烧制技艺永续相传。第二块是龙泉境内的古窑址,这是龙泉青瓷昔日辉煌的见证,研究古龙泉窑和传统烧制技艺的重要基地,应积极组织准备向联合国教料文组织申报文化遗产。第三块是“中国龙泉青瓷文化创意基地”中的龙泉青瓷博物馆、大师园、古代工艺展示区,青瓷宝剑苑中的青瓷作坊,这一块集研究、展示和烧制新古典主义的作品为一体,是龙泉青瓷传承与创新最具活力的一块。事实证明,仿古工匠烧制古典主义的作品,最完整地保留了龙泉青瓷的传统烧制技艺,而龙泉青瓷的出路在于烧制新古典主义的作品,烧制现代青瓷陶艺等于自杀。龙泉青瓷艺人要有足够的自信,让世界接纳中华民族的国粹,决不能卑躬屈膝于西方文化。经济全球化是必然的,文化多样性是永恒的,这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鲜明旗帜。只有这种自信,才能建好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生态保护区。

  2.青瓷艺人要有身体力行守护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文化自觉。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申报“人类非遗”成功,是龙泉青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同时也是国际上对中国陶瓷历史地位的认可和确定。龙泉青瓷艺人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感到骄傲、自豪和欣慰的同时,要更觉责任重大,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每一件作品。尤其是大师们,要时刻想到,自已有几件作品,能象龙泉窑北宋的梅瓶、南宋的凤耳瓶、贯耳瓶、鬲式炉、元代的玉壶春、明早期的大碗、大盘成为经典造型流芳千古,让后人高山仰止。只有这样的作品留传,才能对得起大师这个无尚荣光的称号和给予我们机遇的伟大的时代。

  3.艺德双修。艺是安生之所,德是立身之本。青瓷艺人既要有精湛的制瓷技艺,较高的美学素养,在忠实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创作出符合人们生活方式的青瓷作品,还要有高尚的情操德行,不应单纯为名所累,为钱所迷。圣人不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道德的楷模,视众生为已,是圣人的胸怀;魔也神通广大,但他视众生如草芥,处处为己,贪得无厌。龙泉宋代窑工崇拜的舜,既是陶瓷始祖也是位圣人,大师们要争当陶圣,不做陶魔。

  此外,对青瓷艺人进行分层次的学历教育和短期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层次和技能;办好中等职业学校的陶瓷专业,培养后备青瓷人才;制订政策,吸引高学历陶瓷、美术人材到龙泉创业;与大专院校联合,对标准胎釉料生产、厚釉烧成、釉面“针眼”等问题进行科技攻关,帮助厂家设计产品,辅导青瓷艺人总结作品艺术特色和撰写论文;公正评职称,评选各级大师、传承人等,都对龙泉青瓷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结 语

  传承是一种延续方式,使许多优秀文化能走到今天;创新是一种发展方式,使人类脱离了洪荒时代的野蛮,建立了今天的文明。同样,传承使青瓷烧制技艺永续相传;创新使青瓷告别了原始瓷时代,走向南宋时期的辉煌,今天的复兴。传承与创新,并不矛盾对立,创新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和过程中,传承蕴育着创新。创新体现在艺术上不是简单的形式,它是一个人综合素养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与格调。龙泉青瓷的未来,取决于一代代青瓷艺人对青瓷的虔诚之心和锐意创新的进取之心。
  参考文献
  [10] 金登兴:《龙泉瓷厂厂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来源于:浙江工艺美术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