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分析讲课新编(1):你的能力和成长从哪儿来

 天雨情怀 2014-02-11

          心理分析讲课新编(1):你的能力和成长从哪儿来

 

 

诸位:

 

经过一段时间的犹豫不决,我决定补充一种重要的讲课方式,就是我们精神分析老祖宗弗洛伊德所用过的方法。

 

我看到你们中,有些人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其分析能力和洞察力,以及自我的成长,都让我感到吃惊。但也有一些人,刚刚进入心理分析的大门,甚至都还没有进门,正在接受学习原理、进行分析和训练上的考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和大家一起,在这一新的讲课方式中,共同破解人类心理的秘密所在。

 

我们的目标,是不仅仅会用由我所提炼、创造的心理分析方法,具备足够的能力去应对这个复杂、险恶的世界,应对我们生活和工作所遇到的各种挑战,而且是让我们在智力、心理、人格上都得到真正的成长。一个强大、健全的自我的成长就是这样来的。

 

精神分析是我们重要的理论来源。之所以叫心理分析,是因为我们的理论、方法,除精神分析之外,还加进了很多哲学、语言学、社会学的内容,比如逻辑分析、语言分析、博弈分析,而我们都把它们作了非常通俗化,也很好理解的技术化处理。这一点,请你们有一个很好的概念性理解。

 

在过去的日子里,我已经给你们讲了几次,解决问题——无论是心理弱小的问题,还是别的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和我们自我的成长是同步的,也可以说,是我们自我成长的重要内容。

 

我想你们都知道:能力,还有自我的成长,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我们也不要抱着懂了几个心理分析的原理,知道了几个方法,就瞬间脱胎换骨的幻想。

 

我能够理解你们中很多新人,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急迫地想用心理分析来解决自己的各种困扰,急迫地想保护自己,想取得幸福和成功。但我首先想打击的,正是这种想法。

 

我想告诉你们,拥有这种想法的人,在这种情境中,甚至在生活中,无论智力上,还是心理上,都像是一个儿童,只是依靠愿望来思维,心理上充满了依赖。成长的第一步,就是具备一个理性的成年人的思维:不仅知道自己心里想要什么,而且在头脑上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东西,仅仅因为我们对它拥有愿望就能够得到。

 

那么我们从何开始?我知道你们中,一定有人会有这样的困惑。

 

在这第一课里,我们要共同解开的,正是这个困惑。

 

你们应该还记得,当你们中有新同学提出一堆问题问我时,我的回答是请他看书,看过了再看几遍。因为这些问题,全是《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12)这两本浓缩了我们心理分析的原理、方法的书里讲过的,或者,书里所讲的事例、方法,已足以回答他的问题。可是很遗憾,他看书明显不认真,连最基本的要求都没做到:在头脑上记住书里讲了什么。

 

看书非常重要,这一点无须多说。我们的成长,除了靠自己的思考、努力,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这个肩膀,就是别人的思维、视野和方法。只依靠“经历”得到成长的人,一定是差劲的经验主义者,他的眼界不会超出他所经历的。这些人,一辈子靠失败、靠教训来懂得某些“道理”,来得到“成长”,可是当他得到一堆“道理”,得到“成长”时,他已经老了。可是,人生并不是为了通过去犯错误去懂得一堆“道理”和让自己从错误中“成长”的,更不用说有些错误致命到难以挽救。甚至我们可以断定,拥有这种思维的经验主义者,大多数人根本谈不上懂得了什么有用的道理和得到真正的成长,因为他们被限制在了所经历的狭小范围。

 

我们的能力和成长,毫无疑问,首先是从书里来。我给你们所讲的课,首先就是书的延伸。那是我们武装自己的存在的理论和方法的来源。

 

然而有很多书。我们可以从功能上对它们进行分类。这直接推导出我们看书的方法论。在这一课里,这一点非常重要,我想请你们都记住。

 

一类是用来让人轻松,娱乐的,看这类书,你需要的只是放松而已,也许看完一扔就忘记了,就像看吴奇隆同志的那些雷人抗日电视剧一样。这种书的功能只是解除你的生理和心理疲劳,对你的成长不会有任何帮助。

 

一类是用来给你提供知识的。我们需要懂很多东西,无论是用来装,还是用来提供生活上、工作上的指导,以及别的事情。这类书,其功能是把一堆信息装进你的大脑,也就是我们在进行心理分析时所用的一个词“智力结构”里,方便时,把它们调动出来。

 

你们有必要记住,这些知识,在“进入”智力结构里时,由于没有心理因素的参与,只是处在智力结构的表层,无法“灌”进深层。它可以改变你的某些气质,但由于没有进入智力结构的深层,无法变成你的能力。它更没有进入你的心理结构,所以根本没有让人得到心理上、人格上的成长。一个懂很多心理学知识的人,在生活中,可能仍然是一个毫无心理洞察力的人,也可能就是一个坏人,正如你可能已经在某些人身上所看到的那样。

 

所以说,不是一个人看书多,他就多么不了起。我已经给你们讲过,一个人“知道”什么,和“明白”什么是两个概念。“知道”只是在智力结构的表层上,而“明白”则是在智力结构的深层上,以及心理结构上。拥有知识从来不等同于拥有智力和心理上的洞察力。从知识到头脑、心理的洞察力,还有非常漫长的路要走。

 

这条路,就是用来提供理论、方法的书。这类书不仅告诉你“是什么”,而且告诉你“为什么”及“如何做”。它们不仅是描述这个世界,而且是把握、破解这个世界,包括心理世界,以及我们面前的这个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A用了某种有用的理论、方法武装自己,而B没有。荀子说过“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这个意思。在这个世界面前,我们从来不是靠肉体单打独斗。

 

这类书,其功能提供给我们应对这个世界的思维、能力和方法,换言之,是用来武装我们的存在的。那么,我们该做什么?很简单,就是把它们嵌进我们的智力结构深处,以及心理结构里。

 

讲到这里,你们肯定会问,如何嵌进去呢?

 

是的,这是一个问题。然而让我们先看一下,通过读书,为什么得到改变的、提升了能力的、有创造力的人是如此之少。

 

我们基本上可以判断,80%的人,读一本原本可以给他长能力、让他自我得到成长的书,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第三类书,他们是没有得到什么东西的,看完后,书一扔,对于他们的智力结构和心理结构来说,什么都没有发生。

 

这和一个人悟性,以及把书错误地当成娱乐,当成装13的道具,当成像治疗其焦虑的药品等有关。但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他只沉浸在自己的心理世界,不愿意突破心理障碍去跟上作者的思维。我们无论是想学习一个作者,想批评一个作者,想超越一个作者,前提是我们得跟上他的思维,真正搞清楚他在说什么,有什么闪光点,有什么漏洞,以及还有哪些是他没有说到的,我们可以补充什么。

 

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根据作者的思维,我们得替他想一下,他可能遇到的种种反对意见,而他又会如何回应。当然,这是一个较高的境界,我们无须对自己强求。

 

不跟上作者的思维会发生什么呢?我们将无法了解他的理论、方法是怎么得出的,又如何运用。而这也意味着,我们其实根本不了解作者的理论,方法。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读一本书,只是处在对知识信息的原始积累阶段,大脑的表层只闪过一些信息碎片。书一扔,这些碎片也将消失,除非在以后某个情境中记起。

 

20%的人,超越了对知识信息的原始积累阶段,但仍然处在对理论、方法进行运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们跟上了作者的思维,并且,确实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作者的理论、方法,可以用来分析一些事情了。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一旦情况不一样,很多人就不知道该怎么运用这些理论、方法了,根本不能举一反三。而由于他可能存在这样一个心理障碍,就是不能怀疑自己的能力,于是去怀疑这些理论、方法是不是错的或有重大缺陷。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有的人懂得一些理论、方法,但能力并不强,其自我也没有得到多少成长的原因。

 

总结一下就是:他们所运用的,只是“别人的”理论、方法,和自己没关系。用别人的东西,多少总是有隔膜的。这个时候,他们已经爬到了别人的肩膀上,但尚无法站稳。

 

但这20%中的5%,已经超越了这个初级阶段。他们经过自己对作者思维的理解,在思考、运用中,加进了自己的创造,从而,把别人的理论、方法,变成了属于自己的理论、方法。这个属于自己的意思,可能指所有权,但主要是指在智力结构、心理结构上,这个理论、方法,已经变成他存在的一部分,是自然地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东西。我们可以说,他已经真正得到了改变,内在的改变。

 

改变当然是循序渐进的。

 

比如你们看《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12)这两本书,首先需要掌握诸如“自我”、“社会价值排序”、“心理结构”、“心理保护”、“心理逻辑”这些概念的含义。了解概念的含义,是获得某种能力的第一步,就像我们小学时,要学习语文得了解一个词是什么意思一样。我们进入一种思维方式,前提是进入一套语言体系,而这套语言体系最基本的单位就是关键性的概念。那是我们进入某个密室的钥匙。不懂这些概念的含义,我们永远只能处在密室的大门之外。

 

了解清楚了概念后就需要掌握基本的原理。比如心理保护的原理。那是破解发生在人的心理内部的活动秘密的密码。懂了,你就像看到了一个人,包括你自己在想什么,心里面发生了什么,甚至大脑会如何想,无论你和他有没有意识到,有没有打算承认。我们的方法,是从原理中提炼出来的,不懂原理,你永远不懂方法。

 

认真看过书的同学应该会有深刻的印象:我们心理分析的各种原理,建立在“人要在心理上生存”这一“公理”的基础上,它是我们的“阿基米德点”。很多原理经由一系列概括、推导得出。那么,你们如何判断自己掌握了一种心理分析的原理?

 

是会背吗?我在以前给你们的讲课中,已经指出过,复核一遍语言什么用都没有。很正确的办法,是把你的理解过程清楚地讲出来。如果你讲不清楚,证明你只会背,而并没有真正理解。

 

你们和我一样,面对这个世界的各种现象,比如同性恋,比如拦车救狗,比如女权主义,比如该不该去扶摔倒的老人,比如贫富悬殊,等等,都有很多观点,我们总是相信这个观点不相信那个观点,具有这个价值观反对那个价值观。这都没有问题,有问题的只是:我们是否真的相信?我们的相信是否靠谱?

 

要证实或证伪这两个问题,我们必须为我们所相信或反对的观点提供理由,而不是说“我就是相信”、“我就是反对”。这是小孩子才有的思维和态度。因为,正如我刚才所讲过的,只是靠愿望来思维是儿童的特征,靠情绪、情感来决定观点的偏好的,也是退行到儿童阶段的人的特征。一个已经成年的人,应该学会用头脑,而不是用愿望、情绪、情感思维。

 

所以,如果我们无法为自己所相信或反对的观点提供经得起理性检验的理由,只能说明两点:或者我们就像是一个小孩子,或者,我们根本不懂,只是自以为是在相信或反对。因为,如果你真的相信或反对,那你一定已经先说服了自己,你一定知道原因,而这个原因,你也一定可以讲出来。

 

这种检验你是否理解了一种原理的办法,其实也是一种把它内化到你的智力结构深处,以及心理结构里——就是说,变成你在头脑上和心理上的强大洞察力的途径。所以,它非常重要。

 

接下来,就是方法。你们中有的人在碰到生活、工作中的各种打击,碰到各种心理困扰时,我所强调的一点就是“一切都是技术问题”。你如果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剩下的就是“如何做”的技术问题,也就是方法。当你解决了前面的两个问题,就是说,你在智力上、心理上已经站稳,如何做,就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运用。如果你还没有站稳,要做的,首先就是反思你是否走完了前面的两大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