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三百品

 赵本山大哥 2014-02-12
篆刻三百品
2009-10-16 作者:

    《篆刻三百品》(韩天衡主笔,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以篆刻艺术发展为纵线,从浩如烟海的历代印谱、印人作品中遴选印章,从几十万方玺印中去粗取精,层层筛选,最后入选305方印。其中,古玺印104方,明清以来流派印章201钮。这些精选的印例佳作,具有以一当百的典型性和完备性。

    陈槫三立事岁右廪釜 战国战国齐陶玺。“某某立事岁”为齐国独特的以事纪年格式,前存监造者姓名,后附地名、量器单位等事项。该印是“陈槫”钤抑于监造的仓廪所用陶制量器上。“陈”字下从“土”,也为齐系文字特定的篆法。

    该印疏密对比强烈,书风恣纵肆意,凿刻刀法猛利,线条锋棱分明。左上侧不期而至的自然泐损,斜向生势,并穿透印文。其状似“列缺霹雳,乱石崩云”,奇气横溢,高古超旷。大自然的造化,加之印工的浪漫手段,成就了这方佳作,也为后来印人的巧饰印面,提供了范例。

    晴窗一日几回看 清林皋“晴窗一日几回看”是林皋元朱文印的名作,也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几方元朱文作品之一。此印的特点,一是气格高古,无丝毫取悦于人的媚态。二是文字尽可能简省,印面洁净空灵。三是疏密宽窄相济,章法富于变化。附清代云间派印人鞠履厚、现代元朱文印名家陈巨来的临作。鞠履厚作品(中)是据原印摹刻,几乎完全一致。陈巨来作品(右)与原作有所不同,转角偏方,结字偏宽,不再是元朱文了。显然,鞠履厚对林皋顶礼膜拜,务求逼肖,而陈巨来最擅元朱文,偏偏要与原印拉开距离,所刻更见宽博,这是有意要和林皋一比高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清邓石如邓石如这方极著名的朱文印,章法结构紧密。布局上,“江”和“岸千尺”呈对角的疏旷对应,“断”与“流有声”呈对角的紧密对应,虚实交叉,给人印象深刻。邓石如有句名言“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此印充分体现了这一美学理念。

    此印三面边款呈不规则布局。由款文可知,此石经火烤后,石面一部分颜色呈酱红色,“幻如赤壁之图”,故刻东坡《赤壁赋》中这八字为印,并在这暗红色石壁(赤壁)上刻三面款。清中期印人有以石就火的做法,石经火则坚,不易为他人磨损。此印现藏西泠印社。

    皇帝信玺(封泥)皇后之玺 汉汉代帝后印。汉代皇帝用印,仅见此封泥,晚清出土后即为陈介祺收藏,并著录《封泥考略》一书。后流入日本,今存东京都国立博物馆。此是汉代皇帝六方玺中唯一留存的遗蜕,也是至今秦汉封泥印痕中弥足珍贵的极品。

    从两种不同表现形态的比较中,可以看到作为封泥的“皇帝信玺”,其多表达了线条的虚实变化、斑斓古意,而作为玉质实物印章的“皇后之玺”印,其多表现了洁净线条的原汁原味。不同的材质,必然呈现出别样的意蕴。

    都萃车马 战国战国燕铜质官玺。现藏日本京都有邻馆。

    该印制之大,达七厘米见方,在战国古玺中绝无仅有。历经千古而不磨,气格壮伟劲迈,于印林中影响之弥广,无出其右。

    该印工艺为铸制,线条交叉处凝重的“焊接点”即为特有标志。自然的腐蚀、残损也造就了印文线条与边框凝练古拙的风貌,非后人所能轻易模仿。

    该印之大格局、细节处,也是其作为经典百读不厌的韵味之所在。

    清末此印初出,以六百金售于王懿荣,在当时堪称天价。

    真水无香 清蒋仁“真水无香”印是蒋仁最有名的作品。欣赏此印,首先要注意,这是一方回文印。词句印通常不作回文,若作回文,必有原因。此四字若按正常排列,“真”、“无”两字居上,“水”、“香”两字居下,上密而下疏,有头重脚轻的感觉。改作回文,则繁简间隔,正好形成对角呼应。其次,蒋仁招牌式的短斜线广泛运用于每一个字,尤其突出的是“香”、“无”字,转角处外方内圆,斜向线条打破了众多直线条构成的沉闷乏味。整体印面方整峭拔,锋棱有威。第三,字形尽量简化,如“水”、“香”线条极度减省,以其疏来对比另两字的密。“真”、“无”笔画较多,占地稍微大些,上下错落,加强了印面结构的紧密感。

    震无咎斋 清吴熙载“震无咎斋”是晚清曾做过四川邛州大邑知县的江阴廖庭桂的斋号。此印现藏上海博物馆,为吴熙载代表作之一。

    仔细端详,此印颇有图案装饰之美。尤可注意“震”字的篆法,上面雨字头的四点改成两圆笔和下部最末一笔的“人”字处理,都与常规笔画不同,但恰与“斋”字上部结构互相呼应,也避开了两字下部的雷同,足见吴熙载匠心之独运。“咎”字起笔上凭空添出一些短的方硬笔势,使流走的圆笔多了方硬的趣味。要之,此印是极尽了圆方、粗细、长短变幻之妙理的。

    吴熙载此印以冲刀刻成,他善用浅冲带披,故而线条飘逸、浑厚,有张力。

    方印文寯 清黄士陵黄士陵以其大智慧,取方圆、正斜相参的篆法体势,并辅以独特的用刀技法,在近代印坛中创造出一套雅正俊秀的全新艺术风貌。

    该印为典型的“黟山派”仿汉白文印风格。黄士陵运刀不失光洁挺健,而线条起讫处多施钝圆之笔,使其显得更为厚重,气韵愈加古茂浑朴。

    此印与另外一方“新安方文寯字彦伯印”白文印均为韩天衡所珍藏,此两枚印章的发现,还牵涉到关于黄士陵卒年的一桩公案。旧说黄氏于光绪“戊申(1908)正月初四谢世”,而此两印边款中明确有创作年月为“戊申五月”和“戊申长至”,彻底改写了黄士陵的卒日,使其具备了令人惊喜的史料价值。

    夺得天工 齐白石在别人看来难以布局的简繁反差太大的印,到了齐白石手里,往往变成巧夺天工的得心应手之作。

    这方印,“夺得”两字横笔有十八画之多,而“天工”两字只有简单四横笔而已,反差如此悬殊,如何借得平衡,简直难以想象!

    齐白石善于单刀刻印,以力挺万钧的冲刀,营造出刀下无物、强悍激越的霸气。他还擅长于搭边、破边、并笔,求得大朱大白的节点来平衡、协调全印的效果。像这方印的“夺得天”三字,都有巧妙运用,“天”字的破边,在这里也起到了权衡的关键作用。

    此印看似大拙,实是大巧,巧隐于拙,故而有大巧若拙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