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写上元灯节的诗词,不计其数,而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堪称其中佳作。这两首词在写作背景和表现手法上都不尽相同,但其思想意义却颇有共通之处。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次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李清照的《永遇乐》写于南渡之后,当是流寓临安时所作。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表现了物是人非、今不如昔的深切感受,抒写了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阕开头两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用极鲜丽的辞彩写今年元宵节的盛景,而紧接的“人在何处”却恰似一声悲凉的长叹,透露了词人内心的凄凉和迷茫。下面写她抬头望见柳梢返青,梅花已谢,不禁陷入沉思之中。“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 ”,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正因为这样,只觉春意味少。“元宵”三句,词人跳出个人的哀愁,从眼前的融和天气,想到“次第岂无风雨”,字面上是说自然界,实际上却是在说国难重重的政治形势,因此她再无心情去赏灯游乐,于是“谢他酒朋诗侣”。这几句看似平淡,却隐隐透露出词人对南宋的上层人物在国难方殷的日子里仍纵情游乐的不满,以及她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 时代稍晚于李清照的辛弃疾处于国家内忧外患更加严重的历史环境下。《青玉案·元夕》就是描写在如此政治形势下的一个上元之夜。上阕写元宵节的火树银花,车马、鼓乐等一派繁华热闹,用了“宝”、“雕”、“凤”、“玉”之类种种丽辞,铺排出一个欢腾的元夕场景,正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令人根本想象不到这竟是边患不断的南宋朝廷的元宵之夜。 |
|
来自: 随园天一馆 > 《国内一二2014》